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梅;罗恒;杨安东;黎万寿
通过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发现,中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中药材质量难保证、中药材资源难持续、同质化现象严重、中药产品临床定位不清,适应证不明确、产品缺乏有利的循证医学及药物经济学数据支持、缺乏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等制约因素。为促进中药企业健康发展,提出应保证中药材质量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地开展循证药物经济学研究,明确临床定位;系统地开展安全性评价,完善说明书;完善以临床有效性为导向的质量标准。
作者:朱文涛;王煊;刘小亚;乔延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作用机制及起效因素。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和灸组、无烟温和灸组、艾烟组,直结肠球囊刺激制备IBS-D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评估内脏痛,免疫组化检测结肠Claudin-1、AQP3、AQP8、Na+/K+-ATPase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BS-D模型大鼠AWR评分和结肠Claudin-1、AQP3、AQP8、Na+/K+-ATPase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约0.01),粪便稀软,部分肛门周围鼠毛沾染稀便。综合疗效:温和灸、无烟温和灸、艾烟干预后,IBS-D模型大鼠粪便性状等大体情况改善,AWR评分不同程度降低(P约0.05或P约0.01),除Na+/K+-ATPase外,结肠Claudin-1、AQP3、AQP8表达不同程度升高(P约0.05或P约0.01),综合疗效:温和灸>无烟温和灸>艾烟。结论:温热刺激、光辐射、艾烟3者相结合对IBS-D模型大鼠内脏痛和结肠水液代谢的改善效应好,其中温热刺激、光辐射可能发挥了更为主要的作用。
作者:周次利;吴璐一;吴蓓玲;刘晓旭;刘慧荣;吴焕淦;施征;陈昌乐;张琳珊;钱晴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肠癌中医药治疗特点。方法:通过肠癌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2008~2011年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肠癌住院患者145例,运用无尺度网络方法,从中药的功效、种类、配伍关系等方面,探讨肠癌中医治疗特点。结果:治疗肠癌多采用扶正为主的方剂,以四君子汤使用多,组方时以补气药为主,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和化痰药居多。中医治法及辨证用药随治疗阶段和病程阶段而有所变化。结论:通过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可以相对定量、直观地展示肠癌中医治疗规律。
作者:吕丽媛;刘杰;侯炜;张美英;林洪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粗糙集理论是处理海量不完备信息系统的有力工具,可很好的运用到方剂数据分析中。本文对变精度粗糙集模型进行改进,结合相容关系,提出加权变精度容差关系模型,并将属性重要度和信息熵相结合作为启发式信息,给出基于属性敏感度的约简算法。在此基础上,将方剂各组成药物映射为粗糙集属性,对其进行重要度评价,并结合临床疗效,进行属性约简,探讨方-药-症-证对应关系。实验证明,将本文算法应用到方剂数据分析中,能准确地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证相应关系,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作者:佘侃侃;胡孔法;王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人参多糖注射液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环磷酰胺(CTX)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以 S180瘤株 ICR 小鼠作为病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未造模组、CTX 组、联合用药组。连续给药10天后,测定其抑瘤率、白细胞数、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同时复制 CTX 致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考察人参多糖注射液对血清溶血素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人参多糖注射液和 CTX 合用时,能显著提高抑瘤率;同时减轻 CTX 的毒副作用;对 CTX 致免疫低下功能有一定的改善功能。结论:人参多糖注射液对 CTX 具有明显的增效减毒作用。
作者:吕新勇;周军;孙晓萍;刘莉娜;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菊参的化学成分并通过药理实验寻找活性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药用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在药理活性筛选结果指导下,采用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UV、IR、MS、NMR等分析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菊参正丁醇萃取部分能延长小鼠常压缺氧状态下的存活时间(P<0.05)。并从中分离得到了2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2,3,4-四氢-β-咔啉-3-甲酸(玉)和腺嘌呤(域)。结论:化合物玉和域均为首次从菊参植物中分离获得。
作者:崔红梅;罗恒;杨安东;黎万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对子宫内膜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造模15天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桂枝茯苓胶囊低、中、高剂量组(0.5、1.0、2.0 g·kg-1)和妇科千金胶囊组(1.2 g·kg-1)。各治疗组灌胃给药28天,观察大鼠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测定大鼠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结果:桂枝茯苓胶囊能明显改善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内膜病变程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显著降低,MCP-1、IL-1β含量明显升高,子宫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经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IL-10明显增高,MCP-1、IL-1β含量明显降低,子宫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桂枝茯苓胶囊对子宫内膜炎症具有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细胞因子有关。
作者:孙兰;李家春;林楠;吕耀中;周军;王振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三焦针法结合黄地散与西沙必利片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18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药组60例和药物组58例;针药组行“三焦针法”配合“黄地散”综合治疗,药物组行西沙必利片治疗,2组均治疗20次后,采用量表对主要症状、心理精神等进行治疗前后积分评价,综合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后积分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药物组(P<0.01)。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愈显率比较针药组优于药物组,(χ2=28.25,P<0.01)。结论:针药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心理精神积分及综合临床疗效均优于药物组,三焦针法结合黄地散是一种安全、优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军雄;于建春;韩景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和中国文化典型,其医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利用和传承引发各界的关注,中医语言中弥漫的隐喻思维吸引了来自中医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对前人的中医隐喻研究成果做一个梳理和分析,探讨中医隐喻的研究价值以及中医语言和中医理论新的诠释方式。目前中医隐喻研究有宏观上从语言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进行的研究,有中观上针对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病机病因和中医治病方略的研究,还有微观上的中医典籍语言和中医常用术语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多学科系统化研究是今后中医隐喻研究趋势。
作者:彭昌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使用中药代谢安颗粒对老龄代谢综合征(MS)大鼠进行干预治疗,研究其对老龄大鼠MS相关指标及对老年MS大鼠神经元和微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作用。方法:对老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建立MS动物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代谢安对老年 MS大鼠一般情况、糖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等一系列指标的影响,观察其对大鼠脑神经元和微血管损伤的作用。结果:代谢安能改善老年MS大鼠糖脂代谢紊乱状态,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TC/高密度脂蛋白(HDL)比值,降低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减少腹腔脂肪蓄积;代谢安能减少大鼠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增加微血管新生。其作用均和罗格列酮相近。结论:对于老年MS大鼠,代谢安能够改善其糖脂代谢紊乱并保护脑神经元及微血管损伤。
作者:余海滨;赵敏;李建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穿山龙水溶性总皂苷对TNF-α加IL-17诱导的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株RSC-364核转录因子NF-κB活化的调控作用及下游基因TNF-α、IL-1、ICAM-1、MMP-2、MMP-3分泌的影响。方法:用IL-17加TNF-α刺激RSC-364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细胞模型,以不同浓度穿山龙水溶性总皂苷干预,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NF-κBp65基因和IκB-α基因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TNF-α、IL-1、ICAM-1、MMP-2、MMP-3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穿山龙水溶性总皂苷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TNF-α加IL-17刺激的RSC-364中NF-κBp65的活化,提升IκB-α的表达,并抑制TNF-α、IL-1、ICAM-1、MMP-2、MMP-3的分泌。结论:穿山龙水溶性总皂苷可抑制NF-κB通路的活化,阻碍下游多种基因的分泌与活化,提示其可能具有抑制RA滑膜炎症的作用。
作者:段一娜;王明娟;杨佳琪;高玉峰;程广民;米术斌;宋鸿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温脾补肾法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调节的疗效。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脾补肾中药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和检测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T淋巴细胞亚群、药物安全性指标。结果:对照组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为31.1%和71.1%,治疗组分别为54.2%和85.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评分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运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脾补肾法具有提高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少的综合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免疫功能的调节而实现。
作者:倪雪莉;吴广伟;朱克武;熊霸;李茂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以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应用中药学、化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通过微生物转化促进中药废弃物中功能性物质、生物质能源、营养基质等资源性物质的转化与转移,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实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的目的。
作者:江曙;刘培;段金廒;钱大玮;宿树兰;郭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孟河四家治疗中医喘证用药经验及规律。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孟河四家治疗喘证医案60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孟河四家治疗中医喘证的60例医案中,以杏仁、半夏、茯苓、化橘红、苏子、补骨脂应用多;常用药物组合包括苏子-化橘红-茯苓、杏仁-薏苡仁、杏仁-化橘红、杏仁-苏子等。结论:孟河四家治疗中医喘证以止咳化痰平喘药杏仁、半夏、苏子为主,配伍补虚药补骨脂、利水渗湿药茯苓、理气药化橘红等,为中医喘证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杨星君;马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本文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以《伤寒论》方药知识库中方剂、药物和方剂-药物关系为概念进行形式背景的生成,并根据清代徐灵胎《伤寒论类方》的分类方法(桂枝汤类、柴胡汤类、泻心汤类和杂法方类)进行形式背景的对象子块分割和优化,进而借用描述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层次的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构建《伤寒论》方按主方分类相应的方剂配伍子群结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图,给出相应方剂(对象)和药物(属性)之间的关系结构可视化表示和解释。这是将信息科学与传统中医伤寒学结合的新尝试,有利于对传统分类方法的再学习和认识,进一步推动《伤寒论》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作者:刘超男;李赛美;邓烨;刘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从57个中药化合物筛选具有抑制3T3-L1脂肪细胞脂质堆积的活性成分。方法:3T3-L1细胞培养至融合后用化合物进行干预,并诱导使其分化,采用高内涵影像方法检测细胞中脂滴含量。对发现的活性成分用ToxInsight体外毒性检测方法评价其肝毒性。结果:发现并验证活性成分齐墩果酸(OA)具有显著的脂质形成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4.5μmol·L-1,且在60μmol·L-1测试浓度范围内对HepG2细胞无显著损伤作用。结论:OA具有显著的降低脂质形成作用,是潜在的降脂候选化合物。
作者:王石峰;翟晨曦;刘青;张燕玲;栗世铀;乔延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本文检索2014年之前治疗II型糖尿病的传统药物发明专利,得到共1229件专利族信息。从专利的授权情况、发展趋势、地域分布、竞争国家、竞争机构、技术重点、药材偏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整体层面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处于领先地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药企是申请主体。虽然治疗糖尿病的学说和流派众多,在申请专利保护的中药复方上,多以益气养阴清热为主,使用频次前20位的药物多为补虚药和清热药。本研究展现了传统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发展历史和临床使用的整体思路,由此分析治疗糖尿病传统药物的研究、开发、应用导向,可帮助研究者了解治疗糖尿病中药的研发成果和专利格局,指导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万文婷;马运运;许利嘉;孙志一;刘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本文检索2014年5月29日之前传统药物罗布麻的发明专利,并对这些数据从专利的授权情况、发展趋势、地域分布、竞争国家、竞争机构、疗效配伍等方面进行了整体层面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的专利主要来自中、日两国,共764个专利族中只有8个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日本的专利活跃人和申请量均低于中国。企业是专利申请的主力;在专利保护的内容上,以降血压、降血脂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的药理应用以及保健产品的开发为主;与其配伍使用的传统药物类型较为分散,包括活血化瘀药、清热解表药、补虚药和消食药。本研究使用文献学方法,描述了罗布麻专利保护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利于科研工作者了解罗布麻作为药用植物的研发现状和专利格局,指导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谭晓蕾;马运运;彭勇;王晓东;孙志一;刘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中18种氨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采用异硫氰酸苯酯(PITC)柱前衍生,以Unitary-C18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检测波长为254 nm,醋酸钠缓冲盐及乙腈、甲醇和水的混合体系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结果:优化了衍生试剂用量、衍生时间、缓冲盐浓度以及pH值和柱温等影响因素,终在40 min内实现了18种氨基酸的分离,在9~1021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且相关系数大于0.9977,平均回收率为92.6%~11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01%~5.68%。其定量限(LOQ,S/N=10)为0.02~13.41μg·mL-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度和精密度好,可用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汪媛;王海龙;金高娃;章飞芳;杨丙成;梁鑫淼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基于浊毒理论探讨浊毒清颗粒对糖尿病性膀胱(DCP)的疗效。方法:将100例DCP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53例),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则予口服浊毒清颗粒,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临床表现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临床表现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和 HOMA-IR 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临床表现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和 HOMA-IR 也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81.1%,明显高于对照组59.6%(P<0.05);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浊毒清颗粒对 DCP 的治疗安全有效,解毒化浊法可能是治疗 DCP 的另一有效方法,DCP 的发生发展与浊毒密切相关。
作者:赵伟;冯晓桃;李双蕾;翟琳娜;王振刚;黄蓉;陈文辉;李敏;骆峰;唐春丽;秦彦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