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华;李志远;李欣;郭志芹;张文艳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由于肺栓塞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故对肺栓塞的诊断较困难,仅约50%的患者生前得到正确诊断,因而病死率较高[1].螺旋CT对PE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国内外的公认,但在治疗后的应用报道不多,我们对40例临床确诊肺栓塞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来探讨多层CT在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后的应用价值.
作者:戴国华;李志远;李欣;郭志芹;张文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比较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过去曾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主动脉夹层可能与高血压有很密切的关系,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过去对这一疾病认识不够,诊治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各项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开展,确诊率几乎100%,误诊率和病死率均下降.现就我们诊治的36例AD报告如下.
作者:康琪;黄振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造成目前人类死亡疾病中名列前茅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常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之一.在其发生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它是止血、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调的十分复杂的病理过程.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有血栓形成,其形成机制十分复杂.本研究通过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4小时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含量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的检测,来探讨这些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
作者:常玉荣;葛庆峰;王志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 240例受试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DM组)104例,糖耐量减低者(IGT组)46例,对照组(NGT组)90例,各组按体质量指数(BMI)分成肥胖和非肥胖亚组,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FIN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脂联素+45位T/G基因多态性.结果 ①IGT组脂联素水平(5.29±1.13) mg/L和DM组脂联素水平(4.15±0.76) mg/L较NGT组脂联素水平(8.08±0.45) mg/L明显降低(均P<0.01);②与NGT组相比,IGT组的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下降(P<0.05~0.01);DM组的FBG、胰岛素抵抗指数(IRI)、TG的水平高于前两组,HDL-C明显低于NGT组(P<0.05~P<0.01);③脂联素与WHR、IRI、SBP、FBG和TG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④IGT组、DM组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7%和11.6%,显著高于NGT组(4.5%),GG基因型携带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①脂联素水平在IGT和DM患者中明显降低,提示脂联素在2型DM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作为2型DM发病的一个预测指标;②各组中肥胖亚组IRI明显升高,说明肥胖人群存在IR,而各组肥胖亚组脂联素水平也明显降低,提示脂联素可能是联系肥胖、IR和2型DM的一个纽带;③循环中的脂联素水平与脂联素+45位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GG基因型携带者循环中的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④脂联素+45位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GG基因型可能是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作者:王书畅;王战建;王振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朝鲜族,31岁.两个月之前无诱因全身瘀血,出现皮下出血点入院.其儿子、父母、兄妹血小板数和形态均正常,无明显的家族史.体检:除瘀血和皮下出血之外,未发现肝、脾、淋巴结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58×109/L,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96×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13.0 fl(正常值7~11 fl),血小板分布宽度0.18(正常值0.15~0.17).显微镜下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均正常,血小板比正常的血小板体积略大,均带有灰色的血小板颗粒.患者凝血酶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一般生化指标、尿液常规检查均正常.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瑞期托霉素辅因子含量均正常.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激活剂瑞斯托霉素(1.5 g/L)、胶原(1.9 mg/L)反应正常.20 μmol/L 二磷酸腺苷诱导剂作用时,只有第一相凝集而第二相无凝集.100 μmol/L肾上腺素诱导剂作用时无凝集.电镜下血小板颗粒数目比正常人显著下降.流式细胞仪分析中未活化处理前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62P)阳性表达率为6%(对照组0~4%),用10 μmol/L凝血酶诱导剂处理后CD62P阳性表达率为65%(对照组81%~95%),20 μmol/L二磷酸腺苷处理后CD62P阳性表达率为17%(对照组50%~76%).临床上诊断为灰色血小板综合征(gray platelet syndrome).
作者:许顺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脑卒中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在临床上不论是感染因素还是非感染因素均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SIRS),虽然这两种原因引发的SIRS在治疗上有所不同,但两者共同基础是引发SIRS后,进一步发展都可导致MODS.炎性细胞因子的失控性释放和炎性介质的过度产生是向MODS转化的关键,明确炎性介质失衡的机制以及调节炎性介质的因素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探讨其动态变化规律,以进一步阐明脑卒中致SIRS、MODS的发展演变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作者:栾丽芹;石秋艳;张瑞彪;孟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人群中总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病率明显增加[1].胺碘酮和美托洛尔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常用药物,胺碘酮主要用于心房颤动的转复和窦性心律的维持,而美托洛尔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心房颤动发作时的心室率,二者经常单独用于心房颤动的治疗,但是对于反复发作的心房颤动患者,二者的应用都是有必要的,本研究观察二者联合使用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谷国强;胡大一;刘坤申;李运田;郭实;焦杨;商丽华;肖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在临床上,为进行输液、血透、营养支持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静脉导管的应用日益广泛,但随之伴发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以及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也越来越多,已成为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不仅增加了病死率,而且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系统.为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新的研究进展,针对CRBSI流行病学、发生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张根生;张淑芳;崔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静脉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再灌注疗法.随着适应证的扩大及溶栓药物的改进,溶栓成功率不断提高,AMI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功能恶化等表现.目前对于溶栓成功后是否需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尚有一定争议,本研究对溶栓成功后行延迟PCI与未进行PCI的患者作对比研究,探讨AMI溶栓成功后择期PCI的临床价值.
作者:肖暖;唐路宁;陈春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初步心肺复苏成功后并发持续高钠血症是脑复苏过程中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少有报道,为探讨心肺复苏成功后脑复苏过程中并持续高钠血症发生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对我院住院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初步心肺复苏成功的脑复苏过程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江贵源;阙敢波;吴生坚;邓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例1,女,27岁,孕1产0孕38周,双胎,因心悸气短1周入院.孕早中期顺利,孕7个月出现双下肢水肿,1周前出现心悸气短.既往体健,无心脏病史.查体:血压135/113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28次/min,被动体位,口唇发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音律整,未闻杂音,水肿(+++),产科检查:胎位枕右前/骶左前,胎心音正常.
作者:陈利社;孙春荣;李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猝死发病率逐渐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强烈的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促有丝分裂剂和促血管生成因子,有刺激血管形成、内皮再生和调节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动物实验证实VEGF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方面有广阔的前景[1],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猝死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双抗夹心法检测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猝死患者外周血中VEGF含量,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作者:任明芬;郭志坤;刘建庄;张三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老年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起病急、伴发病多、病死率高,而且不易及时诊断.本研究旨在常规应用强心、利尿剂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ian natriuretic peptite,rhBNP)静脉注射后静脉滴注和较大起始剂量的硝酸甘油微泵内注射比较,通过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观察rhBNP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博晴;孙烈;杨季明;蒋振忠;周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例1,女,22岁,农民.主因突发头疼6小时入院.患者于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头痛,呈持续性全头钝痛,以后枕部为著.伴恶心、呕吐、言语减少.查头颅CT示胼胝体出血破入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侧脑室,形成铸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6 ℃,血压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轻度嗜睡,言语含糊,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眼底正常,眼球活动自如,可见水平眼震,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对称正常,未引出病理征,颈部抵抗,颈胸3横指,双侧Kernig征(+).给予降颅压、止血、预防应激性溃疡、营养脑细胞等治疗.1周后复查头颅CT示:胼胝体出血密度减低,边缘模糊、脑室内积血明显吸收好转.住院期间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脑血管畸形烟雾病.治疗1个月后好转出院.
作者:高娟;王德超;姜晔;苏立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好发于老年人群,近年来认为是非高血压老年人脑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1].由于CT、磁共振成像及病理检查的普及,该病的诊断率逐年增加.现将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11例患者的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范波胜;汤永新;王玉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达1.2亿左右,这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群体,可以由肝组织正常至肝硬化的不同病变谱[1],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治疗逐渐被重视.我们选择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行肝组织免疫组化和病理改变检测,对炎症改变达到肝组织炎症活动度2度(G2)的79例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应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商品名:微卡)、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商品名:赛诺金)联合序贯免疫治疗1年,并随访6个月,观察抗病毒疗效及疗效与病毒抗原在肝细胞表达和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选择病例、指导治疗和预测疗效提供更可靠的评估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瑞敏;黄艳;彭霞;来家骐;刘玉珍;叶立红;王立静;杜丽辉;胡斌;张新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血压的治疗也更科学和全面.但在高血压治疗领域仍面临传统降压药物尚未解决的问题,如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脉压(PP)控制相对较差、如何改善动脉壁弹性以及胰岛素抵抗(IR)等,在新型降压药物研发与问世的同时,发现了许多非传统降压药有降压作用.为了扩展降压治疗的策略、丰富降压治疗的手段,现就目前有降压作用的非传统降压药的研究现状、可能机制、临床意义等作一综述.
作者:郭进;王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男,76岁.主因阵发性心悸1年,加重5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查体:脉搏61次/min,血压150/90 mmHg(1 mmHg=0.133 kPa),心界不大,心率71次/min,律齐,无杂音,余未见异常.血、尿常规及凝血机制正常.入院前3天外院心电图示: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扑动(2∶1下传),入院时呈窦性心律,无明显ST-T改变.
作者:刘会卿;薛铮;梁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型糖尿病(DM)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家系(T2DM)非DM一级亲属,具有与患者相近的遗传背景和相对较大的数量,被视为探讨T2DM遗传效应的首选对象.目前认为,T2DM的遗传主要是T2DM易感性的遗传,尤其是胰岛素抵抗状态的遗传[1].本研究是在家族性T2DM家系调查中,初步探讨两种稳态模型分析法(HOMA)指数评价胰岛素抵抗情况的一致性及2型糖尿病家系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的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
作者:胡继红;成金罗;张允平;沈默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例1,男,16岁,发作性四肢强直,抖动12年.既往体健.患者4岁时发病,于起跑时及坐位站立时出现,情绪紧张时诱发,表现为头向右侧转动,继而身体向右侧转动,并双上肢伸直上举,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持续10秒至1分钟,每日发作数次,发作间期无异常.在当地医院诊为癫痫,给予苯妥英钠口服,症状一度缓解,自行停药后,症状再次出现,曾多次省市医院查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多次查脑电图及24小时脑电监测均无异常发现,肝、肾、心脏、血脂、颈部超声、同型半胱氨酸等检查正常,后给予口服卡马西平(商品名:得理多)0.1 g 每日2次,症状未再发作.一般查体:体温、呼吸、血压、脉搏、心肺、腹部体检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利,智力正常,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适中,腱反射对称适中,病理征(-),深浅感觉及共济检查正常,脑膜刺激征(-).诉其舅舅有与该患者类似症状.入院后行视频脑电及24小时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未见异常.头颅MRI:未见异常.给以得理多0.1 g,每日2次口服后症状明显缓解.
作者:赵燕;何蕴;荆宏建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