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意义探讨

张敏;姜涛

关键词: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视网腰病变, 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质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常见和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据统计,约25%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R,7%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即已存在DR.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很多研究发现慢性低度炎症病变在DR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及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是临床上敏感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本研究通过测定DR患者FIB和hsCRP水平,旨在探讨二者在DR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脓毒症(sepsis)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大手术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ti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当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时,病死率高达70%,较非脓毒症患者(45%)明显升高[1],是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AKI的流行病学、病生理机制、诊断标准、生物学标志物及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对其进行研究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AKI及评估病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任珊;赵鹤龄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相对安全等诸多优点,在我国许多医院已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救治、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液透析、肠外静脉营养、肿瘤化疗等方面.

    作者:潘小东;赵晓琴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巨细胞动脉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例1,女,86岁,因间断头痛2周,发热3天,于2006年4月16日入院.患者于2周前出现头痛,以双侧颢颌关节及双侧颞部、前额、枕部为主,左侧颞颌关节疼痛症状尤著.呈阵发性,以下午和夜间易出现,至某医院就诊并行鼻窦X线片提示双侧颞颌关节炎可能,给予布洛芬口服对症治疗及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头痛症状迅速缓解.

    作者:余兵;孙雪;叶阮健;孙昆昆;高占成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意义探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常见和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据统计,约25%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R,7%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即已存在DR.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很多研究发现慢性低度炎症病变在DR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及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是临床上敏感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本研究通过测定DR患者FIB和hsCRP水平,旨在探讨二者在DR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敏;姜涛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复方阿嗪米特联合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儿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复方阿嗪米特(泌特)联合加味玉屏风散(童康片)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儿(复感儿)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 复感儿消化不良者15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7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童康片口服,疗程4周;观察组同时给予泌特口服,疗程4周.治疗前和治疗后每周分别评价患儿消化不良的总症状积分与单项症状积分,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患儿的依从情况.结果 治疗1、2、3、4周后消化不良总症状积分观察组(8.7±1.6)分、(5.8±1.3)分、(3.6±0.8)分、(1.5±0.6)分.对照组(11.6±2.1)分、(8.7±1.6)分、(7.2±1.4)分、(6.4±1.1)分,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4周后,患儿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依次为厌食、早饱、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的单项症状有效改善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8.7% vs 71.4%、96.9% vs 69.1%、94.1%vs 67.7%,98.6% vs 72.4%、92.4% vs 71.2%、94.0% vs 67.2%(均P<0.01);总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7.4%vs 70.5%,P<0.01).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泌特联合童康片治疗复感儿消化不良可显著改善消化不良的总症状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临床疗效显著,患儿依从性和安全性好,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炳辉;韩小梅;郝玲;李彦敏;陈宝昌;额尔敦高娃;高静;王娜;褚丽敏;王春妃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及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基因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多态性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因外显子5多态位点TaqⅠ与天津地区脓毒症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观察90例脓毒症患者、120例健康对照者的IL-1Ra基因VNTR基因多态性及基因IL-1β外显子5多态位点Taq Ⅰ的分布.结果 正常对照组中A2型等位基因和A1/A2基因的分布频率与脓毒症组相比明显增加(8.3%vs 2.2%,P<0.05;16.7%vs 4.4%,P<0.05),IL-1β外显子5Taq Ⅰ多态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RaA2等位基因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群;魏殿军;何屏;王巍巍;门昆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髓过氧化物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炎症反应贯穿了冠心病的整个发病过程,从粥样斑块的开始形成到发展直至斑块破溃,继发血栓形成.体内相关炎症标志物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危险的主要指标[1-3].研究表明,髓过氧化物酶(MPO)在不稳定性粥样斑块上高度表达[4],在ACS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对不稳定斑块的破溃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作者:邱承杰;邱春光;韩战营;孙彦彦;王卫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青海地区成人麻疹临床特征分析

    成人麻疹是麻疹的特殊类型,多见于未接种疫苗或麻疹疫苗接种失败者[1],近几年来,成人麻疹的发病率逐渐增加[2].现就我院收治37例成人麻疹进行分析.

    作者:马英莲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神经梅毒的诊断与治疗6例临床分析

    梅毒是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侵犯神经系统时,称为神经梅毒.近20多年来,梅毒在我国又有上升趋势,神经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1].

    作者:张强;兰晶;张其梅;李耀彩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不典型表现主动脉夹层3例

    例1,女,43岁,因突发晕厥1次,头晕、乏力于2009年11月29日入院.4年前因脑出血发现高血压,此后服药规律治疗.发病当天突然出现晕厥,约10分钟后自行清醒,有小便失禁,头痛、头晕、乏力显著,无恶心、呕吐.外院就诊测血压80/40~50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赵芳;曹毅;邵惠霞;杨军红;李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DNA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原,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原发感染后,少许患者病程迁延,转为慢性EBV感染.现将我院2006年9月收治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1例患儿报告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蔡丽君;张弦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3例临床和预后分析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为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疾病,具有病态和(或)无效造血导致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和高度向急性白血病转化倾向的特点.MDS多发于老年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9岁,且以男性居多,在70岁以上老年人群发病率更高,可达30/10万[1].现对我院近6年来住院治疗的老年MDS患者的临床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邓琦;李玉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患者住院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172例首次诊断为前壁AMI并接受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将AMI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n=64)和非心力衰竭组(n=108),并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心力衰竭发生的关系.结果 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胸痛到PCI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Ⅰ(TnⅠ)峰值、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2级、ST段回落率(ST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63.0±9.7)岁 vs (55.7±11.9)岁、LVEF(37.6±9.1)% vs (48.4±7.3)%、胸痛到PCI时间(6.7±1.4)小时 vs (4.1±1.3)小时、CK-MB峰值(524.1±119.9)U/L vs (326.5±135.1)U/L、TnⅠ(87.2±34.9)mg/L vs (37.9±24.1)mg/L、WBC(10.8±5.9)×109/L vs (9.0±4.6)×109/L、CRP(42.2±10.2)g/L vs (24.7±6.5)g/L、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21.9%vs 66.7%、STR 65.6% vs 1.9%(P<0.01或<0.05);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与心力衰竭的发生明显相关(P<0.01或<0.05);同时,CK-MB峰值、TnⅠ峰值、WBC、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STR与CRP之间存在明显相关(P<0.01或<0.05).结论 胸痛到PCI时间、CK-MB峰值、TnⅠ峰值、WBC、CRP、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STR<50%是前壁AMI后心力衰竭的预测因素,提示炎症反应广泛参与了AMI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卢乃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2008~2009年武安地区支原体感染及耐药现状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与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和女性非淋菌性阴道炎.目前,各地区报道的支原体药敏不尽相同.本研究分析我院支原体分型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旨在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感染及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张果叶;郭秀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高尿酸血症与隐蔽性高血压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HUA)患者中隐蔽性高血压(MH)的患病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高尿酸血症男性患者120例(HUA组)及血尿酸正常男性132例(非HUA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次日晨起后采空腹肘静脉血行血生化指标检查.分析HUA组和非MH组的MH患病率、MH相关因素.结果 HUA组120例中有71例MH患者,患病率为59.2%,非HUA组132例中有29例MH患者,患病率为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UA组中MH和非MH组比较,年龄较轻,体质量指数较高,吸烟和饮酒者较多,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A、体质量指数、吸烟和饮酒是MH的危险因素,其中HUA与MH关系为密切.结论 HUA是MH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体质量指数、吸烟和饮酒之外.

    作者:安炎霞;闫苹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将AMI患者分为丹红注射液组(n=29)和对照组(n=30),丹红注射液组给予PCI+常规药物+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PCI+常规药物治疗.于PCI前及PCI后1、7、14天抽取静脉血,分别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内皮素(ET),同时观察PCI后1、7、14天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PCI后1、7天ST段回落率.结果 两组PCI后1天hsCRP均升高,术后7天hsCRP均降低,丹红注射液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1.59±0.53)mg/L vs (4.52±0.76)mg/L(P<0.01);两组PCI后7、14天ET均降低,丹红注射液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7天(74.65±2.17)μg/L vs (82.82±2.16)μg/L(P<0.01),14天(64.65±4.19)μg/L vs (75.15±4.01)μg/L(P<0.01);两组PCI后7、14天LVEF均升高.丹红注射液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7天(51.31±1.90)%vs(49.97±2.45)%(P<0.01).14天(61.82±3.17)% vs (51.26±2.65)%(P<0.01);丹红注射液组PCI后7天心电图ST段回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2% vs 66.7%(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具有抑制PCI后炎症、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内皮功能、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及抑制心肌重塑的作用.

    作者:陈浩;赵立轩;马小宁;楚若鹏;吕新湖;王生池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盐酸戊乙奎醚联合氯诺昔康治疗胆绞痛65例

    胆管结石所致急性胆绞痛是急诊科常见急症之一,临床上多单用抗胆碱药物治疗胆绞痛,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佳或缓解后易反复.为了评估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和氯诺昔康(达路)两药联合治疗胆绞痛的疗效,我们以盐酸乙奎醚为对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昂儒;周光悦;李赛梅;王雄明;凌英;罗强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2009年内分泌代谢疾病进展

    2009年内分泌代谢专业有很多的大事发生,不仅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年会、世界糖尿病大会(WDC)等盛会的召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亮点,为我们在诊断、治疗上的理念更新提供了大量的循证证据,而且对内分泌代谢病尤其是糖尿病的管理还达成了很多共识,发表了相关的指南.

    作者:王绵;张力辉;苏胜偶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益肾蠲湿合剂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30例疗效观察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肾单位损坏并进行性恶化的终转归都是慢性肾衰竭(CRF).透析疗法和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ESRD)替代治疗的有效手段[1],但费用高昂.如何用非透析疗法延缓或阻止氮质血症期患者向ESRD进展,是备受关注的课题.2001年以来我们用自拟方益肾蠲湿合剂加减治疗CRF氮质血症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艾瑞东;刘阳;孙影;张健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细胞内pH值变化与β淀粉样蛋白形成的关系探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即老年性痴呆,是发生于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的临床特征为进行性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功能受损等.其特征性病理学改变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细胞外大量老年斑(senile plaque,SP)形成及神经元缺失.

    作者:袁雪玲;方伯言;董秀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