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为;陈萌;孔祥玉
笔者在解剖1具中老年女尸时,发现左侧腓神经交通支在起始近端发出1分支,与腓神经交通支伴行,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此种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国人周围神经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女尸,70岁左右,身高155 cm,腘窝中部腓肠外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共同起于腓总神经,腓神经交通支向下走行3.2cm处发出—直径0.7mm的分支,在腓神经交通支的内侧下行,至小腿后部中下1/3交界处,该分支分出3、4支细小分支,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腓神经交通支由此处向下走行1.8cm后,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后者在小隐静脉深面行向外踝与跟腱之间.
作者:周桑;金夕琳;周洁仪;张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高眼压组、溶媒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BDNF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和BDNF抗体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预处理后2d,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动物存活1、3、7或14d后处死,冷冻切片行突触囊泡素(SY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SYN蛋白的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外网层和内网层,SYN在高眼压3d后在外网层分布增宽,7d时宽,14d时又回复到与正常相似的模式;BDNF预处理后,在急性高眼压早期,SYN在视网膜外网层分布范围增宽的现象延后,至14 d阳性产物分布面积达到高峰;BDNF抗体预处理后,SYN阳性产物分布范围增宽现象前移,在3d时达到高峰,但与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7d和14 d SYN回落.结论:急性高眼压后外源性BDNF干预延后了视网膜逆行性跨神经元突触改变的发生时间.
作者:王慧;罗佳;周利红;黄菊芳;陈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笔者在解剖1具50余岁男尸过程中,发现肝总动脉及左膈下动脉来源变异1例,为中国人体质调查积累数据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肝总动脉在主动脉裂孔下方30 mm处直接起自腹主动脉,外径7.0 mm;肝总动脉沿肝下缘呈弓形向右走行18 mm后发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走行正常.
作者:简晓红;张俊;贺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APP/PS1 dtg)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变化.方法:选用雌性APP/PS1 dtg和同龄野生型小鼠,分为年轻组(5~6月龄)和老年组(16~17月龄).取小鼠脑组织冷冻切片,采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无偏差体现学方法定量分析TH阳性神经元总数及细胞体积等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老年组APP/PS1 dtg蓝斑TH阳性神经元胞体变大,细胞总数量减少23%,并可见形态异常的TH阳性纤维.此外,在APP/PS1 dtg,蓝斑TH阳性神经元的平均细胞体积老年组比年轻组增加,并与蓝斑总体积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组APP/PS1 dtg小鼠蓝斑TH阳性神经元和纤维发生退行性改变,这些改变与AD患者蓝斑的病理改变相似.
作者:简晓红;黎绫;罗学港;雷德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例老年男性标本右侧椎动脉走行异常,报道如下.右侧椎动脉在距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分叉处0.90 cm,起自右侧锁骨下动脉.右侧稚动脉在起始处外径宽0.45 cm,走行在颈长肌的浅面,走行方向基本与右颈总动脉平行,于环状软骨平面上方4.90 cm处,进入第4颈椎横突孔,末端外径宽为0.42 cm.椎动脉从起始至进人第4颈椎横突孔全长为7.80 cm.左侧椎动脉未见异常.
作者:司道文;祖朝辉;蒲四庆;张宇新;张子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轴突导向因子EphA5在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投射中的作用.方法:从孕11d大鼠胚胎取材并培养中脑神经上皮细胞;设计EphA5基因干扰序列,构建RNA干扰载体,采用电转染技术将EphA5干扰载体转入中脑神经上皮细胞,电转后将中脑神经上皮细胞与纹状体共培养,观察转染后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组织的靶向生长情况.结果:中脑神经上皮细胞与纹状体组织块联合培养,神经突起明显朝向组织块生长;EphA5基因干扰载体转染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可降低EphA5蛋白表达,EphA5基因沉默后神经上皮细胞突起朝向纹状体生长趋势不明显.结论:EphA5基因沉默后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投射减弱,EphA5基因可调控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的靶向投射.
作者:房芃;高青;冯晓雯;张静;暴丽华;董海曼;彭雷;李振华;孙晋浩;高英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湘黔边区苗族青少年皮褶厚度和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和特点.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1 896名湘黔边区苗族青少年的体质量、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和腓肠肌皮褶厚度,利用长岭方程和Brozek公式估测体成分.结果:随年龄增长,男生皮褶厚度变化幅度较小,而女生的皮褶则持续增厚,除6~岁组外,各年龄段女生皮褶厚度高于男生,多数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个年龄段体密度男生高于女生,体脂比女生高于男生;体脂肪含量女生高于男生,除7、9岁组外,其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11岁瘦体质量女生高于男生,而13岁以后男生高于女生.结论:湘黔边区苗族青少年皮褶发育特点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其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发育存在性别和地区差异.
作者:石慧娟;黄大元;吴国运;梁成青;熊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湘鄂渝黔边区苗族儿童青少年体型发育特征及其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1896名苗族青少年进行体型评价.结果:男性中因子值大于女性,内因子值小于女性;男性体型以中胚层为主,女性体型以中胚层和内胚层为主;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由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发展为偏外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由偏内胚层的中胚层、均衡的中胚层、三胚层中间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发展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结论:苗族青少年男、女性的体型发育存在着差异,男性身体线性程度相对较高,外形上稍瘦削、肌肉发达;女性脂肪含量较多、线性程度较低.与其他群体比较,苗族学生肌肉发达,线性程度低.
作者:黄大元;张惠娟;吴国运;梁成青;熊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淋巴管不同于血管,其壁薄且淋巴液无色,用肉眼不易在牛心表面观察其大体形态及分布范围[1-5].早在1692年Nuck首次将水银注入淋巴管,推动了淋巴系统的研究.进入20世纪以来,Funaoka和Monterio等用不同的造影剂直接或间接地注入淋巴管内,获得了淋巴管显影的成功.近年来,汤凤彩等[6]用日本产的合成树脂(蓝色的Mercox CL-2B-5和红色的Mercox CL-2R)在胃淋巴管铸型标本中获得成功,但其铸形剂价格昂贵,来源困难,操作繁琐,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寻求更好的显示方法,笔者对查阅到的资料及铸型剂配方[5-6]进行了改良,并对牛心浅表淋巴结进行了灌注观察,经腐蚀后效果比较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周楠茜;许银辉;吴满洋;张爱梅;李逸;申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海南琼海城市汉族体型.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海南省琼海市城市汉族成人20~80岁共310人(男160人,女150人)进行了体型评定.结果:琼海城市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7-5.3-2.0,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8-4.8-1.8,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琼海城市汉族成人体型男、女间均存在差异.结论: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琼海城市汉族男、女体型与山东汉族、四川汉族比较接近.
作者:张兴华;郑连斌;包金萍;王志博;武亚文;闫春燕;龚忱;宋瓘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胚胎脊髓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TUNEL法标记检测从3周至8个月不同胚胎龄段脊髓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结果:3周在神经管上皮即可见到密集的凋亡细胞,5、6周基板、翼板形成后即可在其内见到凋亡细胞,而边缘层内的凋亡细胞出现时间较其他部位晚,9周才可见到,中央管神经上皮的凋亡细胞高峰出现时间较早,5~6周达高峰,3个月后趋于稳定,而腹角内凋亡细胞高峰出现时间在6周,背角内凋亡细胞高峰出现时间为11周,其后随着脊髓的发育,凋亡逐渐减少.结论:脊髓不同部位细胞凋亡出现时间和达到高峰的时间均不同,提示在脊髓的不同部位凋亡并不同步.
作者:高燕;杨金伟;殷露玮;周军;郭建辉;李力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笔者在解剖1具中老年女尸时,发现左侧颞浅静脉走行极为异常,较罕见,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女尸,60岁左右,身长约为162 cm.左侧颞浅静脉在外耳门上前方7.4 cm、外眦外侧1.2cm处汇入颞中静脉,颞中静脉向下走行10 cm左右移行为下颌后静脉.与右侧颞浅静脉相比,该变异颞浅静脉较之前移6.3 cm,由颞中静脉的终止处移至颞中静脉的起始处.此外,颞浅静脉汇入颞中静脉处以及颞中静脉起始处,均距翼点1.3cm范围之内.
作者:周洁仪;周桑;沃吟晴;张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在基因治疗研究中为研究转染外源基因的细胞对机体其他细胞的影响,目前生物学研究中常将不同种类的细胞在一起联合培养(co-culture),以模拟基因治疗在体内的作用环境[1],传统的方法是使用TRANSWELL培养瓶,利用生物半透膜将不同细胞隔开分别培养[2],该方法具有培养瓶价格过于昂贵、半透膜之间存在一定浓度差不利于细胞间相互作用[3]、TRANSWELL培养瓶结构复杂、瓶口相对较小,细胞收集困难等缺点.笔者在实验中利用一些细胞贴壁的特性将其中一种细胞先爬在载玻片上,再与培养在培养皿中的另一种细胞混合培养,有效地克服了以上缺点.现以NIH3T3细胞与转入pEGFP-C3-PENK真核载体的COS-7细胞为例共同培养加以说明.
作者:胡伊乐;郭绍芳;涂心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穹窿下器的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每只大鼠给予链脲佐菌素60 mg/kg,腹腔一次性注射,建立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于2、4及8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穹窿下器不同时期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细胞膨隆,表面光滑,有清晰的微绒毛.2周组细胞扁平、塌陷,细胞表面可见到圆形小破孔.4周组室管膜细胞表面凹凸不平,出现皱褶,细胞膜可见大小不一的多个小破孔,并可见细胞膜缺失、细胞器裸露的细胞.8周组室管膜细胞表面皱褶明显,可见大量的球形分泌颗粒.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对照组穹窿下器室管膜细胞脑室面完整,有少量的微绒毛和乳头状微突起,模型组室管膜面可见大量分泌颗粒.结论:糖尿病可导致大鼠穹窿下器室管膜细胞破损及分泌大量的分泌颗粒.
作者:唐蔚东;马常升;郝庆卯;叶建亚;张志琴;李彩格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si-RNA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及层黏连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CTGF-siRNA隐性对照组、CTGF-siRNA实验组.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建模.特殊转染载体通过尾静脉注射CTGF-siRN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RT-PCR方法观察肾皮质中TGF-β1、层黏连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CTGF-siRNA实验组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减少,同时肾皮质中TGF-β1、层黏连蛋白mRNA表达也减少.CTGF-siRNA注射结束后第4周,尿蛋白明显降低.结论:CTGF-siRNA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TGF-β1、层黏连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缓解肾组织的纤维化作用,同时对糖尿病肾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赵正林;张杰;袁晓环;崔荣军;王桂云;金相赞;梁在夏;赵容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湘语族群成人皮褶厚度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南双峰县调查了730例(城市男性157例,城市女性163例;乡村男性196例,乡村女性214例)湘语族群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分析了湘语族群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点.结果:城市男性与城市女性间、乡村男性与乡村女性间6项皮褶厚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6项皮褶明显薄于女性;城市人皮褶厚度值大于乡村人;城市、乡村男性及乡村女性6项皮褶厚度值多在40~岁组达到大,城市女性大值出现的年龄组较为分散.相关分析显示,随年龄增长,湘语族群面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逐渐变厚,乡村男女性小腿内侧皮褶逐渐变薄.结论:湘语族群男性皮褶厚度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女性皮褶厚度虽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但却是北亚类型族群中皮褶相对较薄的族群.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郑连斌;李传刚;李永霞;孔祥薇;傅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在制作1成年男性左侧盆腔及下肢血管神经标本时,见血管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在此标本中,左侧闭孔动脉、膀胱下动脉共干起始于髂内动脉,此共干尚发出细小分支支配闭孔内肌及其附近肌肉.在盆腔中可见,左髂总动脉在第4腰椎椎间盘左侧分为髂内、外动脉.髂内动脉沿盆腔侧壁下行67.5 mm至第3骶椎水平,在距离正中矢状面54.2 mm、髂前上棘63.1 mm、耻骨联合121.0mm处,自其前壁发出一长33.4 mm,外径4.0mm的动脉干,其起始处髂内动脉外径为8.0mm.
作者:安恬慧;任同明;刘少扬;冯塬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电镜技术应用的普及,利用电镜观察肾小球超微结构进行临床诊断的样品日益增多.传统的超薄切片染色方法不能1次进行大批量染色操作(费时、费工,且易造成污染).为此,笔者对传统的电镜染色法作了探索和改进,终做出了制作简便、染色量大、染色效果稳定的电镜超薄切片染色装置.
作者:林方兴;范晓燕;叶煦亭;汤莹;杨勇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肝大部切除后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大小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探明大鼠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结构的重建过程,并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部分肝切除组.采用Higgins和Anderson方法行大鼠70%肝切除,术中即刻称取切除肝叶的湿重.分别于术后12 h、24h、72 h、120 h、1周、2周处死大鼠,留取全部肝组织称湿重,统一留取肝右叶肝组织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再生肝肝小叶大小变化.结果: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12h可观察到肝小叶面积开始增大,120 h达高峰,从1周开始可见汇管区门静脉终末支的增大并与邻近中央静脉相联系,肝小叶结构逐步重建,2周时肝小叶面积接近正常,小叶数目增加.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未见上述动态变化.结论: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通过早期肝小叶面积增大,后期肝小叶数目增多而恢复.
作者:张玉果;南月敏;王泰龄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何首乌饮对运动疲劳大鼠睾丸组织黄体生成素受体(LHR)的影响.方法:复制运动疲劳动物模型,测定睾酮水平,采用RT-PCR、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睾丸组织LHR的表达变化.结果:LHR免疫组化阳性颗粒主要表达于间质细胞以及精母细胞胞膜和胞质,何首乌饮预防组和何首乌饮治疗组阳性信号较强,模型组弱.LHR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为:何首乌饮预防组、何首乌饮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何首乌饮组,模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何首乌饮可以提高大鼠睾丸组织LHR的表达.
作者:赵秀军;孙一翀;沈永青;李莉;曲银娥;陈雪;高福禄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