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控制补液量对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

汤瑜;向培;徐威;邱全兴;胡学军;符玉章;姚平

关键词:控制出血, 补液量, 治疗, 肝硬化,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高动力循环, 门脉高压, 消化内科, 危重病症, 食管胃底, 病理基础, 循环血, 死亡率, 继发性, 大出血, 病情
摘要: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的消化内科危重病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门脉高压和肝硬化高动力循环是导致大出血主要的病理基础[1].控制补液量在保证有效循环血量的同时,不造成继发性门脉高压及高动力循环是控制出血的关键[25].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及其对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XJAP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在患者术后复发中的意义.结果 HCC组织中XIAP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x2=7.03,P<0.01).XIAP 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TNM分期、病理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复发组XIAP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x2=6.48,P<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XIAP高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结论 XIAP有望成为预测HCC患者术后复发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郭晓东;曲建慧;熊璐;孙志强;刘树红;赵雨来;周光德;赵景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及调节T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细胞免疫及调节T细胞(Treg)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志愿者及PLC患者介入治疗术前1 d与术后1个月外周血CD4+、CD8+T细胞及调节T细胞的比例变化;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35的含量.结果 PLC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所占T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6.81%±6.19%对34.86%±3.44%,P<0.05);CD4+/CD8+T细胞比例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03%±0.15%对1.70%±0.19%,P<0.05).TACE治疗后,CD4+T细胞所占T淋巴细胞的比例及CD4+/CD8+T细胞比例分别上升至30.59%±4.77%及1.29%±0.15%.PL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1.05%±3.99%对4.92%±1.71%,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下降至7.52%±3.00%.P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三者之间lL-35值分别为:(381.08±94.21)pg/mL、(362.24±115.67)pg/mL、(331.20±83.94)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C患者AFP升高[(1 674±1 649)ng/L],术后1个月下降明显[(827±981)ng/L],Treg细胞的变化与AFP 的变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01.结论 TACE能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状况.

    作者:廖娟;王春晖;李肖;孟文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肿瘤组织;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I;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三种.局部消融治疗的特点一是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二是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局部消融治疗在过去的20年左右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继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后的第三大肝癌治疗手段,而且由于其疗效确切,特别在小肝癌的治疗方面,射频消融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因此被认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陈敏山;陈敏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线粒体功能不全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类型.NAFLD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以及内质网应激等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不全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曹伟;赵彩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伴发焦虑、抑郁与细胞因子关系的初步探讨

    我国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 000万例[1],其中超过30%的患者在1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2].这两类患者长期承受病情和病程、生活质量、经济保障及其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等问题困扰,往往伴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3].这些持续存在的不良情绪与躯体症状相互影响,甚至引发免疫激活,影响其疗效及预后[4].

    作者:陈蓓;刘沁毅;孙琳;叶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患者单纯性胆碱酯酶极度降低1例

    患者,男,40岁,乙型肝炎病史20年,胆碱酯酶降低10月人院.患者1990年发现乙型肝炎,2006年开始出现肝功能异常后服用拉米夫定,20个月后停用,之后病毒定量始终在检测值以下,肝生化指标基本正常.

    作者:吉英杰;范振平;张文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腺苷蛋氨酸和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比较S-腺苷蛋氨酸(SAMe)、熊去氧胆酸(UDCA)以及二者联合用药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138例ICP患者分成3组:A组43例,单用SAMe 1 g+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B组56例,单用UDCA每日1 5 mg/kg,口服;C组39例,联合使用SAMe 1 g和UDCA每日15 mg/kg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疗效.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瘙痒评分、总胆汁酸(TBA)、ALT和AST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C组下降显著;而总胆红素(Tbil)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直接胆红素(Dbil)的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组和B组,Dbil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妊娠结局方面,三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Me和UDCA均是治疗ICP的有效药物,联合用药效果佳.

    作者:陈慧;邓东锐;乔福元;陈素华;冯玲;曾万江;李茂芹;段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研究现状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G-)菌胞壁的脂多糖(LPS),其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通常在细菌死亡后由胞壁崩解自溶时释放,也可在细菌代谢过程中以发疱方式产生.临床上约有79%~92%的肝硬化患者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1-3].现已证实IETM与肝硬化病变密切相关.

    作者:吕震;张友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控制补液量对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的消化内科危重病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门脉高压和肝硬化高动力循环是导致大出血主要的病理基础[1].控制补液量在保证有效循环血量的同时,不造成继发性门脉高压及高动力循环是控制出血的关键[25].

    作者:汤瑜;向培;徐威;邱全兴;胡学军;符玉章;姚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病因致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的比较

    虽然目前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各自肝组织病理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是未见到比较其相互间肝组织损伤和纤维化程度的报道.为了解这些疾病引起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差异,我们统计了914例各型肝炎患者,并对他们的一般情况和肝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作者:王雅青;沈宏辉;徐志强;徐伟;王小鹏;白冰珂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46例药物性肝病临床用药疗效观察

    本研究对我科2007-2010年间收治的药物性肝病患者共46例进行治疗观察,对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诊治用药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病例均为我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底的住院患者,46例患者均为药物性肝病,其中观察组23例,男1 5例,女8例,平均年龄(50.1±13.1)岁;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49.5±14.4)岁.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各项肝功能异常程度方面均具无可比性.

    作者:陈锦武;陈其奎;袁宇红;于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4型Toll样受体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IR)在肝脏的表现,其发病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NAFLD的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和脂肪性肝炎(NASH)及纤维化.临床研究显示,有20%~30%的NAFL患者可进展为NASH,后者是NAFLD发生肝硬化的必经阶段.4型Toll样受体(TLR4)是内毒素识别受体,介导固有免疫,与肝脏炎症损伤及纤维化修复密切相关.TLR4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作者:李楠;徐正婕;范建高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3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超声诊断分析

    我科室将近几年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3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超声诊断表现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诊断依据.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3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其中男性6例,女性24例,年龄19~65岁,病程10 d至10年不等,患者均排除因过量饮酒所致肝损伤,无服用损肝药物史,亦排除肝炎病毒感染,且除外心源性肝病、代谢性肝脏疾病,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会议所修订的AIH诊断标准.

    作者:朱宏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9例分析

    目的 提高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PVT)形成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合并PVT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的升高或相对升高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VT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在患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及时、合理地选择各种方法进行抗凝、溶栓是治疗的关键.结论 提高对肝硬化合并PVT的认识,及时诊断、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是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

    作者:田丰;王媛;解莹;张亚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103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可有不同的发展和结局,成人急性乙型肝炎大多呈自限性,但5%~10%可转为慢性.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血清生化学和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以及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机制.

    作者:杨国亚;陈科;王晖;谢青;谢敬东;庄炎;桂红莲;史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拉米夫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本文通过观察口服拉米夫定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后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生化指标HBeAg、HBV DNA 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永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金龙胶囊对人肝癌高转移细胞系转移的抑制作用

    金龙胶囊由鲜守官、鲜金钱白花蛇、鲜蕲蛇等组成.具有破瘀散结、解郁通络的中医功效.药效学研究表明,胶囊能够抑制肿瘤生长,抑制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辅助放化疗[1-2].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金龙胶囊对原发性肝癌、食管癌、胃癌、肠癌以及乳腺癌、子宫颈癌等肿瘤具有明显的疗效,能够阻抑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是,金龙胶囊的抗癌机制迄今为止尚未见全面报道.尤其是在抗肝癌转移和复发的基础研究方面报道较少.

    作者:李立新;叶胜龙;王艳红;李建生;孙瑞霞;薛琼;陈洁;高东梅;赵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HBV基因型与替比夫定疗效的关系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关键为抗病毒治疗,替比夫定是目前治疗CHB的一线用药.HBV基因型与CHB的疾病进展、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病毒变异等具有密切关系[1-6].关于替比夫定抗病毒疗效与HBV基因型之间的关系目前鲜有报道,为了探讨HBV基因型和替比夫定疗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抗病毒治疗48周进行了随访观察,并检测患者的HBV基因型,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李伟;李颖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人体感染HBV后结局取决于宿主免疫反应,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在机体清除HBV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HBV特异性T细胞活化障碍[1].

    作者:王星;苏智军;苏密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阿德福韦酯治疗未成年人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疗效

    近年来,随着拉米夫定耐药的逐渐增多,初治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的逐渐增多,我们在家属知情同意后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未成年人的慢性乙型肝炎1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于文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