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才;许勇;聂谦;殷拥军;孔令秋
目的:通过丹花颗粒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2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花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通心络组。灌胃14 d后,以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酶同工酶(CK-MB);记录造模前后ST段变化;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Tn-I)浓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细胞NF-资B表达。结果:造模前后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移ST变化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花颗粒高剂量组与通心络组AST、LDH、CK-MB、Tn-I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CK-MB、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丹花颗粒组与通心络组CRP表达明显减少(P<0.05),丹花颗粒组与通心络组IL-6、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丹花颗粒组与通心络组PGI2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TXA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丹花颗粒组及通心络组NF-资Bp65阳性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丹花颗粒可能通过抑制NF-资B细胞外的正反馈激活途径,从而减少IL-6、TNF-α、TXA2、PGI2、CRP等炎症因子的基因转录,阻断后者所介导的一系列炎性反应,可能是其防治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邓悦;李哲山;陈声武;刘永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和演变过程,探索其发病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为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施杞教授特需和专家门诊(1998年3月~2007年7月)接受调和气血法中药治疗的、随访2个月以上、资料完整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设计相关量表,通过返院门诊复查、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再次进行随访,观察上述病例目前的临床症状及各类评分的变化,对量表的结果用SPSS软件数据统计处理,并作出客观评价。结果:(1)初诊与第一次随访时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后,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2)继续长期坚持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第一次随访和第二次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该组患者初诊和第一次随访的40分评分、JOA评分总分差值与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脊髓功能评分第一次随访时的缓解程度和第二次随访时无明显差异。(3)未能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不论第一次随访脊髓功能评分是否满分,其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未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治疗的患者,其病情较前加重。结论: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及远期均具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坚持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不仅能预防病情的反复,而且促使病情的进一步缓解。
作者:朱栋;施杞;王拥军;莫文;张霆;王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慢性肾脏病(CKD)正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延缓 CKD的进展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年研究发现,结肠是产生尿毒症毒素的重要器官之一,肠源性尿毒素与CKD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国外学者提出了延缓 CKD进展的肠-肾轴理论(The Theory of Gut-kidney Axis),成为研究的热点。中药结肠给药治疗CKD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量的临床报道提示其可延缓肾衰进展,但临床研究质量偏低,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在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黄春林教授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CKD思路的指导下,结合新肠肾轴理论,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思路,为日后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获得高级别的临床证据提供数据和方法学基础。
作者:邹川;吴禹池;杨丽虹;卢钊宇;苏国彬;曾玉群;罗学文;刘旭生;黄春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收集近10年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的中风病医案,应用现代科研方法,从中挖掘出中风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建立现代中风病医案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方法探寻高频药物和药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寻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药对和聚类方,总结中风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292例医案,包括249味药物,用药总频数为3692次,药物频数在5次以上的药物共有118味,总频率为93.33%。在常用药物中,共涉及17类药物。对使用频数在20次以上的50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组和16个药对。结论:平肝息风,清热养阴,通腑泄热,燥湿化痰,益气活血通络仍是现代医家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作者:王健;张冬梅;任吉祥;张影;赵德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吞咽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系指因食物或液体进入咽喉而引发剧烈呛咳等症,目前中西医均无特效药物,而针刺治疗与康复训练对吞咽功能的改善大有裨益。笔者查阅国内近3年有关针刺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影响的文献并总结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均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联合使用疗效更显著。但目前临床上对针刺与康复介入的时机众说纷纭,针刺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庞杂,可比性较差,缺乏标准化治疗方案,今后临床应多注重高质量、优选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吕琦;张春红;白玮婧;杜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密度的中医证候影响因素,分析肾虚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骨密度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1年4月期间在龙华医院骨密度室检查的病人,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人,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双能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其骨密度,并填写骨密度记录表,收集的资料应用EpiData3.02软件录入电脑,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Mann-Whitney U检验,有肾虚证表现者较无肾虚证表现者骨量情况差(P<0.01),有气虚证表现者较无气虚证表现者骨量情况差(P<0.01),有血瘀证表现者较无血瘀证表现者骨量情况差(P<0.01),说明有肾虚、气虚、血瘀证者较无肾虚、气虚、血瘀证者骨量情况差。(2)不同骨量情况下合并证型的分布,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不同骨量情况的证型分布不同。在骨量正常者中,肾虚、气虚、血瘀三证均无所占的比例大;在骨量减少者中,肾虚合并气虚者所占的比例大;在骨质疏松者中,肾虚、气虚、血瘀三证均有所占的比例大。结论:肾虚、气虚、血瘀证可能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骨量情况与肾虚、气虚、血瘀及其相互合并证有相关性,在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中,2种及3种复合证型所占的比例较单一证型大,说明肾虚、气虚、血瘀多证型的合并对骨密度的影响更大。
作者:叶洁;王国栋;莫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医医院作为中医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对于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推动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的思索与实践。作者通过探讨医院文化的内涵及作用,结合医院文化建设的历程,介绍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措施及各项建设成效,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提出建设性思路。
作者:郑锦;马超;史竞懿;陈容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围绕“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肝瘟)”展开设计与应用,搭建网络硬件环境,建立适应中医临床与科研的电子病历采集系统,与多个临床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建立基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肝瘟)规范化术语库及病历模板,形成中医临床多维数据仓库,实现数据挖掘功能,整体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能力和效率。
作者:胡铁骊;胡智勇;陈南;孙淑贞;张涛;阳赣萍;胡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设立为我国中医药临床科研的发展开创了新篇章,其中实验室建设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重要建设平台之一。本文就如何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实验室进行探讨,提出实验室规划先行,结合地域特点,紧密联系临床,构建实验共享服务平台,开放实验室,服务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等理念。
作者:王晶;李风森;吕光耀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丹蛭降糖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ED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核转录因子(NF-资B)和血清MCP-1,TGF-β1等炎症指标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探讨丹蛭降糖胶囊对EDN抗炎作用及肾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导入期后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EDN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采用以缬沙坦为基础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蛭降糖胶囊,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MCP-1,NF-资B,TGF-β1及UAER的变化。结果:MCP-1,NF-资B及TGF-β1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MCP-1, NF-资B,TGF-β1及UAER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CP-1,NF-资B,TGF-β1及UAER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可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延缓肾脏损伤,从而下调患者血MCP-1,NF-资B及TGF-β1的水平,阻断炎症介质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改善EDN微炎症状态,可能是其保护肾脏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方朝晖;程森华;吴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IgA肾病是我国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现无特效治疗方法,现代医学一般根据不同临床分型,采取相应治疗方法,黄春林教授借鉴现代医学分型治疗IgA肾病的方法,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应的中医用药经验,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邹川;卢富华;刘旭生;黄春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扶正培本是中医主要治则之一,已成为治疗癌症的主导思想。追溯源流,扶正法乃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之后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等通过临床实践,丰富了扶正法的内涵和外延。我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刘嘉湘教授通过梳理癌症的病因病机,创新性地将扶正法引入到癌症的治疗中,逐步成为了中医癌症治疗大法。本文通过历史纵向的分析,阐释“扶正治癌”的理论本源,为今后深化该理论在癌症诊治中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姚嘉麟;王青;许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本文从转化医学和中医药自身特点入手,分析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发展转化医学上的不同之处,指出中医药转化医学思路和模式必须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结合现代医学转化医学思维,提出一系列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思路以及构建立体多维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并基于以上思路和模式,得出了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研究的若干启示。
作者:蔡桦杨;卢传坚;杨雨齐;李慧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丹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的影响及其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2组:空白组(N组)12只,高脂饲料组48只。4周后,高脂饲料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再根据血糖水平分层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组)、盐酸吡格列酮组(P组)、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D组)。盐酸吡格列酮组和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均给予盐酸吡格列酮10 mg·kg-1·d-1灌胃,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蛭降糖胶囊0.47 g·kg-1·d-1灌胃,空白组与模型组予生理盐水5 mL·kg-1·d-1灌胃,给药4周后分别检测各组sTM、sEPCR、PT、APTT、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盐酸吡格列酮组和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sTM、sEPCR、FIB均明显增高(P<0.05),PT、APT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盐酸吡格列酮组相比,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大鼠血浆sTM、sEPCR、FI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APTT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在升高PT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法能降低sTM、sEPCR水平,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其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sTM、sEPCR含量增强抗凝与纤溶活性,调节凝血功能来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王君;方朝晖;舒仪琼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附子生物碱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MTT法,测定经附子生物碱处理后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的增殖活性。分别采用Annexin-V/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附子生物碱对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结果:①附子生物碱分别作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24 h、48 h、72 h后的IC50为0.2318±0.0022、0.1601±0.0227、0.1031±0.0231 mg·mL-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于当附子生物碱浓度达到0.8 mg·mL-1时出现明显的凋亡,凋亡率为(59.38±5.05)%。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给药组处于S期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多,并且G0/G1期前出现凋亡亚二倍体峰。结论:附子生物碱体外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促进其凋亡,还可使SGC-7901细胞阻滞于S期。
作者:丁芸霞;邹玺;吴坚;葛竑璐;胡守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黄春林教授治疗NS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采用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总结黄教授治疗NS的常用药物及分析方剂中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纳入的68名患者病例,共280张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间的关联,挖掘黄春林教授治疗NS的基本方及8首新处方。结论:数据挖掘法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作者:凌颖茹;赵龙;白莉;卢富华;刘旭生;郭新峰;邹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在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过程中,伦理审查已经成为开展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社会通则。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伦理审查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视。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伦理平台建设要求,本院加强了伦理平台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同行间的学习交流,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伦理审查水平,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支撑和保障。
作者:高宏伟;杨海淼;王泽玉;张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通过中医肝病临床新药伦理委员会、实验方法学、疗效评价、数据管理等技术平台的建设,及相关技术平台的建设,构建符合中医肝病疗效特点的新药临床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从而搭建符合国际GCP规范的中医肝病新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
作者:张涛;胡莉;孙克伟;陈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必须经过伦理审查,如何提高伦理委员的审查质量,不只靠委员自身,一个好的方案主审工作表是帮助伦理委员会提高方案审查质量的必要手段。主审委员在审查过程中,主审工作表有助于主审委员对临床研究项目的整体考量,提高审查效率及审查质量。
作者:李晓;吕晓东;于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通过对新疆地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工作运行模式进行总结,从整合资源、创建模式、突出重点、完善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各方面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新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艾滋病研究工作已有资源共享、网络体系构建等创新模式,但在规范诊疗、机制体制运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提高艾滋病的防治水平。
作者:马秀兰;马建萍;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张颖;李静茹;曾琳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