学术投稿

河南地区回族围绝经期女性骨密度与体成分的关系

王卿;陶俊良;徐国昌;刘荣志;徐飞;张健;程华;裴林国

关键词:围绝经期, 骨密度, 体成分, 河南地区, 回族
摘要:目的:从人体组成学的角度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骨密度、血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关系.方法:筛选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观察组)和健康女性(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检测体成分,并进一步检测相关的血生化指标.结果:骨量及腕部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50岁前体质量升高,50岁以后无变化;脂肪率在45岁以前降低而在45岁以后升高;观察组各年龄段的卵泡刺激素、甲状旁腺素、骨钙素均升高,而血清雌二醇降低;观察组的脂肪率在绝经前期降低,在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升高,而骨量和腕部骨密度在3个时期均降低.在围绝经期,观察组的卵泡刺激素、甲状旁腺素和骨钙素升高,而雌二醇的浓度降低.此外,骨密度与骨钙素、骨量、血清雌二醇关系为密切,其次为非脂肪率、脂肪率、甲状旁腺素、卵泡刺激素.结论:河南地区围绝经期女性骨密度既受雌激素、卵泡刺激素、甲状旁腺素等激素水平的影响,又与脂肪量、非脂肪率、骨量等体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利用体成分指标预测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可能的理论基础.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c-FLIP:细胞死亡和组织稳态的调控器

    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主要包括凋亡(apoptosis)、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和自噬性死亡(autophagic cell death,ACD)等.凋亡主要由外源性死亡配体及内源性线粒体通路介导,其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1],而当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缺失时,则会发生程序性坏死[2-3].一般认为自噬性死亡的终死亡方式还是凋亡或者坏死,尚不能证明单纯自噬导致的细胞死亡的存在[4].c-FLIP(cellular FADD-like IL-1β-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y protein,c-FLIP)是一种在程序性细胞死亡和组织稳态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的蛋白且已证实其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现对c-FLIP的生物学特性、作用及其调控进行综述.

    作者:李鸿儒;沈元龙;胡勇军;熊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多维度开放解剖学实验室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高校的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主要场所[1].随着基础医学的教学改革的深入,解剖学实验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要让学生能够将知识、能力、素质共同促进,达到学习、实践、创新协调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开放解剖学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重要一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本校解剖学实验室由进行实验教学用的实验室、人体解剖学陈列室和进行项目研究的研究室三部分构成.近年来,本室进行多维度开放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刘洪付;张璐萍;周帅;赵冬梅;于振海;张乃丽;黄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一种新的足骨串制方法

    骨架是医学必需的实验教学材料,但该资源匮乏.目前,骨骼制作方法的文献较少[1-3].人体足骨包括距骨、跟骨、舟骨、骰骨、楔骨、跖骨和趾骨,其形态结构及连接方式较手骨复杂,故足骨串制较为困难.传统的串骨方法中,足骨串制定位不准确,不能很好展示骨架的原有结构,并造成骨架的易损耗[4].为此,笔者在传统足骨串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新方法操作简单并保持足骨原有结构形态,现介绍如下.

    作者:廖立青;李义凯;何国辉;李乃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理念.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的解剖学教学模式,还是秉承着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实际上教师居主体地位,教师主讲,并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完成教学过程.在此背景下,我系近年也在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专业解剖学授课过程中针对部分实验课程内容开展了一些PBL、翻转课堂等形式的教改探索,并引发笔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的思考.

    作者:王锋;王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脂肪源性干细胞促进大鼠受损坐骨神经传导及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传导功能以及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第4代ADSCs移植入脱细胞神经移植物(ANA)中,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杜氏改良Eagle培养基营养混合物F12 (DMEM)组和ADSC组.DMEM组和ADSC组均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用相应的组织工程神经桥接损伤神经的断端.术后6周采用神经电生理记录仪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采用免疫荧光和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ADSC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和脊髓BDNF和CNTF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DMEM组.结论:ADSCs可增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上调脊髓BDNF和CNTF的表达.

    作者:付秀美;杨海艳;王荣良;杨振江;付文亮;薛景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国华北地区、西南地区汉族人与日本人的头面部形态学差异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与日本人的头面部形态学差异.方法:按照《人体测量方法》的规定,于2009年8月测量了山西汉族成人体质数据,于2010年10月测量了四川汉族成人体质数据.将汉族和日本人体质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与日本人相比,汉族人身高较低,体质量略重,头的长、宽、高和头围较小,口较小,面部和鼻较高.结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华北华中、西南汉族人体质较为接近,与东亚类型的日本人体质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汉族人头的宽度、围度、高度、长度及身高小于日本人.

    作者:李咏兰;郑连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翻转课堂模式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1],近年来成为美国中小学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因被《环球时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而倍受教育界关注[1-2].该模式将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所讲知识移到课前,家庭作业等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间互动加以巩固[3],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4-5]而深受美国中小学学生及教师青睐,并逐渐向高校推广.翻转课堂中,课堂讲授被互动讨论代替,应讲授内容由学生在课余通过自学视频[6]、教材或播客[7]完成.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对没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内容繁多、概念抽象,传统讲授法学生感到枯燥且难记易忘.故很多学者正尝试多种方法如案例教学法[1,8-10]来改善教学效果.本研究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该课程,研究其教学效果.

    作者:蔡佩玲;黄婵;程丽佳;王婷;鄢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依达拉奉通过JNK通路抑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

    目的:通过研究应用依达拉奉前后JNK通路及自噬因子Beclin-1、LC3-Ⅱ表达的变化,探讨依达拉奉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海马区c-Jun氨基端激酶(JNK)-自噬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清洁级健康SD大鼠(350~450 9),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AH模型组(SAH组)、SAH应用JNK抑制剂组(SP600125组)、SAH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干预组(Edaravone组).利用颅内动脉穿刺法制成大鼠SAH模型,SP600125组于造模前30 min,利用立体定向仪行侧脑室注射SP600125溶液;Edaravone组在建模成功后予以依达拉奉干预治疗.利用H-E染色观察每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及数量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p-JNK以及自噬标志物Beclin-1和LC3-Ⅱ在大鼠海马区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SAH组在各时间点海马区神经元存活数量减少,与SAH组比较,SP600125组和Edaravone组正常形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SAH组大鼠海马区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数量多于Sham组,且均在24 h达到高峰,与SAH组比较,SP600125组和Edaravone组海马区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减少;与Sham组比较,SAH组大鼠海马区p-JNK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与SAH组比较,SP600125组和Edaravone组海马区p-JNK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减少.结论:依达拉奉可抑制SAH后海马区JNK信号过度激活,降低自噬激活的程度,从而对SAH后海马区神经元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赵雅宁;刘瑶;周娜;徐继伟;李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解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除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同样非常重要.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在解剖学实验课上首先推出了“5R式教学模式”,即由学生分别轮流担任局部解剖操作的leader,operator,co-operator,reader和thinker等5种角色(注:每种角色英文名称的后一个字母均为R,共有5种角色扮演,故起名为5R式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2].经过在此基础上,结合八年制学员自身的特点,对八年制的实验课教学做出了新的调整,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勇;张富兴;李辉;李金莲;李云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鄂温克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目的:研究鄂温克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195例(男129例,女66例)鄂温克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大围12项围度值,分析随年龄增长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国内的20个族群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4项、女性9项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小腿围和女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大围随年龄增长均逐渐增大.男性头围、颈围、前臂围、上臂大围值明显高于女性.女性臀围、大腿围明显高于男性.结论:随年龄增长鄂温克族围度值变化较大;在北亚类型族群中鄂温克族的围度值较大,主要表现在胸围较大,前臂、小腿、大腿均较粗壮;鄂温克族具有北亚类型族群身体围度的共同特征.

    作者:谢宾;邓庆华;沈向阳;香涛;闫新;温有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膈下动脉、肾上腺动脉及肾动脉变异一例

    笔者在对1具男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时,见膈下动脉、肾上腺动脉及肾动脉变异.几处变异均较有临床意义,且多处变异存在于同一标本较为罕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资料并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左膈下动脉、左肾上腺动脉变异:左膈下动脉有2支,1支起白腹主动脉侧壁,管径为1.86 mm,途中发出数支进入肾上腺上部,后又进入膈肌.

    作者:赵梦姿;刘飞;胡思慧;吴文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正常国人腰段硬膜外脂肪分布及厚度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探讨正常国人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脂肪的分布特征、厚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MRI正中矢状位观察263例正常国人椎管内硬膜外脂肪的形态及分布特征,测量各节段脂肪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段硬膜外脂肪在椎管周围分布不等,腹侧成条带状或新月状,背侧脂肪呈节段性梭形分布;椎管内硬膜外背侧脂肪各节段中以第3、4腰椎(L3/4)水平厚,以第5腰椎、第1骶椎(L5/S1)节段薄.L5/S1节段平均脂肪厚度小于L4/5节段;第12胸椎、第1腰椎(T12/L1)节段脂肪厚度小于U/2节段,其他相邻节段脂肪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国人腰骶段椎管内脂肪厚度的正常值范围可以为临床某些椎管疾病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1L5/S1节段椎管硬膜外背侧脂肪薄,可以作为腰骶椎分界依据,为腰骶椎变异的患者提供定位依据之一.

    作者:卢跃忠;葛宇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人体解剖学第一课”的开设与人文价值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对其接触早,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其重要的教学媒介就是被称之为“大体老师”的遗体标本,而这些大多来源于遗体捐献.通过一般人难以理解和做到的遗体捐献与解剖学课程特点,我们精心设计了“人体解剖学第一课”,旨在传递本课程可以提炼、承载和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恩,敬畏,责任”,引导学生“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当如何做?”的思考.

    作者:张黎声;邵水金;于波;姜俊;郭春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通路凋亡相关蛋白在大鼠肾发育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通路凋亡相关蛋白在大鼠肾发育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与免疫印迹法,对大鼠肾发育中内质网通路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12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观察.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大鼠肾发育中,caspase-12和cleaved-caspase-3的阳性表达由肾皮质区深层逐渐扩展到整个肾皮质区,其表达主要位于近端小管,而远端小管表达较微弱;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肾发育中,caspase-12被分解为cleaved-caspase-12,caspase-12和cleaved-caspase-12的蛋白表达在胚胎期较高,在生后(P)1 d达到高峰,随后其表达逐渐降低.而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在胚胎肾发育中较弱,在Pld其表达水平突然升高,随后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通路凋亡相关蛋白可能参与大鼠胚胎肾发育中近端小管的细胞凋亡.

    作者:牛微微;宋小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脑室注射同型半胱氨酸对脑缺血大鼠β淀粉样蛋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室注射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Aβ)的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成年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Hcy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鼠模型,2h后同侧脑室立体定向注射Hcy(3 μmol/L).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化学定量法检测血浆中Hcy含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Aβ42、β-分泌酶(BACE1)在海马CA1区神经元中的共定位;免疫印迹检测Aβ42、BACE1在海马CA1区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及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均减少,并且Aβ42和BACE1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y脑室注射后显著增加Aβ42和BACE1表达,明显加重脑损伤后的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结论:Hcy可以导致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海马CA1区Aβ42和BACE1表达升高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张维文;王晓莉;孟伟建;崔永健;靳云姗;卢蕾;魏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广西罗城仫佬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广西罗城仫佬族中小学生营养现状.方法:用身高标准体质量法对罗城仫佬族1 075名7~16岁中小学生检测并分析他们的营养状况.结果:学生营养良好率67.16%,营养不良率27.35%,超重肥胖率5.49%;营养不良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初中生明显高于小学生.结论:广西罗城仫佬族中小学生仍存在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现象.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率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中小学生营养干预的重点应在青春发育中晚期.

    作者:龚健古;徐林;李松峰;邓琼英;周丽宁;龚继春;玉洪荣;刘鹏;蓝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采用Authorware制作灵活交互的解剖学课件的实例

    采用Authorware制作灵活交互的解剖学课件,开始和退出部分按常规小程序模板制作,核心是目录和章节知识点内容导航系统.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主要是正确、巧妙、创新运用交互图标、框架图标和导航图标.这里以“人体脉管系统解剖”课件制作为例,介绍一种利用Authorware程序制作解剖学整体课件的方法.

    作者:别永信;孔海修;赵甲甲;王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制作技巧

    目前,较大的长骨骨缺损、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肢体不等长、身材矮小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不等长畸形一直是骨科治疗的难点[1].Ilizarov在1989年提出张应力原理[2],即缓慢而有规律地牵伸活组织产生一种应力,可刺激某些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能够调动和促进机体自身修复和再生的潜能,即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能有效地治疗肢体不等长等多种骨科疑难疾病.之后,Ilizarov等[2-4]系统地发展并完善骨延长成骨的方法,现在已成为被世界范围内所广泛接受的,临床上除了用于治疗肢体不等长外,还被用于修复各种原因造成的长骨大段骨缺损及身材矮小的美容增高.由于肢体延长是个持续、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长时间的治疗会对患者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随着带外固定支架时间的延长也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为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因此,建立合理的实验动物模型有着积极的意义.作者采用SD大鼠制作了左股骨中段截骨延长模型,并进行相关促进成骨的实验研究,经实验证明效果良好.

    作者:陈红浩;康庆林;贾亚超;徐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右颈总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变异一例

    学生解剖学科研小组在对1具男性尸体进行解剖过程中,发现主动脉弓分支变异,见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为积累解剖学数值资料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变异的主动脉弓分支分布从右至左依次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变异的右锁骨下动脉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右后方.右颈总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前壁,在右头臂静脉和气管之间沿喉外侧上行,发出时管径为10.14 mm,分支前管径为7.68 mm,主干长137.02 mm.变异的右锁骨下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后壁左侧,在食管下斜向上穿至食管右侧,继而向上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侧缘延续为腋动脉,发出时管径为9.76 mm,总长为170.34 mm.

    作者:韩文杰;郭鑫;刘振楠;张嘉敏;肖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槲皮素对紫外线照射诱导人精子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槲皮素能否减轻紫外线照射诱导的人精子氧化损伤.方法:通过收集10例健康志愿者精液,密度梯度法离心分离精子,利用紫外线照射90 s诱导精子氧化损伤.实验组添加50 μmol/L槲皮素培养,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CASA)检测精子活动力,吖啶橙(AO)试验检测DNA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以及TUNEL法检测精子凋亡.结果:CASA显示各组精子活动力没有明显改变,AO试验表明实验组精子DNA损伤减轻,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实验组精子内ROS含量下降,同时凋亡也相应减少.结论:槲皮素通过降低ROS,减轻紫外线照射诱导的人精子氧化损伤,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陈浩浩;郑群;邹立波;张宁;丁明星;傅晓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