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斌;李英;杜斌;程建青
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基础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为基本方法,研究机体正常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基础医学要适应新世纪对高级医学人才的要求,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科学的、有特色的课程结构,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道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1].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实际,谈一下我院组织学实验教学初步改革的情况.
作者:晏长荣;雷芬;邓成国;李斌;刘艳丽;郭青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血管铸型标本的制作方法很多,但一般多以单个器官设计造型,它能重点显示器官内血管的立体构筑形式,但不能体现相邻器官间的血管联系,缺乏整体感.石瑾等[1,2]系统地开展了多器官联合铸型标本的研究.
作者:龚敏卿;敖绍勇;徐金东;黄镇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植入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对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尼氏染色和NADPH-d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染色标记细胞数和阳性细胞平均面积、平均光密度.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数量减少,尼氏体脱失、溶解.术后3 d,微囊组NOS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平均面积及平均光密度均明显高于单损组;术后7 d微囊组NOS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平均面积较细胞组高;术后14 d,细胞组NOS阳性细胞数急剧增高超过微囊组,但微囊组仍平稳上升.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移植能诱导早期NOS表达增加及抑制后期NO过量产生,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有利于损伤脊髓的修复和再生.
作者:万斌;马建敏;傅文学;刘德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异种脊髓前角匀浆免疫后的变化.方法:猪脊髓前角匀浆免疫豚鼠后,豚鼠脊髓前角以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及IgG免疫组化染色,同时电镜下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超微变化.结果: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在变性和丢失,以神经元固缩、胶质细胞围绕破坏的神经元形成卫星现象篌及小墓穴为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质内IgG沉积呈颗粒状分布.运动神经元胞质内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结论:猪脊髓前角匀浆作为抗原可引起豚鼠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说明猪与豚鼠运动神经元存在共同抗原,自身免疫机制可能参与了运动神经元变性过程.
作者:郭艳苏;许蕾;刘亚玲;吴红然;任爱兵;宋学琴;李春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Authorware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它基于图标流程的创作方式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士进行多媒体创作成为可能,作为一名普通解剖学教师,笔者尝试运用该软件进行断面解剖学教学课件的制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些的经验,现以头部断面解剖课件制作过程为例与大家商榷.
作者:陈禹;牛松青;石丽艳;郝嘉南;唐泽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们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有双胆囊伴其中1个胆囊特大的畸形变异.
作者:汤羽;周瑞君;甘泉涌;曾志勇;胡长虎;刘德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家兔肺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探讨肺泡隔内是否存在淋巴管.方法: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5'Nase-ALP)、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1)肺内淋巴管存在于富含结缔组织区,延伸至呼吸性细支气管区,不延伸至肺泡区,呼吸性细支气管外膜下可见毛细淋巴管,肺泡隔内未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仅见到大量呈蓝色的毛细血管.(2)伴行肺动脉的淋巴管为肺深淋巴管系的主流,其末梢向小叶中央延伸到末级微动脉附近.(3)伴行肺静脉的淋巴管位于静脉外膜边缘的结缔组织中,与肺泡紧密相邻.结论:肺泡隔内无淋巴管,肺内淋巴管起始于呼吸性支气管.
作者:冯玉宽;冯克俭;刘跃光;刘瑞丰;祖国美;吴英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SD大鼠下颌骨在性别之间的差异.方法:对37例(♀19,♂18)SD成年大鼠下颌骨的11项变量进行测量,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的进行判别分析.采用逐步判别法和全模型法,用下颌骨变量建立性别判别函数.通过回代和交互检验方法来确定判别函数的效果.结果:大鼠下颌骨3项变量在性别之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4项变量有非常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的性别判别函数的性别正确判别率大于80.0%.结论:大鼠下颌骨变量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用SD大鼠下颌骨变量进行性别鉴定有一定理论和应用价值.
作者:赵晓进;刘延霆;胡春红;吴宿慧;王训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能否使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产生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各20只,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法造模,时间分为1周、2周和3周,每周用Open-field法给予行为学评分,并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大脑神经细胞形态和其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的变化.结果: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与对照组神经细胞形态有明显的不同,且出现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鼠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发生慢性应激损伤,是有效的慢性应激模型,其发生机制至少部分与NO+的产生而导致神经细胞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有关.
作者:吕保来;吴爱群;曹莉;周强;何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Ast)条件培养液(ACM)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大脑皮质Ast和神经元,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ACM培养损伤后的神经元,测定其神经元的活性、存活率、死亡率、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和NOS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结果:ACM能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活性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使死亡率、LDH的漏出率和NOS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1)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ACM对受损的神经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修复作用;(3)Ast在脑缺血预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全明;宋岳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纤维化是肝损伤后修复性应答.当损肝因素导致肝损伤时,肝内相关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经旁分泌和自分泌的形式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致使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导致ECM的生成大于降解,以致ECM过度沉积,从而引起肝窦毛细血管化,促使肝纤维化形成,故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而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损伤导致的HSC活化对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本文就肝纤维化时SEC对HSC的相关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赵海军;郭顺根;贾文婷;庞奕晖;戚红丹;牛建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广西黑衣壮族人群4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基因座:D5S818、D7S820、D13S317、vWA的群体遗传分布资料,探讨7个民族间的遗传关系.方法:应用荧光标记STR基因扫描技术分析152名广西黑衣壮族无关个体.以遗传距离和系统发生树来分析7个民族间遗传关系.结果:4个STR基因座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781 4;平均多态信息总量为0.737 5;累积个体识别力达0.992 880 9,累积非父排除率达0.992 880 9.新疆乌孜别克族、新疆维吾尔族、甘肃裕固族、云南白族、广西黑衣壮族、浙江畲族聚为一群,东部蒙古族自成一群.结论:广西黑衣壮族的4个STR基因座属高度遗传多态性标记;新疆乌孜别克族和维吾尔族、广西黑衣壮族和浙江畲族遗传关系较近.
作者:滕少康;徐林;曹林枝;汪萍;赵丽娟;黄世宁;陈祖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异位胰腺亦称迷走胰腺,是发生在正常胰腺位置以外的胰腺组织,1727年Schultz首次报道,1859年Klob病理证实,在临床上较少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积累总结资料,对653例异位胰腺解剖分布、结节特点、结节肿块与临床的关系、病理学特征及组织学的特征,分别加以论述.
作者:陈吴兴;陈光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感觉传导路是解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无法制作完整显示的实体标本,仅靠描绘的示意图(挂图或图谱)作为教学对象,不能反映传导路的直观性和立体感.现根据教学要求,打破传统的解剖标本制作手段,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标本制作领域.将实体标本通过切片后作数字化处理,在图象处理软件Photoshop中制作结构清晰、直观、立体感强的数字化教学标本,为多媒体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素材.
作者:先德海;钟建桥;古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大鼠分为SSTF预处理组、缺血再灌组和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术前给SSTF组大鼠SSTF(50、100、200 mg·kg-1·d-1)灌胃,制备缺血再灌模型,分别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SSTF预处理可不同程度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MDA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LDH、CK水平.结论:SSTF预处理能通过保护心肌抗氧化酶的活性,抵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赵淑敏;刘胜;杨宏光;孔祥玉;宋成军;刘永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成年哺乳动物的脊髓具有可塑性,且针刺可促进脊髓可塑性,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实验表明针刺可促进NGF、NT-3在部分去背根动物背根节的表达[1,2],表明了针刺可能通过改变背根节部分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进而在脊髓可塑性中发挥作用.表皮生长因子(EGF)与神经系统发育及损伤修复有关,但EGF与成体动物脊髓可塑性及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报道不多.本实验拟通过成体猫备用背根模型来初步探讨EGF与脊髓可塑性及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
作者:张连双;王希锋;殷彦君;章为;王廷华;于振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的薄层冠状断层解剖,为临床眶上裂区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火棉胶切片技术对5例(10侧)成人眶上裂区标本进行连续薄层冠状断层解剖学观察.结果: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和内侧区,内有第Ⅲ、Ⅳ、Ⅴ1、Ⅵ对脑神经及其分支和眼上静脉通过,未见眼下静脉.视神经由颅内的横椭圆形逐渐变为眶内的圆形;眼动脉在视神经管颅口、中部和眶口处分别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和外下方.结论:冠状断层对于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显示效果良好,应作为该区影像诊断的基本层面.火棉胶包埋结合滑动式切片机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眶上裂区断层解剖学的一种简便适用、定位准确的方法.
作者:庞刚;韩卉;胡玉婷;朱友余;王惠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根据免疫标记与标本之间的不同关系,免疫电镜技术可分为包埋前、包埋后及冷冻超薄切片免疫电镜技术.本文仅介绍包埋前免疫金电镜标记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及解决方法.
作者:王英;颜永碧;汤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霍乱毒素(CTx)对视神经近端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视神经近端微挤压断(MC)后,玻璃体内注射CTx,动物存活3、5、7 d后采用荧光逆行示踪技术显示存活的视网膜节细胞.结果:在3、5、7 d时,移植霍乱毒素组(MC+CTx)存活的视网膜节细胞数分别为(2 053±169)、(1 881±230)、(1 752±137)个/mm2,明显多于实验对照组(MC)的(1 831±158)、(1 508±147)和(1 240±114)个/mm2.结论:玻璃体内注入霍乱毒素对视神经微挤压断后视网膜节细胞的存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飞;黄锦桃;李海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广西毛南族人群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CSF1PO、TPOX、TH01的遗传多态性,探讨广西毛南族人群的起源.方法:应用荧光标记STR基因扫描技术分析200名广西毛南族无关个体;计算等位基因频率、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3个STR位点共检出18种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布在0.005 0~0.452 5之间;平均杂合度为0.685 0,平均多态信息总量为0.640 8,累积个体识别力达0.996 9,累积非父排除率达0.928 2.广西毛南族与广西壮族、广西水族、海南黎族、云南傣族、云南布依族的遗传关系较近.结论:广西毛南族3个STR基因座属于高度多态性遗传标记,本研究结果佐证了广西毛南族可能起源于百越民族.
作者:滕少康;徐林;劳明;周丽宁;邓琼英;李松峰;龚继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