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陈红勤

关键词:激光, 心肌血管重建术, 冠心病
摘要: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是一种新近开展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而且病变弥漫不能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晚期冠心病患者。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可明显缓解病人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本文就其作用机制的几种假说作一综述。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是一种新近开展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而且病变弥漫不能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晚期冠心病患者。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可明显缓解病人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本文就其作用机制的几种假说作一综述。

    作者:陈红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单硝酸异山梨酯和血管氧应激:老药的新研究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普伐他汀对9014例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及平均胆固醇水平:LIPID试验随访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硝酸酯类在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病人中的晚期缺血预适应模拟作用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脏围术期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治疗和预后

    目的:探讨心脏围术期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的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治疗和预后。方法:心脏术后3个以上系统器官衰竭患者29例,其中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患者22例。给予解除病因,改善循环,呼吸机辅助,血液透析,预防感染等措施,持续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29例中22例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患者有11例治愈出院,治愈率50%,剩下18例患者仅1例治愈出院,死亡17例,总死亡率58.6%。结论:及早解除病因,有效呼吸机辅助,改善循环及早血液透析和预防感染是降低心脏围术期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葛飞岭;邱兆昆;张翔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的价值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9例UA患者入院时分别测定CRP、心脏肌钙蛋白T(cTN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访三个月,观察终点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源性猝死。结果:在109例UA患者中,CRP升高37例(34.2%),正常72例(66.1%),三个月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源性猝死5例,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5例,冠脉搭桥术(CABG)6例。其中CRP升高组A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死亡率无明显差别。CRP的敏感度(83.33%)较TNT、CK-MB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P升高、cTNT升高、陈旧性心梗和胸痛次数是预测近期AMI、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对UA患者的近期预后和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危险分层的良好指标之一。

    作者:张维;曹奕;张煜;邱朝晖;焦青萍;陈阳;谈中茹;郑柏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动脉粥样硬化中单硝酸异山梨酯对内皮功能的保护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风湿性心脏病围术期右心室功能的变化

    目的:动态观察风湿性心脏病(RHD)围术期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右心室功能不全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49例风心病择期行瓣膜替换术患者,根据不同瓣膜病变情况分为单纯主动脉瓣病变(AO)组、二尖瓣关闭不全(MI)组、二尖瓣狭窄(MS)组和联合瓣膜病变(DV)组,运用多腔漂浮导管及REF-1~(TM)右心功能监测仪,观测患者围术期RVEF的变化规律。结果:AO组患者围术期RVEF无显著性改变(P>0.05)。其他各组患者,术前RVEF均显著性下降低于正常(P<0.05),其中以DV组下降明显(P<0.01),MS组又比MI组明显(P<0.05);麻醉诱导后RVEF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P<0.05);体外循环停机即刻各组RVEF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P<0.05),但术后早期(2~4h)RVEF均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5),术后12h以后,MI组虽逐渐回升,但仍较术前有所改善,MS组和DV组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低于正常水平。结论:风心病围术期RVEF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右心室功能不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文放;王志农;张宝仁;郝家骅;朱家麟;徐志云;梅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047 伴房室传导阻滞的SCN5A基因变异的临床、遗传和生物物理特性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脏牵张激活性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心脏受到机械刺激时,会引起心肌细胞膜电活动的改变而导致心律失常,牵张激活性离子通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心脏牵张激活性离子通道的特性及其与心律失常关联性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对该领域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周利龙;王兴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房肌纤维出现每分钟达350~600次的不协调、不规则的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按发作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阵发性和持续性(多以6周为界);按心室率可分为慢速型(<60次/分)、中速型(60~100次/分)、快速型(100~180次/分)、极速型(>180次/分)。治疗上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控制心室率、恢复心律、防治血栓栓塞等。在临床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孙鲁民;严庆峰;韩英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048 升主动脉瘤自体主动脉瓣再植入:瓣膜功能早期衰败的危险因素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049 Amplatzer装置关闭房间隔缺损与手术治疗的对比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肌梗死后猝死机制的新概念:梗死灶周神经再生与室性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后病灶周围存在神经再生,且以交感神经为主,具有独特的表型。这种再生重构的神经对慢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猝死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抑制心肌梗死后神经的异常再生重构,可为预防心肌梗死后的猝死提供一条新途径

    作者:刘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051 FMD和IMT在检测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054 全机器人技术能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吗?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053 补救性PTCA术患者应用阿昔单抗6个月后的疗效评价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肌细胞能够再生:传统概念的转变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肌细胞可以增殖与再生;在病理状态下,心肌细胞增殖与再生加速。再生的心肌细胞由干细胞分化而来。阐明心肌细胞再生的意义,可为防治心力衰竭提供新思路。

    作者:陈绪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植物雌激素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植物雌激素是一种杂环多酚类化合物。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具有降低血脂、抗脂质过氧化、抑制平滑肌增殖及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心血管疾病产生有益的影响,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徐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046 相对淋巴细胞计数:老年充血性心衰患者死亡率的预测指标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