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军;张水平;高志英
患者,女,83岁.主因一过性意识丧失 18小时,腹泻12小时入院.缘于18小时前患者小便过程中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尿失禁,无汗出、抽搐.急诊心电图示:Ⅰ、Ⅱ、Ⅲ、aVF、V2~V6 ST段压低约0.1~0.3mV.心肌酶、肌钙蛋白未见异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
作者:王亚玲;宋坤青;杨蓉;张辉;李拥军;田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M2A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 又名无线胶囊内镜(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是由Idden等于1997年研制成功,2000年月由以色列GIVEN 影像公司生产的图文诊断系统,并于2001年8月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证应用于临床.
作者:张洁;王邦茂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脑梗死是一种高致残的疾病,在治疗和研究中,判断预后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中神经缺损和生活能力的恢复是关注的焦点.神经系统通过电活动行使功能,脑功能与其生物电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EG,qEEG)技术是无创性评价脑功能的智能化脑电信号处理系统.国内鲜见qEEG在脑梗死预后评估上的研究,我们利用qEEG比较了不同预后脑梗死患者的慢波功率,由此探讨qEEG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韩颖;郭芳;史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霉变甘蔗含嗜神经毒素,误食后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本病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发病急剧,病情凶险,预后严重,中医辨证施治疗效较好.笔者于1985~2006年共收治食霉变甘蔗中毒2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俊香;李占华;马彦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减退.因此尽快纠正患者的高血糖状态既有利于保护胰岛残存β细胞功能又可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本实验以血糖较难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短期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特充)治疗的降糖效果[1].
作者:余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相似的肠道外传播途径,HIV感染经常与慢性肝炎相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使HIV感染者的机会性感染明显下降,而原有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等对HIV感染者转归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作者:宫克;马士恒;王占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心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通常以颈内静脉置管作为首选,传统的颈内静脉置管穿刺路径有前路、中路和后路3种,目前多数人采用中路穿刺置管,但时常发生误穿动脉等并发症,随着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日益普遍,如何减少穿刺置管并发症、提高成功率是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后路穿刺法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与目前常用的中路穿刺法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进行比较,拟探讨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供同道参考.
作者:黄其鹏;邹茜萍;陈江林;刘筱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19岁,主因发热、咳嗽5天,皮疹1天,于2007年3月9日入院.患者缘于5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以夜间为著,同时出现咳嗽(呈阵发性,较剧烈),咳少量白痰,伴咽痛、流眼泪、流鼻涕、食欲差,不伴咯血、胸痛、盗汗.
作者:唐石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有效地干预治疗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我们观察了氯沙坦(商品名:科素雅)和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脂、血压、 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并对联合用药的疗效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吴玉鸿;黄燕南;肖树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上升,且明显年轻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深入研究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从根本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我们设立了该项研究,以探求胰岛素抵抗(IR)在心脑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
作者:赵岚;汤冠荣;时风杰;徐国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垂体瘤在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变内分泌方面的长期疗效.方法 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应用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398例;344例获得随访,随访期18~72个月,平均46个月;针对不同组织类型肿瘤采用相应治疗剂量,应用45%~55%等剂量曲线覆盖肿瘤至少95%以上;无功能腺瘤边缘治疗剂量10~18 Gy(平均14.6 Gy),中心剂量20~36 Gy(平均28.8 Gy);功能性腺瘤边缘治疗剂量12~35 Gy(平均22.7 Gy),中心剂量24~70 Gy(平均52.9 Gy).结果 肿瘤控制生长率达91.6%,症状改善率达85.2%,激素水平下降或恢复正常达86.0%,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垂体瘤无论是对治疗首选还是对术后残存的肿瘤,其控制生长和改善内分泌的作用均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后影像学改变和内分泌变化与治疗剂量密切相关.
作者:李素敏;赵庆秋;杜亚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47岁,教师.因头痛、头胀、流涕2日,于2006年4月7日来我院就诊. 既往患高血压4年,规则服用复方降压片, 血压控制较好.否认有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 36.6 ℃,脉搏 80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 135/8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精神尚可,咽轻度充血,心、肺、腹及四肢正常.
作者:于莎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儿,女,14岁,主因发热、排脓血便2天,于2006年8月9日入院.既往体健,无食物过敏史,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过敏.查体:体温37.8 ℃,脉搏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正常,腹软,肝脾不大,神经系统正常.
作者:宋相冬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慢性咳嗽是儿科的一个常见临床症状.首先,慢性咳嗽可对婴儿和儿童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其次,慢性咳嗽可能是一种潜在疾病的症状,所以明确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文辉;王雪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脉冲振荡肺功能(IOS)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37例COPD患者的IOS主要参数,与37例健康人作比较,并与常规肺功能指标作直线相关分析,同时评价各IOS主要参数在COPD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COPD组呼吸总阻抗(Zrs)、5 Hz与20 Hz时黏性阻力及其差值(R5、R20、R5-R20)、共振频率(Fres)及中心和周边阻力(Rc、Rp)均明显增高,5 Hz时电抗(X5)明显下降(均P<0.01);在COPD组,Fres、Rp、R5-R20、CL、Zrs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呈显著负相关,Fres、CL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也呈明显负相关,而X5与FEV1占预计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0.001).Fres、R5-R20、X5诊断COPD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分别为94.6%、91.9%、54.1%)和特异度(75.7%、67.6%、100%).结论 IOS测定能较好地反映COPD气道阻力的变化,可用于COPD的病情评价.
作者:王胜;徐凤珍;陈余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女,42岁.于2001年3月因左腋下淋巴结肿大就诊.行淋巴结摘除术.术后病理示:淋巴结广泛坏死,伴组织细胞增生.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片,腹部彩色超声检查均正常,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术后抗炎治疗半个月,病情平稳出院.
作者:王敬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前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治疗仍然十分困难.虽然机械通气是一种有效的生命支持疗法,但即使在重症监护病房病死率仍然超过40%[1].治疗重点是纠正低氧血症为目标的呼吸支持,同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呼吸支持多采用保护性通气策略,即小潮气量以及相应出现的低气道内压、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等方法,但不能使塌陷的肺泡重新复张.
作者:程彤;赵鹤龄;陈宁;杜全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为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磷脂酰肌醇聚糖A(phosphatidylinositol glycan,PIG-A)基因突变,使三系血细胞膜糖化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 inositol,GPI)锚蛋白缺乏,致使主要的补体调节蛋白C3转化酶衰变加速因子(DCF,CD55)和反应性溶血膜抑制蛋白(membrane inhibitor of reactire lysis,MIRL,CD59)缺乏,对补体溶血敏感发生的血管内溶血性贫血.
作者:林凤茹;郭晓楠;任金海;张静楠;王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尤以OSAHS与高血压(hypertension,HT)的关系为研究重点,OSAHS如何导致高血压,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以及这一类高血压人群如何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中笔者通过观察动态血压监测参数、睡眠呼吸监测参数及部分血清指标在合并有OSAHS的非高血压及高血压人群中的差异,进一步阐明两者的因果关系.
作者:侯旭辉;郝桂霞;薛志红;胡志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抗甲状腺药物(ATD)致不同程度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 40例明确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的患者,服用ATD前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数量正常,服用ATD后3~16周,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0.09~0.499)×109/L(2次细胞计数);依据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轻、中、重程度将患者分为A、B、C 3组;A组16例,B组14例,C组10例;3组患者立即停用ATD,给予盐酸小檗胺和利血生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150~300 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第1次应用G-CSF 4~24小时复查血常规,以后每天复查血象,直至血中性粒细胞≥2.0×109/L考虑停药;有症状患者同时加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结果 中性粒细胞轻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3~0.499)×109/L]、中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1~0.299)×109/L]患者其粒细胞计数可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重度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09×109/L)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较轻、中度缺乏的患者明显延长;中性粒细胞重度缺乏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应用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不升,以后中性粒细胞上升较慢,其中7例患者粒细胞达正常水平,另3例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严重感染死亡,死亡前1天中性粒细胞仍然不升高.结论 G-CSF对轻、中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效果明确,且对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G-CSF对重度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延迟,疗效不满意;第一次注射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是评价G-CSF是否有效的指征.
作者:张怀国;王玲玲;梁翠格;梁存福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