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解剖学教师责任感培养

秦燕霞;戴伟娟

关键词:解剖学教师, 教师责任感, 解剖学教学, 教学质量, 医学生, 专业名词, 专业课程, 研究文献, 学习影响, 如何培养, 教学经验, 教学环境, 国内, 实验课, 理论课, 显示, 课题, 极性, 调研
摘要:解剖学是医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质量对医学生后续学习影响巨大,而解剖学具有专业名词多、枯燥难学及教学环境艰苦等特点,这直接影响解剖学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培养解剖学教师的责任感,从而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国内解剖学教学普遍存在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削减现象[1],当前形势下,研究如何提高解剖学教师责任感是解剖学教学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调研显示,专门针对国内解剖学教师责任感的研究文献不多,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认识,与同行共勉.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巴胺D2受体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样大鼠伏隔核内的表达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伏隔核神经元内多巴胺D2受体表达变化.方法:用连续单一刺激(SPS)方法刺激大鼠制作PTSD模型,取SPS后12h、1d、7d大鼠脑组织;非刺激的脑组织为对照组,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进行各组伏隔核中神经元多巴胺D2受体表达的观察.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经SPS处理后,伏隔核神经元多巴胺D2受体表达于刺激后12h低于正常组,1d时可见高于正常,7d时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大鼠经SPS处理后,伏隔核内多巴胺D2受体表达先降低后升高,提示该受体表达与PTSD血浆糖皮质激素变化有关,进而促进PTSD的精神症状的产生.

    作者:张伟国;曹桂范;杜惠莲;陶凯;杜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江苏苏北地区汉族群体指纹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江苏苏北地区汉族人群的指纹特征,为皮纹学、遗传学、医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油墨拓印法采集男性144名、女性169名江苏籍苏北地区健康成年人的指纹,放大镜下观察分析.结果:箕形纹52.24%,斗形纹44.85%,弓形纹2.91%,且L的分布具有明显性别差异,Lu多见于小指;Ws多见于无名指.左、右对应手指各种指纹组合格局频率为L/L(40.96%)>W/W(34.44%)>L/W(19.81%)>A/L(2.81%)>A/A(1.02%)>A/W(0.96%).L/L多分布于小指,W/W多分布于无名指,A/A及A/L组合在示指频率较高.对应手指同型组合频率为76.40%,十指同型的比例高达19.16%.一手五指纹型组合频率为OLW(57.35%)>同型组合(31.79%)>ALW(6.39%)>ALO(3.67%)>AOW(0.80%).结论:江苏苏北地区汉族指纹纹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区特点,表现出箕形纹频率高、OLW类型(一手五指纹型)频率高的倾向性,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对称性.

    作者:方星;陈梅;倪鹏平;成中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和beclin-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和beclin-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检测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研究组)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组织中LC-3和beclin-1蛋白的定位及定量情况.结果:研究组异位内膜组织中LC-3和beclin-1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调,并且随着r-AFS期别程度的增加,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LC-3和beclin-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处于低表达状态,且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作者:李月红;张春来;李欧;朱玉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尺神经手背支高位起点变异一例

    笔者在对1例老年男性标本的解剖时发现左尺神经手背支起点明显较高,现报道如下.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标本,男性,年龄,身高不详.尺神经在前臂远侧2/3部走行于尺动脉尺侧.在距尺骨茎突上缘101.92mm,髁茎连线19.82m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于尺侧腕屈肌深面下行,距尺骨茎突上方13.14mm,髁茎连线7.10 mm处浅出转向手背,在腕关节处分出3支皮神经.

    作者:汪淼;周睿;陆子轩;郭晓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康复解剖学教学观感

    解剖学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之一,康复治疗师临床能力的好坏不仅与专业技能有关还与其掌握的基础医学知识有关,尤其是解剖学知识[1].在中国,很多人习惯地认为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就是中医疗法,从而忽视西医及解剖学在康复领域的重要性,加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康复专业解剖学课的教学并不能很好体现其专业特色.在西方,康复被定义为是一种医学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它帮助那些传统内外科手段对其无能为力的患者恢复正常的独立生活能力[1].现在国外有很多专业的康复医院,他们通过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康复手段使无数有不同程度身心障碍的患者走向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作者:邱启祥;刘瑞珍;刘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冷冻方法对人卵裂期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玻璃化法与慢速程序法对人卵裂期胚胎冷冻复苏的效果.方法:将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的取卵周期移植后剩余的胚胎,分别进行玻璃化法或慢速程序法冷冻,比较两组胚胎解冻后的复苏率、胚胎完整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观察非当日移植的复苏胚胎的发育潜能等指标.结果:玻璃化冷冻组的活产率均显著高于慢速程序化冷冻;玻璃化冷冻后的胚胎复苏率和胚胎完整率显著高于慢速程序化冷冻;复苏周期移植取消率显著低于慢速程序化冷冻;而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化冷冻和慢速程序化冷冻相比有更高的复苏率和胚胎利用率.

    作者:阮井玲;王羽;杨健之;陈智勤;潘家坪;梁珊珊;胡烨;韩毅冰;李昆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骨唾液酸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大鼠牙萌出过程中和种植支抗牙移动的实验模型的表达比较

    目的:比较骨唾液酸蛋白(BS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大鼠牙萌出过程中和应用种植支抗牙移动实验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牙槽骨改建作用的机制.方法:牙萌出组实验材料取自出生后0、7、10、15d及21d的SD大鼠;建立应用种植支抗牵引大鼠下颌磨牙移动的实验模型(OTM组),OTM组在大鼠右侧下颌做加力牵引,左侧下颌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OTM后2、4、7d及14d取材,H-E染色观察2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SP及MMP-2表达变化及时间分布特点.结果:H-E染色显示,在牙萌出组牙相邻的牙槽骨中的骨小梁上可见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OTM组中张力侧牙周膜间隙变宽,成骨细胞排列在骨小梁周围,压力侧间隙变窄,破骨细胞表达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显示,BSP和MMP-2表达在牙萌出中牙槽骨的咬合区和根尖区域,在牙萌出早期和中期,两者阳性表达迅速增强,在10d达到高峰,后期仍维持较高水平;OTM组BSP和MMP-2分别表达在张力侧和压力侧,两者阳性细胞计数随牵引时间的延长而增加,OTM后7d达到高峰,此后逐渐降低;其时间分布变化趋势与牙萌出组相似.结论:在牙萌出及正畸牙移动过程中,BSP及MMP-2的表达规律与骨改建过程中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和功能密切相关,与牙槽骨改建过程一致,表明BSP及MMP-2在骨组织改建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敏;施健;赵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辽西青少年附睾超声影像学参考值

    目的:了解和评估青少年附睾发育情况,为附睾疾病进行有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年龄在7~17岁的健康无生殖系统疾病的男性青少年520例,以每岁为一组分为11组,每组40~50例.所有受试者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附睾头进行扫描.结果:7~岁、8~岁、16~岁和17~18岁组两侧附睾头的厚度存在差异;10~岁、13~岁和17~18岁组两侧附睾的长度存在差异.7~10岁、11岁、12岁、13~14岁、15~18岁青少年附睾头厚度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99,9.19) mm、(4.24,8.56) mm、(4.36,9.26) mm、(3.58,10.31) mm和(4.67,12.59) mm.7~10岁、11~14岁、15~18岁青少年附睾长度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29,6.91) mm、(3.15,9.73) mm和(5.08,12.18) mm.结论:建立了辽西地区青少年附睾相关参数参考值范围,为今后青少年人群进行更大规模的调查和临床疾病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程华伟;温有锋;纪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解剖学双语选择题自主学习软件的实现和体会

    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解剖学作为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专业词汇占医学词汇的1/3,其双语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是提高学习效果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双语习题较为少见,而且未能体现出交互效果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因此设计集双语练习、自测、交互功能于一体的自主学习软件有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本软件用Authorware实现,可分为导学和测试两部分,双语练习即导学部分,包括中英文对照习题、双语图文对照演示等;中文自测和英文自测即测试型选择题,包括判断对错和计分功能.通过双语练习和自测,能够巩固解剖学知识,促进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作者:王若楠;司道文;高俊玲;孙洁;郭小华;张益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生长因子基因在兔软骨细胞损伤模型中表达

    目的:探测生长因子基因在兔关节软骨细胞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机械划伤制备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观察软骨细胞在划伤后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在划伤前和划伤后1、3、7d4个时间点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Ⅱ型胶原基因mRNA表达.结果:细胞划伤后划痕两侧细胞逐渐向划痕区生长和融合.VEGF和bFGF基因在细胞划伤后呈明显低水平表达,而TGF-β1、IGF-Ⅰ和Ⅱ型胶原基因却呈现较高表达水平.VEGF基因在细胞损伤第3天的表达达高峰后开始下降,而bFGF、TGF-β1及Ⅱ型胶原基因在损伤的第1天表达明显降低,随后呈现升高的趋势.IGF-Ⅰ基因在损伤初期表达变化平稳,在损伤第3天后出现明显升高趋势.结论:bFGF、TGF-β1、VEGF、IGF-Ⅰ和Ⅱ型胶原基因细胞损伤后的表达存在差异性,这为调节关节软骨内源性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治疗关节软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赵海洋;马子君;任俊丽;陈传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手动脉透明标本的制作

    解剖学标本透明技术常用于胚胎骨骼、内脏器官和血管透明标本的制作[1-8],在比较难透明的成人骨血管方面也有比较成功的案例[9-10];闫广照等[11]在剥离皮肤等结缔组织的手上,对手动脉及腱鞘的透明进行了探索.由于手掌皮肤角质层较厚,带有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完整手动脉透明标本的制作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标本的脱水和透明.为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笔者对完整手及动脉透明标本的制作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会龙;刘镇;姬瑞娟;党瑞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大学视频公开课“人体解剖学”的制作

    视频公开课是中国高等教育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优质视频课程.首批20门由国内知名高校共同打造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2011年11月已成功通过“爱课程”网及其他网络平台对外免费公开,反响良好[1].根据2011年6月教育部《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2],中南大学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推出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经申请审批成为第二批中国大学优质视频公开课.

    作者:蔡艳;王慧;吴晓英;熊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组织工程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组织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开发人体组织器官的替代物,修复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缺损,帮助患者恢复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近10年来组织工程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专门建立了组织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平台.培养一批掌握组织工程技术的专门人才,紧跟科学前沿,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推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造福人类健康服务[1].

    作者:范军;田晓红;柏树令;侯伟健;徐赫;佟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单元学习包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课外学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学习习惯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在现代信息技术与人体解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中,为了使课内、课外学习活动融为一体,让人体解剖学的课程学习,特别是课外学习更加便捷、有趣、有效,课题组设计和制作了人体解剖学单元学习包,在课程教学中实际应用,并且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米健;方敏;李晶晶;江秀玲;谢明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左上肢动脉变异一例

    笔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上肢动脉发生变异,现报道如下.该例左侧桡动脉(外径2.7 mm)自腋动脉第3段发出,其起始处距大圆肌下缘1.6 cm,在距动脉起始处0.6 cm处发出一分支,与主干一起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内,于肘窝上方行入深部.主干还发出2支肌支支配臂前群肌,后继续下行于前臂外侧,在距离肱骨内外上髁连线3.5 cm处,向内侧发出一细长分支,下行供应桡侧腕屈肌、肱桡肌等.桡动脉本干下行至桡骨茎突处向内发出掌浅支,但未与尺动脉终支吻合为弓.主干继续绕行至手背.此外,桡动脉从腋窝下行至肘窝的过程中,4次形成扭曲.

    作者:苏胜昌;滕永刚;郭晓丹;杨向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湖南宁乡地区城市汉族体型分析

    目的:了解湖南宁乡城市汉族体型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湖南宁乡地区319名(男149,女170)城市汉族的身高、体质量、上臂紧张围、小腿围等10项指标,按照Heath-Carter体型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湖南宁乡城市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2-5.5-1.6,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4.9-4.8-1.6,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性以30岁为体型分界点、女性以40岁为体型分界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因子值明显增加、外因子值则明显减少,肌肉和骨骼也逐渐趋向于发达,身体线性度下降,体型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湖南宁乡城市汉族男性体格魁梧,女性体态丰满圆润;与其他群体相比,湖南宁乡城市汉族男性平均体型与山东乡村汉族为接近;湖南宁乡城市汉族女性平均体型与鄂温克族为接近.

    作者:刘燕;陆舜华;李玉玲;李咏兰;傅媛;郑连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腰椎棘突间距和顶距的应用解剖

    目的:对腰椎棘突间距和顶距进行解剖学研究,以期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械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并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方法:测量36具完整防腐成尸第12腰椎~第1骶椎段脊柱的棘突间距和棘突顶距.结果:棘突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且前部>中部>后部,男性第2腰椎~第3腰椎的棘突间距大,前部11.44 mm,中部11.24mm,后部9.22 mm.女性第1腰椎~第2腰椎的棘突间距大,前部12.38mm,中部12.20mm,后部11.52mm.男、女性均以第4腰椎~第5腰椎的棘突间距小,男性前部7.93 mm,中部6.92 mm,后部6.23 mm,女性前部8.74 mm,中部7.79 mm,后部6.50 mm.棘突间距无性别差异.棘突顶距从第1腰椎至第3腰椎逐渐增大,从第3腰椎至第5腰椎又逐渐减小.男、女性均为第2腰椎~第3腰椎棘突顶距大,男58.31mm,女55.67 mm;以第4腰椎~第5腰椎棘突顶距小,男42.69mm,女38.75mm.棘突顶距除第1腰椎~第2腰椎、第2腰椎~第3腰椎外,其余各部均有性别差异.结论:腰椎棘突间距一般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棘突顶距从上到下则先增大后减小,且两组数值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作者:索利娅;贾建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离体猪肺与人肺动、静脉成像的解剖学

    目的:将离体猪肺与人肺动、静脉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成像进行解剖学观察,为进一步研究人肺动、静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已用羧甲基纤维素泛影葡胺液灌注的30例离体猪肺置于螺旋CT机架上进行增强扫描,行三维重建,挑选5例肺动、静脉清晰的猪肺,进行动、静脉测量;同时选择正常健康成人肺5例行增强扫描,三维重建.结果:通过两者间动、静脉的成像比较有相似性,而猪肺与人肺动、静脉管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论:多层螺旋CT成像能较好地显示离体猪肺与人肺动、静脉走行及管径,可进行大样本的测量研究,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汤挺兵;陈吴兴;陈光平;纪建松;王祖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广西毛南族绝经和未绝经女性的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毛南族绝经和未绝经女性的体成分与骨密度的差异及两者的相关关系,探讨体成分的变化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广西环江毛南族绝经女性100人(≤70岁)和未绝经女性97人(≥30岁),测定其身高、体质量、脂肪量等指标,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右侧跟骨的骨密度.结果:未绝经女性高于绝经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体质量、肌肉量、推定骨量、脂肪量和体脂率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绝经女性的超声振幅衰减、骨硬度指数值低于未绝经女性,绝经组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未绝经组;毛南族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低于壮族而高于仫佬族、藏族及辽宁汉族;对全部女性的骨密度与体成分进行Pearson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超声振幅衰减与身高、体质量、脂肪量、推定骨量和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与体脂率无相关关系.骨硬度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与身高、体质量、推定骨量和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脂肪量、体脂率无相关关系.结论:毛南族绝经女性的体成分和骨密度值多数低于未绝经女性,但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未绝经女性;身高、体质量、推定骨量和肌肉量等因素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保护作用;毛南族绝经女性预防骨质疏松的工作应及早开展.

    作者:蒋现永;邓琼英;周丽宁;玉洪荣;龚继春;龚健古;徐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太行山猕猴掌面斗形纹旋转方向的不对称性

    目的:了解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及日本猕猴(Macaca fuscata)掌面Ⅱ、Ⅲ、Ⅳ区斗形纹的旋转方向及是否存在不对称性.方法:对59例(♀41例,♂18例)肤纹完整清晰的太行山猕猴掌面Ⅱ、Ⅲ、Ⅳ区斗形纹的旋转方向进行调查,数据经SPSS 13.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同时对日本猕猴掌面Ⅱ、Ⅲ、Ⅳ区斗形纹的旋转方向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无论太行山猕猴、高崎山猕猴还是屋久岛猕猴掌面指间Ⅱ、Ⅲ、Ⅳ区斗形纹旋转方向在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斗形纹旋转方向表现出左右不对称性,推测猕猴掌面斗形纹旋转方向的不对称性也许是一种普遍现象,地磁的作用和地球自转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可能影响斗形纹的旋转方向.

    作者:王凤产;田华香;宋洁;赵晓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