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文献的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用药特点分析

肖明月;王雪峰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 多寐, 嗜睡, 用药规律
摘要:检索1958年到2015年10月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复方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中药按照功效分类,并分别统计其性味、归经,采用 Excel 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发作性睡病的用药特点,探讨治疗发作性睡病中药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发现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文献共184篇,涉及的中药222味。所用中药种类以补虚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占总用药的75.20%;药味以辛、甘、苦为主,累计频率达89.35%;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1.52%。归经以脾、肝、肺、肾、胃为主,累计达71.61%。临床治疗此病以补虚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等中药运用较多;使用的主要核心药为石菖蒲、茯苓、陈皮、白术、半夏、黄芪、党参、苍术、当归、藿香等。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百会透太阳针法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百会透太阳针法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透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透刺组采用百会透太阳针法结合康复手法,每天治疗1次,对照组仅给予每天1次康复手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肢的疼痛VAS、肿胀程度以及上肢功能(Carol)、日常生活能力(Bathel)的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 VAS 评分、患肢 Carol 评分及 Bathel 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刺组治疗后 VAS 评分、患肢 Carol 评分及 Bathel 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透刺组治疗后显效率为35%,对照组治疗后显效率为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百会透太阳针法结合康复手法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秦宏;胡伟民;罗峰;张宇;马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烫熨疗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烫熨疗法是我国祖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是应用发热的容器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烫熨或滚动、摩擦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疗法,其具有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热止痛、祛瘀消肿等作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疗效可靠、迅速、显著;二是烫熨疗法适应症广泛;三是烫熨疗法安全可靠,基本没有或极少毒副作用;四是烫熨疗法在操作上简单易行;五是烫熨疗法与当今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较,价格相对低廉,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深入研究熨法的各种方法,探讨熨法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挖掘传统疗法的精华,使之更好地为现代医疗服务。

    作者:马影蕊;张玉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失稳态探讨气虚留滞病机

    神经血管单元(NVU)是脑内神经元等多类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其生理变化与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其核心结构血脑屏障(BBB)的破坏及神经血管失耦联是其失稳态病理基础,其病机变化包括元气亏虚和气血郁滞两端。NVU 的结构损伤或细胞凋亡可致精亏髓减;血液亏耗及脉络破坏,则血虚不荣;细胞间通讯障碍可致气虚失用。NVU 信号通路及通道受阻,又与气机郁滞有关;屏障功能渗透性增高,脑水肿形成,而为水湿痰浊;微血管闭塞与瘀血阻络有关;炎症、氧化应激、兴奋毒性、凋亡或坏死则形成邪毒积聚之势。精气血之亏损与气血痰毒之留滞互为因果致病,形成 NVU 失稳态的复杂病机。

    作者:黄世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盘龙针法”针刺夹脊穴对针刺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增效观察

    目的:观察“盘龙针法”针刺夹脊穴对针刺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增效作用。方法视频终端综合征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针刺夹脊穴,采用“盘龙针法”,从上至下,左右交错针刺,快速进针,病人得气后迅速出针。两组治疗均每周5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观察结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视频终端综合征3组症状均有显著改善(P ﹤0.01),观察组改善脊柱肢体症状、神经衰弱症状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疗程更短。结论“盘龙针法”针刺夹脊穴对针刺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有增效作用。

    作者:尹旭辉;曹玉华;肖晓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促血管生成作用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是当前医学与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创伤、先兆子痫等都与局部组织供血不足有关。中医药对血管生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中,更突出以复方为载体发挥优势作用。中药复方既可表现出多靶点治疗效应,又可表现出协同或制约效应。某些中药方剂在不同情况下对血管新生可表现出促进和抑制的不同作用,同一中药的不同提取物或在不同配伍情况下,对血管生成也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李玉珠;张晓娜;潘从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声波经络共振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目的:验证声波经络共振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10例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观察组给予声波经络共振疗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27%,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5.4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治疗后在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声波经络共振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

    作者:许继宗;张波;安贺军;郭雁冰;李玉华;王雪茜;刘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四妙散合宣痹汤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四妙散合宣痹汤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河南省中医院病房和门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并符合湿热型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四妙散合宣痹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4,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类风湿因子及血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治疗后类风湿因子及血沉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 ﹤0.05)。结论四妙散合宣痹汤联合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对改善湿热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及降低实验室指标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好,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作者:刘源;张锟;郭艳幸;孟庆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复方砂金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对创口瘢痕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复方砂金石混悬剂的制备与质量评定方法,观察其对手术创口疤痕预后的影响。方法以砂金石、氧化锌、甘油为主药制备复方砂金石混悬剂,利用沉降体积比对混悬剂进行质量鉴定。将68例头颈部手术后患者分为两组,于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在皮肤创口使用本品,连续4个月观察对患者刺痛、瘙痒和紧绷感等自觉症状,以及该药物对创口瘢痕色泽、痛痒感、硬度和厚度的影响。结果该制剂制备工艺简便可行,质量稳定可控。观察组中96.3%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优于对照组(62.5%)(P ﹤0.05);观察组中96.3%患者疤痕基本软化或消失,充血反应与刺痛瘙痒症状明显减轻,色泽转暗与正常皮肤基本相近,硬度变软,厚度减薄,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3.8%)(P ﹤0.05)。结论复方砂金石混悬剂对瘢痕修复具有明显促进修复作用。

    作者:樊点莲;侯秀英;傅松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温肺通痹颗粒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通过离体细胞实验,以 MRC -5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温肺通痹颗粒对 MRC -5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温肺通痹颗粒配制成终浓度为0.031、0.125、0.5、2、8 mg/ ml 的溶液,用 MTT 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及细胞存活周期。结果温肺通痹颗粒与MRC -5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共孵育对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作用效果与药物浓度及共孵育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温肺通痹颗粒与 MRC -5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共同孵育,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G1期细胞的比例逐渐升高,G2期与 S 期相应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呈现明显量效关系。结论温肺通痹颗粒对 MRC -5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具有明显抑制增殖的活性;温肺通痹颗粒对细胞的毒性非常小;温肺通痹颗粒可能具有稳定肺成纤维细胞,并抑制其大量增殖的作用。

    作者:胡少丹;仕丽;张莲珠;张明天;张永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远程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控制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远程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统一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出院后试验组进行远程中西医结合教育,并进行血糖数据实时传输,接受线上/短信/电话随访。对照组进行自我管理,接受健康教育小组短信/电话随访。结果两组干预前后 DMSES、SDSCA 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O5);两组干预前后血糖监测、膳食调配、运动管理、足部护理、情志调摄及规律服药方面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O5)。两组干预后 DMSES、SDSCA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前后 FPG 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干预前后 HbA1c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干预前后 HbA1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后 HbA1c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远程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对患者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没有更加有效的意义,但是个保护性因素,更有利于血糖控制。

    作者:肖春玉;袁群;罗士欢;黄静;董超;刘晓佳;方银铃;李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独活寄生丸联合小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丸联合小针刀在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腰三横突综合症患者112例,根据住院号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独活寄生丸联合小针刀组(治疗组)和小针刀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52例。入院后均常规处理,行独活寄生丸、小针刀等治疗,运用下腰痛 JOA 评分法(29分法)分别于术后1周、3周、6周及术后3月观察评定病人功能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3周内 JOA 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及3个月,治疗组 JOA 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独活寄生丸联合小针刀及小针刀单独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腰三横突综合症患者症状,但服用独活寄生丸的远期效果更加显著,是临床腰三横突综合症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黄勇;周英杰;杨晓姣;茅义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基于文献的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用药特点分析

    检索1958年到2015年10月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复方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中药按照功效分类,并分别统计其性味、归经,采用 Excel 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发作性睡病的用药特点,探讨治疗发作性睡病中药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发现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文献共184篇,涉及的中药222味。所用中药种类以补虚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占总用药的75.20%;药味以辛、甘、苦为主,累计频率达89.35%;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1.52%。归经以脾、肝、肺、肾、胃为主,累计达71.61%。临床治疗此病以补虚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等中药运用较多;使用的主要核心药为石菖蒲、茯苓、陈皮、白术、半夏、黄芪、党参、苍术、当归、藿香等。

    作者:肖明月;王雪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前列地尔组、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通过观察24 h 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肌酐、尿素、尿酸的变化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前列地尔组血白蛋白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明显上升,24 h 尿蛋白定量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联合治疗组血白蛋白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血肌酐、血尿酸及24 h 尿蛋白定量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治疗2周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血肌酐下降水平比另两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卞志翔;顾慧益;张玉梅;胡春;陈佩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水肿分类古文献述要

    水肿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证,分类则是对水肿认识的第一步。水肿的分类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水肿在疾病分类当中的归属,二是水肿下证候的分类。该文首先对古医籍水肿分类的有关情况进行概述,再分别对水肿归属与证候分类的情况进行分析。水肿归属的前提是病证分类,而诸古医籍中病证分类很难从中寻找规律,对于水肿而言,或强调脾胃,或强调水液代谢,或强调气机,与现今通行以水肿归为肾系疾病不同。对于水肿的证候分类,可将其源流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北宋及北宋前与北宋之后,证候特点为标准向病因、病机进化。对于水肿与辨证方法的关系,八纲辨证是纲领,脏腑辨证是具体,气血津液辨证则是重要的中间环节,亦是补充。

    作者:赵珊;严季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翁维良辨季节用药学术思想探讨

    因时制宜是中医三因制宜的重要方面,是辨证论治的生动体现。药合时宜是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理论提出的重要用药思想,翁维良教授秉承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十分重视人与自热的辨证统一以及自然对人体与疾病的影响。翁老经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辨季节用药思路。他十分推崇《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有关人与四季的论述,根据季节对人体及疾病的不同影响调整用药,辨季节用药,做到药合时宜,即顺应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因时加减用药;辨四时用药要时时以顾护胃气为根本。

    作者:郭明冬;李秋艳;翁维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古今文献中与“尪痹”相关的病证名研究

    中医诊治强调辨病与辨证并重,中医学探讨某病时兼及“病”“证”。疾病指人体某种异常生命状态的全过程,而证候是这个全部生命异常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病证名即与病、证发生发展相关的称谓。在考察古今文献中与“尪痹”相关称谓时,发现还有证名的存在,因此为客观全面,该文使用了“病证名”而非“病名”的概念。“尪痹”是已故中医学家焦树德提出的新病名,考察古今文献中与“尪痹”相关的称谓,可以发现还有证名的存在。对这些病证的名实与源流进行考察,考证“尪痹”之源,辨析病证名“顽痹”。力图呈现与“尪痹”相关病证名的大致面貌,以利于准确把握这一疾病,俾于中医疾病史的建构。

    作者:孟小燕;王育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桑白皮不同有效部位群对小鼠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肺指数及肺组织病毒载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桑白皮不同有效部位群对小鼠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小鼠按体质量等级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桑白皮总黄酮组、桑白皮总多糖组、病毒唑组,每组30只。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滴鼻感染小鼠,治疗组分别予桑白皮总黄酮、桑白皮总多糖、病毒唑干预。每日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3、5、7 d 计算肺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RT - 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病毒载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肺指数在不同时间点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P ﹤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第3、5、7天肺指数均明显降低( P ﹤0.05),总黄酮及总多糖组明显优于病毒唑组( P ﹤0.05)。正常组肺组织未检测到呼吸道合胞病毒,模型组病毒载量随时间逐渐增多。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各时间点病毒载量有不同程度降低,但桑白皮总黄酮组低,与桑白皮总多糖及病毒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桑白皮总黄酮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优于桑白皮总多糖及病毒唑组。

    作者:董德刚;张秀英;刘小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桃蛭通瘀片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炎症因子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桃蛭通瘀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桃蛭通瘀片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疗程共8周。观察比较疗效性指标(中医证候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踝肱指数、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和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但只有右侧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提高踝肱指数(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能改善炎症因子(P ﹤0.05)。结论桃蛭通瘀片可以有效改善 DPN 患者的中医证候和炎症因子,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踝肱指数,在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降低炎症因子浓度方面优于甲钴胺,在改善踝肱指数方面,与甲钴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苏云婷;屠亦文;马燕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自身抗体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187例 SLE 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室检测患者的抗核抗体( ANA)、抗 dsDNA 抗体和抗 ENA 抗体谱。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湿热痹证、瘀热痹阻证、阴虚内热证和脾肾阳虚证4型,比较患者自身抗体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的联系。结果4组证型间抗 dsDNA 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86,P =0.000)。进一步做两两比较,风湿热痹证患者抗 dsDNA 抗体阳性率高于瘀热痹阻证和阴虚内热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20、20.739,P =0.000);4组证型间抗核小体抗体(Anu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15,P =0.000)。进一步做两两比较,脾肾阳虚证患者 AnuA 阳性率高于风湿热痹证、瘀热痹阻证和阴虚内热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090、7.599、8.252,P =0.000、0.006、0.004);4组证型间抗 U1RNP 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49,P =0.083),实证组(风湿热痹证和瘀热痹阻证)与虚证组(阴虚内热证和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8,P =0.026)。结论抗 dsDNA 抗体、AnuA 和抗 U1RNP 抗体可作为 SLE 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作者:代荣琴;潘磊;杨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