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颌骨牙槽嵴的观测

胡圣望;胡勇;杨子琴;吴银州;范杉

关键词:下颌骨, 牙槽嵴顶, 种植义齿修复, 下颌管, 义齿修复术, 应有价值, 体质调查, 邻近结构, 联合治疗, 口腔正畸, 积累资料, 单冠修复, 测量, 参考依据, 种植体, 牙缺失, 形态学, 口腔科, 数据, 临床
摘要:近年来,种植体支持的单冠修复,越来越受到单个牙缺失患者的青睐[1,2],下颌管上缘至不同牙槽嵴顶间距的观察和测量,对种植义齿修复与口腔正畸联合治疗具有明显的应有价值.目前有关数据报道较少,为此,作者对下颌管上缘至有关牙槽嵴顶的距离及邻近结构进行形态学方面的观察和测量,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更为临床口腔科种植义齿修复术提供参考依据.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诱导分化

    近年研究发现,哺乳动物无论在胚胎发育期还是在成年,其中枢神经系统内都存在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1~3],这一发现为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并在体外稳定的增殖与分化,为研究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干细胞移植以及建立细胞系等,提供了细胞来源和保证.

    作者:段建钢;王凡;陈道邦;陈红;项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端粒酶活性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培养方法,并检测其细胞周期及端粒酶活性.方法:无菌抽取恒河猴胫骨骨髓,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MSCs;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培养的骨髓MSCs呈梭形,平行排列或成集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呈阳性反应;细胞周期中G1、S、G2期的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9.5%、7.8%、7.7%.结论:培养的骨髓间MSCs处于未分化阶段,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作者:王启伟;王万山;路艳蒙;朴英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药流绒毛中波形蛋白的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研究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人孕早期绒毛组织中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和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检测正常早孕人流电吸组和米非司酮组绒毛组织中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绒毛中轴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波形蛋白阳性表达,药流组荧光着色细胞则明显减少,表达强度显著降低;对照组绒毛间质细胞波形蛋白中间丝沿细胞的长轴呈良好的丝状排列,整齐、致密,胶体金颗粒成簇或散在分布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除细胞器以外的细胞质所有部位,胞核呈阴性;药流组间质细胞中间丝明显辣少,出现断裂、排列紊乱,金颗粒分布明显稀疏.结论:米非司酮显著降低绒毛中波形蛋白表达水平并影响绒毛间质细胞的细胞骨架成分.

    作者:沈忠飞;方马荣;张梅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胚胎小肠S-100+树突状细胞的组织分布

    目的:观察人胚胎小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组织分布.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人胚胎小肠DC的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形态以及数量等进行研究.结果:(1)人胚胎小肠各段S-100+DC于第9~11w相继出现,主要分布于粘膜固有层,外形不规则,第24 w以后,其突起相连逐渐在固有层形成网状结构.(2)回肠集合淋巴小结S-100+DC以滤泡间区数量多,其外形相对规则.结论:人胚胎小肠S-100+DC主要分布于固有层,其数量随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回肠集合淋巴小结S-100+DC呈区域性分布,它们与固有层S-100+DC在形状、大小和数量上有所不同.

    作者:孔令平;朱清仙;曾慧红;钟纯;邹江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Leptin长型受体与生长抑素共存于猪前脑内

    目的:研究三元杂交猪和梅山猪仔猪前脑内Leptin长型受体(Ob-Rb)mRNA与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阳性物质的共存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结果:Leptin长型受体mRNA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下丘脑室周核、背内侧核、腹内侧核、室旁核、海马杏仁核及大脑皮质.上述结构内一些表达Leptin长型受体mRNA的神经元也含有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物质.结论:两种猪前脑内Ob-Rb mRNA与SS免疫反应阳性物质的共存情况无明显差异.Leptin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调节动物的能量代谢生长和繁殖等活动.

    作者:樊明欣;雷治海;李庆梅;王红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低温条件下大体标本生物塑化研究

    目前我国以南京、重庆为代表采用常温条件和间断真空浸渗处理技术[1~2],而以大连、青岛为代表采用低温连续真空渗透技术;但制作技术的复杂性、关键技术未普及以及设备昂贵[3],使应用受限.生物塑化技术的研究国内报道颇多,但是对其详细制作方法、注意事项、塑化标本颜色加深的原因、影响塑化标本固化因素、低温真空技术与常温真空技术的比较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作者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依据自身经验进行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塑化技术实践者提供基础参考,也为解剖生物塑化技术的研究积累资料.

    作者:肖建忠;杨成杰;谭建国;谭双香;任家武;陈胜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诚邀《解剖学杂志》发行志愿者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下颌骨牙槽嵴的观测

    近年来,种植体支持的单冠修复,越来越受到单个牙缺失患者的青睐[1,2],下颌管上缘至不同牙槽嵴顶间距的观察和测量,对种植义齿修复与口腔正畸联合治疗具有明显的应有价值.目前有关数据报道较少,为此,作者对下颌管上缘至有关牙槽嵴顶的距离及邻近结构进行形态学方面的观察和测量,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更为临床口腔科种植义齿修复术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胡圣望;胡勇;杨子琴;吴银州;范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扬子鳄大脑皮层后期胚胎发育的超微结构

    目的:研究扬子鳄大脑皮层的后期胚胎发育,为比较胚胎学提供资料.方法:电镜观察.结果:大脑皮层可分为梨状皮质、新皮质、海马皮质3部分.孵化40 d,梨状皮质和新皮质均处于较幼稚状态,海马皮质发育稍好.孵化50 d,梨状皮质变化不大;新皮质中幼稚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海马皮质得到进一步发育.孵出期,梨状皮质中仍见不到较成熟的神经细胞,新皮质和海马已基本成熟,但新皮质中仍有不少不成熟的神经细胞.结论:扬子鳄大脑皮层各部分的胚胎发育具不同步性.验证了爬行类动物的起源是多样化的.

    作者:杨传秀;杨超;陈壁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新生鼠脑外伤后神经元变性的电镜观察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探讨新生鼠脑外伤后神经元变性的机理.方法:建立新生7 d大鼠顶叶皮质脑挫伤动物模型,在脑外伤后2 h、6 h、24 h对同侧顶叶皮质和海马神经细胞进行电镜观察.结果:神经元有两类改变:(1)神经元树突和胞体呈巨大膨胀.早期内质网池扩大,线粒体致密和浓缩;此后内质网空泡化,线粒体进行性肿胀和空泡化,多聚核糖体从粗面内质网上解离,并散在于胞浆.核的改变出现于胞浆改变明显之后.核染色质由簇状集聚于核膜下呈钟面排列到向中央积聚成轮廓不规则的团块.轴突基本正常.(2)胞浆和胞核均浓缩,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空泡.结论:内源性兴奋毒对未成熟脑创伤性神经元变性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章惠英;何正瑞;朱平;顾峻;陈黎华;刘文超;丁文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蜥蜴类卵泡的卵黄形成

    目的:研究蜥蜴类卵黄形成的过程及机理.方法: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手段研究.结果:(1)无蹼壁虎的卵泡伴随着颗粒细胞发育及凋亡,卵黄由均质的构造转变为短丝状卵黄纤维,再变为由3种卵黄小板构成的卵黄;(2)北草蜥的卵泡,由具致密核心囊泡状卵黄变为由1种卵黄小板构成的卵黄;(3)无蹼壁虎卵泡鞘紧靠颗粒层的内层细胞碱性磷酸酶(ALP)呈强阳性反应,梨状细胞、中间型及小细胞ALP呈弱阳性反应;(4)P53在颗粒细胞内呈胞浆分泌型,甲胎蛋白(AFP)则主要分布于卵泡鞘.结论:ALP,AFP及P53蛋白在爬行类卵泡内表达部位及时间差异性与早期卵泡细胞与颗粒细胞分化和凋亡相关,颗粒细胞凋亡与解体可能启动了卵黄小板的形成.

    作者:蔡亚非;刘红林;王根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解剖学杂志》征订优惠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显微注射技术的改进和用灵长类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嵌合体小鼠

    显微注射法制备嵌合体动物,早在Gardner[1,2]1968年报道,他们将小鼠胚胎泡内细胞群细胞注射入另一种毛色基因不同的小鼠胚泡中,获得毛色混杂的嵌合鼠.随后,显微注射法逐步发展起来,上世纪90年代起,主要通过转入外源基因的小鼠ES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显微注射,制备嵌合体,进而获得转基因小鼠.但对成体干细胞在异种动物内的嵌合报道不多.Harder[3,4]等将人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注射到小鼠胚泡中,发现在成年小鼠造血系统中有人的细胞嵌合.我们改进了显微注射技术,并通过该技术探讨了灵长类动物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嵌合体构建,建立了干细胞在体内分化技术平台.

    作者:迟晓春;陈曦;杨京京;刘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首届全国神经科学理论与技术研讨班纪要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组织切片制作中的点滴经验

    1 快速包埋组织块组织块浸蜡后,用电烙铁熔化事先准备好的硬蜡块中央,用加热的镊子从蜡杯中取出已浸蜡的组织块,迅速埋入,待表面初凝后,用玻璃或平滑物轻压片刻,使组织平整,放冰水中使其硬化,凝固后立即切片.

    作者:杜辉;王树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鼠下边缘皮质-伏隔核投射神经元胞体受对称性突触支配

    目的:揭示向伏隔核壳部(nucleus accumbens shell,AcbSh)投射的下边缘皮质(infralimbic cortex,IL)神经元胞体上的突触体系,增加该神经通路中的突触学资料.方法:注射HRP到大鼠的AcbSh;以TMB法显示IL中被HRP逆行标记的神经元;光镜及电镜观察IL中标记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及胞体部的突触结构.结果:含有HRP/TMB反应产物的神经元散在分布于IL中.神经元胞体呈三角形或圆锥体形锥体细胞的基本特征,直径约为15μm×25μm.电镜可见神经元胞体仅接收3~5个对称性突触.结论:向AcbSh投射的IL神经元通过对称性突触接受抑制性神经信息支配,提示在整个摄食行为神经通路中,IL支配AcbSh,而自身又受抑制性控制.

    作者:李瑞锡;彭裕文;崛悦郎;大谷修;西条寿夫;王劼;丁忠良;高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云豹味蕾的分布与结构

    目的:了解云豹味觉器官味蕾在口腔中的分布和结构.方法:用光镜观察云豹舌的形态结构和味蕾的分布,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味蕾的结构.结果:云豹味蕾分布于舌尖及轮廓乳突的上皮层中,主要由明细胞和暗细胞组成.结论:云豹味蕾的分布及舌的形态学特点与它的捕食和吞咽习性相适应.

    作者:潘鸿春;吴孝兵;施葵初;顾长明;刘嵩;吴月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骨质疏松骨折愈合中软骨细胞凋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软骨细胞凋亡发生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骨质疏松股骨骨折模型,分别于骨折后1、2、3、4 w取材进行HE染色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并用TUNEL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骨折后第1 w,间充质细胞未见VEGF表达;第2、3 w时软骨细胞VEGF反应呈强阳性;第4 w其表达强度开始下降.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都有软骨细胞凋亡的发生,第3 w表现为明显.结论:VEGF在骨折的第2 w表达强,到第3、4 w开始下降.软骨细胞的凋亡主要发生在骨折后的第3 w.VEGF可能直接与软骨细胞凋亡发生有关.

    作者:王松;张晛;陈国庆;王凡;李华;李瑞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应用解剖

    作者:刘跃光;杨大平;赵玲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纪要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