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复素颈动脉注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侯玉华;郜爱清;姬海清

关键词:脑复素, 颈动脉注射, 注射治疗, 血管性痴呆, 治疗方法, 静脉滴注, 改善记忆, 对比观察, 抽象思维, 治疗组, 对照组, 语言, 临床, 计算, 患者, 费用
摘要:为探讨血管性痴呆早期治疗方法,我院自1996年1月至1997年9月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脑复素颈动脉注射,对照组采用脑复素静脉滴注,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两组在改善记忆、计算、语言、抽象思维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动脉注射组疗程短,费用少.现总结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非洛地平的降压作用

    本文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方法观察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疗效.

    作者:张道华;赵新力;吴明永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维脑路通对高粘滞血症和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院于1996年3月至1997年12月为探讨维脑路通对高粘滞血症和高脂血症的影响,对134例高粘滞血症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采用大剂量维脑路通静滴治疗,并与目前常用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血粘度、血脂等作用的蝮蛇抗栓酶作对照,观察其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如下.

    作者:吕孙成;姜静;袁立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大剂量肾上腺素和异丙基肾上腺素在心脏复苏中的应用

    肾上腺素(AD)是心肺复苏(CPR)中的首选药物,而异丙基肾上腺素(IS)在复苏中通常是有选择性的应用.我们观察了CPR中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HAD)和IS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燕;石海明;李迎利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原发性甲减伴高CPK血症13例临床报告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是常见的甲状腺疾患,但其病情发展过程中所伴发的高肌酸磷酸激酶(CPK)血症国内少有报告.本文分析1995年以来在我院住院的19例甲减患者的血清酶学改变,报告如下.

    作者:谢晓滨;林淑娟;冯琨;刘国信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作为一种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近年来受到普遍重视,但关于病毒性心肌炎HRV改变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和正常儿童的HRV分析,旨在探讨病毒性心肌炎HRV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作者:常文毅;包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小剂量胺碘酮预防老年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34例分析

    近年来,小剂量胺碘酮疗法的价值受到高度重视,认为小剂量胺碘酮是一种高效、长效且安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1,2].我们对34例老年人有症状的复发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PSVT复发,效果不满意.而改用小剂量胺碘酮预防复发,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简要报告并分析如下.

    作者:江庆;张金慧;刘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癌相关性血管损害

    早在1865年,Trausseau报道了癌患者有高发率的静脉血栓形成.这种存在于静脉和(或)动脉的副癌性血栓症,称为Trausseau综合征.此发生于潜隐性癌或某些难以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可于恶性肿瘤确诊前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发现,是诊断潜隐性癌的重要线索[1].

    作者:刘陶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变化在使用洋地黄药物中的意义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洋地黄是主要治疗药物.但该药剂量使用不当,易导致中毒发生,加重病情,甚至断送患者性命.类洋地黄因子(EDF)是人体内与洋地黄药物结构作用极相似的微量循环激素,因此我们测定了105例CHF患者血清EDF(sEDF)含量,以探讨其在CHF患者使用洋地黄药物中的意义.

    作者:莫余波;胡节惠;杨仕彬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昼夜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对22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及24例单纯糖尿病患者进行24小时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并进一步发现其昼夜变化规律,同时与年龄、性别相当的31例正常人HRV资料比较.结果:①糖尿病患者各项时域分析指标均较正常组降低(P<0.05);②与单纯糖尿病患者比较,有心血管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HRV参数中SDNN、SDANN、SDNN-index、RMSSD明显降低(P<0.05);③昼夜资料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白天和夜间SDNN、SDNN-index、RMSSD、PNN50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测值改变更加明显(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着HRV异常,其异常的程度与病情轻重呈正比,有心血管合并症者昼夜节律异常更显著.提示:糖尿病患者的HRV分析有助于预测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戴青湘;李勇;秦建明;陈沁;范维琥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小儿原发性心肌病30例临床分析

    小儿原发性心肌病为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心脏疾患,愈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现将我科1984~1997年收治的原发性心肌病30例作一分析.

    作者:孟琼;谭建新;李昌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老年冠心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及意义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由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1],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也可分泌TNF,并可作用于血管壁而引起血管壁的损伤,促进血管内皮和血管平滑肌的增生[1,2 ].

    作者:陈军;王卫;张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RFCA AVN双径路慢径改良对AVN前传功能的影响

    临床电生理学认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基础是房室结(AVN)双径路,但目前有关AVN前传特性及其传导曲线发生不连续性的机制了解还很有限.本文拟从射频消融术(RFCA)消融慢径前后AVN前传功能的变化探讨AVN双径路的电生理特性及双径路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

    作者:马龙乐;李义波;张春燕;曲才绪;王晓华;孔祥泉;王英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性疱疹疗效观察

    单纯性疱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6岁以下小儿,尤其是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多见,病变可见于口腔局部,也可致全身性感染,甚者危及生命.目前又无特效疗法.我们自1973~1998年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董功田;杨文联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三分支阻滞中的Ⅱ度Ⅱ型左后分支阻滞1例

    三分支阻滞是指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较多发生在弥漫性心肌损害的病例,且易发展成室率极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预后严重.本院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伟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使用

    80年代以来,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经导管射频消融,使一些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脏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作者:胡大一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脑复素颈动脉注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为探讨血管性痴呆早期治疗方法,我院自1996年1月至1997年9月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脑复素颈动脉注射,对照组采用脑复素静脉滴注,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两组在改善记忆、计算、语言、抽象思维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动脉注射组疗程短,费用少.现总结如下.

    作者:侯玉华;郜爱清;姬海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大量5%葡萄糖治疗糖尿病高渗综合征4例体会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DNHS)是一个内科急症.起病多缓慢,大多数是老年人,青少年罕见,本病可发生在其他疾病,如在心、脑血管病及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也可在发生本病后伴发许多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作者:邢林山;刘俊莲;杜建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心房内不同刺激部位对窦房结恢复时间测定的影响

    临床心电图生理检查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时,高位右房(HRA)为其常规刺激部位.但有研究发现刺激心房内不同的部位,房室传导时间、心房和房室结的不应期等有显著性差异,房室结双径路和裂隙现象的检出率也不同[1~3],说明心房内刺激的部位对临床心电生理检查的结果有影响.

    作者:黄新平;任国钧;陈兆銮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

    微量白蛋白尿(microcalburminuria,MAU)是指尿常规检查蛋白阴性,而定量分析尿白蛋白在30~300mg/24h(20~200μg/min),它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也是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近来的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高胰岛素血症也是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3],而且IR和MAU均增加心血管病的病死率[4],二者关系密切,因此本文就近年来Ⅱ型糖尿病患者的MAU与IR的关系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路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毒鼠强中毒48例误诊分析

    毒鼠强为国家禁用剧毒灭鼠药物.1996年2月至1998年2月,我们收治48例来自菏泽市某村不明原因的抽搐患者.经菏泽地区卫生防疫站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的鼠药样本及死者尸解样本的毒物鉴定,确认为毒鼠强中毒.但所有病例在确诊前均临床误诊.现对误诊原因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于爱芹;段月德;王颢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