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散发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22例临床分析

刘旭华;陈义森;李卓

关键词:肝炎, 戊型,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摘要:戊型病毒性肝炎为一种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可表现为无黄疸型、黄疸型、淤胆型,重型戊型肝炎较少见,现将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22例急性散发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法乐四联症肺动脉造影时缺氧发作的抢救措施

    缺氧发作是法乐四联症危险的并发症, 肺动脉造影时缺氧发作更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2004年4月至2005年9月,我院实施重症法乐四联症肺动脉造影的过程中发生缺氧发作12例,现将抢救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毛瑞芬;高秀江;周长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复方甘草酸酐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肝功能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复方甘草酸酐(美能)是由甘草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等组成的复合物,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1,2],在国外作为治疗慢性肝炎的有效药物已在临床上应用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对4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采用美能注射液治疗,并观察肝功能、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明实;崔鹤松;太永日;朴红心;韩学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金刚烷胺强化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1例

    患者,男性,28岁.主诉孤僻、少语和生活懒散11年,诊断精神分裂症.起病之初曾有一过性阳性症状,如打人和乱跑,经治疗后很快缓解,余下孤僻、少语和生活懒散等阴性症状.长期用氯氮平300 mg/d治疗无效,思睡,逐渐减至75 mg/d,思睡改善,但阴性症状无改善,问无应答,加用金刚烷胺100 mg每日2次治疗,40天后阴性症状明显改善,问一句,答一句,有时能自己主动说一两句话.

    作者:喻东山;唐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56株溶血性葡萄球菌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自1958年以来,随着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CNS)致病性的逐渐认识, 对其分类学以及耐药性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作者:李继红;杨敬芳;白希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80例临床分析

    1996年6月至2005年6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血小板减少8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乔彦霞;韩丽萍;王素敏;李建霞;李艳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影响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HAP)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具有难治性,高耐药性和高病死率.为此,我们研究了2004年中我院发生的79例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分析影响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

    作者:费敏;王选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危重病患儿心肌损伤36例临床分析

    近来研究表明,心肌肌钙蛋白作为心脏特异性抗原是心肌细胞损伤、衰竭、死亡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标志[1].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心肌损伤中的诊断意义也较大[2].笔者通过对36例危重病患儿进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肌型CK-MB测定,了解危重症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旨在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指导.

    作者:陆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的关系及其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是以肺泡炎及间质性肺炎、肺泡上皮受损及胶原异常聚集为特征的.

    作者:郑敏辉;戴木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一日三餐高脂低碳水化合物摄入对健康成人糖耐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葡萄糖耐量(OGTT)前1天高脂低碳水化合物摄入(热量相同但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增加)对健康成人糖耐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确定是否OGTT前1天高脂低碳水化合物(HF)摄入导致糖耐量减低(IGT)的误诊.方法 30例男性健康成人随机分为两组(HF组和对照组)进行交叉试验;分别于OGTT前1天早、中、晚餐时摄入热量相同的HF或对照配餐;次日清晨行75 g OGTT;分别测定血糖、胰岛素、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浓度;2次OGTT间隔1周.结果 OGTT前1天HF使糖负荷后30、60、120分钟血糖分别升高33%、51%及42%,胰岛素分泌指数(△I/△G)降低50%,空腹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浓度上升100%,使30%健康成人被误诊为IGT.结论即使总热量摄入相同,OGTT前1天HF引起健康成人空腹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抑制早期胰岛素分泌,引起糖负荷后血糖的升高,导致IGT的误诊.

    作者:王原;刘俊茹;王培玉;佐藤章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家族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例1,女,5岁10个月,3天前无诱因出现颜面部水肿,血尿呈浓茶色,且尿量减少,随后出现发热,鼻出血,不易止.曾在当地医院治疗2天,因症状无改善于2004年4月22日而来我院.

    作者:沈红;殷青宁;洪军;杨小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诊治进展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B淋巴细胞起源的恶性增殖性疾病,以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M(IgM)能力的淋巴细胞样浆细胞骨髓浸润为特征.目前WM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现就WM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丽霞;王金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诊治分析

    临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一类血细胞减少的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或一系、二系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偏高,骨髓幼红细胞并不减少,既不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又不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常规溶血检查均为阴性,但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称为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IRH)或全血细胞减少(IRP)症.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经环孢菌素A(CsA)巩固,多数能治愈.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IRP患者2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梅;张喜;李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 coronary angiography, MSCTCA)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8例患者均行MSCTCA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SCA)检查,分析不同心率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并以SCA为金标准对照分析MSCTCA的检查结果.结果心率≤70次/min和>70次/min在显示左主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显示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0% vs 66.7%、100.0% vs 60.0%、100.0% vs 46.7%(P<0.01);以SCA为金标准,MS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92.3%、特异度95.5%、准确度95.0%.结论 MSCTCA检查结果与SCA有较高的一致性,MSCTCA有望成为筛选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无创检查方法.

    作者:梁芳;崔炜;冯燕光;吕新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糖尿病足临床分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足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重视,自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足163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自辉;李红霞;李双成;吴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小儿肺炎抗生素序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目前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常规的方法是胃肠道外(静脉或肌内注射)使用抗生素,直至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呼吸道症状部分改善后3~5天,总疗程往往需达7~10天.

    作者:张中馥;张建明;李清华;高国林;安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我院2003年9月至2005年5月,采用电解铂金微弹簧圈(guglielmi datacbc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5例(共16枚动脉瘤).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动脉瘤破裂、GDC脱出、血栓形成),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林;刘增品;王铁刚;付凯亮;李林芳;刘怀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尿白蛋白/渗透浓度比值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对判断发生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重要,其检测结果对早期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尤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指导意义[1].为了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微量白蛋白尿的简单而准确的方法,笔者检测了114例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渗透浓度比值,并评估其预测微量白蛋白尿的价值.

    作者:吴文君;卜瑞芳;刘国萍;沈泓;王霞娟;顾敏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失败2例分析

    我院神经内科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在多学科密切协作下,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PTA)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12例,共释放支架14枚,失败2例,其中1例支架未能输送到位,导致手术失败,1例术后脑出血,经综合治疗未留后遗症,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英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β-七叶皂甙钠对脑出血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两周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规律及β-七叶皂甙钠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甙钠(商品名:叶欣钠)注射液]和常规组,两组各30例;另外选择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测定发病后24小时、7天、14天血清TNF-α含量.结果常规组患者血清TNF-α在发病后24小时升高,7天时达高峰,14天时又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1);同病程治疗组与常规组比较,TNF-α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在7天和14天时明显(P<0.01);急性期TNF-α含量与出血量的大小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P<0.01).结论 TNF-α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出血量和水肿越大,其含量越高,可作为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标记物,并可作为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评价的指标.叶欣钠通过调节脑出血患者血清TNF-α水平来保护神经元,改善预后.

    作者:史福平;张国华;王珊;张林静;尹晶;张晓炜;王惠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应用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48例

    由于早产儿肺发育不完全,合成、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易致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亦称肺透明膜病(HMD)的发生,是早产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重视HMD的预防,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我院自2003年5月开始应用盐酸氨溴索(沐舒坦)注射液预防早产儿HMD,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翠芳;廖幼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