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小肠病治法的临床研究

王健

关键词:中医小肠病, 证候, 治法,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小肠病治法的临床研究,旨在将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与先进的方法学有机地结合,从而以客观数据概括中医小肠病的常用治法及小肠病主要病证的治法规律,为小肠腑病理论及其辨证证治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584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利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的“中医临床多维关系查询系统”,进而分析小肠病的“病原症原证原方原药原效”等多维关系,利用Weka、Business Objects、SPSS等数据挖掘及统计方法联合应用,着重挖掘、分析小肠病证候、立法规律。结果:概括治疗中医小肠病的常用治法、小肠腑病主要病证的治法规律。结论:通过对小肠病常用治法的无尺度网络图分析,中医小肠病以理气、止痛、健脾、化湿、清热、平调寒热为主要治法,其次为散寒、活血化瘀、养阴增液、润肠通腑、消食导滞,基本与临床调查结果相符合。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广西金槐种植基地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

    目的:保证金槐药材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方法:对种植基地的大气、土壤及水质进行采样和检测分析,评价广西金槐种植基地的环境质量。结果:种植基地的大气环境达到国家第一级标准要求,土壤环境达到国家第二级标准要求,灌溉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结论:广西金槐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良好,符合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要求。

    作者:谢锋;朱华;李振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原发性高血压中药现代应用频次研究

    目的:选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常用中药,并探讨其与《中药学》教材功效分类的关系,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人员研究或应用中药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信息定量统计的方法,首先以原发性高血压为检索词检索,然后分别以现代应用频次较高的500种常用中药药名为检索词二次检索,并进行排序统计分析,后根据统计结果对应用频次前200种的中药按《中药学》功效予以分类研究。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中药现代应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丹参、黄芪、川芎、葛根、当归、甘草、钩藤、天麻、大黄、泽泻等。按《中药学》功效分类,应用频次前6类的分别是补虚、活血化瘀、清热、平肝熄风、解表和祛湿类中药。结论:本研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原发性高血压中药的应用情况,可作为今后应用中药治疗该病的参考。

    作者:蔡永敏;王守富;黄谦峰;郭文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中医治疗口秽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口秽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为口秽的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文本数据为基础,开展口秽的中医文献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口秽证治文献中的中药按功效归类,并分别统计其性味、归经,采用Excel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口秽用药规律。结果:149味中药796次数据统计显示,口秽用药主要为寒性,其次是温性和平性药物,共占97.49%;用药以甘味为主,其次是苦味和辛味,共占90.71豫;以归胃经的药物为主,其次是归肺、脾、心、肝经的药物;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药为主,补虚药和化湿药次之。结论:通过文本数据挖掘出中医治疗口秽的用药以寒性药物为主,其治则以清热利湿及健脾和胃为主,该规律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有利参考。

    作者:孙红艳;吕安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医肾病学建设发展方向的思考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肾病学的发展做出一些思考。分析了中医药防治肾病的战略地位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总结了目前学科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中医肾病学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进行初步设想。

    作者:孙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药安慰剂评价客观量化的思考

    中药安慰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中药安慰剂质量评价方法。如何对中药安慰剂进行准确的客观化、量化评价是中医药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采用智能感官分析等新技术,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安慰剂评价方法,为制订科学、合理和客观的中药安慰剂评价指导原则提供依据。

    作者:王茹茹;刘玉杰;杨添钧;何祖新;吴纯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90例胃癌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EGF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探讨胃癌患者辨证分型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90例不同证型胃癌患者,ELISA测定血清EGF水平,SPSS 16.0软件分析胃癌证型与血清EG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痰浊凝滞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湿热蕴毒以及瘀血内阻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分层分析显示,男性痰浊凝滞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湿热蕴毒以及瘀血内阻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EGF水平与胃癌患者辨证分型可能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响;张军峰;詹瑧;杨亚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中药产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实证研究

    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较大优势的新兴战略产业,提高中药企业竞争力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运用2012年42家中药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竞争力的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药企业竞争力主要受经营规模、盈利效率和业绩增长3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中药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距大。结合各企业的优劣势,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提升中药企业竞争力。

    作者:舒燕;巫任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补气活血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类中药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影响,并初步筛选出对HUVEC增殖能力具有较明显促进、抑制作用的药物。方法:建立HUVEC的体外培养的细胞模型,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将10种活血化瘀药分别与3种补气药按照1:2、1:1、2:1三种不同的配比两两配伍组合,组成90对补气活血药药对,制备90对补气活血药药对和10种活血化瘀药的含药血清。应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活血化瘀药和补气活血药药对的含药血清对HUVEC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空白血清组相比较,大部分的活血化瘀药、补气活血药对含药血清对HUVEC的增殖能力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促进或者抑制),其中丹参组、川芎组、赤芍组,丹参黄芪(1:2)组、丹参黄芪(1:1)组、川芎黄芪(1:2)组可明显促进HUVEC增殖能力(P<0.05或P<0.01);三棱组、莪术组、丹皮组、莪术黄芪(2:1)组、三棱人参(2:1)组、莪术黄芪(1:1)组可明显抑制HUVEC增殖(P<0.05或P<0.01)。结论:不同的活血化瘀药和补气活血药配伍组成对HUVEC的增殖能力具有不同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这可能为这些药物在细胞层面上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冰冰;唐德才;臧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冬凌草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冬凌草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利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抗菌活性成分筛选;采用色谱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并运用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冬凌草甲素(1)、迷迭香酸(2)、咖啡酸(3)、水杨酸(4)、阿魏酸(5)和香草酸(6)。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SA)均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强(MIC为3.125、6.25、6.25μg·disc-1),但仍弱于阳性对照小檗碱(MIC值均为0.156μg·disc-1)。阿魏酸对SA和MRSA有一定的抗菌活性(MIC为50和50μg·disc-1),水杨酸仅对SA有抗菌活性(MIC为50μg·disc-1)。结论:冬凌草甲素、阿魏酸和水杨酸是冬凌草的主要抗菌活性成分。

    作者:李高申;张伟;彭涛;郭梅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医小肠病治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小肠病治法的临床研究,旨在将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与先进的方法学有机地结合,从而以客观数据概括中医小肠病的常用治法及小肠病主要病证的治法规律,为小肠腑病理论及其辨证证治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584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利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的“中医临床多维关系查询系统”,进而分析小肠病的“病原症原证原方原药原效”等多维关系,利用Weka、Business Objects、SPSS等数据挖掘及统计方法联合应用,着重挖掘、分析小肠病证候、立法规律。结果:概括治疗中医小肠病的常用治法、小肠腑病主要病证的治法规律。结论:通过对小肠病常用治法的无尺度网络图分析,中医小肠病以理气、止痛、健脾、化湿、清热、平调寒热为主要治法,其次为散寒、活血化瘀、养阴增液、润肠通腑、消食导滞,基本与临床调查结果相符合。

    作者:王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药品质调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也是其品质调控的核心。本文聚焦于中药品质调控的2个关键科学问题---有效成分如何产生?怎样才能提高有效成分含量?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实例,对中药品质调控的研究思路、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中药品质调控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作者:肖莹;孙连娜;张磊;陈万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于MMPs/TIMPs及Th1/Th2探讨六味补气胶囊改善COPD大鼠肺功能的机制

    目的:基于MMPs/TIMPs及Th1/Th2探讨六味补气胶囊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功能的机制。方法:将75只大鼠随机分均为正常组、模型组、六味补气组、金水宝组、脾氨肽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烟熏加脂多糖气管滴入方法建立COPD模型。模型成功第28天给药,连续给药30天。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形态学、肺功能、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MMPs抑制剂1(TIMP-1)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损伤、肺功能明显降低,炎性因子IL-1β、IFN-γ、Th1/Th2明显升高(P<0.05或P<0.01),抑炎因子IL-4、IL-35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肺组织MMP-9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TIMP-1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六味补气组IFN-γ、Th1/Th2明显降低(P<0.05或P<0.01),MMP-9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TIMP-1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金水宝组、脾氨肽组比较,六味补气组肺功能、TIMP-1基因蛋白表达升高,MMP-9、Th1/Th2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六味补气胶囊通过上调IL-4、TIMP-1,下调IFN-γ、Th1/Th2、MMP-9表达,降低炎性反应,改善COPD肺功能。

    作者:王成阳;李泽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昆山合剂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贫血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MyD88、IL-6表达的研究

    探讨昆山合剂(昆明山海棠、山血丹组成)对体外培养的类风湿关节炎(RA)致慢性病贫血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FLS)增殖以及人类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mRNA及其下游因子IL-6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制备甲氨蝶呤和昆山合剂高、中、低剂量组的家兔含药血清;离体培养RA-FLS,取第3至5代细胞加入各组含药血清干预,MTT法检测各含药血清组和对照组RA-FLS的增殖情况,RT-PCR检测含药血清对该细胞MyD88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干预24、48、72 h之后,与空白组比较,各浓度组的昆山合剂组和甲氨蝶呤含药血清作用均能明显抑制RA-FLS增殖(P<0.05),对脂多糖诱导的MyD88 mRNA高表达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与脂多糖诱导组比较,48 h后昆山合剂高剂量组细胞培养上清的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昆山合剂含药血清能显著抑制RA-FLS增殖,并可下调脂多糖诱导的TLR4 mRNA及其下游炎症因子IL-6的表达,这可能为该方治疗RA的机制之一。

    作者:唐志宇;梁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927例原发性肝癌证素特征研究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收集927例原发性肝癌临床病例,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病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探析肝癌病位、病性证素特征,从而规范肝癌的病位、病性特征表现。研究发现,肝癌病位在肝,与胆、脾、胃及肾相关;病性以气滞、血瘀及湿热为主,兼有气虚、血虚、阴虚、痰、水停及阳虚等;临床证型主要为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及湿瘀搏结证。

    作者:史话跃;吴承玉;杨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早期糖尿病肾病证候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医证候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DN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早期DN样本,共236例,运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体质量指数(BMI)、年龄、病程、冠心病、高血压、脉无力;阴虚燥热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甘油三酯(TG)、尿微量白蛋白(UMA)升高,舌红、苔黄;脾肾气虚证的危险因素有苔白;瘀证的危险因素有TG、UMA升高,舌紫暗;痰瘀证的危险因素有苔黄燥、脉弦滑;湿热证的危险因素有运动情况、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苔黄厚。结论:早期DN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辨证诊断及治疗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作者:陈静;曹峰;李文;刘继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药体内代谢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药是复杂的多成分体系,其体内代谢过程则更为复杂。阐明中药的体内代谢产物及其分布浓度,是阐明中药药效物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临床用药的有力参考。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中药复杂体系的体内代谢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将以典型研究为线索,探讨中药体内代谢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乔雪;果德安;叶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伏邪理论发挥--七情伏邪学说的提出及论证

    伏邪理论自提出到明代之前一直是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曾对温病理论的发展与成熟起到至为关键的指导作用。然而随时代变迁,疾病谱漂移,该理论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临床渐趋增多的事实与经验已很难用既有伏邪理论来解释和归纳。既然伏邪理论自有其地位与价值,不能轻率言弃,则如何发展此一理论以期更好揭示病机,指导诊疗成为当今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以“七情伏邪”为例提供发展伏邪理论的一个可能范式,系统阐述七情伏邪学说的主要观点及论证过程,并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作者:魏盛;王海军;乔明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RP-HPLC法同时测定人参保肺丸中吗啡、磷酸可待因的含量

    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人参保肺丸中吗啡、磷酸可待因的含量。方法:采用ST PAK C18-ES色谱柱(4.6 mm伊250 mm,5μm),以乙腈-磷酸盐缓冲液(10:90)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20 nm,柱温25℃。结果:吗啡、磷酸可待因浓度分别在6.22~99.52μg·mL-1(r=1)、2.03~32.48μg· mL-1(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8%、97.06%,RSD分别为2.72%、1.84%。结论:本法可同时测定人参保肺丸中吗啡、磷酸可待因的含量,检测快速,定量准确,可作为人参保肺丸质量检测的参照标准。

    作者:邱琳;张媛媛;刘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医肺病重点学科古代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结合学科优势病种、专家经验和特色疗法,建设中医肺病重点学科古代文献数据库。通过对中医古籍中关于肺系疾病的文献整理,结合数据库和网络通讯技术,构建集文献书目管理、查询浏览和交流研究为一体的数据库系统平台。提高古代文献中肺系疾病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推动重点学科临床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发展。

    作者:姚明;于雪峰;王祺;王凤兰;丁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从数据管理角度谈病例报告表的设计

    临床试验结果的科学性依赖于临床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正确数据,而病例报告表(CRF)正是收集数据的工具和载体。CRF设计的质量会对数据库建设、数据录入及数据清理工作带来影响,因此从数据管理整体来认识CRF设计,更有利于收集到正确可靠的数据。本文以临床试验数据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实例,对CRF的内容设计、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讨论,为数据管理工作和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吕晓颖;张卓琳;艾艳珂;吴东宁;王鑫;文天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