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星;陈福真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液在静脉滴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内413例静脉滴注用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中药注射液在静脉滴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合理应用能够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晓瑜;王宏敏;杜文民;戚秋鹏;徐建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检验异氟醚是否诱导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凋亡.方法:培养THP-1细胞于RPMI 1640培养基中,检测THP-1细胞与不同浓度(0.5、1.0、2.0 MAC)异氟醚接触不同时间(0、2、4、6 h)的细胞凋亡率,同时检测接触异氟醚6 h后再继续培养至24 h的细胞凋亡率.细胞用碘化丙啶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THP-1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方式增加,在接触异氟醚6 h为12.62±4.56%[1.0 MAC],16.02±4.31%[2.0 MAC]),对照为2.50±0.66%;在接触异氟醚24 h为35.49±5.89%[1.0MAC],37.50±5.36%[2.0 MAC]),对照为7.71±1.36%.THP-1细胞凋亡率也呈时间依赖方式增加,在接触1.0MAC异氟醚为1.14±0.34%[0h],8.55±1.44%[4h],12.62±4.56%[6h],35.49±5.89%[24 h],对照为1.11±0.35%[0 h],1.27±0.18%[4 h],2.50±0.66%[6h],7.71±1.36%[24h];在接触2.0MAC异氟醚为1.20±0.25%[0h],9.30±1.78%[4h],16.02±4.31%[6h],37.50±5.36%[24h],对照为1.11±0.35%[0h],1.27±0.18%[4 h],2.50±0.66%[6h],7.71±1.36%[24h].结论:吸入0.5 MAC以下浓度异氟醚对THP-1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当吸入浓度大于1.0MAC时,异氟醚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诱导THP-1细胞凋亡.
作者:张光明;瞿涤;蒋豪;薛张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建立缺血预适应(IP)模型,探讨IP对离体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喂食高脂造型饲料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和高血脂组,实验过程中每组再分为对照组、IP组、I/R组,测定各组的LVSP、dp/dtmax、ATPase、MDA、SOD、冠脉流出液的CK值.结果:经缺血预处理后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与I/R组比较,正常大鼠和高血脂大鼠的CK减少22%和27%,MDA降低26%和20%,SOD升高12%和17%,ATPase升高41%和46%,LVSP升高35%和37%.结论:缺血预适应对离体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样有保护作用,保护程度与正常大鼠接近.
作者:郭竹英;徐芝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76例颈部恶性肿瘤临床资料分析,提高对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1998年4月~2004年10月就诊的127例颈部肿块病例,分析其中经病理检查而确诊的76例颈部恶性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颈部恶性肿瘤常见于颈中下部,76例颈部恶性肿瘤中有8例是原发肿瘤,均为恶性淋巴瘤;68例为转移性肿瘤,以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为多见(45例);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例未找到原发灶.结论:颈部肿块中恶性肿瘤常见,而其中又以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为多见,临床医师应熟悉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李献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CEA、CA125、CA211、NSE浓度对肺癌的诊断、病理分型及分期的意义.方法:选择经组织学和细胞学确诊的60例肺癌患者作为检测组,23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2组患者血清及BALF中CEA、CA125、CA211、NSE的浓度.结果:肺癌组血清及BALF中CEA、CA125、CA211、NSE浓度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BALF中4种肿瘤标志物浓度与肺癌的病理分型无显著差异(P>0.05);Ⅲ~Ⅳ期肺癌BALF中CA211水平明显高于Ⅱ期,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肺癌的诊断CA211的阳性率高,假阴性率低.BALF中CEA、CA125、NSE与肺癌的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测定肺癌患者BALF中CEA、CA125、CA211、NSE的浓度对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CA211浓度检测有助于肺癌的分期,而CA125、CEA、NSE浓度检测对肺癌的分期意义不大,检测BALF中4种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病理分型无意义.
作者:温雪萍;颜志军;李艳;王忠慧;丁梅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比较21例用YL-1型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与25例用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结果: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组与内科保守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分别为15.87±9.87与26.67±1.02,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76.19%与24%,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内科治疗组.
作者:刘小北;于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超声在诊断上肢高压电烧伤血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上肢高压电烧伤患者,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显示重要血管(肱、桡、尺动静脉)管壁结构和腔内回声,声像图特征与手术、病理对照.脉冲多普勒(PW)测量血流速度与对侧上肢对照.结果:高频超声显示损伤桡、尺动脉节段性狭窄和扩张,管壁增厚,内膜波浪状不平;桡、尺静脉轮廓不清.肱动脉内膜断断续续,肱静脉内径小于动脉,血栓形成.CDFI显示动脉血流中断近段血流束串珠样,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较正常组明显减慢(P<0.001),伴行静脉血流信号消失.手术及病理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100%.结论:高频超声可实时直观显示损伤血管内膜等细小结构改变,简便、无创、重复性好,结合血流动力学定量指标,可预测截肢高度,值得推广.
作者:张莉;刘达恩;李智贤;黎洪棉;张步林;农庆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2004年12月间治疗1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l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采用经患肢深静脉溶栓,结合抗凝、祛聚治疗,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23例.结果:全组126例有明确致病因素者占34.9%.随诊2个月~10年,平均6年;全组痊愈22例(17.5%),显效88例(69.8%),有效16例(12.7%),无效0例.23例下腔静脉滤器展开均良好,无移位.结论:绝大多数患者无明确病因;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安全有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
作者:苏旭;李滨;陈福真;许东辉;李志民;李秀东;陈景熙;刘育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用药的优势.方法:全麻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Ⅰ组氯胺酮应用组;Ⅱ组丙泊酚应用组;Ⅲ组氯胺酮、丙泊酚联合应用组.观察给药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比较组间对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差异.结果:Ⅰ、Ⅱ组给药后3 min血压变化显著(P<0.05),心率也有变化.Ⅲ组给药后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在药理学上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可克服彼此之间的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从而在麻醉诱导中维持循环稳定.
作者:吕克重;穆殿超;李铁成;李德生;谷淼;汪向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基因突变和分子诊断.方法:应用基因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1例经临床与病理诊断为2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及100名无血缘关系正常人NF2基因编码区的17个外显子及其邻近内含子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和分析.结果:家系中的所有患病者存在内含子13剪接供体位点(1446+1位)g→a的杂合性碱基点突变,而正常人和家系中未患病者无此突变,并排除了该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可能.结论:该突变为国内外新发现的NF2基因内含子13剪接供体位点突变,突变导致的剪接异常影响了Merlin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使其失去对正常神经细胞生长的调控,导致2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发生.
作者:廖慧娟;廖二元;蒋波;魏启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采用开胸冠状动脉结扎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缺血再灌注组(IR组,n=7)及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7)及三七总皂甙预处理组(PNS预处理组,n=7).分别于再灌注后2 h测定各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含量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PNS预处理组血清CK-MB含量为5 098.43±1 268.18 U/L,明显低于IR组(17 925.71±2 022.74 U/L,P<0.05);但高于IPC组(2 304.29±540.04 U/L,P<0.05).IPC组及PNS预处理组血清TNF-α含量分别为1.08±0.08ng/ml、1.11±0.18ng/ml,均明显低于IR组(1.51±0.24ng/ml,两组均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NS预处理早期通过抑制TNF-α释放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早期保护作用,但其保护作用不及缺血预处理.
作者:顾国嵘;黄培志;费国强;葛均波;童朝阳;姚晨玲;施东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5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采用拉力螺钉1/3管状钢板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随访1~3年,优17例,良4例,可4例,其中3例患者复诊时拉力螺钉断裂,但功能均优.结论:拉力螺钉1/3管状钢板固定牢固,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张才龙;陶昊;李长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移植肝胆管并发症超声、CT、MRI诊断效果.方法:回顾分析98例移植肝患者超声、CT、MRI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行超声检查,超声诊断胆管扩张25例,胆管壁回声增强7例,胆漏5例,胆管结石3例,胆泥5例.15例行MRI检查,MRI诊断胆管扩张9例,胆泥1例,肝内胆漏1例.39例行CT检查,CT诊断胆管扩张15例,胆漏4例,结石2例.超声与CT、MRI相比,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别.结论:超声、CT、MRI诊断移植肝胆管并发症效果相当,超声适合肝移植术后定期随访,CT、MRI对肝外胆管病变诊断优于超声,介入超声有助于胆漏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作者:刘利民;黄备建;张晖;张韵华;丁红;齐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本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明确诊断13例,误诊为肝破裂1例,腹膜后血肿1例,肾挫裂伤1例,宫外孕破裂1例.16例手术治疗,1例非手术治疗.行脾切除术10例,其中保留副脾1例,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术1例,脾缝合修补术3例;脾部分切除术3例.治愈16例,死亡1例.结论:本病由于腹腔内出血与受伤时间间隔长,容易误诊.诊断除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外,应及时进行腹腔穿刺、B超及CT检查.治疗以脾切除为主,可根据病情、脾破裂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合并伤等情况采取保脾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作者:张陵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的成因.方法:分析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史、体征、CT表现及手术中所见.结果:慢性鼻窦炎患者中伴有过敏性鼻炎者占40%,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meatal complex,OMC)阻塞者占55%,鼻中隔偏曲者占67%,上呼吸道感染者占20%,复发性鼻息肉者占13%.结论: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是由变态反应、OMC阻塞、鼻中隔偏曲、感染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陈军;宋学章;朱丽芳;狄卫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CD4+、CD8+细胞亚群平衡的改变,以及与活化T细胞之间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例难治性贫血患者(RA)和1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患者(RAEB)的外周血,在PMA、Ionomycin、Monensin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进行细胞膜表面抗原和细胞内因子染色,并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表达CD3+CD8-IFN-γ+细胞(Th1)、CD3+CD8-IL-4+细胞(Th2)、CD3+CD8+IFN-γ+细胞(Tc1)、CD3+CD8+IL-4+细胞(Tc2)的百分率.结果与活化T细胞之间关系做相关性分析.结果:MDS组患者Th1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体内的Th细胞向Th1细胞漂移,产生过多的造血抑制因子如IFN-γ,TNF-β等.Th2,Tc1,Tc2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D4+CD45RO+细胞的百分率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573(P<0.05),CD4+CD45RA+细胞的百分率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509(P=0.05),而和Th2,Tc1,Tc2的百分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MDS患者存在有Th1/Th2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以及过多的造血抑制因子,且这些因子主要来源于T淋巴细胞.
作者:杨隽;王椿;谢匡成;颜式可;高彦荣;蔡琦;秦尤文;万理萍;蔡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入院颈动脉彩超检查情况分为两大组:AS斑块阴性组及阳性组,后组又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信号(MES)检测情况分为MES阴性组和MES阳性组.比较3组入院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并对MES阳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LWMH)等干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检测血清sICAM-1浓度.结果:各组sICAM-1入院时均偏高,AS斑块阳性的两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且MES阳性组较阴性组也有明显增高(P<0.05);MES阳性组干预治疗后sICAM-1呈下降趋势,于第2周达低峰,但第4周又有上升.结论:AS斑块的形成及破裂与ICAM-1密切相关,sICAM-1可作为脑梗死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在老年人群中尝试常规抗炎治疗为防治脑梗死拓宽了思路.
作者:赵晓晖;顾承志;黄怀宇;周永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报告临床应用桥血管-主动脉吻合装置,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初步经验,探讨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03年10月~12月,23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中应用Symmetry桥血管-主动脉吻合装置实现主动脉无钳夹技术.4例患者伴有严重的升主动脉钙化性粥样硬化.应用吻合装置完成近端吻合口共计59个,平均2.6个/例.术前应用升主动脉薄层CT平扫评价其粥样硬化及钙化程度,术中采用升主动脉超声检查结合手指扪查升主动脉的方法,避开钙化斑块,进行近端吻合口的定位.再血管化的顺序为:(1)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远端吻合;(2)应用主动脉无钳夹技术,以吻合装置完成所有静脉桥血管与主动脉近端吻合;(3)顺次完成所有静脉桥血管与冠状动脉远端吻合.术后以抗血小板药物治疗6个月.术后患者均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全组应用吻合装置完成近端吻合口59个均获得成功,术中未发现吻合口漏血需手工缝合修补情况.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围术期未发生心肌梗死.无脑血管意外、二次开胸止血、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围术期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发现23例患者中有2例心绞痛症状复发,其中1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所有桥血管均通畅.另1例患者未能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于术后18个月死亡.结论:Symmetry桥血管-主动脉吻合装置可以安全地应用于OPCAB手术.特别是为实现冠脉手术的主动脉无钳夹技术,以解决升主动脉钙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方法.但其对于静脉桥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值得关注,并有待进一步大组病例临床研究的证实.
作者:孔烨;朱良纲;瞿晓红;杭钧彪;周健;章剑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病历摘要患者王万华(化名),男性,54岁,已婚,干部.因无任何诱因出现发热、咳嗽5 d,于2002年4月13日下午入院.患者1979年曾患慢性支气管炎,经抗炎对症治疗好转出院.
作者:吴世荣;火焰山;梁文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声学密度定量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SONOS-5500型超声诊断仪测定22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KDI组)和28例无冠状动脉病变(KDⅡ组)的川崎病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左室后壁心包及左右冠状动脉壁的组织背向散射积分(IBS).以IBS作为诊断指标,进行川崎病的早期诊断试验评价.结果:KD冠脉组、KD非冠脉组、对照组左冠状动脉的IBS分别为43.1±4.06、41.7±4.31、34.68±4.83,右冠状动脉的IBS分别为42.4±4.13、41.8±3.75、31.3±6.22,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左、右冠状动脉IBS大于38,诊断川崎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告值,准确度均大于90%.结论:川崎病早期冠状动脉IBS增大,左、右冠状动脉IBS大于38是川崎病的早期预告因子.
作者:韩铁光;吴本清;梁海南;熊奕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