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灰阶超声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田正刚;余良才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 超声弹性成像, 灰阶超声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灰阶超声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2例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单发实性结节患者进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然后采用超声弹性成像进行弹性图像病灶硬度分级研究(0~4级),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灰阶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单一诊断及联合诊断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作用。结果本组142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经确诊后恶性93例,占68.45%,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68例,甲状腺滤泡癌19例,甲状腺髓样癌4例,腺癌2例。良性49例,占34.55%,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9例,滤泡状腺瘤6例,嗜酸细胞腺瘤2例,桥本氏甲状腺炎2例。灰阶超声的灵敏性为76.34%,特异性为69.39%,准确性为73.94%。超声弹性成像的灵敏性为80.65%,特异性为75.51%,准确性为78.87%。超声弹性成像联合灰阶超声的灵敏性为93.55%,特异性为91.84%,准确性为92.96%。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无创评价组织弹性的显像方式,与常规灰阶超声联合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十二指肠癌肉瘤上消化道造影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癌肉瘤上消化道造影表现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4年间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十二指肠癌肉瘤临床X线资料。结果病变位于十二指肠2,3段交界处附近,主要表现为起源于肠壁形成浅分叶状,多结节融合状边界尚清的充盈缺损区,局部管腔狭窄,肠管蠕动减慢,粘膜皱襞增粗紊乱。其中上消化道造影误诊为平滑肌瘤4例,平滑肌瘤肉瘤3例。结论十二指肠癌肉瘤的胃肠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此项检查是诊断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崔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3例卡-梅现象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3例卡-梅现象患儿影像学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卡-梅现象患儿的影像学表现、生化特点、诊疗及转归情况。结果3例患儿均因出生后发现体表暗红色肿块就诊。例1患儿胸部CT示腋下及胸部大片强化软组织肿块。例2,3患者MRI分别示左侧颜面部及右髂部软组织肿块, T1、T2加权像呈混杂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3例患儿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巨大血管瘤,生化检查主要显示血小板显著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对伴有血小板显著降低的血管瘤患者应该考虑该现象可能,并及时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程爱兰;冯赟;曹雯君;储彩婷;丁茗;金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RI低信号分隔在乳腺纤维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MRI低信号分隔征在乳腺纤维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共54个乳腺纤维腺瘤的MRI表现特点,分析低信号分隔征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54个乳腺纤维腺瘤中,37个纤维腺瘤在MRI可观察到低信号分隔,发生率为69%(37/54);其中29个病灶分隔厚度小于2mm,8个病灶厚度大于2mm。37个病灶低信号分隔在T1 WI脂肪抑制序列均观察不清,33个病灶在T2 WI脂肪抑制序列可观察到低信号分隔,在T1 WI增强序列均可观察到。结论低信号分隔征是诊断乳腺纤维腺瘤较特异的征象之一,并且T1 WI增强序列观察佳。

    作者:李明;乔鹏岗;陆虹;马锦琳;王怀涛;李功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宫腔粘连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联合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诊断宫腔粘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8例患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检查后做出初步诊断,再行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检查,采用表面成像方法,观察宫腔形态、内膜厚度、连续性及回声是否均匀,联合二维超声表现做出二次诊断,分别和宫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8例后经宫腔镜(HS)证实宫腔粘连64例,2D-TVS诊断宫腔粘连49例,宫腔镜证实45例,2D-TVS 联合3D-TVS诊断62例,宫腔镜证实58例,二者诊断宫腔粘连符合率(70.31% vs 90.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能明显提高宫腔粘连的检出率。

    作者:张丽珍;毛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肠型白塞病的CT表现

    目的:总结累及消化道的白塞病( BD )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对12例累及消化道的BD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累及消化道的BD以累及回肓部为常见,在CT上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和肠腔狭窄。结论 CT可显示肠道BD病变的准确位置、受累的深度及范围,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宋迪;毛庆聪;邵伟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胃神经鞘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5例病灶均为单发,呈类圆形,边缘清楚,其中3例位于胃窦部,2例位于胃体部;2例腔外生长者,3例腔内外生长者;增强扫描后,5例均呈现均匀进行性持续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的发生部位、生长方式以及强化特点有助于其诊断。

    作者:朱伊祎;何明宸;曹志坚;许茂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胎儿肺囊性腺瘤样病变的超声诊断(附3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胎儿肺囊性腺瘤样病变( CCAM )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产前超声检查中发现的33例胎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病变的声像图征象及其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3例胎儿CCAM,左侧18例,右侧15例;Ⅰ型3例,Ⅱ型18例,Ⅲ型12例。随访过程中18例引产,1例出生后CT证实为肺隔离症,12例肿块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另2例失访。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CCAM的重要手段,并可协助临床判断CCAM胎儿的预后与转归。

    作者:王巧云;王云芙;杜星星;刘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弥散加权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CCl4-橄榄油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诱导兔肝纤维化模型。兔肝纤维化模型组及对照组家兔麻醉后进行MR-DWI及MR-DTI检测。分别在DWI(b=500s/mm2)图像上测量SI值,在ADC图上测量ADC值,在重建ADC图上测量C-ADC值,在FA图上测量FA值。检测完成后麻醉状态下放血处死,取肝脏标本固定后做病理检测,以HE染色及VG染色观察肝纤维化模型的肝脏病变,并对其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期,分为无纤维化组(S0),轻中度纤维化组(S1、S2),重度纤维化组(S3、S4)。结果无纤维化组的SI值为46.6±3.6,显著小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58.9±9.4( t =-2.968, P =0.014)及重度纤维化组的86.8±17.6( t =-6.250, P =0.000);轻中度纤维化组的SI值58.9±9.4显著小于重度纤维化组的86.8±17.6( t =-3.607, P =0.003)。无纤维化组的ADC值1.767±0.05,显著大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1.451±0.20( t =3.934, P =0.006)及重度纤维化组的1.114±0.08( t =18.338, P =0.000);轻中度纤维化组的ADC值为1.451±0.20显著大于重度纤维化组的1.114±0.08( t =4.113, P =0.004)。无纤维化组的C-ADC值为1.736±0.03,显著大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1.438±0.21( t =3.639, P =0.01)及重度纤维化组的1.051±0.17,( t =11.470, P =0.000);轻中度纤维化组的C-ADC值1.438±0.21显著大于重度纤维化组的1.051±0.17( t =3.928, P =0.002)。无纤维化组的FA值237.6±11.3小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242.6±15.1( t =-0.494, P =0.632)及重度纤维化组的256.9±39.4( t =-1.050, P =0.316);轻中度纤维化组的FA值242.6±15.1小于重度纤维化组的256.9±39.4( t =-0.963, P =0.353);④MR图像测量数据的工作特征曲线( ROC)分析显示,无纤维化组与纤维化组的SI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33,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1,C-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73,FA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360。轻中度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的SI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089,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64,C-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29,FA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384。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能够对肝纤维化模型的肝纤维化程度较好的区分;弥散加权成像的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敏感性高于弥散张量成像。

    作者:赵广强;翁苓苓;陈义磊;费强;王凤鸣;诸毓文;张闽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右髂骨血管瘤1例

    患者男,23岁。因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2月余入院,自述于2月前劳累后出现右髋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能忍受,伴有右髋部活动受限,具体表现为不能翘二郎腿,站立位下蹲时右髋部有弹响声,疼痛症状休息后可缓解,劳累后再次出现。右髋部内收、内旋受限,交腿试验阳性,右髋部皮肤黏膜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确异常。外院X线表现:右髂骨翼见一约7.7cm ×7.6cm大小囊状膨胀性改变,其内见多发囊状低密度影并轻度膨胀,骨小梁消失,骨皮质变薄,内见骨嵴影,边缘尚清晰;CT表现:右侧髂骨翼骨质局部膨大,其内可见不规则囊性低密度骨质破坏影,部分骨皮质变薄,破坏区之间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髂骨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图1,2)。

    作者:江凯;戴捷;强少文;钱华;杨蕾;仲云涛;强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胃底种植性异位脾1例

    患者男,68岁。因反复纳差、乏力20余年,并发右上腹胀10余天入院治疗。50年前因“脾肿大”行脾切除术。胃镜发现食管中段中度静脉曲张,慢性浅表性胃炎( II级),慢性糜烂性胃炎( III级)。血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

    作者:胡庆华;梁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三维彩超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彩超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运用价值。方法2011年8月~2015年1月选择在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高危妊娠妇女共320例,都进行二维彩超与三维多切面彩超检查。结果二维彩超检查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28例,检出率为8.75%;主要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小脑延髓池增宽、灰质异位或侧脑室室管膜下灰质信号,胼胝体发育不良。三维彩超中检查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30例,检出率为9.38%,其中比二维超声多检出1例脑积水与1例脉络膜囊肿,使用的三维切面为侧脑室切面。经过正常分娩或引产尸检后证实,三维彩超无漏诊情况,诊断准确率为100.0%;二维彩超漏诊2例,诊断准确率为93.3%,三维彩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二维彩超,但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检查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畸形检出率较高,三维彩超以多切面成像功能弥补二维彩超的漏诊情况,可明显提高产前诊断正确率。

    作者:杨建军;姜红芳;耿书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64排螺旋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46例临床上拟诊急性阑尾炎的病例。术前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进行常规扫描及多层面重组。其中12例患者行双期增强扫描,总结分析,并将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作比较。结果在4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有32例CT显示阑尾异常增粗、壁增厚,42例显示阑尾周围渗出性炎性改变(表现阑尾周围脂肪间隙斑片状及条索状模糊影),6例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另外,阑尾内结石15例,腹腔少量积液8例,30例筋膜局限性增厚,局限性盲肠壁增厚6例,腹膜炎及低位肠梗阻4例,腔外游离气体2例。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李雪峰;王存锁;王国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患者按自身情况划分成Pc(原发性肝癌)组、Ml(肝脏转移瘤)组和Lh(肝血管瘤)组。对病患整个肝脏进行灌注CT检查,对比分析占位病灶实质部分、周边实质区和正常肝脏实质灌注参数( HBF、HBV、MTT、PS、HAF)。结果病变实质区参数,Pc组中HBF和HAF相比其他两组显著较高;Pc组和Lh组进行比较发现Ml组HBV显然要高;Pc组MTT相比其他两组都要短。病变周边实质区参数,Pc组和Ml组HBF相比Lh组都要显著高一些,Pc组和Ml组HAF相比Lh组要低。 Ml组PS相比其他两组要更高一些。正常的肝脏实质参数,Pc组病患的MTT相比其他两组更短;Pc组HAF相比另外两个组要显著增高一些。结论使用CT灌注成像获得的参数值针对肝血管瘤和肝脏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陈圣敏;林嘉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耻骨联合骨软骨炎PET/CT显像1例

    患者男,70岁。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腹股沟区疼痛不适,右侧为著,疼痛发作时伴有臀部疼痛不适,疼痛持续,发作频繁,影响日常生活、休息,疼痛性质为烧灼、针刺样,有夜间疼痛情况,严重时影响睡眠,口服止疼药物疼痛稍缓解。病程中无腰部及下肢疼痛不适,无会阴部疼痛及感觉异常,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既往有膀胱肿瘤手术病史。查体双侧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阴性。耻骨联合局部无明显红肿、皮温不高。血沉增快。

    作者:陈义加;裴之俊;杨怡;吴瑞敏;李伏燕;李薇;周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修订对MRI诊断Ⅰ期子宫内膜癌准确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的变化对磁共振成像(MRI)诊断Ⅰ期子宫内膜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分析3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MR资料,对比在2009和1988年FIGO分期标准下,MRI诊断Ⅰ期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结果2009年FIGO分期中,将肿瘤局限于内膜和侵犯深度<1/2肌层合并为Ⅰa期;将侵犯深度>1/2肌层重新定义为Ⅰb期。以1988年FIGO分期为标准,MRI诊断Ⅰa期、Ⅰb期、Ⅰc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2.5%、77.8%、88.9%,总准确率为77.1%。以2009年FIGO分期为标准,MRI诊断Ⅰa期、Ⅰb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2.3%、88.9%,总准确率为91.4%。结论2009年FIGO分期标准在1988年FIGO分期的基础上进行简化,使MRI评价Ⅰ期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加了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可靠性。

    作者:向军益;周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桥脑梗死的磁共振静息态功能连接多模态应用研究

    目的:综合应用三种静息态fMRI功能连接类数据处理方法,探讨桥脑梗死患者脑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静息态fMRI对10例亚急性期桥脑梗死患者及10例年龄、性别与患者匹配的健康正常志愿者进行扫描。首先采用度中心度( DC)和镜像组织功能连接( VMHC)对数据进行预分析,得到梗死患者脑功能的主要改变,然后利用预分析得到的结果作为感兴趣区( ROI),使用基于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 ROI-FC)分析梗死患者脑功能网络的改变。结果 DC未发现梗死患者脑功能的改变;VMHC发现梗死患者左右顶下小叶和角回交界部位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以此为感兴趣区ROI-FC发现患者脑默认网络( DMN)和左额顶网络( FPN)功能紊乱。结论综合应用这三种静息态fMR I功能连接类数据处理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桥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改变,可以得到可靠且有临床针对性的信息。

    作者:王辉;陈楠;李坤成;段祥攻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皮肤癌CT表现及诊断1例

    患者男性,29岁。4年前偶感臀部不适伴疼痛、瘙痒,进而出现红斑样破溃,有少量出血及脓性渗出物。遂于当地乡村诊室就诊,给予换药、引流处理,伤口仍反复破溃,并右臀部长出约乒乓球大小肿物,质硬。近一年来,肿物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呈菜花样外观,周围皮肤变硬、发黑,触之疼痛明显致无法就坐(图1)。自述曾在外院病理活检且皮肤癌诊断明确,病理图片未携带。

    作者:史永江;甄杰;叶礼新;邓斯亮;张雪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3.0T MRI在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TFCC损伤的MRI及X线平片、CT表现。结果26例X线检查13例阴性,5例茎突骨折,2例桡骨远端骨折,2例月骨坏死,6例尺骨径突阳性征。5例多层螺旋CT扫描,发现骨折或/和骨坏死2例。26例MRI检查中,21例诊断TFCC损伤,其中包括TFCC撕裂或穿孔8例,主要表现为在MRI脂肪抑制序列( STIR)、2D MERGE及T2 WI上点状、条片状高信号,在T1 WI序列上呈等信号;9例腕部骨折(包括尺骨茎突5例,桡骨2例,腕骨2例);3例三角骨或月骨坏死;8例尺桡骨或腕骨挫伤;10例腕关节腔积液。结论 TFCC形态细小而不规则,损伤时X线平片和CT检查价值有限,MRI多序列多方位薄层图像对显示其损伤及邻近骨质病变有重要价值。

    作者:万梦楠;周胜法;林锋;陈久尊;何家维;郑显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正常成人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PC-MRI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年龄组间的差异。方法41例健康志愿者被分成青年组(15例)、中年组(16例)、高年组(10例)。选用TOF-MRA垂直基底动脉中段行( phase-cantrast magnetic resonatnce ima-ging) PC-MRI扫描,在PCA/M图像上沿其边缘绘制ROI。取ΔV、MV、MF及收缩期流速达峰时间比( peak systolic velocity ratio, PSVR)、舒张期低流速达峰时间比(end diastolic velocity ratio, EDVR)进行参数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青、中、高年龄组平均ΔV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F =7.54, P <0.01);两两均数比较青、中年组间无差异( t =1.74, P >0.05),老年组与青、中年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t青 vs老=8.9, t青vs老=7.4;P值均<0.01)。三组MV、MF均数比较均无差异( P >0.05)。 EDVR及PSVR三者均数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01);两两均数比较青、中年组间无差异(tEDTR=1.21,tPSVR=1.03;P值均>0.05),老年组与青、中年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EDVR:t青vs老=10.2, t青 vs老=7.3;PSVR:t青vs老=6.7, t青vs老=5.4, P值均<0.01)。结论各年龄组间基底动脉MV、MF无差异,ΔV、EDVR、PSVR高年组高于青、中年组。

    作者:沈丽荣;张立云;欧章松;刘远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全景卧位成像技术在全下肢静脉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景一次数字化成像技术在卧位全下肢静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及优势。方法对怀疑下肢静脉管壁及通路异常的25例患者行注射对比剂后一次全景成像摄影,其中12例既往还行过常规透视下分段点片摄影。结果全下肢静脉血管通过无缝拼接能同时在一张X线片上清晰显示,效果满意。结论全景拼接一次成像技术能有效去除多幅拼接伪影,使全下肢血管同时一次显示,更有利于血管外科对血管走形的整体观察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尤其在下肢静脉造影要求在卧位上摄影能一次成像也有效地避免既往透视下多段点片摄影带来的操作繁琐以及过多X线辐射剂量。

    作者:胡安宁;辛小燕;朱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