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麻黄的功效及在方剂中的配伍探析

王玉龙;张焕;王娅妮;刘秋燕;吕光耀

关键词:麻黄, 功效, 配伍
摘要:麻黄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剂当中,与不同药物配伍,其功效和治疗作用亦各异。本文从发汗解表以治疗伤寒表证;开宣肺气,止咳平喘以治疗各种咳喘证;利水消肿以治疗水肿证;温散寒邪治疗经脉诸证;解表散邪治疗风疹瘙痒等皮肤病五个方面论述了麻黄在方剂中的功效及配伍意义,以资同道临证用药参考。
环球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50例

    目的:观察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来本院门诊和病房治疗的胃癌术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中药口服。3个月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作对比。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6个月、12个月、18个月以及24个月的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应用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采用卡方检验,统计结果表明:治疗3个月后,统计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随访2年,两组患者在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18个月和24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更高,2年期间的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05)。结论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疗效较单用化疗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孟燕;曹凤军;陈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同合并症对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证候要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合并症对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证候要素的影响,为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进行多中心合作,纳入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803例,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不同合并症对证候要素分布的影响。结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气虚、痰、血瘀、阴虚比例较高,存在火证的风险较低(OR=0.55,95%CI=0.31,0.99);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气虚、血瘀、痰、阳虚比例高,存在气虚的风险高于无冠心病的患者( OR=3.75,95%CI=2.65,5.31),存在阴虚的风险低于无冠心病的患者(OR=0.38,95%CI=0.23,0.65);合并脑血管病的患者气虚比例高,其次为血瘀,存在阳虚的比例高于无脑血管病的患者( OR=1.90,95%CI=1.23,2.95)。结论不同的合并症影响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在四诊合参的同时,结合合并症综合考虑,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作者:陈宝鑫;金香兰;郭蓉娟;陈志刚;高芳;王乐;张艳霞;傅晨;牛焕敏;薛斐然;侯小兵;曹晓岚;黎明全;田军彪;张玉莲;白文;张允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林洪生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林洪生教授以气阴两虚为其基本病机,以益肺气养肺阴为基本治法,同时结合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用药,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患者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小,其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薛新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木郁达之”理论沿革探析

    从源流探析“木郁达之”的理论以及后世沿革,通过回顾历代医家相关著述,考证“木郁达之”的理论发展轨迹。经过不同时代医家对理论进行升华、创新,“木郁达之”的内涵甚至发生了实质性内容的变革。从初与气候相关的五运六气学说,逐渐发展为“肝郁”“气郁”等,治法也由初的“吐法”发展为常用的“升发疏理肝胆之气”,临证方药也多以疏理条达气机之剂多见。“木郁达之”内涵及外延的沿革,充分拓展了其指导临床诊疗疾病的范畴,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作者:段飞;胡镜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通知

    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时将呈现姜良铎、宋乃光等名家治疗发热经验,并有多位中西医专家介绍中药抗病毒、抗耐药菌、治疗免疫疾病等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土郁夺之”的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之一。“土郁”应当包括脾胃郁滞所致的各种病证,主要以心腹胀满、肠鸣泄泻、胁肋疼痛、呕吐、下肢肿胀等为临床表现,与湿、食、热、痰等密切相关。“夺”法首当理解为通下之意,还包含消、汗、吐等治法,使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土的重要性。“土郁夺之”的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包括脾胃系的诸多疾病,以及冠心病、水肿等皆可应用。

    作者:吴朦;李倩;胡镜清;王传池;刘刃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银屑病的“毒邪”现代理论探析

    “毒邪致病论”是中医学病因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医学者通过不断地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提出从“毒邪理论治疗银屑病”的学术观点,但是内容繁杂多样,缺乏系统性。本文将从简析“毒”的内涵、银屑病的“毒邪致病”理论、从“毒邪致病”出发探索银屑病的治疗及银屑病“毒邪”理论的展望4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提出“毒邪致病”是银屑病病因病机的重点之一,临证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视解毒药的运用。

    作者:钱冬冬;张怀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滋阴解毒法治疗未分化结缔组织病1例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的西医治疗常以对症支持为主,必要时可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而不能长期耐受,尤其是绝经后免疫功能紊乱女性患者。中医学无此病名,归属于“痹病”范畴,在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笔者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配合因证施治治疗UCTD,6个月后抗核抗体由阳转阴,定期随访,病人恢复状况良好。现进行报道,以飨同道。

    作者:刘维;张迪;吴沅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从脏腑辨证治疗黄褐斑的研究概述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属中医学的“面尘”“黧黑斑”“肝斑”等疾病的范畴,传统多认为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肝郁气滞、妇人经血不调等有关。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医家对黄褐斑的有了更加全面与深刻地认识,现普遍将黄褐斑的病机责之于肝、脾、肾和心、肺功能失调以及气滞血瘀痰湿等有关,亦可见肝肾阴虚、脾虚肝郁、心脾血虚等脏腑兼见证。现通过概述黄褐斑的脏腑辨证治疗,分析其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提供更清晰的临床思路,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办法。

    作者:邢峰丽;冯建平;杨静霄;赵蓉;刘伟花;霍萌;白雪艳;赵振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胡荫奇中医辨证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经验

    本文主要介绍胡荫奇教授中医辨证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经验。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分型、临床用药特色等方面出发,并结合具体验案整理和分析胡荫奇教授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中医特色。胡荫奇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不足、邪气痹阻,将该病分为进展期与缓解期,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制宜。治疗上擅于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的具有类激素作用及能减轻激素副作用的中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作者:曾真;王义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宏微观相结合辨治男性不育症

    男性不育症是诸多男科常见病中较为难治的疾病,现从男性不育症辨证上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治疗上宏调阴阳与微调阴阳相结合两方面探讨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辨治,希望能给读者在诊治男性不育症上以启迪。

    作者:王旭昀;李曰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肢体困重”释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肢体困重”的字义,试图明确“肢体困重”的定义,探索其主要病机和量化方法。研究表明:肢体困重是“一种患者的主观感受,意指四肢和(或)躯体额外的负重感,重则如包裹束缚、活动量减少”。肢体困重的病机实责痰湿,虚责于阳虚、气虚。以等级法为主辅以数字模拟法、量表法的测量方法,有利于对肢体困重严重程度进行客观评价。

    作者:刘刃;胡镜清;许伟明;吴朦;王传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晚期卵巢癌中医证型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目的:研究晚期卵巢癌各中医证型的血栓前状态( PTS)指标的变化,探讨各项指标与中医分型关系。方法对84例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证组、气血亏虚证组、痰湿凝聚证组,分别对其采用鞘流阻抗法、免疫比浊法、ELISA法检测血小板( platelet,PLT)、D-二聚体( D-dimer,DD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纤维蛋白原量( fibrinogen, FIB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 140,GMP-140),并与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晚期卵巢癌各中医证型组PLT增多(P<0.05)、PT缩短(P<0.01)、FIB升高(P<0.01)、GMP-140升高(P<0.01)及DDI升高(P<0.01),而APTT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气滞血瘀证组相比,痰湿凝聚证组PT延长(P<0.05),FIB下降(P<0.05),GMP-140下降(P<0.05),DDI下降(P<0.05),而在PLT、APTT表达上无差异(P>0.05)。与气滞血瘀证组相比,气血亏虚证组 FIB下降(P<0.05), GMP-140下降(P<0.05),DDI下降(P<0.05),而在PLT、PT、APTT表达上无差异(P>0.05)。而痰湿凝聚证组与气血亏虚证组在PLT、APTT、PT、FIB、GMP-140及DDI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3)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气滞血瘀证与FIB、DDI及GMP-140有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晚期卵巢癌气滞血瘀证、痰湿凝聚证、气血亏虚证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血栓前状态,以气滞血瘀证为明显,DDI、FIB及GMP-140可以作为提示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晚期卵巢癌气滞血瘀证的生物学指标。检测PLT、PT、APTT、FIB、GMP-140、DDI有助于指导中医药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血栓前状态。

    作者:王冬梅;庞瑞;茹明芳;黄艳春;王莹;杨格娟;谢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郝学君教授以火针治疗湿疹经验

    郝学君教授从事针炙临床工作近40年,所治疑难杂症众多。郝教授在以火针治疗湿疹方面自成一法,并非针对局部皮损施针治疗,而是以辨病、辨证理论为指导,依据“外症发于外而源于内”的观点,调内以治外。治疗选穴时避繁就简,依据病在皮肤、多有瘙痒之特点选定3个基本穴,再辨湿、热、瘀邪之有无和轻重,针刺相应穴位以祛除病因,并利用火针之特性益脏腑,引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长期以来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值得借鉴。本文从针具选择、基本穴和辨证选穴原理以及除湿重益脾等角度,深度剖析了郝教授采用火针治疗湿疹的观点。

    作者:刘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近五年玉屏风颗粒儿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综述了近五年玉屏风颗粒的儿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常用于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咳嗽、毛细支气管炎、哮喘、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呼吸道复合疾病等;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常用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在免疫与过敏性疾病方面,常用于过敏性紫癜、急慢性荨麻疹及人工性荨麻疹;传染性疾病用于手足口病;作为儿科临床科研的对照组用药,用于临床新药、新治法等的开发和研究。文献显示玉屏风颗粒可提高小儿机体免疫力,治疗疾病,更可减少甚至预防疾病的发生及反复发作,在儿科疾病的临床中认可度较高且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尤其长期疗效稳定、确切。

    作者:白明华;周妍妍;张健;李英帅;郑燕飞;王停;王济;王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周绍华甘温除热法治疗多系统萎缩顽固性高热验案1例

    甘温除热法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应用辛甘温之剂治疗虚性发热的疗法,其疗法于《内经》中亦有论述,由李东垣先生创立代表方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于各科临床虚性发热均有良效,另有报道六君子汤、小建中汤等,未见应用参附汤的报道,周绍华主任应用补中益气汤联合参附汤治疗多系统萎缩顽固性高热1例,效果显著。

    作者:缴秀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麻黄的功效及在方剂中的配伍探析

    麻黄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剂当中,与不同药物配伍,其功效和治疗作用亦各异。本文从发汗解表以治疗伤寒表证;开宣肺气,止咳平喘以治疗各种咳喘证;利水消肿以治疗水肿证;温散寒邪治疗经脉诸证;解表散邪治疗风疹瘙痒等皮肤病五个方面论述了麻黄在方剂中的功效及配伍意义,以资同道临证用药参考。

    作者:王玉龙;张焕;王娅妮;刘秋燕;吕光耀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医药对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细胞因子作用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以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受累为主,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细胞因子可能通过复杂的作用机制参与骨关节炎的形成。中医药能有效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从细胞因子作用研究方面,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认为中医药能够抑制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的形成,降低血清和关节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上调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提高TGF-β的水平,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表达以降低CTGF介导的软骨细胞的增殖与表达,达到保护关节软骨,减缓骨关节炎骨赘的形成,减缓发病进程的目的。

    作者:白雯;阎小萍;吕素飞;陶庆文;王建明;金玥;陈璐;赵超群;朱笑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西黄丸治疗恶性肿瘤的进展和展望

    西黄丸是传统的防治肿瘤中成药物,可以单用或配合现代治疗手段治疗多种肿瘤。西黄丸不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血管生成、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发挥有效的抗肿瘤作用。同时,关于西黄丸的临床研究、抗肿瘤机制研究、转化医学研究以及组学研究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探讨。

    作者:郭秋均;李丛煌;花宝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风病患者的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中风病患者与中医体质分类的关系,探讨中风病人的主要病理体质类型,为从体质调控降低中风病的发病率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方法选取201例患者,采用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作脉搏、血压、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心电图及血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痰湿质55例,阳虚质46例,气虚质31例,阴虚质11例,分别占27%、23%、15%、5%,占全部患者的71%;痰湿质与气虚质及痰湿质与阳虚质的胆固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中风病患者中以痰湿、阳虚、气虚、阴虚4种体质类型为主,痰湿质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质和阳虚质。

    作者:任国华;郭增元;屈原明;田巧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环球中医药杂志

环球中医药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