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敬
血管生成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是当前医学与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创伤、先兆子痫等都与局部组织供血不足有关。中医药对血管生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中,更突出以复方为载体发挥优势作用。中药复方既可表现出多靶点治疗效应,又可表现出协同或制约效应。某些中药方剂在不同情况下对血管新生可表现出促进和抑制的不同作用,同一中药的不同提取物或在不同配伍情况下,对血管生成也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李玉珠;张晓娜;潘从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健脾调肝饮对单纯性肥胖合并糖调节受损(IGR)模型大鼠血清 Nesfatin -1及其在胃部组织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与模型组50只,通过高脂饲料的喂养及 STZ 造模后,模型组随机分为中药组、二甲双胍组与对照组,实验周期6周,对比4组大鼠血清 Nesfatin -1及 Nesfatin -1 mRNA 在胃部组织表达等方面指标。结果灌胃6周后,对照组及二甲双胍组血清 Nesfatin -1水平较空白组降低(P ﹤0.05);中药组大鼠血清 Nesfatin -1水平较对照组及二甲双胍组均明显增高(P ﹤0.01)。与空白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对照组及中药组大鼠胃部组织 Nesfatin -1 mRNA 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胃部组织 Nesfatin -1 mRNA 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二甲双胍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胃部组织 Nesfatin -1 mRNA 表达较空白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脾调肝饮可有效有效上调血清 Nesfatin -1水平及 Nesfatin -1 mRNA 在胃部组织的表达,其可能机制为通过上调组织表达并减少机体脂肪含量,使机体可能出现的 Nesfatin -1抵抗减轻,发挥 Nesfatin-1抑制摄食、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
作者:冯博;吕鸿飞;冯维华;徐学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通过收集王珂老中医治疗失眠的初诊病案,筛选出100首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王珂老中医治疗失眠的使用药物的频次和用药规律,总结王珂老中医治疗失眠的用药经验并挖掘新处方。经关联算法分析,提炼出王老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物有首乌藤、煅牡蛎、生白芍、白芷、制远志、土茯苓、葛根、生地、延胡索、菟丝子、当归、熟地、泽泻、益母草、丹参,蒺藜等。王珂老中医诊疗失眠辨证严谨,选药精当,常将养心安神和重镇安神之品同用。其中,首乌藤为王老治疗失眠处方中常用药。在核心处方的基础上,通过熵层次聚类方法,挖掘出6首治疗失眠的新处方,分别是:①龙胆草、黄芩、竹茹、鸡血藤;②柏子仁、炙甘草、葛根、白芍、海螵蛸;③菟丝子、土茯苓、益母草、牡丹皮;④砂仁、生地黄、大腹皮、白芷;⑤决明子、远志、夏枯草、首乌藤、煅牡蛎;⑥五味子、土茯苓、当归、牡丹皮、生地黄、益母草。王珂老中医辨治失眠经验丰富,巧妙应用养心安神与重镇安神之法,疗效显著。
作者:王亮;马洪明;李庆彬;张龙生;窦金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IV 期乳腺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 GC 方案化疗,治疗组加服逍遥散加减方治疗。连续观察2个化疗周期,观察两周期后两组的近期疗效、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毒副作用、KPS 评分情况、肿瘤标志物。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和稳定率分别为37.8%和78.4%,对照组分别为36.1%和72.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在改善腹胀、胁肋胀痛方面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01,P ﹤0.05)。治疗组Ⅳ度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肿瘤标志物 CEA、CA153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 ﹤0.01,P ﹤0.05)。治疗组治疗后 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疏肝健脾法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药物的消化道副作用。
作者:许炜茹;张青;富琦;徐咏梅;于洁;杨国旺;王笑民;王皓;许金;李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痛风泰颗粒对 TLRs/ NF -κB 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调控作用,探究该药物抗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痛风泰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向每组大鼠踝关节腔注射尿酸钠混悬液,造成急性痛风大鼠模型,随后按照分组和剂量灌胃给药5 d。末次灌服后分别采用 ELISA 及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血清中 TNF -α的含量和关节滑膜组织中 NF -κB p65的表达。另将15只大鼠随机分为 A、B、C、D、E 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戴芬溶液、低剂量痛风泰颗粒、中剂量痛风泰颗粒及高剂量痛风泰颗粒,得到5种含药血清。取8只大鼠,构建痛风大鼠模型后取关节滑膜组织培养炎性的原代滑膜细胞,分别用 A、B、C、D、E 组血清刺激相应的 A、B、C、D、E 组细胞,利用 RT - PCR 检测不同组别血清刺激8 h 后 TLR2、TLR3及 TLR4基因 mRNA 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中TNF -α含量、关节滑膜组织中 NF -κB p65表达量均升高(P ﹤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的大鼠血清中 TNF -α含量、关节滑膜组织中 NF -κB p65表达量都有所下降(P﹤0.05,P ﹤0.01,P ﹤0.001);血清刺激后,与 A 组相比,B、C、D、E 组细胞 TLR4 mRNA 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所降低,呈现出一定变化趋势(P ﹤0.05,P ﹤0.001)。但 TLR2和 TLR3基因的 mRNA 相对表达量无任何趋势及表达差异。结论痛风泰颗粒能够降低 TLRs/ NF -κB 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 TLR4、TNF -α及 NF -κB 的表达,作用效果与戴芬相近。该药物可能通过这一通路发挥抗炎作用,达到治疗痛风的效果。
作者:张剑勇;吴施楠;王晶;潘虹;肖敏;邱侠;肖语雅;张燕英;王彬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神经血管单元(NVU)是脑内神经元等多类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其生理变化与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其核心结构血脑屏障(BBB)的破坏及神经血管失耦联是其失稳态病理基础,其病机变化包括元气亏虚和气血郁滞两端。NVU 的结构损伤或细胞凋亡可致精亏髓减;血液亏耗及脉络破坏,则血虚不荣;细胞间通讯障碍可致气虚失用。NVU 信号通路及通道受阻,又与气机郁滞有关;屏障功能渗透性增高,脑水肿形成,而为水湿痰浊;微血管闭塞与瘀血阻络有关;炎症、氧化应激、兴奋毒性、凋亡或坏死则形成邪毒积聚之势。精气血之亏损与气血痰毒之留滞互为因果致病,形成 NVU 失稳态的复杂病机。
作者:黄世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性(SCI)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为活血方防治 SCI 性骨质疏松作前瞻和探索性研究。方法对60只大白兔分3组造模,每组20只,用 Allen 法致脊髓损伤,造模成功后用活血方药液和邦特林药物干预,于0、1、2、3、7、10周行生化检查、电镜观察,第3、7周行骨密度检查。结果血 ALP:术后第1周活血方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 ﹤0.01),第2周、第7周时活血方组略高于正常组;第7周活血方组明显高于0周正常组和第3、10周邦特林组(P ﹤0.01);第3周时活血方组明显高于邦特林组(P ﹤0.05),第7周时差异性更加显著(P ﹤0.01)。血 P:邦特林组术后第1、2周血磷明显高于正常组(P ﹤0.05),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稍高,其中于1、2、3、7、10周在活血方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 Ca:第1、2、3周与第7、10周活血方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2、3周时活血方组明显低于邦特林组(P ﹤0.05),第7周时差异性更加显著(P ﹤0.01)。尿 Ca:活血方组术后第1、2、3、7周明显高于正常组(P ﹤0.05,P ﹤0.01),第7、10周时活血方组明显低于邦特林组(P ﹤0.05)。第7周时 BMD 检测结果邦特林组和活血方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周活血方和邦特林组标本可观察到明显病理改变。第10周活血方组骨小管数目、形态、基质纤维排列均较第7周时活血方组有所减轻,较第10周邦特林骨结构明显恢复。第10周时邦特林组骨小管数目减少,形态不清,基质中纤维排列紊乱非常明显。第10周活血方组胫骨标本仍可见上述改变但细胞器肿胀空化程度有所减轻。结论活血方具有显著改善骨组织结构作用,此作用的发生可能是通过兴奋垂体-肾上腺轴/性腺轴来实现,也可能是与提高雌激素受体数量及敏感性等密切相关。
作者:夏玉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配合西医治疗方式对酒精中毒患者神经递质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接收治疗的106例酒精中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方式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葛根素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统计分析两组临床中毒症状缓解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递质指标[多巴胺(DA)、5-羟色胺(5- HT)、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β-内啡肽(β- EP)、精氨酸加压素(AVP)、一氧化氮(NO)],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过氧化氢(H2 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临床中毒症状缓解时间轻度为(92.32±14.20)min、重度为(207.75±23.25)min 与对照组(98.69±13.28) min、(229.56±25.26)min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治疗前两组血清神经递质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 DA、5- HT、NE、E、β- EP、AVP 以及 NO 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治疗前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 H2 O2、MDA、iNOS 水平低于对照组,SOD、GSH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配合西医联合治疗,促进患者康复几率,有效改善了酒精中毒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降低神经递质损伤程度,有利于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康复质量。
作者:栗全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百会透太阳针法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透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透刺组采用百会透太阳针法结合康复手法,每天治疗1次,对照组仅给予每天1次康复手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肢的疼痛VAS、肿胀程度以及上肢功能(Carol)、日常生活能力(Bathel)的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 VAS 评分、患肢 Carol 评分及 Bathel 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刺组治疗后 VAS 评分、患肢 Carol 评分及 Bathel 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透刺组治疗后显效率为35%,对照组治疗后显效率为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百会透太阳针法结合康复手法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秦宏;胡伟民;罗峰;张宇;马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通过开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系统,对健康状态从多维角度进行度量化测量,采集、存贮各种健康信息并进行综合辨证分析,让人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利用信息技术,使用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平台,C#程序语言,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设计开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系统。该健康管理系统实现了中医舌诊、脉诊、耳诊信息采集,数据传输与存储;医患问诊交流;健康状态自测;健康信息整合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养生指导建议等功能。该系统体现中医医疗实践特色,适合于医疗机构与国民自我检查使用。
作者:梁玉梅;胡广芹;张俊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桃蛭通瘀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桃蛭通瘀片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疗程共8周。观察比较疗效性指标(中医证候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踝肱指数、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和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但只有右侧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提高踝肱指数(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能改善炎症因子(P ﹤0.05)。结论桃蛭通瘀片可以有效改善 DPN 患者的中医证候和炎症因子,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踝肱指数,在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降低炎症因子浓度方面优于甲钴胺,在改善踝肱指数方面,与甲钴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苏云婷;屠亦文;马燕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前列地尔组、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通过观察24 h 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肌酐、尿素、尿酸的变化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前列地尔组血白蛋白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明显上升,24 h 尿蛋白定量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联合治疗组血白蛋白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血肌酐、血尿酸及24 h 尿蛋白定量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治疗2周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血肌酐下降水平比另两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卞志翔;顾慧益;张玉梅;胡春;陈佩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离体细胞实验,以 MRC -5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温肺通痹颗粒对 MRC -5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温肺通痹颗粒配制成终浓度为0.031、0.125、0.5、2、8 mg/ ml 的溶液,用 MTT 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及细胞存活周期。结果温肺通痹颗粒与MRC -5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共孵育对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作用效果与药物浓度及共孵育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温肺通痹颗粒与 MRC -5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共同孵育,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G1期细胞的比例逐渐升高,G2期与 S 期相应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呈现明显量效关系。结论温肺通痹颗粒对 MRC -5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具有明显抑制增殖的活性;温肺通痹颗粒对细胞的毒性非常小;温肺通痹颗粒可能具有稳定肺成纤维细胞,并抑制其大量增殖的作用。
作者:胡少丹;仕丽;张莲珠;张明天;张永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又被称为间质性肺病,指弥漫分布于双肺的一组异质性肺部疾病,主要侵犯周边肺组织。DPLD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呼吸困难,肺功能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减低,胸部放射学为弥漫分布于双肺的磨玻璃影、网格影、蜂窝影等。DPLD中多数病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针对炎症为主者,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可获益,但纤维化为主的病变如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等,目前尚缺乏明确有效药物,在国外是肺移植的指针,但国内开展较少。IPF 预后差,病死率高,是目前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疑难重症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 DPLD 的研究取得了进展。中药通过干预多个病理环节如 TGF -β- Smad 通路、细胞外基质沉积、氧化应激等,起到抗炎、抗肺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张倩;梁晓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医诊治强调辨病与辨证并重,中医学探讨某病时兼及“病”“证”。疾病指人体某种异常生命状态的全过程,而证候是这个全部生命异常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病证名即与病、证发生发展相关的称谓。在考察古今文献中与“尪痹”相关称谓时,发现还有证名的存在,因此为客观全面,该文使用了“病证名”而非“病名”的概念。“尪痹”是已故中医学家焦树德提出的新病名,考察古今文献中与“尪痹”相关的称谓,可以发现还有证名的存在。对这些病证的名实与源流进行考察,考证“尪痹”之源,辨析病证名“顽痹”。力图呈现与“尪痹”相关病证名的大致面貌,以利于准确把握这一疾病,俾于中医疾病史的建构。
作者:孟小燕;王育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烫熨疗法是我国祖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是应用发热的容器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烫熨或滚动、摩擦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疗法,其具有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热止痛、祛瘀消肿等作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疗效可靠、迅速、显著;二是烫熨疗法适应症广泛;三是烫熨疗法安全可靠,基本没有或极少毒副作用;四是烫熨疗法在操作上简单易行;五是烫熨疗法与当今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较,价格相对低廉,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深入研究熨法的各种方法,探讨熨法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挖掘传统疗法的精华,使之更好地为现代医疗服务。
作者:马影蕊;张玉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自身抗体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187例 SLE 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室检测患者的抗核抗体( ANA)、抗 dsDNA 抗体和抗 ENA 抗体谱。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湿热痹证、瘀热痹阻证、阴虚内热证和脾肾阳虚证4型,比较患者自身抗体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的联系。结果4组证型间抗 dsDNA 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86,P =0.000)。进一步做两两比较,风湿热痹证患者抗 dsDNA 抗体阳性率高于瘀热痹阻证和阴虚内热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20、20.739,P =0.000);4组证型间抗核小体抗体(Anu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15,P =0.000)。进一步做两两比较,脾肾阳虚证患者 AnuA 阳性率高于风湿热痹证、瘀热痹阻证和阴虚内热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090、7.599、8.252,P =0.000、0.006、0.004);4组证型间抗 U1RNP 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49,P =0.083),实证组(风湿热痹证和瘀热痹阻证)与虚证组(阴虚内热证和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8,P =0.026)。结论抗 dsDNA 抗体、AnuA 和抗 U1RNP 抗体可作为 SLE 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作者:代荣琴;潘磊;杨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桑白皮不同有效部位群对小鼠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小鼠按体质量等级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桑白皮总黄酮组、桑白皮总多糖组、病毒唑组,每组30只。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滴鼻感染小鼠,治疗组分别予桑白皮总黄酮、桑白皮总多糖、病毒唑干预。每日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3、5、7 d 计算肺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RT - 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病毒载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肺指数在不同时间点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P ﹤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第3、5、7天肺指数均明显降低( P ﹤0.05),总黄酮及总多糖组明显优于病毒唑组( P ﹤0.05)。正常组肺组织未检测到呼吸道合胞病毒,模型组病毒载量随时间逐渐增多。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各时间点病毒载量有不同程度降低,但桑白皮总黄酮组低,与桑白皮总多糖及病毒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桑白皮总黄酮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优于桑白皮总多糖及病毒唑组。
作者:董德刚;张秀英;刘小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针灸在海外的传播非常广泛,各个学术团体之间百家争鸣,英国天干地支针灸作为其中一支,传承完整连贯,学术思想系统,自成体系。针灸的海外传播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前后。针灸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本土化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中医海外传播的特殊案例。国内中医医史文献工作者大多致力于国内传统文献研究,对于海外文献研究十分欠缺,而对欧洲中医的研究则更少。英国天干地支针灸诞生于海外针灸传播的第三阶段,伴随着东方医学国际学院的建立而产生。目前已知的英国针灸流派主要有六种:五行针灸、零点平衡、理疗针灸、中国蓝调、英国医学针灸和天干地支针灸。《黄帝内经》是干支针灸的理论的基石。《淮南子》《道德经》《易经》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亦成为干支针灸的理论来源。天干地支针灸流派,也被称为五运六气针灸(以下简称干支针灸),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人是 J. D(Dick)van Buren 医生。
作者:江南;祁天培;王静平;于凡;吴永贵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