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特点

尹燕耀;肖影群;宋高峰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 T淋巴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主要是由于T细胞介导免疫病理损伤,主要效应细胞是T细胞,CD4+和CD8+细胞对病毒抗原的应答与肝细胞病变相关[1].以往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可能不能真实反映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机体的免疫状态[2],为此,我们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20+表达为阴性、标记CD3+表达为阳性的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穿刺活检标本进行分析,以研究其肝组织内CD4+和CD8+的表达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肥厚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脑钠肤(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左心室心肌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连续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6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心肌肥厚标准:LVMI男≥120,女≥115.根据LVMI将患者分为左心室心肌肥厚组(92例)及无左心室心肌肥厚组(94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BNP、hsCRP水平与左心室心肌肥厚之间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肌肥厚患者的BNP与hsCRP明显高于无左心室心肌肥厚者,BNP(1.07±0.28)ng、L VS(0.91±0.24)ng、L(P<0.01),hsCRP(0.37±O.42)mg、LVS(0.26±0.31)m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患者血清BNP、hsCRP水平升高,左心室心肌肥厚的可能性增大.结论 BNP、hsCRP与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之间关系密切,BNP与hsCRP可作为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标志物.

    作者:岑强;杨明;王青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缺血性结肠炎56例结肠镜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研究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结肠镜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及结肠镜特征.结果 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多有相关基础疾病,女性多于男性(2.5%vs 1.4%,P<0.05),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便血及腹泻.结肠镜检查:结肠脾曲、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容易受累.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分界清楚,表现为黏膜苍白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糜烂以及溃疡.多表现为一过性,若能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具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便血、腹泻,应考虑可能合并缺血性结肠炎,及时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在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上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作艳;孙天燕;李迎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当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8例分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我国小儿主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在治疗过程中会因为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我们对18例2月至14岁因呼吸上道感染治疗中抗生素使用不当,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杨丽;翟东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结核分枝杆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情况变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在造成全球结核病疫情升高的诸多因素中,耐多药结核病是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据WHO估算,全球每年耐药结核病发病人数约30万至60万,实际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数可能接近或超过100万[1],而中国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数占全球的1、4~1、3.遗憾的是目前全球对耐多药肺结核的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快速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使耐多药肺结核的不断产生和流行,成为当今全球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自从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治疗肺结核后,给耐多药结核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现就我院近年来对结核杆菌培养后有左氧氟沙星耐药情况的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玉君;徐玲;李胡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结节性多动脉炎误诊4年致双下肢截肢1例

    患者,男,41岁.因全身不适、关节疼痛、四肢青紫、溃烂伴消瘦4年,于2009年1月21日收住院.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不适,疲乏无力,周身关节酸痛,双手足渐呈现青紫,出现双足趾溃烂、疼痛,足趾渐变黑,并延升至足部,胫部也出现散在疼痛性溃疡,渐变黑.到当地县医院就诊,诊断为关节炎、双足坏疽.

    作者:孟芳;李文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以左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Takayasu动脉炎1例

    患者,男,57岁,因间断血压升高10年,发作性胸闷、气短4年,突发左耳听力下降5日于2009年9月18日入院.患者10年前发现血压间断升高,高时180~190/100~110mmHg(1 mmHg=0. 133 kPa),低时100/70 mmHg(诊所测量),伴有头痛、头晕、乏力.此后根据血压情况间断顿服药物.无发热及间歇性跛行.近4年出现劳力时胸闷、气短;无胸痛、出汗,未重视,因突发左侧听力下降伴头晕、左侧颈枕部胀痛不适5日入院.

    作者:赵芳;曹毅;杨军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致导丝意外嵌顿1例

    患者,男,20岁,因右膝关节疼痛半年于2009年1月30日入院.患者2008年8月初因训练不慎跌伤右膝关节部,而后出现右膝关节外侧间歇性隐痛,以久坐或久蹲后站立时明显,无红肿,亦无发热,自认为是训练跌伤引起的疼痛,未引起重视,未做检查和治疗.

    作者:李贤福;李瑛;韦仁锋;李贤慧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特点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主要是由于T细胞介导免疫病理损伤,主要效应细胞是T细胞,CD4+和CD8+细胞对病毒抗原的应答与肝细胞病变相关[1].以往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可能不能真实反映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机体的免疫状态[2],为此,我们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20+表达为阴性、标记CD3+表达为阳性的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穿刺活检标本进行分析,以研究其肝组织内CD4+和CD8+的表达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尹燕耀;肖影群;宋高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称为Binswanger病(BD).初报道的BD很可能是1例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但随后沿用BD这一病名,绝大部分是指一类大脑白质和皮质下区具有较广泛细小血管病变的缺血性脑部疾病[1].我们对腔隙性脑梗死(cerebral lacunar infarction,CLI)中鉴别出的部分BD与其他的CLI病例做比较,旨在对BD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有新的认识.

    作者:柏华;牟发仁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吸烟降低精神药物浓度

    吸烟诱导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1A1、1A2和2E1酶升高,理论上降低经此酶代谢的口服药血浓度.相反,当戒烟时.1A1、1A2、2E1酶功能由升高回归正常,经此酶代谢的口服药血浓度又由降低回到正常.

    作者:汪春运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结核性脑梗死6例

    结核性脑梗死是指由结核性脑膜炎或脑结核引起的脑梗死,临床少见,早期易误诊,而且治愈率低,病死率及病残率高,我院近6年共诊治结核性的脑梗死6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秦志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高血压病社区-医院之间危险度分级管理模式的效果

    目的 了解社区一医院之间的高血压分级管理模式实施半年后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现状及效果.方法 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的诊断标准对正在管理的234例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①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89.7%;②极高危组有63例患者降到高危组,降级率为39.1%;高危组有26例患者降到中危组,降级率为50.9%;中危组有8例患者降到低危组,降级率为34.8%;低危组有11例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占低危组患者的42.3%.在管理级别上,强化管理组有62例降到一般管理组,降级率为59.6%,中度管理组有8例降到一般管理组,降级率为47.1%.经统计学分析,管理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社区-医院之间的高血压分级管理是社区控制高血压的有效干预措施.②通过医患交流、健康教育等措施进一步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提高患者依从性.③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数字化网络管理体系,定期评估健康状态与危险分层、指导治疗,形成系统的疾病管理与评价体系.

    作者:赵欣;李瑞杰;徐应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原发性肺鼠疫的救治与体会

    青海是喜马拉雅旱獭自然疫源地,鼠疫是这里(海南地区)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啮齿动物或接触因感染鼠疫菌死亡动物,经过生物媒介蚤引起.鼠疫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我国传染病防治确定为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1].

    作者:王建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唐山市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分析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hypothyroidism,CH)是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中发病率高的疾病之一.本病是由于先天性甲状腺发育异常或代谢障碍引起的内分泌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止该类患儿智力发育及体格发育障碍的关键.而新生儿疾病筛查是获得早期诊断的重要措施.唐山市于1998年开始对全市城乡出生的新生儿进行筛查,11年来共筛查新生儿300 652例.现将11年来的筛查工作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于春玲;韩宝生;孙琳洁;吴剑华;周巾;刘宁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新争议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人体内的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高HCY血症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但近年来大规模试验结果对此产生争议,并对高HCY应用叶酸和维生索B治疗能否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也充满了争议,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燕慧;张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PD是有较大危害的常见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是导致死亡的第4位原因,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是导致死亡的第1位原因[1].COPD急性发作期(AECOPD)指COPD发展过程中患者的呼吸困难、咳嗽和(或)咳痰在基础水平上出现急性改变,超出每天的日常变异,需改变治疗方案.

    作者:王业建;郁春雷;杨晓霞;关琦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成批家族性维生素D中毒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家族性维生素D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分析了11例家族性维生素D中毒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中毒表现涉及多个系统,以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表现为突出.出现头晕、头胀、头痛、步态不稳、嗜睡或烦躁、谵妄、厌食、恶羽、呕吐、烦渴、多尿、发热、心悸、血压增高、肾功能不全等表现.结论 强调详细采集病史,提高对维生素D中毒表现的认识,重视寻找客观依据至关重要.对于不明原因出现消化、泌尿、神经系统等症状时,常规检测血、尿钙,以免误漏诊.

    作者:黄昭穗;黄昭碹;许树根;尹秀英;苏晓燕;梁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肾静脉瘤栓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肾癌肾静脉瘤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均于术前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肾静脉内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及瘤栓的范围,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CT对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的显示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为单侧肾癌.手术病理共发现22处肾静脉瘤栓和8例下腔静脉内瘤栓.CT对肾癌瘤栓的检出率为100%.CT诊断22支肾静脉内有瘤栓,8支下腔静脉内有瘤栓.结论 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癌瘤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杜煜;时高峰;王亚宁;王琦;彰俊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

    冠心病是我国的高发病,减少冠心病患者的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临床重要的任务.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中重要的临床分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若能被及时发现,接受及时治疗,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c,HCY)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损伤血管壁及内皮细胞的报道[1].本研究旨在探讨HCY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

    作者:高瑜;梁雪;张普;李美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慢性酒精中毒致震颤谵妄30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量不断升高,酗酒和酒精中毒也有所增加,酒精对神经系统有兴奋和抑制作用,饮酒过量可以引起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疾病,慢性酒精中毒的相关报道近年呈逐渐增多之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慢性酒精性精神障碍患者易出现震颤谵妄,现将我院收治的慢性酒精中毒所致谵妄3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丁启方;王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