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郑玉琼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为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结果:TGF-β1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质,主要分布于肝脏非实质细胞中,包括内皮细胞、星状细胞、成肌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随着炎症和纤维化评分增加而增强,且集中在炎症程度较重的门管区.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升高的TGF-β1主要由非实质细胞产生.TGF-β1的表达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呈正比.
作者:顾文君;沈锡中;朱腾方;胡锡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心血管疾病和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人数逐年显著增加.近年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总结的证据揭示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是心血管疾病死亡重要的预测因素.美国NHANESI普通人群调查(1992年,n=5926)资料分层分析后得出结论是血尿酸浓度大于416μmol/L(7 mg/dl)组发生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危险性较血尿酸浓度小于321 μmol/L(5.4 mg/dl)组增加77%;血尿酸浓度每增加59.48μmol/L(1 mg/dl),心血管事件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危险比分别是男性1.09(95%CI:1.02~1.18)和1.17(95%CI:1.06~1.28),女性1.26(95%CI:1.16~1.36)和1.30(95%CI:1.17~1.45).
作者:姜林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腘动静脉损伤并同侧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腘动静脉损伤并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者,在修复血管后用以腓肠内或外侧血管为蒂的腓肠肌瓣逆向旋转覆盖外露的腘动静脉,再行游离植皮修复创面.结果:6例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均得以保肢.随访0.6~3.2年,患者能正常行走,上下楼梯无影响,患踝跖屈肌力无明显下降,膝关节伸0°,过伸5~10°,屈曲可达90~110°,患者对治疗满意.结论:利用腓肠内(外)侧血管为蒂的旋转腓肠肌瓣覆盖损伤外露的腘动静脉联合游离植皮修复创面是处理腘动静脉损伤并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一种简单、省时、实用的治疗方法,适合急诊处理,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作者:王明贵;朱庆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开展胆道造影技术和其临床价值.方法:根据病史及术前检查结果,对有胆道探查指征病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行胆道造影,以明确胆道情况.结果:术中胆道造影共10例,均获成功,术中见2例胆总管扩张(约1.1 cm),未发现胆总管结石或占位.结论:术中胆道造影成功率高,显影清晰,可降低开腹胆道探查率,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
作者:谢岳林;陈贵;黄武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广泛切除边缘系统胶质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3年5月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广泛切除的边缘系统胶质瘤10例,术后常规化疗或(和)放疗,6~12个月中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病灶区域的情况,随访其疗效.结果:患者均行广泛性边缘系统肿瘤全切除术.病理检查:星形细胞瘤Ⅰ级6例,Ⅰ~Ⅱ级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围手术期情况均良好,无手术死亡.10例患者均获门诊随访,其中长3年5个月,短10个月.早期复查头颅CT,未见明显肿瘤残留.近期复查头颅CT或MRI,尚未发现肿瘤复发征象.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广泛切除边缘系统胶质瘤,辅助化疗或(和)放疗是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无明显后遗症.
作者:许海雄;刘明发;罗友章;李克民;张志宏;方旭生;林恩;郭骅;张增良;孙德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程度的关系.方法:作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伴有胆汁反流病例,对照组为年龄、性别配对的慢性胃炎但不伴有胆汁反流的病例.结果:199对患者中(男性72对,女性127对),病例组年龄50.0±14.5岁,对照组49.8±14.5岁.胃窦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48.2%/51.7%)重于对照组(52.9%/47.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5.1%vs 23.1%,P>0.05).胃体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50.8%/49.2%)重于对照组(53.9%/46.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0.9%vs 18.7%,P>0.05).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的显著差异(27.6%vs 24.6%,P>0.05).Hp阴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仍然重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48.0%vs.40.0%,胃体为44.1%vs.38.4%).两组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相似(胃窦:25.0%vs.24.7%,胃体:16.2%vs.18.1%).但在Hp阳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却轻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61.8%vs.69.4%,胃体为62.7%vs.70.2%).但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胃窦:25.5%vs.18.4%,胃体:33.3%vs.23.4%).结论:胆汁反流与胃窦、胃体慢性炎症有关,胆汁反流为主的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作者:朱月;陈世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OOK导丝用于电视宫腔镜下输卵管阻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101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在电视宫腔镜下对阻塞的输卵管行插管加压疏通治疗,对未能疏通的输卵管进一步用COOK导丝疏通治疗.结果:1101例患者中1555条输卵管阻塞,139条通而不畅:经输卵管插管加压疏通治疗,85条通畅;进一步用COOK导丝治疗,1213条通畅及70条通而不畅,输卵管的通畅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输卵管插管及COOK导丝用于电视宫腔镜下输卵管阻塞的治疗,能有效疏通输卵管,显著提高输卵管的通畅率.
作者:于玲;李欣迎;杨燕;刘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壶腹癌中p57Kip2和Ki-67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6例原发性壶腹癌,4例壶腹部腺瘤和8例壶腹部正常组织手术切除标本的p57Kip2和Ki-67表达水平.结果:46例壶腹癌的p57Kip2标志指数(labeling index,LI)平均为44.8%±24.6%,明显低于壶腹部正常上皮64.9%±11.3%(P=0.017).腺瘤的p57Kip2 LI平均为62.3%±2.8%,与正常上皮表达相比无显著差异.p57Kip2 LI在淋巴结转移(33.2%vs 57.5%;P=0.001),十二指肠浸润(40.8%vs 59.3%;P=0.04),胰腺浸润(38.9%vs 55.9%;P=0.019)以及高TNM分期(Ⅲ期或Ⅳ期vs Ⅰ期或Ⅱ期,33.2%vs 57.5%;P=0.001)病例中显著降低.Ki-67高表达与壶腹癌的淋巴结转移(69.7%vs 49.2%;P=0.0012),十二指肠浸润(64.7%vs 42.6%;P=0.006),胰腺浸润(65.8%vs 48.8%;P=0.012),高TNM分期(Ⅲ期或Ⅳ期vs Ⅰ期或Ⅱ期,69.7%vs 49.2%;P=0.0012)呈显著相关.p57Kip2表达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P=0.001).结论:在壶腹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p57Kip2失活不是一个早期基因事件,而是一个相对较晚的事件,与肿瘤的进展和淋巴结转移相关.Ki-67是反映壶腹癌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史亚洲;秦新裕;孙益红;沈坤堂;唐伟;幕内雅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上述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时加用BiPAP辅助通气,检测应用前后的血压、心率、呼吸与动脉血气等参数,观察其疗效.结果:18例中死亡2例(11.1%),存活16例(88.9%).其中经加用BiPAP辅助通气治疗后血压、心率与SaO2等均有明显改善.应用12~36 h后,上述参数逐步改善直至恢复正常,持续应用时间为4~26 d.病情缓解且稳定持续48 h以上者可考虑逐步撤除呼吸机.结论: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左心衰在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及早加用BiPAP呼吸机可明显减低死亡率.
作者:严卫;王齐兵;朱蕾;童步高;葛均波;陈灝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取头困难时应用产钳的优势.方法:选择手娩胎头失败改用产钳助产291例为观察1组,因胎儿窘迫情况紧急、胎头高浮和深嵌直接使用产钳助产159例为观察2组,徒手取胎头1 565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术中情况.结果:观察组应用产钳均1次助娩成功,娩头时间缩短,无一例发生产伤或因取头时间过长导致新生儿窒息.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可安全地娩出胎头,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吴虹霆;陈智慧;王柳燕;郑忠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介绍颈部大血管在临近颅底处损伤的两种手术方法.方法和结果:2例颈部邻近颅底处大血管损伤病人以不同方法得到救治.其一为椎动脉在第二颈椎左侧横突处的损伤并伴假性动脉瘤,缝合横突前方残余颈长肌及筋膜,达到与动脉瘤外包裹术相同的效果;另1例为颈内静脉出颅处的不全离断伴休克,远心端在不能结扎和缝合止血的情况下,用明胶海棉揉成团块填塞、压迫,止血疗效肯定.结论:颈部大血管临近颅底处的损伤,上述方法方便、简单、止血快捷,疗效肯定.
作者:黄宗文;宋跃明;朱毅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总结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不同治疗方案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发病年龄11~81岁,中位年龄52岁,年龄越大,预后越差.病理类型全系非何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占90.91%,其中中心母细胞型占90.00%,T细胞型仅9.09%,T细胞及富T的B细胞型预后较差.生存时间5~4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全部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其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单独放疗8个月,单独化疗13个月,放疗联合化疗13个月,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均为19个月,比较单独放疗组与放疗联合化疗及鞘内给药组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存期短,其预后主要与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有关,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为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王建英;贾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吸烟、不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稳定期及发作期痰液中IL-8和TNFα水平变化以及炎症细胞的变化与其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对60例COPD患者(吸烟28例,不吸烟32例)在稳定期及发作期分别测定痰液的中性粒细胞数及II-8和TNFα浓度.结果:吸烟组在稳定期痰液中TNFα和IL-8均较不吸烟组高(P<0.05,P<0.05);吸烟组发作期痰液中TNFα、IL-8较不吸烟组水平增高(P<0.05,P<0.05);吸烟组在发作期TNFα、IL-8水平也较稳定期显著增高(P<0.05,P<0.05);不吸烟组发作期也较同组稳定期水平显著增高(P<0.01,P<0.01).发作期TNFα、IL-8的升高与炎症细胞数值相关(r=0.67,0.75).结论:COPD患者痰液中IL-8和TNFα水平升高,炎症细胞增多表明气道炎症程度较重,预示COPD急性发作频率较高.
作者:黄龙;郑玉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起病形式,类型,分析磁共振成像和三种诱发电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确诊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成像,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结果及相互间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以视神经脊髓炎和东方型多发性硬化为多见,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成像均有病灶,视觉诱发电位的敏感性高.结论:本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符合亚洲多发性硬化的特点.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相结合,能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毛悦时;吕传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鼻窦内窥镜再手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体会.方法:采用Messerklinger技术对64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行筛窦、蝶窦开放,额窦、上颌窦窦口扩大等修正性手术治疗.结果:复发性鼻窦炎患者35例(55侧)治愈,5例(8侧)症状缓解,24例(46例)复发性鼻息肉患者有20例(40侧)痊愈,4例(6侧)症状缓解.结论:鼻窦内窥镜再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作者:储俊才;何培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4岁,尿频、尿急,马鞍区麻木3年,伴行走不稳半年.曾在外院泌尿科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显.查体:轻度贫血状态,腰骶部无异常毛发,胸椎轻度后凸,腰骶部均有压痛及叩击痛,活动轻度受限,马鞍区感觉消失,大小便功能严重障碍,充盈性尿失禁,双下肢肌力为Ⅳ级,行走不稳,偏向右侧.X线片示:L1下缘至L4上缘椎弓根间距明显增宽,椎弓根变扁,椎体后缘明显受压,边缘完整,有压迫性骨反应,椎体前后径缩短,椎管明显扩大,MRI显示T12~S2椎管内见条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显长T1T2信号,信号不均匀,初步诊断为T12~S2椎管内囊肿.
作者:傅云根;顾连英;傅富英;甘心荣;罗正德;黄智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短效静脉麻醉药双异丙酚应用于肩关节脱位整复术中的可行性,并与臂丛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整复肩关节脱位的29例与采用短效静脉麻醉药双异丙酚整复的32例分别分为A组和B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下整复肩关节脱位的效果.结果:双异丙酚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臂丛阻滞,且肩关节复位时间明显短于臂丛阻滞.结论:短效静脉麻醉药双异丙酚应用于肩关节脱位整复术效果可靠,起效快,留观时间短,安全可行.
作者:范相成;赵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剂与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正在口服抗高血压药物至少1个月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380例,按服用单剂(EH1组,212例)和联合用药(EH2组,168例)进行分组,对比分析血压控制情况及降压有效率.单独分析3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EH2组的降压有效率(83.9%)明显高于EH1组(56.6%,P<0.005);EH2组的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EH1组(P<0.001);服用单剂降压药物无效而改为增加药物剂量的患者,其血压降低均值明显小于改为联合用药的患者(P<0.01);31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降压有效率仅为35.5%,并且多为联合用药的患者.结论:小剂量联合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剂药物,单剂药物效果不明显而改为联合用药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剂药物增加剂量的效果.
作者:曹悦鞍;龙南展;彭朝胜;毛丽华;王玮;夏菁;臧贵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病因和诊断方法,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选择152例符合FUO病例,对病因和确诊的终诊断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38例(91.8%)FUO患者通过血清学和(或)细菌学、体液或骨髓、组织活检、手术探查以及观察临床过程和(或)治疗反应获得明确诊断.感染性疾病组占48%(73/152),在感染组中,传染性疾病共27例,占17.8%(27/152),而结核病(肺结核、肺外结核)17例(17/152),占11.2%;肿瘤性疾病占27.6%(42/152),血管结缔组织病占15.1%(23/152),仍有9.2%(14/152)诊断不明.结论: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是我院FUO主要原因,在诊断FUO时,应尽可能获得病原学、免疫学、病理学依据,这样有助于避免误诊、漏诊和治疗的盲目性.
作者:张鸿文;赖国祥;柳德灵;林庆安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