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为张仲景始创,后世对其的探讨研究一直延续至今,仍未定论。此文查阅和收集了古今关于炙甘草汤的相关文献,摘取自汉朝以来历代医家对炙甘草汤之组成、功用、配伍之论述,深入对比分析,认为其方证为“营卫气血皆虚,阴阳俱衰”,治宜气血阴阳俱补。此外,参考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提出炙甘草为方中之君药,有助于指导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发挥更好地治疗效果。
作者:王雨桐;王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西黄丸是传统的防治肿瘤中成药物,可以单用或配合现代治疗手段治疗多种肿瘤。西黄丸不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血管生成、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发挥有效的抗肿瘤作用。同时,关于西黄丸的临床研究、抗肿瘤机制研究、转化医学研究以及组学研究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探讨。
作者:郭秋均;李丛煌;花宝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属中医学的“面尘”“黧黑斑”“肝斑”等疾病的范畴,传统多认为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肝郁气滞、妇人经血不调等有关。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医家对黄褐斑的有了更加全面与深刻地认识,现普遍将黄褐斑的病机责之于肝、脾、肾和心、肺功能失调以及气滞血瘀痰湿等有关,亦可见肝肾阴虚、脾虚肝郁、心脾血虚等脏腑兼见证。现通过概述黄褐斑的脏腑辨证治疗,分析其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提供更清晰的临床思路,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办法。
作者:邢峰丽;冯建平;杨静霄;赵蓉;刘伟花;霍萌;白雪艳;赵振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郝学君教授从事针炙临床工作近40年,所治疑难杂症众多。郝教授在以火针治疗湿疹方面自成一法,并非针对局部皮损施针治疗,而是以辨病、辨证理论为指导,依据“外症发于外而源于内”的观点,调内以治外。治疗选穴时避繁就简,依据病在皮肤、多有瘙痒之特点选定3个基本穴,再辨湿、热、瘀邪之有无和轻重,针刺相应穴位以祛除病因,并利用火针之特性益脏腑,引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长期以来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值得借鉴。本文从针具选择、基本穴和辨证选穴原理以及除湿重益脾等角度,深度剖析了郝教授采用火针治疗湿疹的观点。
作者:刘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文介绍了中医临床药历的概念、中医药历的基本内容,以及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规范中医药历等内容。同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医临床药历进行了临床实践和探索,使中医药历能突出明确的辨证、中医诊断及治则,增加体质辨识、中草药处方分析和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健康宣教,以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临床工作实际并能够体现中医辨证用药的规范化药历文本,使终形成的中医药特色药历文本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提高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
作者:蒋剑;王劲松;乔溪莹;李秋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显著,但其毒副作用、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及细菌的耐药等问题,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从单味中药及单体化合物、中药复方制剂的抑菌实验3方面的研究已证实多种中药均具有抗菌作用,且具有不易产生耐药的特点与优势。研究还发现,中药的抗细菌作用机制不同于抗生素,其作用机理较为复杂,表现为对细菌的直接抑杀、抑制酶的活性、逆转耐药机制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综合的结果。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制剂的抗菌作用、抗菌活性成分及其抗菌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云宁;李小凤;班旭霞;姜爱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时将呈现姜良铎、宋乃光等名家治疗发热经验,并有多位中西医专家介绍中药抗病毒、抗耐药菌、治疗免疫疾病等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临床上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初期临床表现与病毒性感冒十分相似,常以发热为首要症状,进展迅速,随后便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及肺、肝、脾等多脏器损伤危急重症,病死率很高,约62.5%[1]。本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持续高热病危患者,辗转几家医院,西医诊断明确,但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诊治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诊断从初的伤寒,治疗未效;到终发现疾病的本质是湿温,使用科室协定处方胃肠感冒退热方使患者热退身凉,转危为安;后期仍从湿邪入手,使患者白细胞等血象恢复正常,患者完全康复。
作者:孟佳;倪博然;彭平;石京花;李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观察心身疾病患者脑电信号慢波δ和θ波的功率值改变,探究心身疾病“刚柔辨证”四种常见证候与脑电慢波改变的相关关系。方法“证病结合”“以方测证”为研究方法,采用脑电地形图为技术手段,把经显效方剂对应治疗2~8周后疗效为显效和临床痊愈的“刚柔辨证”主证为心肝火旺、心肝阴虚、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证的患者治疗前脑电信号δ和θ波功率值与健康人对照组脑电信号δ和θ波功率值进行对照分析。其中心肝火旺证20例、心肝阴虚证32例、肝郁气滞证27例、肝郁脾虚证21例和健康人对照组23例。结果心肝阴虚证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δ波在额区和额极区功率值增高(在FP1、F3、F4,P<0.005;在FP2,P<0.05),θ波在除了双颞区之外所有10个脑区功率值增高(P<0.005)。心肝火旺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δ波和θ波功率值增高,以前头部为主,但此三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初步揭示“刚柔辨证”四种常见证候与脑电慢波改变的规律性及特异性表现,初步从脑电生理学角度揭示“刚柔辨证”理论的物质基础和证候实质。
作者:张成;赵志付;李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风病患者与中医体质分类的关系,探讨中风病人的主要病理体质类型,为从体质调控降低中风病的发病率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方法选取201例患者,采用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作脉搏、血压、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心电图及血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痰湿质55例,阳虚质46例,气虚质31例,阴虚质11例,分别占27%、23%、15%、5%,占全部患者的71%;痰湿质与气虚质及痰湿质与阳虚质的胆固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中风病患者中以痰湿、阳虚、气虚、阴虚4种体质类型为主,痰湿质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质和阳虚质。
作者:任国华;郭增元;屈原明;田巧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何世东教授认为防癌、抗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产生“癌细胞”的“癌环境”,主张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调整人体内环境,恢复人体阴阳、气血平衡,从源头上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其主要病机责之于正虚邪实,正虚在脾肾,邪实在痰瘀互结、情志郁结、热毒蕴结,确立攻补兼施,化痰散结、活血祛瘀、清热解毒时,不忘顾护脾肾之本为先的治疗原则,带瘤生存,辨病与辨证结合,动态辨证,分阶段审证,法随证立,方随法出,用药平和,灵活组方,综合调护。
作者:邓丽娥;宁为民;房志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骨关节炎以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受累为主,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细胞因子可能通过复杂的作用机制参与骨关节炎的形成。中医药能有效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从细胞因子作用研究方面,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认为中医药能够抑制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的形成,降低血清和关节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上调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提高TGF-β的水平,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表达以降低CTGF介导的软骨细胞的增殖与表达,达到保护关节软骨,减缓骨关节炎骨赘的形成,减缓发病进程的目的。
作者:白雯;阎小萍;吕素飞;陶庆文;王建明;金玥;陈璐;赵超群;朱笑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三七根中可分离出三七皂苷R1、R2、R3、R4、R5、R6和人参皂苷Rb1、Rd、Re、Rg1、Rg2、Rh1等多种单体皂苷成分,三七总皂苷含量高达12%。已经明确三七总皂苷和部分三七单体皂苷在抗肿瘤方面具有的多种活性:直接抑制肿瘤细胞、促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抗肿瘤转移等作用。三七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很大研究潜力与开发前景,如果能从细胞、分子,或基因水平上更深入进行研究,明确其抗肿瘤的多种机制,将对临床合理应用三七治疗肿瘤产生更重大意义。
作者:张静宇;张静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射干麻黄汤对寒哮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5、IL-10 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1例轻中度寒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沙丁胺醇气雾剂,每次吸入100μg,每天4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射干麻黄汤中药配方颗粒冲服,每天1剂,早晚2次冲服。两组均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留取血液行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RT-PCR检测IL-5、IL-10 mRNA表达。结果治疗后两组比较:CD3+、CD4+、CD8+无显著差异,CD4/CD8比值(t=2.593,P=0.012)、IL-5(t=2.492, P=0.016)明显下降,IL-10(t=2.659,P=0.011)明显上升。结论射干麻黄汤调节哮喘患者T细胞CD4/CD8比例及IL-5、IL-10表达水平,改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控制哮喘症状。
作者:杨硕;罗光伟;胡小萍;万军;夏倩;陈菁;袁文胜;孙洁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心脏神经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身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日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中医脏腑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心肝的生理病理联系,阐述心脏神经症病因病机及从肝论治方法,心肝火旺证采用泻肝清心法、心肝阴虚证采用柔肝养心法、肝郁气滞证采用疏肝理气法、肝郁脾虚证采用疏肝健脾法,并附临床典型案例加以论证。
作者:柳红良;赵志付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医体质学说源远流长,经历代医家努力,日趋完善。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逐渐受到重视。但体质分类方法众多,阴阳分类、五行分类、三阴三阳分类以及九分法,各有特色,应该结合养生与临床治病实践,引入临床流行病学、量表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赵进喜;张洪钧;张惠敏;贾海忠;施怡;吴双;王艺霖;肖永华;朱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近期有代理单位或个人利用虚假网站,或通过电子邮件、QQ、电话、信函,以“环球中医药杂志”的名义,征稿并收取版面费。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我社的合法权益。为此,我社郑重声明:我社从未委托他人或组稿代理单位为《环球中医药》杂志征稿,我社将保留依法起诉的权利。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研究通过分析“肢体困重”的字义,试图明确“肢体困重”的定义,探索其主要病机和量化方法。研究表明:肢体困重是“一种患者的主观感受,意指四肢和(或)躯体额外的负重感,重则如包裹束缚、活动量减少”。肢体困重的病机实责痰湿,虚责于阳虚、气虚。以等级法为主辅以数字模拟法、量表法的测量方法,有利于对肢体困重严重程度进行客观评价。
作者:刘刃;胡镜清;许伟明;吴朦;王传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男性不育症是诸多男科常见病中较为难治的疾病,现从男性不育症辨证上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治疗上宏调阴阳与微调阴阳相结合两方面探讨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辨治,希望能给读者在诊治男性不育症上以启迪。
作者:王旭昀;李曰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甘温除热法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应用辛甘温之剂治疗虚性发热的疗法,其疗法于《内经》中亦有论述,由李东垣先生创立代表方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于各科临床虚性发热均有良效,另有报道六君子汤、小建中汤等,未见应用参附汤的报道,周绍华主任应用补中益气汤联合参附汤治疗多系统萎缩顽固性高热1例,效果显著。
作者:缴秀珍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