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欧;林兆洲;张宪宝;王耘;乔延江
目的:研究参元益气活血胶囊联合早期冠脉介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冠状动脉造影后行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术前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参元益气活血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疗程30天。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判定心绞痛、心电图及中医主症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计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参元益气活血胶囊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悸、乏力、气短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计分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参元益气活血胶囊联合早期PCI治疗可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和中医主症。
作者:褚福永;刘红旭;张大炜;陈嘉兴;尚菊菊;张竹华;周琦;李爱勇;田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近红外化学成像是一门新兴的中药关键质量属性快速分析技术。它将传统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成像技术相结合。本文简要介绍了近红外化学成像可视化的核心部件;重点阐述高维数据可靠性获取、转化、分析及应用;综述了近红外化学成像在制药领域的应用研究,分析了近红外成像技术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周璐薇;吴志生;史新元;裴艳玲;乔延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沉香药材中沉香四醇含量的测定方法,实现该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伊250 mm,5滋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0.7 mL·min-1,检测波长252 nm,柱温30益。结果:沉香四醇与相邻色谱峰分离度大于1.5,达到基线分离。在2.0-125.0滋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75%。沉香药材中沉香四醇的含量不得低于0.15%。结论:该法能准确可靠地测定沉香药材中沉香四醇的含量,可用于沉香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顾宇凡;张倩;霍会霞;黄正;张静;赵云芳;李军;屠鹏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中医病历的书写,对于青年中医师培养形成中医思维尤为重要。笔者通过亲身经验,发现在中医住院病历书写中,存在很多约定俗成的错误,违背了病历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常见问题有:发病节气默认为入院当日所属节气;主诉不能真实客观反应病情;现病史不能体现疾病演变及诊疗过程;中医刻诊所见症状缺乏所属特征;“无明显诱因”成为所有疾病的病因;个人史不能因人而异;中医四诊信息照搬西医或套用模板;中医辨病辨证分析流于形式;中医治疗方案与病历脱节。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住院中医西医化,很多青年医师逐渐失去中医望闻问切基本技法,没有锻炼形成中医辨证的思维逻辑,在书写病历时形成思维定势,致使中医病历普遍西医化。卫生管理部门制定的病历书写规范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临床医生,导致病历书写错误。此外,临床医生为了迎合各项检查,按照诊疗规范书写病历,常常伪造中医住院病历的中医信息,导致中医病历千篇一律。
作者:张会永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基于切面图像纹理特征参数的辨识模型,探讨中药饮片自动识别的可行性。方法:基于中药饮片切面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和灰度梯度共生矩阵,选取18种中药材不同样本图像的26个纹理特征参数,分别建立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小协方差行列式 MCD方法对训练集进行离群值剔除处理。采用朴素贝叶斯及BP神经网络2种建模方法和十折交叉验证,建立18种中药材的判别模型。结果:在提取的26个纹理特征参数的基础上,利用MCD方法剔除训练集的离群值后,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判别模型判正率达到90%,说明效能良好。结论:将建立的辨识模型用于中药饮片的自动识别具有可行性,为中药直观鉴别的定量化、科学化以及客观化提供了一套新的技术手段。
作者:陶欧;林兆洲;张宪宝;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测定葛根芩连片中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及其在复方多成分环境下,于不同pH磷酸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葛根素、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在不同pH介质中的溶解度,以及在正辛醇-水和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的油水分配系数。结果:葛根素、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溶解度与油水分配系数随pH的变化而变化,在复方多成分背景下也会发生改变。在pH为7.4时溶解度大,葛根素为7.56 mg·mL-1,黄芩苷为17.07 mg·mL-1,盐酸小檗碱为3.57 mg·mL-1;3者油水分配系数P在pH为1.0时较大,葛根素为0.420(lgP=-0.38),黄芩苷为10.783(lgP=1.03),盐酸小檗碱为0.267(lgP=-0.57)。结论:葛根素、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在pH为1.0时脂溶性均较好,推测在胃里吸收较好,在其它pH介质下脂溶性较低,推测脂溶性可能是影响其肠吸收的原因之一。
作者:朱美玲;刘洋;曹燕飞;隗丽;唐明敏;杨文宁;侯成波;魏宝霞;靳梦亚;董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为基因芯片技术在传统和天然药物防治肿瘤研究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2000年1月-2014年1月所有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抗肿瘤传统和天然药物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从文章发表情况、药物干预种类、研究领域、样品来源、芯片平台、芯片技术重复、差异基因评判标准和验证性等方面总结基于基因芯片技术传统和天然药物防治肿瘤的相关经验和成果,深入分析该技术应用的不足之处。结果:基因筛选实验多局限在细胞水平,应该更加关注动物水平和临床水平的实验;在芯片平台的选择上,学者多关注mRNA的表达水平的差异,而对于基因调控水平和表观遗传研究的microRNA芯片和DNA甲基化芯片关注度较少;基因芯片实验缺少重复性,直接影响差异基因的评判结果,降低了差异基因筛选的可信度;基因筛选结果的验证,不仅包括mRNA水平的验证,还应该增加蛋白水平的验证。结论:基因芯片是目前为成熟的基因表达水平检测技术之一,在传统和天然药物抗肿瘤的研究领域应用广泛,研究者在实验设计中如果涉及到了基因芯片技术,应该尽量避免上述的不足之处。
作者:刘晓霓;谢棒祥;谢立;王延军;张爱英;陈德喜;朱晓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四氢姜黄素(THC)作为姜黄素(CUR)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已有学者报道四氢姜黄素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转移、抗癌、抗抑郁等药理学作用,同时发现其在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方面的药理活性均优于姜黄素。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四氢姜黄素近年在药理毒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新剂型研发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近年来四氢姜黄素的临床前的研究报道进行归纳,旨在为四氢姜黄素进一步研究及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廖利;华桦;赵军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结合体内外实验研究南蛇藤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除对照组外,分别给予南蛇藤提取物10、20、40、80、160滋g·mL-1培养,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斑马鱼胚胎,于受精后48 h开始给药,正常组给予E3缓冲液,DMSO组为含1% DMSO的E3缓冲液,南蛇藤组各药物浓度分别为10、20、40、80、160滋g·mL-1;给药24 h后,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南蛇藤提取物各浓度组明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量,降低vimentin和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南蛇藤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人肝癌细胞EMT ,其分子机制可能与mTOR信号通路相关,mTOR可作为临床治疗肝癌的新靶点。
作者:钱亚云;金凤;曹玲;史有阳;陆松花;姜馨;吉兰芳;严妍;李丹;雍军;刘延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JNK信号通路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并观察疏血通脉胶囊预处理对其调控作用。方法:对大鼠进行3 min脑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产生脑缺血耐受,24 h后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预处理组),应用免疫印迹法观察JNK、P-JNK在大鼠脑缺血预处理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疏血通脉胶囊组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应用 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数量,观察JNK、P-JNK的表达水平与神经元凋亡的相关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及疏血通脉胶囊组P-JNK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约0.05),同时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减少(P约0.05)。结论:脑缺血预处理能够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凋亡,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与 JNK信号通路抑制有关,疏血通脉胶囊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该通路起到脑保护作用。
作者:刘泰;张元侃;黄德庆;胡跃强;梁妮;胡玉英;何乾超;陈荣群;张青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两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Ixerin Z、11,13α-dihydroixerin Z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方法(UPLC-ESI-MS/MS)。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水系统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柱温为40℃;在ESI负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苦碟子注射液中两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在2 min内完全分离,Ixerin Z的线性范围在5.70-182.50 ng·mL-1,11,13α-dihydroixerin Z的线性范围在4.60-131.25 ng·m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0,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8.18%、97.52%,RSD值均小于1.5%。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市售苦碟子注射液中两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Ixerin Z、11,13α-dihydroixerin Z进行含量测定,两个厂家6个批次苦碟子注射液中Ixerin Z、11,13α-dihydroixerin Z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用于苦碟子注射液中两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董鲁艳;刘颖;张加余;蔡伟;刘荣荣;卢建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正安规范化种植木瓜药材HPLC特征指纹图谱,用于产地、品质控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批贵州正安木瓜药材和8批其它不同产地木瓜药材进行高效液相色谱的比较分析。结果:建立了正安木瓜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11个共有峰,并对其它产地药材进行了相似度比较;不同产地木瓜的主成分组成基本相同,但各组分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贵州正安木瓜药材的鉴别及品质控制,为评价木瓜药材品质优劣和GAP规范化种植、制定种植标准操作规程以及质量监控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罗红波;冯华;罗秀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建立藏药十味消食散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方法测定桂皮醛和胡椒碱的含量,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柱(250 mm×4.6 mm,5μm)。结果:TLC法可鉴别石榴子、诃子的特征斑点;桂皮醛、胡椒碱的进样量分别在0.06-0.37μg、0.05-0.33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9.2732×106X-2.3482×105,r=0.9998;Y=7.315×103X-3.857,r=1.0000。结论: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定量方法准确,可操作性强,可对十味消食散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陈鹏;刘媛慧;骆桂法;张幸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基于色度学理论,引入分光测色计,建立甘草断面及表皮颜色指标数字化的方法。为传统中药性状鉴别中感官颜色的客观化、数字化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方法:基于CIE1976L*a*b*均匀色空间系统,以甘草为研究对象,针对样品断面及表皮的具体情况,选用2种分光测色计分别制订了甘草断面和表皮颜色的测量方法。结果:确定了去皮打粉的断面颜色量化方法和以直接测量为主、湿法施压剥皮测量为辅的表皮颜色量化方法,摸索并确定了RSD和dE*ab双指标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可行。结论:本颜色测量方法简便、可靠,测量结果可以如实的反映药材颜色情况,并将主观的颜色描述用客观的数据表示,为揭示中药传统性状鉴别深层内涵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邹慧琴;李硕;林相龙;苏玉贞;吴浩忠;闫永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合并症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逐渐受到临床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存在多种合并症。本文对COPD合并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焦虑和抑郁、肺癌、感染、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概述,并对COPD合并症的诊疗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为完善COPD的结局评价提供依据。
作者:王佳佳;谢洋;李建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化瘀汤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病例随机分为针药组、中药组、针灸组,每组各40例,中药组给予口服清热利湿化瘀汤,针灸组给予针刺三阴交、气海等穴位,针药组口服清热利湿化瘀汤同时给予针灸治疗,各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变化,复发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针药组与中药组、针灸组总有效率明显提升(孕约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在腹痛、下腹坠胀、腰酸、带下增多、痛经、月经失调、神疲乏力、附件增厚、盆腔压痛、盆腔包块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孕约0.05);治疗后,针药组较中药组、针灸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有更明显的优势(孕约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在宫颈或阴道黏液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湿片镜下白细胞、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等均有明显的改善(孕约0.05);治疗后,针药组较中药组、针灸组有更明显的优势(孕约0.05)。治疗结束6、9、12个月后,针药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中药组及针灸组(孕约0.05)。结论:清热利湿化瘀汤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中药及单纯针灸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萍;曾志华;向阳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盲法是临床试验中控制和避免测量偏倚的重要手段。中医临床试验中,由于中药的独特性,盲法实施的质量尤为重要。临床试验中实施盲法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从盲法实施过程出发,对影响盲法实施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实施原则,以期为中医药临床试验中的盲法实施提供借鉴。
作者:闫世艳;何丽云;刘保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横切面图像纹理特征参数在相同和不同品种中药饮片中的异同。方法:基于灰度共生矩阵和灰度梯度共生矩阵提取相同和不同种中药饮片的26个纹理特征参数,绘制纹理特征参数变化曲线图,并比较26个纹理特征参数在相同和不同种中药饮片中的异同。结果:基于灰度共生矩阵和灰度梯度矩阵提取的中药饮片纹理特征参数,在相同和不同种中药饮片中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结论:该方法可以将纹理特征用科学、定量的形式表示,为基于纹理特征参数的中药饮片自动辨识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但是提取的纹理特征参数依然存在不稳定性,提示我们寻找更好的能表现细节的纹理特征参数,进一步完善中药饮片横切面纹理特征的提取方法。
作者:陶欧;张百霞;张燕玲;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寻丹参酮提取物化学成分的含量与物理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HPLC测定50批丹参酮提取物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IA的含量,经典方法测定物理性质,将成分含量与物理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变量组组内的隐丹参酮与丹参酮IIA含量,D10、D50、D90之间,松装密度与振实密度,豪斯纳比率与压缩度指数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休止角与均齐度、豪斯纳比率、压缩度指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强。两变量组的原始变量组间相关性系数大不超过0.400,相关性不强。经过典型相关分析,3对典型变量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0.674,0.565。结论:对于丹参酮提取物的化学、物理质量属性,原始变量组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组间相关性较差。相比原始变量,典型变量呈现出了较好的组间相关性,表明丹参酮提取物的物理化学属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罗赣;徐冰;孙飞;崔向龙;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