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毛毛;卢媛媛;张高瑞;赵莹;袁有志;高彬;翁爱婷;田欣雨;董鹏
目的:应用定量CT( QCT)评估小儿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IBD)的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状况,为IBD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IBD患儿27例,同时收集正常人群62例。应用QCT方法测量两组人群骨密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从中选取学龄儿童(7~12岁)的IBD患儿共12例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年龄、人数相匹配的原则从正常人群中选取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这两组的QCT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这两组对照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0~14岁27名IBD患儿骨密度从110.9mg/cm3到201.8mg/cm3,骨密度平均值为(165.49±18.93)mg/cm3,与62名正常人群骨密度值的比较(IBD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mg/cm3, Z =-4.07, P =0.000, P <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患儿骨密度平均值(162.26±16.77)mg/cm3,与正常人群骨密度比较(CD组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 mg/cm3, Z =-3.261, P =0.001, P <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组患儿骨密度平均值(171.97±17.11)mg/cm3,与正常人群骨密度比较〔UC组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 mg/cm3〕, Z =-1.908, P =0.056, P >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组(12名7~12岁IBD患儿)的骨密度与正常对照组(12名7~12岁正常儿童)骨密度的比较:病例组骨密度平均值为(159.9±15.32) mg/cm3,正常对照组骨密度平均值为(186.96±10.97)mg/cm3, t =-4.97, P =0.000, P <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病例组骨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的骨密度。结论 IBD患儿骨密度低于同年龄正常人群骨密度;其中CD组和UC组患儿骨密度均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且CD组患儿比UC组患儿更易出现骨密度下降。使用QCT骨密度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敏感的评估患儿骨密度情况,指导临床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作者:霍爱华;王冬潜;刘勇;于彤;张宁宁;胡迪;彭芸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固定时间增强扫描采集的数据行血管重建,分析肠系膜上动脉及其相关病变的CT表现。方法24例临床初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其相关病变的患者,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行腹部增强扫描,以4.0ml/s的流率静脉注射碘海醇(300mgI/ml)90ml,在注射对比剂后27s开始采集动脉期图像,55s采集门脉期图像,利用动脉显示佳期相的原始数据进行肠系膜上动脉重建,重建层厚1.5mm,重建间隔0.75mm,图像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 MPR)、大投影密度( MIP)及容积再现( VR),以佳角度显示SMA本身及其相关病变。结果23例患者均于动脉期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1例房颤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延迟,于门脉期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24例患者均经DSA或临床证实,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管腔狭窄8例,肠系膜上动脉管腔血栓性栓塞并缺血性肠梗阻4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肠系膜上动脉近中段5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例,胡桃夹综合征3例。结论 MSCT固定时间延迟法行血管成像扫描并联合CT重建技术有助于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海飞;衣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HRCT及MRI在鼻腔-副鼻窦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及22例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HR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发病年龄低于内翻性乳头状瘤( P <0.05)。生长方式上,部分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表现为膨胀性生长,而内翻性乳头状瘤则无此特点。病灶周围局部骨质破坏是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重要提示。在CT平扫上,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密度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 P <0.05),出血坏死性鼻息肉CT增强各期表现为渐进性强化,而内翻性乳头状瘤强化峰值出现于实质期,延迟期强化减低。 MRI上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中的出血成分表现为T1 WI高信号,T2 WI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结节状明显不均匀强化,内翻性乳头状瘤表现为片状相对均匀强化。结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区别,HRCT增强扫描及MRI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毅敏;詹阿来;黄庆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技术定量测定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研究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9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以及62个健康人员,按照患者是否有斑块分为有斑块的A组51例以及没有斑块的B组45例,健康人员分为C组。对三组人员采用高频超声来获取三组人员的颈动脉平均血管外膜厚度、内-中膜厚度和管壁厚度来进行分析。结果 A组和B组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管壁厚度均显著高于C组( P <0.05),A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高于B组和C组( P <0.05),B组和C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没有显著差别( P >0.05),ABC三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r=0.599, P <0.001;r =0.333, P =0.005和r =0.351, P =0.004)。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管壁厚度较健康人更高,有斑块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比无斑块以及健康人更高,说明颈动脉血管外膜是血管重构的重要部分。
作者:李卡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权重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算法(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SIR)重建时,不同噪声指数(noise index, NI)的设定对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索合适的NI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地连续纳入193例行胸部CT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6组,各组NI预设为15、18、21、24、27、30,并进一步根据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三个亚组:偏瘦及正常组(BMI≤23.9)、超重组(24≤BMI≤27.9)、肥胖组(BMI≥28)。所有患者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50%权重的ASIR重建。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13分,良好;13~15分,临界;>15分,不能接受),测量肺重建及纵隔重建图像的噪声(脂肪)、信噪比(大血管-脂肪)、对比噪声比(大血管-脂肪)。记录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 CT does index volume , 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 ED)。另外记录每位患者纵隔重建图像管电流小于50 mA的层面占所有层面的百分比。结果随着NI的升高,图像主观评分增高(质量下降),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降低。各NI预设条件下胸部CT图像主观评分均≤15分,仅NI=30时,4例(4/34)患者图像主观评分为13~15分。NI=30时图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信噪比低于NI为15~27图像( P <0.05)。 NI为24~30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NI为15~21( P <0.05)。 NI为27及30时,随着BMI增加,出现电流低于50mA层面百分比降低( P <0.05)。在NI为30时,随着BMI增加,辐射剂量显著增加( P <0.0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ASIR重建下,胸部CT扫描可以预设NI为30,在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图像质量也能满足诊断要求。
作者:陆锐;何健;周科峰;秦国初;胡安宁;杨尚文;朱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CT对气管支气管树腺样囊腺癌的诊断特征和临床价值。方法对2例气管支气管树腺样囊性癌的患者进行了临床和CT征象观察,对该病CT特征结合临床表现、病理组织改变进行总结与讨论。结果2例患者以咳嗽、咯血及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CT和后处理技术可准确显示癌肿环绕气管、主支气管和段支气管管壁纵向生长、管壁环形增厚、狭窄、闭塞和腔外重要结构侵犯。结论沿气道长轴生长伴管壁增厚是腺样囊腺癌特征性的CT表现,CT和后处理重建可清楚显示病变的生长类型和范围,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阿不都黑力力·麦麦提依明;徐坚民;杨忠;成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诊断烟雾病方面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方搜集我院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为烟雾病的23例患者,分析动态容积增强扫描所得图像经4D-数字减影(4D-DSA)、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 MPR)、大密度投影( MIP)处理后的影像特点及平扫情况。结果22例烟雾病患者320排CT平扫中多数表现为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动态容积增强扫描血管成像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末段及大脑前、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颅底动脉环处见细小、杂乱、迂曲代偿血管网。结论320层动态容积CT能从多方面显示烟雾病患者颅内血管病变情况,4 D-DSA能很好显示双侧颈内动脉的狭窄情况及良好显示动态循环情况,能够作为烟雾病诊断的一线检查方法。
作者:高阳;梁奕;周杰;杜柏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定位置入微弹簧圈在肺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肺小结节患者在CT引导下细针穿刺,采用“两步释放法”:将一小部分微弹簧圈释放在病变附近5 mm范围内,一部分弹簧圈留在脏层胸膜表面,根据肺小结节及弹簧圈位置来确定切除结节周围肺组织范围,在胸腔镜下行肺局部楔形切除,将离体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组织学观察,根据病变的良恶性指导临床继续扩大手术或结束治疗。结果12例肺小结节行CT扫描均能清晰显示病灶,置入弹簧圈,成功术前定位,并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肺癌4例(33.3%),不典型腺瘤样增生2例(16.7%),错构瘤1例(8.3%),炎性病变5例(41.7%)。结论 CT引导下定位置入微弹簧圈在肺内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帮助胸外科医师与病理医师快速、准确找到病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健;王仲朴;崔健;黄宇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38例经旋股内外动脉插管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s超选择穿刺灌注溶通术,对138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经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灌注溶通药物。结果经介入治疗后138例患者髋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治疗后1年影像学复查坏死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新骨形成及修复。结论局部溶栓与扩张血管药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说明此法治疗对股骨头血流供应起到了改善作用。
作者:黄光海;李永奇;姚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多普勒能量图显示“流空区”法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法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161例受检者,应用颈动脉多普勒能量图观测颈动脉管腔内舒张期是否出现内“流空区”,并以颈动脉内膜-中膜测量(应用IMT测量分析软件测量)为金标准,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两种诊断方法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0.797, P <0.01, McNemar检验P>0.05),两者诊断不一致者可能近期粥样硬化处于平稳期或进展期有关。结论多普勒能量图显示“流空区”法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法诊断结果一致性好,提高诊断准确性,两项检查结果具有互补性。
作者:于冬;郑宏江;李韶平;曾玲;金城;孙贤;贺敬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1 H-MRS脑内代谢物与Gesell发育商间的相关性,为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提供帮助。方法对我院符合条件的45例早产儿及30例同期足月儿于出生后1周内行1 H-MRS检查,计算脑内代谢物NAA/Cr、Cho/Cr、mI/Cr、Lac/Cr、Glx/Cr比值;并于出生后40~52周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检测,得出发育商及其5个能区对应的发育商值,同时分析早产儿组发育商与脑内各代谢物间的相关性。结果早产儿组NAA/Cr显著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6.202, P <0.001),但Cho/Cr、Lac/Cr、Glx/Cr均显著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早产儿组发育商及其各能区均显著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发育商与NAA/Cr 及Lac/Cr 存在显著相关性(决定系数为0.418)。结论早产儿早期1 H-MRS 脑内代谢物质(NAA、Lac)与Gesell发育商有相关性,NAA、Lac的变化可以早期预测早产儿可能发生的神经系统发育落后。
作者:刘绪明;张嫣然;万诚;林达;余捷;项剑瑜;周露;邱乾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食管碰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8例食管碰撞瘤进行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8例患者,年龄49~69岁,中位年龄66岁。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吞咽困难或进食阻挡感,3例伴有胸骨后疼痛或胸骨后不适。8例中,病变位于中段食管6例,下段食管2例。 X线上消化道钡餐7例显示食管单发性占位性病变,1例未发现明显肿瘤征象;其中6例同时进行了CT检查,4例考虑食管癌,2例发现食管壁僵硬增厚,建议结合胃镜检查;8例患者均行内镜检查,3例镜下见隆起型肿物,5例发现黏膜溃疡形成,6例镜下考虑食管癌,2例诊断食管占位。8例术前活检病理均诊断为鳞状细胞癌。8例均行食管肿瘤切除手术。显微镜观察,8例肿瘤均由两种成分组成,彼此界限清楚,各自弥漫性生长。1例为神经内分泌癌与多形性平滑肌肉瘤碰撞瘤,7例为神经内分泌癌与鳞状细胞癌碰撞瘤。结论食管碰撞瘤比较罕见,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靠术后病理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综合判断。
作者:贾乐;姚志刚;冯吉贞;李加美;王宏量;王强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时左侧肾上腺受累与其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80例行全腹增强CT检查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资料,着重观察左侧肾上腺的受累情况,并探讨其与AP的MCTSI的相关性。结果1)80例患者中,MCTSI在0~2分者2例,4~6分者37例,8~10分者41例;左侧肾上腺受累者68例(85%);2)急性胰腺炎累及左侧肾上腺的CT分级与其MCTSI有相关性( r =0.4026, P <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时,左侧肾上腺受累的CT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患者的严重程度。
作者:李毛毛;卢媛媛;张高瑞;赵莹;袁有志;高彬;翁爱婷;田欣雨;董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医学影像学发生了诸多变化,从胶片到数字成像的转变,和特别是介入影像学方面的发展。一种新的医学临床实践———循证医学( EBM )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迅速兴起并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从循证医学定义和循证医学影像学(EBMI)的方法,以及影响发展循证医学影像学的特点,综合阐述了循证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科医生逐渐学会理解和使用可通过网络循证医学检索系统、数据库的工具来查找自己需要的证据,浅谈了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利用网络循证医学影像学资源提供参考。
作者:刘大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口腔健康状况与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从胸部CT平扫检查者中序贯纳入主动脉弓钙化者为病例组,行钙化积分检测,根据积分将病例组分为重度钙化组(积分100)和轻度钙化组(积分<100),并同期选择无钙化者为对照组,每组各60例,盲法对各组受检者进行口腔检查,记录缺失补牙数( DMFT)及牙周病指数( PDI)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并定量检测主动脉弓钙化,病例组患龋率、DMFT指数和PDI均高于对照组,且龋病及牙周病程度与主动脉弓钙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口腔健康状况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慢性炎症可能是牙周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发病基础。
作者:宇文谦;李海玲;高培毅;刘海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18 F-FDG PET-CT 在肺结节病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的14例肺结节病PET-CT表现。结果14例肺结节病中均可见肿大淋巴结,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对称性肿大者13例,合并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7例,12例伴有肺内病变,2例累及肝脾脏器,5例伴有皮下结节,以上病灶放射性摄取均增高。结论 PET-CT显像从代谢角度更能清楚显示结节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可以发现除胸部以外的其他病灶,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孔倩倩;殷瑞根;王冬青;许云飞;周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使用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 MPR)及仿真内窥镜技术( CT virtual endoscopy , CTVB)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儿经CTVB检查显示出I~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Ⅳ级支气管50%;MPR显示出I~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Ⅳ级支气管55%。 CT显示的支气管异物的形态和位置与支气管镜手术结果相符合31例,其中异物位于气管2例,右支气管17例,左支气管8例,气管粗隆区4例,1例不符合。 MPR和CTVB发现31例,表现为腔内椭圆形、不规则占位21例,管腔闭塞10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能准确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阻塞程度。
作者:胡龙非;刘克礼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近年来,超声技术在左室扭转运动评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自身技术特性各有优势与缺陷。组织多普勒显像可准确评价左室扭转运动,但其可能对左室扭转运动低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可简捷直观且准确地观察左室扭转运动,但局限于对扭转的定性研究。斑点追踪技术显像准确、重现性好,但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本文拟对各种超声技术在左室扭转运动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有助于超声技术的合理选择和良好应用。
作者:王梦宣(综述);陈国珍(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99m Tc-DTPA肾动态显像在评估化疗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肿瘤科诊断明确的37位恶性肿瘤首次化疗患者在化疗前后分别进行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判断肾功能受损情况。作为对照,患者当天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UMA)、尿β2球蛋白(β2-MG)和胱抑素C (Cys C)水平。结果化疗后,患者双肾血流灌注峰值下降,总GFR均值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下降( P <0.05)。37例患者Scr,BUN,UMA和β2-MG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化疗后Cys C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增高( P <0.01)。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能早期、客观监测化疗药物对肾功能的损害,是评估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
作者:张学敏;马丽;陈正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胃癌结直肠转移瘤的MSCT表现。方法分析52例胃癌结直肠转移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1)胃癌病理类型为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及两者混合者45例;III型及IV型48例;2)转移瘤表现为均匀增厚型39处,非均匀增厚型21处,管腔内生肿块型6处,管腔外突肿块型4处;3)转移瘤表现为均匀性强化16处;不均匀性强化10处;分层样强化44处;4)12例(52.2%)女性患者伴卵巢转移。结论发生结直肠转移的胃癌病理类型主要为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Borrmann分型以Ⅲ、Ⅳ型为主。结直肠转移瘤具特征性的CT 征象为肠壁呈靶样同心圆样改变。女性患者常伴卵巢转移。
作者:马爱冬;杨慧;魏然;李万湖;黄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