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琼祥;李元生;罗荣先
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目前普遍存在对药物治疗很重视,而对早期康复不够重视的现象,使偏瘫致残率高居不下.我院于1997年3月至1999年3月,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60例,有效率达90.3%,使致残率明显降低,今报道如下.
作者:朱琼祥;李元生;罗荣先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个体进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把脑血流动力学敏感指标(Vmin、Vmean、Qmin、R、DR、Cp)有明显异常的个体行CT或MRI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了解脑血流动力检测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对300例个体进行颈动脉系统脑血流动力学检查,用压力探头和流速探头分别对两侧颈动脉进行检测,对其中43例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DI)有明显异常者行CT或MRI检查进行对照.结果:43例中有38例(88.37%)CT或MRI发现有缺血性影像学改变,影像学改变侧与CVDI异常侧吻合率为92.1%.结论:明显异常者与MRI或CT影像学检测异常符合率高,而该检则方便易行,对早期诊断无症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彦;陈泉坤;何凤萍;陈惜木;白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HD)患者输血传播病毒(TTV)的感染状况和基因型.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20例HD患者血清标本进行TTV-DNA的检测.并对阳性PCR产物进行荧光法(Applied Biosystems)直接测序.结果:经过巢式PCR检测,HD患者TTV-DNA阳性率为25%.随机选择TTV-DNA阳性PCR产物进行荧光法直接测序,与国外报道的日本株N22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5.8%.结论:HD患者存在较严重的TTV感染.
作者:陈小波;岳琴琴;楼林;祁华;王蓓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致残率极高,病因尚未明了, 在治疗上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笔者于1995年11月至1998年10月采用甲氨喋啶(MTX)羟基氯喹与柳氮磺胺吡啶联合治疗R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林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导致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或转移.直流电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强制性改变肿瘤内部的微环境条件而杀灭癌组织,但由于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使肿瘤尤其是周边的癌细胞残留,我们采用放疗配合两种方式的直流电治疗,旨在探讨及观察不同方式直流电治疗方法的局部疗效及毒副作用,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桑玫;邱荣良;刘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从1996年3月至1999年1月用上海医科大学生产的重组链激酶(γ-SK)治疗急性脑梗塞50例,并与去纤酶进行了临床对比,现报告如下.
作者:慕廷民;刘玉湖;霍京莲;李长安;王继恒;赵掌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肾脏的远期不利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例难治性肾病随机分为A(长期激素)、B(非长期激素)两组,按治疗结果的不同将B组分为B1与B2组,用放免法检测血尿皮质醇并结合尿蛋白(UP)与肌酐清除率(Ccr)等分析.结果:治疗后B组中有10例出现应激因素(B1组),其血尿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无应激因素的B2(20例)组(P<0.01),A+B1组UP明显高于B2组(P<0.001),并以大分子蛋白增高为主,Ccr明显低于B2组(P<0.001);B1组血、尿皮质醇与UP呈正相关(r=0.6968与0.8532,P<0.05与P<0.001);当Ccr≥40ml/min时,A+B1组UP与Ccr呈正相关(r=0.7591,P<0.001),当Ccr<40ml/min时,UP与Ccr呈负相关(r=-0.7836,P<0.001).结论:体内外GC可加重难治性肾病UP的排泄,它可能改变肾小球基底膜的静电屏障,通过高灌注作用促进肾小球的硬化.
作者:尹友生;雷定和;陈军宁;向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肺耐药蛋白(LRP)在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以顺铂、氮烯咪胺为主的联合化疗(PDBV)疗效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26例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组织中LRP表达阳性检出率为69.2%(18/26). 而LRP阳性表达者化疗有效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LRP在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淋巴结组织中有一定程度表达,检测LRP表达对临床用药的指导可能有意义.
作者:郑静晨;李明;彭碧波;穆晓峰;陈关信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神经肽(Neuropeptides)是体内传递信息的多肽,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也分布于其他组织.主要的神经肽有脑肠肽类、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性多肽、脑垂体肽和内源性鸦片肽等.同一个神经肽按其分布不同可能起递质、调质或激素样作用.
作者:张秀明;沈琪琳;邢志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内皮素(E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强效缩血管多肽[1],ET的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内广泛存在,能产生多种生物效应,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有关[2,3].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浆ET-1的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探讨ET-1在脑卒中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作者:王江桥;刘其强;史晓红;索爱琴;冯周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雌、孕激素主要来源于卵巢及肾上腺皮质.雌激素主要包括雌二醇(E2)、雌酮及其代谢产物雌三醇,其中雌二醇的活性强,雌三醇仅有部分作用.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的高低,主要受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而此轴受大脑皮层功能的调节,特别是边缘皮质系统的调节.近年来,雌、孕激素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雌、孕激素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综述如下.
作者:王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病)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大多以病因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抗生素治疗无效.本文报道1例病程迁延18个月,以颌下腺肿大、口腔溃疡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为主要临床表现,后经颌下腺及颌下淋巴结摘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作者:万伟国;邹和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科从1994年2月至1998年10月,以脑明注射液结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35例,与1992年7月至1994年1月,单以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0例进行比较,取得更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辉;冀凤云;王婷;房树志;解旭东;王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既往认为肾小球疾病主要病理是肾小球损害,以致尿蛋白排出增加,尿中大分子蛋白增高,提示肾小球滤过膜损害严重,因此临床上采用检查选择性蛋白尿、尿蛋白盘状电泳及尿中补体C3等大分子蛋白含量及比例,以及反映肾小球内凝血障碍的尿FDP等指标预测NS的疗效,但临床发现这些指标对预测NS疗效的敏感性并不高.
作者:朱辟疆;周逊;赵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急性脑损伤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等常导致心电图及心脏功能的变化,包括ST-T改变、QT间期延长、各种心律失常、心脏射血能力降低、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增加等,也有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报道,总称为脑心综合征[1,2],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康复,甚至可造成患者猝死,推测其重要机制之一为脑损伤影响植物神经功能.本文就急性脑损伤对植物神经功能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张爱娟;张爱元;宋保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神经内科1995年1月至1998年3月间收治的老年人脑梗死236例,均符合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规定的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经头颅CT检查.除外糖尿病、感染及血液病等.本文旨在对其梗死范围与早期白细胞数、血糖值及近期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陈兴活;岑桂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成人Still病(adult onset Still disease, AOSD)是以持续发热、一过性皮疹、淋巴结肝脾大、关节肿痛、白细胞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变型,病因病机不清.为探讨其发病机制与血清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检测了14例成人Still病患者活动期与缓解期血清中IL-1、sIL-2R、IL-6、TNF-α水平变化,报告如下.
作者:汤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丙戊酸镁是继丙戊酸钠,癫健安之后合成的另一丙戊酸类药,国外70年代、国内90年代始用于临床.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8年2月对62例首次发病的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镁与丙戊酸钠治疗的57例患者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朱世海;赵国祥;袁文林;徐俊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关于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我们对ICU1997年1月至1999年5月医院感染的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郑聪;金桂芳;陈晓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治疗意识恢复后,约有0.8%~43%的患者会发生迟发脑病[1].现报告我院重度一氧化碳中毒96例(其中28例发生迟发脑病),以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并发迟发脑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丁伟利;张向芬;刘春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