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属钛夹减少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孙斌;许建明;谢惠君

关键词:结肠息肉, 手术后出血, 金属钛夹*
摘要:结肠息肉切除术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出血,大约占结肠息肉切除术的1%~6%[1-3].其中只有不超过50%的息肉在切除后立即出血[2,3],更多的是发生在术后几天至两周的迟发性出血[3].目前,准确预测迟发性出血仍然很困难,因此为了更好地减少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的迟发性出血,术前可以预先用金属钛夹钳夹长蒂息肉的蒂部;而对于广基或侧向发育型息肉,在息肉切除后可以用钛夹封闭创面.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8例临床分析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造成儿童反复发作性腹痛的病因之一.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108例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杨颖丽;陈琍;任国华;陈晓青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结核性胸膜炎胸水吸收后肺部结节或肿块阴影23例分析

    结核性胸膜炎是胸腔积液常见的原因,经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大多数治疗过程顺利,但少数病例胸水吸收后肺部可出现结节或肿块阴影,我院2000~2004年共观察到类似病例2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黄捷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支架治疗

    脑血管病病死率已上升至疾病死因的第二位,脑卒中或中风发病率达150/10万~200/10万,其中约80%为缺血性中风(脑血栓、脑梗死等).国外两个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已经表明,颈动脉狭窄同侧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几率约90%~95%,且易发生进行性卒中[1,2].

    作者:赵林;刘增品;王铁刚;付凯亮;李林芳;刘怀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线粒体脑肌病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脑肌病(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是指由线粒体基因或细胞核基因发生缺失或点突变导致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机体能量代谢障碍,主要累及脑和横纹肌的一类疾病.

    作者:张晓云;耿左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原发性支气管癌25例漏诊分析

    无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原发性支气管癌,临床诊断一般不难,但对于COPD合并原发性支气管癌的患者,由于二者临床症状重叠,容易漏诊.现将我院2000~2004年收治COPD合并肺癌25例漏诊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段竹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金属钛夹减少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结肠息肉切除术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出血,大约占结肠息肉切除术的1%~6%[1-3].其中只有不超过50%的息肉在切除后立即出血[2,3],更多的是发生在术后几天至两周的迟发性出血[3].目前,准确预测迟发性出血仍然很困难,因此为了更好地减少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的迟发性出血,术前可以预先用金属钛夹钳夹长蒂息肉的蒂部;而对于广基或侧向发育型息肉,在息肉切除后可以用钛夹封闭创面.

    作者:孙斌;许建明;谢惠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探讨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其血中浓度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日益增多.许多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而动脉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旨在探讨老年人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王玉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造影剂肾病预防的研究进展

    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使用造影剂后出现的医源性疾病,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在排除其他肾脏损害因素,使用造影剂后2~3天血肌酐与基线相比上升5 mg/L或25%以上.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借助造影剂的影像检查以及介入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姜文兵;傅国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疗效比较

    目的对照研究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人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急性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莫西沙星400 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200 mg口服,每日2次,疗程7~10天.结果治疗组的综合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痊愈率为68.18%,有效率为95.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3%和76.19%(P《0.01);治疗组在细菌清除率(93.54%)与药物敏感性(96.77%)方面优于对照组(72.41%和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为4.55%,对照组为7.14%.结论莫西沙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及疗效,是治疗老年人呼吸道感染较为理想的抗菌药物.

    作者:王蕾;梁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KatG及rpoB基因变异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结核病疫情的快速上升,耐多药结核(至少耐异烟肼、利福平两种以上抗结核药)患者的增多,严重地影响了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效果,从而给结核病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临床常用痰培养法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但所需时间长,无法满足临床医生的需要,因此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并用来指导临床治疗是一种新的探索.

    作者:袁瑛;顾德林;顾红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前列腺素E1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硬化残留黄疸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硬化残留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早期肝硬化伴残留黄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以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PGE1联合熊去氧胆酸,疗程30天,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肝动脉阻力指数(RI)、肝动脉宽度(HA)及门静脉宽度(PV)变化.结果治疗30天时与对照组比较,TBil、DBil、RI显著降低[(51.60±4.53) μmol/L vs (53.65±4.16) μmol/L,(30.12±5.18) μmol/L vs (33.62±4.96) μmol/L,(0.70±0.04) vs (0.72±0.03),均P《0.05].结论 PGE1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硬化残留黄疸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力红;柳立平;王海舫;李保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黄芪静脉应用对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辅助性T细胞两个亚群(Th1/Th2)的功能状态及黄芪静脉应用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了19例肺癌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PBMC中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以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的表达,并对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及肺癌患者用黄芪前后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①19例肺癌患者IL-4、IL-6和IL-10的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9、17和1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IFN-γ和IL-2的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1和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肺癌患者用黄芪后IL-4、IL-6和IL-10的阳性表达例数分别降至2、7和3,与用药前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和IL-2的阳性表达例数升至7和11,与用药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肺癌患者用黄芪后IL-2、IL-4、IL-6和IL-10的阳性表达例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的阳性表达例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Th2优势应答,不利于机体抗肿瘤免疫;黄芪具有抑制肺癌患者PBMC Th2类细胞因子表达,增强Th1类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济超;肖伟;郑春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镍钛合金支架置入治疗良恶性气管狭窄术后并发症差异的分析

    1952年由Harkins[1]早对1例恶性气管狭窄患者放置金属支架取得成功,近几年来,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是镍钛记忆合金支架(NT),NT以其良好的性能和确定的疗效逐渐应用于良恶性气管狭窄的临床治疗 .我院于2000年起开展此项目,至今已完成手术60例,其中良性12例,恶性4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亦发现存在一些并发症,现就其术后并发症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汪春梅;柳广南;杨树栋;张建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市售白酒抢救急性氟乙酰胺中毒36例

    1998年3月至2005年5月我院急诊科抢救急性氟乙酰胺中毒3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性16例,女性20例,其中儿童3例,年龄2~71岁,平均年龄32岁.误服5例,自服31例,服毒至入院时间0.5~12小时.

    作者:刘连起;邱小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0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检测临床分析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价、提示预后等方面.但在良性肝病中,常有AFP一过性升高或持续性升高,以至于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警惕和恐惧.笔者对1 0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敬军;武淑环;韩明光;王璞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3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核因子-κB调控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表达的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认为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NF-κB)是普遍存在于胞浆的一种应激反应因子,其调控基因大多与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有关[1].

    作者:杨国辉;席学莉;闻心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肝纤维化(HF)是对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其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大于降解导致大量ECM过度沉积.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HSC)是ECM的主要来源,在HF的形成、发展和恢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现就近年来有关HSC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夏金荣;林春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肢端肥大症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例及文献复习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 SAS)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目前已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例如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肢端肥大症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肢端肥大症合并SAS的临床报道较少,国内有一组报道[1].笔者对本院收治的2例肢端肥大症合并SAS病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丁少芳;徐秋芬;何善娴;王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病变特点的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肝脏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在体内蓄积引起多组织的损害和病变,临床表现多样,肝脏是铜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损害在该病患者中极为常见.笔者将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1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病变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罗政;陈友鹏;梁旭竞;张立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阿片类药物在癌性疼痛控制中的应用原则

    使用止痛药物是癌性疼痛治疗的主要手段.按临床作用将缓解疼痛的药物常规分类为阿片类和非阿片类止痛药.非阿片类止痛药中1/3是辅助止痛药物,它们对某些特殊的疼痛起着有效的止痛作用.用于癌性疼痛治疗的主要药物(占止痛药物的2/3)则是阿片类止痛剂.

    作者:盖自宽;蒋建军;刘建霞;姚琼;杨彦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