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俊;黄爱民;陈裕庆;高美钦;张文敏
目的:探讨山楂叶总黄酮(TFHL)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对脑内胆碱能系统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Sham、模型组、TFHL 70 mg/kg组、TFHL 140 mg/kg组和盐酸多奈哌齐0.52mg/kg组,每组16只.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TFHL 70、140mg/kg及盐酸多奈哌齐0.52mg/kg组连续给药36 d.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及密度,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皮质、基底节、海马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活性变化.结果:与Sham比较,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区次数显著减少,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显著降低;ChAT活性明显降低,AChE活性显著增强.TFHL组缩短大鼠逃避潜伏期,增加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及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增强ChAT活性,降低AChE活性.结论:TFHL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功能,从丽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作者:苗光新;毛晓霞;吴晓光;陈志宏;曹慧;王娇;檀荣方;王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69岁,主诉右膝部肿胀疼痛1个月就诊,肺CT提示胸腺瘤.行肺CT增强扫描中发现,左位主动脉弓发出3支血管,从右至左依次为左右颈总动脉共干、左锁骨下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其中右锁骨下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水平段侧壁,其起始部膨大呈憩室状,发出后经气管及食管后方近似水平向右走行,于上腔静脉后方向上反折.主动脉弓及双侧锁骨下动脉壁可见多处钙化斑.Kommerell憩室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作为主动脉弓发出的后一支血管,起始部膨大为憩室,然后经食管后出胸腔.1936年由Kommerell首次报道,此后类似病例均被命名为“Kommerell憩室”.
作者:刘晓园;张祥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解剖学是医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质量对医学生后续学习影响巨大,而解剖学具有专业名词多、枯燥难学及教学环境艰苦等特点,这直接影响解剖学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培养解剖学教师的责任感,从而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国内解剖学教学普遍存在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削减现象[1],当前形势下,研究如何提高解剖学教师责任感是解剖学教学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调研显示,专门针对国内解剖学教师责任感的研究文献不多,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认识,与同行共勉.
作者:秦燕霞;戴伟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示教标本时,观测到心左、右肺静脉各有1条,经查询医学文献,尚未见报道.此类变异极为罕见,为国人统计心肺静脉变异类型积累资料,为临床房颤的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和其他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现报道如下.该男性心左肺静脉仅有1条,位于左心房左后外侧壁,相当于正常左肺上静脉的位置,直径10.0 mm;右肺静脉也仅有1条,位于左心房右后外侧壁,相当于正常右肺上静脉的位置,直径20.0 mm;左、右肺静脉之间的距离为32.0 mm.在左肺门处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静脉由上向下排列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静脉;由前向后排列肺静脉、主支气管和肺动脉.右肺门处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静脉由上向下排列主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由前向后排列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经解剖观察心的其他结构无异常改变.
作者:张宏;边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斑马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和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将丹参酮ⅡA处理的胚胎作为实验组,以0.5%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对照组.受精后24 h(24 hpf)观察药物对转基因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新生血管状态,记录血管长度.分别从0、6、12和24 hpf时相的药物处理后的斑马鱼胚胎中提取总的RNA,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VEGF及VEGFR2的表达变化.结果:丹参酮ⅡA可明显抑制斑马鱼血管发育,且在100 μg/ml和200 μg/ml浓度下可发挥抑制作用,无浓度递增关系.实验组较对照组VEGF及VEGFR2表达量降低,在药物作用的12 hpf和24 hpf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酮ⅡA可下调VEGF及VEGFR2的表达,抑制斑马鱼血管发育.
作者:刘博;吕慧;王国坤;吴峰;李松华;秦永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在讲台讲授,而学生则是台下的观众,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地位,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1].如何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教学过程中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解剖学知识前提下,在局部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具体实施过程是由小组推荐的1名同学走上讲台对病例的局部解剖学基础进行分析,其他同学适时进行提问、讨论.笔者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同学合作为大家准备了一堂成功的病例讨论课,现将实施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孙于林;张志英;张传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和beclin-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检测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研究组)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组织中LC-3和beclin-1蛋白的定位及定量情况.结果:研究组异位内膜组织中LC-3和beclin-1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调,并且随着r-AFS期别程度的增加,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LC-3和beclin-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处于低表达状态,且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作者:李月红;张春来;李欧;朱玉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伏隔核神经元内多巴胺D2受体表达变化.方法:用连续单一刺激(SPS)方法刺激大鼠制作PTSD模型,取SPS后12h、1d、7d大鼠脑组织;非刺激的脑组织为对照组,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进行各组伏隔核中神经元多巴胺D2受体表达的观察.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经SPS处理后,伏隔核神经元多巴胺D2受体表达于刺激后12h低于正常组,1d时可见高于正常,7d时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大鼠经SPS处理后,伏隔核内多巴胺D2受体表达先降低后升高,提示该受体表达与PTSD血浆糖皮质激素变化有关,进而促进PTSD的精神症状的产生.
作者:张伟国;曹桂范;杜惠莲;陶凯;杜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LR4)多态性与宫颈癌相关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46名宫颈癌患者和年龄相匹配的246名健康对照个体TLR4 A896G、D299G和T399I多态性位点基因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ELISA方法检测宫颈癌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8(IL-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水平.结果:与T399I CC基因型相比,CT合并TT基因型显著增加宫颈癌的患病风险,而携带T399IT等位基因的个体患病风险是C等位基因个体的1.912倍,TLR4 A896G和D299G多态性基因型在病例-对照组中频率无差异;IL-1α浓度在T399I CT合并TT基因型个体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T399I CC组个体.结论:TLR4T399I CT合并TT基因型可增加个体患宫颈癌的风险,其机制可能是调节宫颈癌组织中IL-1α蛋白表达.
作者:戴穹;张旭;董晖;杨志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的激酶抑制区(KIR)对细胞内STAT3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穿膜肽TAT与KIR的融合肽(TAT-KIR),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进行氨基端标记;不同浓度融合肽加入培养的PC12细胞,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TAT-KIR的穿膜效果;以白细胞介素-6(IL-6)处理PC12细胞模拟炎症反应,MTT检测细胞活力/增殖情况,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内磷酸化STAT3 (P-STAT3)蛋白水平;对比阴性对照组(正常培养的细胞)、IL-6刺激组、TAT-KIR处理组及TAT-KIR+IL-6处理组细胞的P-STAT3水平,分析SOCS3的KIR对STAT3磷酸化的影响.结果:加入不同浓度TAT-KIR后10 min,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有绿色荧光出现,并随浓度升高胞内绿色荧光强度增强,其中3 μmol/I融合肽30 min时其跨膜转运效率高,可达99.94%;100 ng/ml IL-6可显著增加PC12细胞活力,并促进胞内STAT3磷酸化水平显著增高;与此相比,TAT-KIR+IL-6组细胞内P-STAT3水平显著下降,但是TAT-KIR处理组P-STAT3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KIR可被TAT成功转入细胞内部,并有效抑制IL-6刺激引起的PC12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的增高,对正常情况细胞STAT3磷酸化的影响不大.
作者:王丽;马辉;焦倩;王媛媛;张智超;杨蓬勃;陈新林;李昭荣;吕海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主要的免疫防线.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舞蹈病等都会发生小胶质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细胞因子水平增高,发生氧化应激,神经元进行性丢失等.许多证据表明,因为长期的多重神经毒性因素的影响使小胶质细胞激活,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TNF-α),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1],小胶质细胞可以成为细胞因子和ROS的长期来源,这些可以导致神经元进行性损伤[2].小胶质细胞与AD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综述将探讨小胶质细胞的起源与功能,其在CNS的静息与活化,通过何种机制变得具有神经毒性,并着重探讨小胶质细胞与AD及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的关系.
作者:刘恺;牛艳丽;邓锦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笔者在对1例老年男性标本的解剖时发现左尺神经手背支起点明显较高,现报道如下.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标本,男性,年龄,身高不详.尺神经在前臂远侧2/3部走行于尺动脉尺侧.在距尺骨茎突上缘101.92mm,髁茎连线19.82m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于尺侧腕屈肌深面下行,距尺骨茎突上方13.14mm,髁茎连线7.10 mm处浅出转向手背,在腕关节处分出3支皮神经.
作者:汪淼;周睿;陆子轩;郭晓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钠尿肽系统(natriuretic peptides,NPs)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肽类激素,以其强大的利钠、利尿、扩张血管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往对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但是近年来的实验证明,钠尿肽及其受体也广泛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它们不仅在突触传递和神经信号的处理中发挥着关键的调制作用,而且对神经发育、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以及神经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正因为如此,它们也被开始应用于脑肿瘤等临床疾病的治疗.
作者:邓锦波;李金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局部解剖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1-2],通过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局部解剖学内容与相关学科知识和临床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国内各医学院校[3-5]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达成了两点共识:即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比单位时间内定向传授书本知识重要;设计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比单纯的增加知识量重要.因此提出新课改模式,即精简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构建多元化局部解剖学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汪坤菊;陈敏;林威威;易西南;赵久荭;张显芳;石小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测生长因子基因在兔关节软骨细胞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机械划伤制备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观察软骨细胞在划伤后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在划伤前和划伤后1、3、7d4个时间点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Ⅱ型胶原基因mRNA表达.结果:细胞划伤后划痕两侧细胞逐渐向划痕区生长和融合.VEGF和bFGF基因在细胞划伤后呈明显低水平表达,而TGF-β1、IGF-Ⅰ和Ⅱ型胶原基因却呈现较高表达水平.VEGF基因在细胞损伤第3天的表达达高峰后开始下降,而bFGF、TGF-β1及Ⅱ型胶原基因在损伤的第1天表达明显降低,随后呈现升高的趋势.IGF-Ⅰ基因在损伤初期表达变化平稳,在损伤第3天后出现明显升高趋势.结论:bFGF、TGF-β1、VEGF、IGF-Ⅰ和Ⅱ型胶原基因细胞损伤后的表达存在差异性,这为调节关节软骨内源性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治疗关节软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赵海洋;马子君;任俊丽;陈传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测量技术,探讨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和斜冠状位上海马结构的形态特点,了解健康成人海马结构体积正常值,为临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50例健康成人颅脑进行3D-fSPGR序列扫描,对目标区域进行10等分,在等分后的图像上逐层勾画海马结构面积,然后计算体积,用协方差法对体积进行相对处理,数据通过SPSS 17.0软件分析.结果:海马结构体积与年龄无相关性,斜冠状位成像的海马结构体积有性别差异.水平位、冠状位和斜冠状位成像的海马结构体积左右两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成年人海马结构体积的大小与年龄无关,海马结构体积右侧大于左侧,斜冠状位成像的海马结构体积存在性别差异,通过冠状位成像对海马结构的形态进行测量研究其结果更具统一性和可比性.
作者:钟铧;李幼琼;程凯亮;毛新雨;付强;田勇;白玛多吉;达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包括断层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1-3],断层解剖学已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而观察断层标本是有效的学习途径之一,因此,制作出具有代表性、连续、薄层的人体断层标本是为满足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的需要[4-6].而传统制作方法采用木工带锯机冰冻切割,薄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通过摸索将普通的木工带锯机进行了改造,制作数十套不同断面的断层标本,现将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向长和;谢正兰;张雪梅;杨懿农;梁山;饶利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组织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开发人体组织器官的替代物,修复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缺损,帮助患者恢复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近10年来组织工程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专门建立了组织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平台.培养一批掌握组织工程技术的专门人才,紧跟科学前沿,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推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造福人类健康服务[1].
作者:范军;田晓红;柏树令;侯伟健;徐赫;佟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笔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上肢动脉发生变异,现报道如下.该例左侧桡动脉(外径2.7 mm)自腋动脉第3段发出,其起始处距大圆肌下缘1.6 cm,在距动脉起始处0.6 cm处发出一分支,与主干一起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内,于肘窝上方行入深部.主干还发出2支肌支支配臂前群肌,后继续下行于前臂外侧,在距离肱骨内外上髁连线3.5 cm处,向内侧发出一细长分支,下行供应桡侧腕屈肌、肱桡肌等.桡动脉本干下行至桡骨茎突处向内发出掌浅支,但未与尺动脉终支吻合为弓.主干继续绕行至手背.此外,桡动脉从腋窝下行至肘窝的过程中,4次形成扭曲.
作者:苏胜昌;滕永刚;郭晓丹;杨向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江苏苏北地区汉族人群的指纹特征,为皮纹学、遗传学、医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油墨拓印法采集男性144名、女性169名江苏籍苏北地区健康成年人的指纹,放大镜下观察分析.结果:箕形纹52.24%,斗形纹44.85%,弓形纹2.91%,且L的分布具有明显性别差异,Lu多见于小指;Ws多见于无名指.左、右对应手指各种指纹组合格局频率为L/L(40.96%)>W/W(34.44%)>L/W(19.81%)>A/L(2.81%)>A/A(1.02%)>A/W(0.96%).L/L多分布于小指,W/W多分布于无名指,A/A及A/L组合在示指频率较高.对应手指同型组合频率为76.40%,十指同型的比例高达19.16%.一手五指纹型组合频率为OLW(57.35%)>同型组合(31.79%)>ALW(6.39%)>ALO(3.67%)>AOW(0.80%).结论:江苏苏北地区汉族指纹纹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区特点,表现出箕形纹频率高、OLW类型(一手五指纹型)频率高的倾向性,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对称性.
作者:方星;陈梅;倪鹏平;成中芹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