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验技术介入后中医论治“肝硬化”的变迁

庄享静;贾春华

关键词:认知, 肝硬化, 名医经验, 辨证论治
摘要: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过程即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其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程序运作。拟定治疗决策前,须对患者的疾病体征进行认识与判断,然而这一认知过程深受学识与阅历的影响。现代实验室技术的介入,使得现今中医学家看到或知道了古代医家不可能知道的现象,而这些古代医家不可能知道的检测指标,为现代中医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层面,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本文以中医论治肝硬化为例,探寻现代实验室技术的介入对现代中医学家论治肝硬化的影响,其中发现古今中医学家对肝硬化是什么、为什么肝硬化、肝硬化怎么办等问题的认识上皆有一定差异。当人们的认识越能逼近肝硬化“是什么、为什么”本来面目时,相信就越能解决好“怎么办”的问题。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对CSA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

    目的:探求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作用机制。方法:400例CSA患者随机分成A(药物治疗组)、B(小针刀治疗组)、C(推拿手法治疗组)、D(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组)4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对40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治疗有效率。结果:B、C、D 3组VA、BA的Vm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I接近正常。A组治疗总有效率66.0%,B组总有效率78.6%,C组总有效率80.2%,D组总有效率96.0%。结论: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椎-基底动脉Vm、PI有关。

    作者:陈南萍;韦丽丽;陈士勇;吴爱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川产赶黄草不同部位的槲皮素含量比较

    目的:测定川产赶黄草不同部位(花和果实、茎、叶、枝)的槲皮素含量,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5批川产赶黄草不同部位中的槲皮素进行含量测定并比较。结果:川产赶黄草中不同部位的含量差别较大,槲皮素含量高的是花和果实,其次是叶、枝和茎。结论:建议将其药用部位(花和果实、叶、枝、茎)分开,为提高疗效和合理开发利用川产赶黄草药材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周滢;费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肺络结构和功能与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发作期“肺热络瘀”病机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作为慢性复杂性疾病之一,发病率、致死率较高,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治疗难题,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现出一定特色和优势。近年来,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以络病理论为基础,总结肺络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根据络病理论和肺络的结构、功能特点,结合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提出其急性发作期的根本病机为“肺热络瘀”,为进一步探究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发作期的辨证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吕晓东;庞立健;刘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桑白皮水煎液及化学拆分组分降糖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桑白皮水煎液及各化学拆分组分对糖尿病小鼠模型的降糖作用。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Z)(170 mg·kg-1),建立Ⅰ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连续给药4周,检测体质量、饮水量、饮食量、空腹血糖(FBG)、胰岛素、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光镜观察肝脏、胰腺病理形态。结果:桑白皮水煎液高剂量组能增加Ⅰ型糖尿病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饮水量、饮食量,并能不同程度地降低FBG、TC、TG、LDL-c水平(P<0.05或P<0.01),升高C肽、HDL-c水平(P<0.05或P<0.01)。桑白皮30%乙醇组分及脂肪油组分给药量约为桑白皮水煎液的1/2和1/4时,均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脂紊乱状况,修复肝脏细胞,改善肝脏组织损伤,且作用优于桑白皮水煎液。结论:桑白皮水煎液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其有效部位为30%乙醇组分和脂肪油组分,降糖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胰岛素分泌、调节血脂紊乱,保护肝脏结构和功能有关。

    作者:郑晓珂;袁培培;克迎迎;王绅;高爱社;赫金丽;曹彦刚;张娜;李玲玲;牛艳;冯卫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血小板亲和萃取-HPLC分析法在栀子提取物抗血小板聚集效应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血小板生物亲和萃取-HPLC分析法分析栀子提取物中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并对活性成分进行药理实验,以验证血小板生物亲和萃取-HPLC分析法在栀子提取物抗血小板聚集效应物质分析中的可行性。方法:将栀子提取物在生理条件下与洗涤血小板相互作用,洗去非结合成分,调节pH破坏血小板结构后洗脱结合成分,将各洗脱液用已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进行HPLC分析,找出准活性成分,并进一步对活性成分进行药理实验。结果:可检测到栀子提取物中的主要与血小板结合成分为栀子苷,药理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一定剂量范围栀子苷对由ADP、鼠尾胶原及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血小板生物亲和萃取-HPLC分析法可以用于分析栀子提取物与血小板膜受体的相互作用,所筛选的活性成分与其药理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郭青丽;杜守颖;陆洋;李鹏跃;徐攀;王振;郭懿望;尚可心;程艳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调补肺肾三法调节COPD大鼠右心室重塑的R值综合评价研究

    目的:基于所建立的R值综合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价调补肺肾(补肺健脾、补肺益肾、益气滋肾)三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右心室重塑的疗效及机制的纠正作用。方法:基于前期研究数据,选取以下指标:淤右心室组织形态学指标:右心肥大指数(RVHI),心肌肌节长度,心肌线粒体体密度(Vv)、比表面(δ)、比膜面(δm),心脏小动脉线粒体 Vv、δ、δm;于右心室重塑机制:右心组织内皮素-1(ET-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采用R值综合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价调补肺肾三法对COPD合并右心室重塑的效果及对其机制的纠正作用。结果:淤右心室重塑的改善作用:第20周,纠正强度依次为补肺健脾、补肺益肾、氨茶碱、益气滋肾。第32周和综合20、32周,纠正强度均依次为补肺健脾、补肺益肾、益气滋肾、氨茶碱。其中综合20、32周补肺健脾的纠正强度较氨茶碱显著(P<0.01)。各治疗组第32周时仍维持第20周状态,表示各治疗组均有较好的远后效应。于右心室重塑机制的纠正作用:第20周,综合纠正强度依次为补肺健脾、补肺益肾、氨茶碱、益气滋肾,其中补肺健脾的纠正强度较氨茶碱、益气滋肾显著(P<0.01);补肺益肾的纠正强度较益气滋肾显著(P<0.05)。第32周,纠正强度依次为益气滋肾、氨茶碱、补肺健脾、补肺益肾。综合20、32周,纠正强度依次为补肺健脾、补肺益肾、益气滋肾、氨茶碱。调补肺肾三法和氨茶碱第32周时仍维持第20周纠正强度,表示各治疗方案均有较好的远后效应。结论:本研究经R值综合评价法发现调补肺肾三法可改善COPD合并右心室重塑状态,调节心脏重塑相关因子的表达,以补肺健脾较显著,且均有较好的远后效应。

    作者:崔红新;田燕歌;李建生;李亚;谢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关于中医证候动态演化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通过挖掘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发现中医证候内蕴点集拓扑结构。运用这一理论和方法,可以使证候高阶多维的非线性结构,降阶降维成为一阶一维线性结构,从而展现出证候复杂多变的全貌;可以开展证候的发生规律研究,呈现出证候动态演化过程中子集合的衍生规律,以及证候不同子集合主症与次症的变化规律,来阐释中医证候判定诊断标准的科学内涵;可以开展中医证候的结构表征研究,实现证候“数学结构-物理结构-生物结构”的3个层面客观量化表征;可以对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结构进行研究,实现证候不同形式的理法方药精准对应;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建立中医证候治法与方药的仿真数据平台;运用临证数据,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可以实现单一证候、复合证候及其证候群理法方药知识的创新;可以开展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研究,明确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在多层面多维度的指标体系,促进辨证论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中医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诠释提供新的概念。

    作者:孙喜灵;郑秋生;王振华;王永华;刘孟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薏苡仁水煎液雌激素样活性筛选研究

    目的:对薏苡仁水煎液进行雌激素样活性筛选,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小鼠子宫增重实验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实验对薏苡仁水煎液进行雌激素样活性筛选;以质粒pERE-TAL-luc、pβgal-Control、pCXN2-hERα或pCXN2-hERβ共转染的HEK293细胞株为模型,采用以ERE调控的报告基因luc瞬时表达检测技术,评价薏苡仁水煎液雌激素样作用的信号通路。结果:薏苡仁水煎液可显著的诱导性未成熟小鼠子宫系数的增加(P<0.01),且在去雌激素的培养基中能够显著促进MCF-7细胞的增殖(P<0.01); ERE调控的报告基因瞬时表达结果显示,分别由ERα和ERβ介导时,与正常组相比,薏苡仁水煎液的标准化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薏苡仁水煎液可诱导性未成熟小鼠子宫系数的增加,在去雌激素的培养基中诱导MCF-7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首次发现薏苡仁具有雌激素样作用,且主要是通过ERβ介导发挥雌激素样作用。

    作者:郑晓珂;张娜;王晓帆;赫金丽;曹彦刚;李玲玲;袁培培;刘小盼;娄永;李鹏飞;冯卫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防治硬皮病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防治硬皮病的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建立临床防治硬皮病中药及方剂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对其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淤单味药黄芪、当归、丹参出现的频率高;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出现频次高。于防治硬皮病常用方剂为阳和汤;常用药对为桂枝-黄芪、红花-黄芪;常用药组为首乌、鸡血藤-丹参,首乌、桂枝-丹参,首乌、黄芪-丹参,熟地、党参-红花,熟地、党参-桂枝,党参、赤芍-桂枝;常用药团为桂枝、甘草、黄芪、党参。结论:中医防治硬皮病用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防治硬皮病选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王洪彬;崔建美;赵舒;曹岩;李继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益气养阴活血法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有效治法。本文从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减少炎症以及减轻肾纤维化方面,综述该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DN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刘蓉蓉;赵婷婷;李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规律与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化疗及靶向治疗之间的相关性,为肺癌中医证型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统一的中医证型调查表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和上海市肺科医院中医科的肺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另对病例中的上海市肺科医院患者分析,探讨肺癌不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化疗及靶向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淤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医证型以肺阴虚证、肺气虚证、瘀阻肺络证、脾气虚证、肺阴虚火旺证为主;于肺癌中医证型演变与不同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靶向治疗对肺阴虚证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主要表现为靶向治疗后肺阴虚证明显增多。结论:淤肺癌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以肺阴虚证、肺气虚证、瘀阻肺络证、脾气虚证、肺阴虚火旺证为主;于肺癌中医证型演变与靶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靶向治疗后肺阴虚证明显增多。

    作者:屠洪斌;董志毅;王少墨;焦丽静;许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王莒生教授治疗白癜风经验概述

    白癜风是一种顽固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治疗也较困难。本文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从基础药物选择、脏腑辨证、调和气血、祛风胜湿、顺应四季治疗、根据部位循经用药、心理治疗及调护等方面,阐述王莒生教授治疗白癜风的经验,为白癜风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贾绍燕;王莒生;王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缺血中风各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缺血中风后1年内各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使用统一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采集全国范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结果:内火证、内风证、痰湿证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血瘀证、内火证、气虚证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阴虚证与其余证候要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证候要素相互间存在明显正相关的主要集中于风、火、痰等实证上,“标实”之证易于相兼。

    作者:张佛明;黄婉怡;李贵福;蔡业峰;王立新;黄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GC-MS分析南葶苈子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目的:首次运用GC-MS结合保留指数分析南葶苈子挥发油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南葶苈子挥发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并结合保留指数对其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采用GC-MS分析检测出33个组分,利用MS结合保留指数定性,鉴定出其中28个成分,占总检出化合物的99.91%。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3-亚甲基-壬烷,占68.14%,其次为嘧啶(29.32%)、2-庚烯醛(0.58%)、哌啶-3-甲酸甲酯(0.43%)、4-氧代丁腈(0.31%)、8-氯-新异长叶烯(0.25%)等。结论:该方法可以提高定性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弓建红;张艳丽;冯卫生;匡海学;郑晓珂;董梦珂;潘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板栗壳的生药鉴别研究

    目的:为准确鉴定板栗壳药材,更好地控制药材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对板栗壳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结果:获得了板栗壳的性状、组织粉末及薄层色谱特征,绘制了板栗壳纵切面图及粉末显微图。结论:为板栗壳的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鉴定依据。

    作者:和静萍;武尉杰;谭睿;宋良科;蔡少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葶苈子的本草考证

    对中药葶苈子名称、品种、功效主治考证,自宋代以来,就包括甜葶苈和苦葶苈,普遍认为北葶苈作用强,南葶苈作用相对缓和,但现今临床使用并未严格区分。中药能防治疾病是由其内在特性所决定,治疗疾病必须在辨证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相应的药物,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结合药性理论对其进行研究,指导临床使用。

    作者:冯志毅;王小兰;郑晓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桑白皮水煎液及化学拆分组分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桑白皮水煎液及化学拆分组分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方法:采用氨水诱咳法观察止咳作用;小鼠酚红排泌法观察祛痰作用;组胺与乙酰胆碱引喘法观察平喘作用;离体气管法观察解痉挛作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桑白皮水煎液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增加小鼠呼吸道的酚红排泌量、延长豚鼠哮喘潜伏期、提高解痉率,以中剂量效果好。各化学拆分组分与空白组相比,桑白皮30%、50%乙醇组分能明显减少浓氨水引起小鼠咳嗽的次数并延长咳嗽潜伏期、增加小鼠呼吸道的酚红排泌量(P<0.05或P<0.01),30%乙醇组分、脂肪油组分能延长豚鼠哮喘潜伏期(P<0.05或P<0.01),此外,30%乙醇组分能使气管收缩幅度明显降低,具有一定的解痉挛作用。结论:桑白皮水煎液具有较好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其有效部位为30%乙醇组分,用量相当于中剂量的1/3,其止咳、祛痰、平喘作用为显著,与水煎液中剂量作用相当。

    作者:王小兰;赫金丽;张国顺;孙亚萍;曹彦刚;张娜;李玲玲;袁培培;王绅;匡海学;郑晓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桑白皮化学拆分组分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桑白皮化学拆分组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初步阐释桑白皮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碳廓清试验、血清溶血素试验、E-花环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考察桑白皮各化学拆分组分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结果:在碳廓清试验中,50%乙醇组分能够降低胸腺系数(P<0.01)和校正吞噬指数α(P<0.05);在溶血素试验中,30%乙醇组分和脂肪油组分能够提高半数溶血值(HC50)(P<0.05);在E-花环试验中,30%乙醇组分能够提高花环形成率(P<0.05);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中,30%乙醇组分能够促进体外胸腺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或P<0.01),而50%乙醇组分则抑制其增殖(P<0.05或P<0.01)。结论:30%乙醇组分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促进作用;50%乙醇组分能够抑制胸腺的生长,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具有抑制作用;脂肪油组分能够促进体液免疫。

    作者:冯志毅;杨梦;白义萍;郭月婷;赫金丽;曹彦刚;王绅;张娜;袁培培;李玲玲;郑晓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鸡蛋清致小鼠足肿胀模型、棉球致大鼠肉芽肿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观察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并测定棉球肉芽肿模型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测定角叉菜胶足肿胀模型大鼠肿足炎性渗出物中丙二醛(MDA)、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组织胺(His)、蛋白含量及血清中 NO、NOS的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探讨可能的抗炎机制。结果: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蛋清致小鼠足肿胀、棉球致大鼠肉芽肿、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降低棉球肉芽肿大鼠血清中NO、NOS含量和TNF-α、IL-1β水平,能降低角叉菜胶足肿大鼠肿足炎性渗出物中MDA、PGE2、5-HT、His及蛋白含量,抑制血清中NO和NOS的升高,提高SOD的活性。结论: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炎症介质的产生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王硕;周丹丹;龚小妹;邓家刚;戴航;周小雷;李婵;陈仪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验技术介入后中医论治“肝硬化”的变迁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过程即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其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程序运作。拟定治疗决策前,须对患者的疾病体征进行认识与判断,然而这一认知过程深受学识与阅历的影响。现代实验室技术的介入,使得现今中医学家看到或知道了古代医家不可能知道的现象,而这些古代医家不可能知道的检测指标,为现代中医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层面,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本文以中医论治肝硬化为例,探寻现代实验室技术的介入对现代中医学家论治肝硬化的影响,其中发现古今中医学家对肝硬化是什么、为什么肝硬化、肝硬化怎么办等问题的认识上皆有一定差异。当人们的认识越能逼近肝硬化“是什么、为什么”本来面目时,相信就越能解决好“怎么办”的问题。

    作者:庄享静;贾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