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哲
目的:探索明清医家辨治消渴病的治疗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存中医学经典医籍为主,制定选案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记录其治疗药物组成,利用SAS9.1软件编写程序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出具有潜在联系的药物群。结果:该时期消渴病的治疗用药以清热药与补阴药为基础药物群,多与血分药、益气药联用;此外,温里药、补阳药、化湿药、收涩药、化痰药亦为治疗消渴病的重要药物群。结论:明清医家辨治消渴病治法丰富多样,推测与该时期医家认为消渴病病机复杂有关。
作者:郭君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与对照组(理筋手法),各30例。结果:治疗后,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疗效较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简单快捷,疗效显著的特点,适宜临床推广。
作者:何育风;吴双;王翔;李恒腾;曹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药专利文献中蕴含着大量的科技信息,但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本文以《新编中药志》中638味中药为研究对象,利用SooPat专利搜索引擎,获取1992~2011年20年间相关的所有中药专利文献,手工筛选得到具学术价值的中药专利,运用Ac-cess建立数据库,并对专利信息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通过常用中药学术性专利数据库的建设,挖掘有价值的专利信息,总体上把握中药专利的申请方向,促进中药专利信息的有效利用,为中药研究人员开辟一种新的信息资源。
作者:谭芳;姚霞;刘海波;彭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基于“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的中医理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阻抑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确证。
作者:谢洋;余学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典的提取方法由于存在有效成分提取率不高、杂质清除率低等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具有绿色环保、条件稳定、提出率高、生物活性强等优点的新型提取技术,已在中药提取中广泛应用,并显示出各自的优势。本文拟从新技术在中药多糖成分提取中的单独及协同应用两方面,论述其在中药多糖成分提取工艺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新技术能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于中药多糖成分的提取提供依据。
作者:王忠雷;杨丽燕;曾祥伟;张小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从酵母菌中筛选出能将中药大黄结合型蒽醌转化为游离型蒽醌的菌株,为减轻生大黄的峻烈泻下作用提供一种选择。方法:通过考察培养基组分、种龄、发酵时间和装液量等因素对菌株转化中药大黄结合型蒽醌的影响。结果:筛选到菌株KM12,经26S rRNA分子鉴定为马克思科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薄层层析表明,在酵母膏1.0%、葡萄糖2.0%、大黄2.0%的培养基中,按5%的接种量接种,培养36~48 h种子液到装有50 mL发酵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200 rpm摇床30℃发酵4 d,可将中药大黄中具有峻烈泻下作用的结合型蒽醌大部分解或转化成游离型蒽醌。结论:可通过KM12菌株发酵法炮制大黄,使结合型蒽醌分解或者转化成游离型蒽醌,减轻大黄的峻烈泻下作用。
作者:马超;胡珊;李学如;张波;孟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医对慢性肝病的诊疗特色和优势体现于在证候分类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探讨其证候分类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区别、尿代谢物的差异以及“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分子生物学物质基础;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证候判别方法可有助于形成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新的分类,并为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陆奕宇;宋雅楠;张贵彪;张永煜;苏式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建立UPLC同时测定酸枣仁中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和白桦脂酸含量。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0.03%磷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波长204 nm,进行检测。结果: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和白桦脂酸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分别在29.70~594.0μg·mL-1,10.68~213.6μg·mL-1,6.175~123.5μg·mL-1,22.00~440.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8.3%~99.4%之间,RSD均小于1.4%。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为全面控制酸枣仁质量提供依据。
作者:崔思娇;罗洁;张靓琦;石绍淮;毕开顺;贾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本文以道地药材黄连的研究为例,对其生长环境进行分析,运用ISSR等方法考察其遗传型,采用HPLC、1H-NMR及NIR等方法对化学型进行分析,并从抗内毒素、抗微生物的生物热力学,以及治疗糖尿病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生物效应等角度考察其药效型,综合分析其相关性,初步建立了基于黄连生态型、基因型、化学型和药效型的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方法,同时建立了结合道地性的黄连规范化质量标准,为构建体现中医药特色的黄连品质评价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范刚;唐策;张静;赖先荣;孟宪丽;张艺;范昕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63年,是“七五”期间全国七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之一。经过历代中医附一人的不懈努力,医院事业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功能完善、名老中医荟萃、临床疗效显著、研究创新能力强、管理规范的现代中医医院,成为湖南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湖南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中心和龙头,其综合实力和发展态势达到国内省级中医院的先进水平,2008年12月成功入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医院占地面积110亩,现有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在建的国家科研大楼9.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800张,实际开放床位990张,年门诊人次90余万人次,年住院人次3万余人次。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资料作为民族医药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本文采用问卷、访谈、文献等方法,从文献的资源调查、发掘整理等方面阐述四川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研究现状。根据四川省藏医药、彝医药、羌医药的现状差异,提出了民族医药发展忽略文献研究等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何保护与利用四川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等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四川省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俞佳;张艺;德洛;张丹;刘继林;邓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为客观评价中医五行音乐治疗对老年及非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完善肿瘤中医综合治疗模式,方法:按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选取晚期肿瘤患者170例,按照70岁年龄分层,并按2:2:1设立治疗组,耳机聆听中医五行音乐,阳性对照组耳机聆听西洋音乐,阴性对照组只戴耳机,不接受任何音乐治疗,每次30 min ,每周5次,观察期为3周,收集生存质量表、KPS评分及患者填写的症状日记等结局资料。结果:从总体上看,肿瘤生活质量指数(HQOLI-R)评分,KPS和患者症状日记评分各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中医五行音乐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洋乐和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论是老年、非老年,中医五行音乐治疗均能够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主观症状,但对于老年肿瘤患者症状日记评分作为一种评价生活质量的指标其敏感度仍有待考证。
作者:廖娟;郝玉芳;杨宇飞;项春燕;吴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与针炙相关的软件也应运而生。本文通过采用传统针灸疗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出一款传统针炙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操作性强的医疗指导软件---病症选穴与治疗,为普通群众提供便捷而切实有效的自我针灸治疗方案,真正让中医针炙在大众中得到普及,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亚洲;赵佳佳;王洪彬;王萌;申少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小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Diamonsil RP-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结果:小建中汤拆方前后芍药苷的含量有明显变化,其中去甘草组、去桂枝组、去饴糖组与全方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去生姜组、去大枣组与全方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甘草和桂枝有助于白芍中芍药苷的溶出;大枣、生姜对白芍中芍药苷的溶出影响不大;饴糖可能会以小团块形式包裹芍药苷,使实验中芍药苷的萃取效率降低。
作者:王瑞;展晓日;刘厚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合欢花总黄酮对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盐酸文拉法辛0.0125 g·kg-1)、合欢花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相当于生药量10、5、2.5 g·kg-1)。以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5-HT、NE的含量。结果:合欢花总黄酮大、中、小剂量连续给药21天能够明显缩短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潜伏期(P<0.05或P<0.01),增加空间探索中穿越平台次数(P<0.05或P<0.01),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合欢花总黄酮大、中、小剂量均能提高抑郁模型大鼠血浆中5-HT、NE的含量(P<0.05)。结论:合欢花总黄酮能够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含量有关。
作者:郭超峰;银胜高;夏猛;施学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本文阐述了中药剂量与量效关系存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中药量效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应该以临床疗效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方法进行多视角、多层面和多学科的系统研究,从而有可能全面系统地揭示中药量效关系的实质和内涵。
作者:孟胜喜;胡义扬;冯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特定穴位针刺治疗对高脂饮食肥胖模型小鼠血清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15周高脂饮食制备肥胖模型后,采用特定穴位针刺法干预治疗10天,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胰岛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瘦素、一氧化氮水平。结果:肥胖模型小鼠血清胰岛素、一氧化氮以及瘦素水平上升,而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特定穴位针刺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一氧化氮、瘦素水平,并可提高肥胖模型小鼠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但对血糖水平、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水平没有影响。结论:特定穴位针刺疗法具有较好的减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再生有关。
作者:唐红珍;植兰英;颜世俊;陈丹丹;刘佳;张昭阳;戴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医诊法分为望、闻、问、切四诊,临床医生通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尤其是疾病的各个症状,作为判断各病种,辨别各证候的主要依据,故四诊法是中医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基本手段。本文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归纳出中医四诊在中医外科皮肤病中运用的独特之处,旨在为中医四诊在皮肤病的临床诊断中提供新思路。
作者:郭静;段渠;朱晓燕;杜艾嫒;艾儒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疗效评价指标的科学建立是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尚缺乏公认的研究方法。本文针对疗效评价指标建立研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认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形成是前提、评价指标的筛选是核心、指标考核与验证是关键,为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余学庆;李建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对HepG2细胞糖消耗及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糖消耗的影响。方法:水提醇沉法制备番荔枝子粗多糖,经过Sevag法除蛋白得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其总糖含量。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检测其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建立高胰岛素抵抗模型,同法测定其对细胞液中葡萄糖消耗的影响。结果: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能轻度促进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能明显促进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作用,在浓度为0.08 mg·mL-1时,效果佳(P <0.01)。同时,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与生理胰岛素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降糖作用。
作者:邱海龙;汤彬;王玉;李祥;白刚刚;陈建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