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假性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沈丛欢;徐宁;罗毅;韩龙志;陈小松;张建军;夏强

关键词:肝脏占位, 淋巴瘤, 低回声, 肝左外叶切除术, 多发囊肿, 乙肝表面抗原, 血流信号, 淋巴组织增生, 肝左叶, 低密度, 肿瘤复发, 术前诊断, 增强扫描, 形态, 术后病理, 免疫组化, 瘤样病变, 核心抗体, 患者, 规则
摘要:患者,女,50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半月入院.患者B超提示肝回声增多增粗,左叶低回声团块,大小21×16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肝内见多发无回声区,大10×12 mm,边界清,形态规则.诊断:肝多发囊肿,肝左叶低回声团块.上腹部CT:平扫见左外叶低密度占位,约2.0×1.5 cm.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MRI(图1):T1W1低信号,T2W1偏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出现强化.PET-CT:肝左外叶低密度影,FDP代谢增高,恶性病变可能大.肝多发囊肿,肝右叶钙化灶.AFP,CEA,CA199均正常.乙肝表面抗原,核心抗体,e抗体均(+),HCV(-),血常规,肝功能正常.术前诊断肝左叶恶性肿瘤可能大,于2011-1-31行肝左外叶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8天出院,随访至6月无肿瘤复发.术后病理(图2):肝脏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假性淋巴瘤样病变,1.7×1.7×1.5 cm).免疫组化:CD20部分(+),CD3部分(+),k(+),λ(+),Ki67散在(+),CD5(+),CK部分(+),CD23(-),CyclinD-1(-),VS38C(+),CD79α部分(+),CD34(-),CD31部分(+).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S-腺苷蛋氨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而肝炎后肝硬化是严重和不可逆的疾病,尤其失代偿期患者预后差,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密切相关[1].S-腺苷蛋氨酸(SAMe)是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的天然物质,主要作为甲基供体参与各种酶促转甲基过程,并通过转巯基通路作为合成牛磺酸、半胱氨酸及谷胱甘肽的前体.研究显示S-腺苷蛋氨酸是一种有效的抗抑郁药[2],本研究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调查,并应用SAMe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评估其疗效,以促进肝硬化患者的全面治疗和康复.

    作者:褚爱霞;张爱军;许琳;王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差,5年的生存率仅14%[1].大部分患者多次发生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病情逐步恶化至慢性肝衰竭而死亡.近十年来,随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部分患者病情明显控制.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3例,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2].其中男性59例,女性24例,年龄32~62岁.全部病例均为HBV单纯感染,入院前6个月内均未接受过抗病毒药物治疗.排除其他嗜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代谢性肝病等.

    作者:秦华;万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布-加综合征1例

    患者,男,19岁,山西籍人.主因“乏力、间断腹泻伴肝功能异常两个月”于2010年8月13日就诊.患者两个月前因饮食不洁后出现乏力、纳差、腹泻、上腹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TBil 30.6 μmol/L,ALT 46.0 U/L,AST 31.0 U/L.HBsAg(+),HBeAg(+),抗-HBc(+).B超:(1)肝脏肿大;(2)大量腹水.胃镜示食管静脉曲张(轻度).为明确诊断,转诊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予恩替卡韦抗病毒等治疗,效果不佳.于3天前饮食不洁后再次出现腹泻,门诊以“1.病毒性肝炎(乙型);2.腹水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2岁时因大面积烧伤,曾输血1次.家族史中其伯父有乙型肝炎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毒物接触史,无酗酒史,无疫区居住史.

    作者:邵鸣;肖玉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腺苷蛋氨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腺苷蛋氨酸(SAMe)是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的天然物质,主要作为甲基供体参与各种酶促转甲基过程,并通过转巯基通路,作为合成牛磺酸、半胱氨酸及谷胱甘肽的前体.我们通过使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思美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观察NASH患者的肝功能、血脂和B超脂肪肝声像图变化,从而观察思美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

    作者:马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肝内中、小胆管非化脓性、进行性、炎症损伤为特征,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临床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病.目前PBC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非洲和亚洲尚缺乏相关资料.PBC在英国和美国的患病率和发生率较高,人群PBC流行率在37/100万至144/100万之间[1,2].PBC在我国的发病率目前尚无报道,随着诊断技术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我们发现PBC在我国肝病患者中并不少见.PBC的起病隐匿,自然病程个体差异大,因此早期诊断、早期预测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刘红虹;福军亮;罗生强;施明;张纪元;王福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研究终点——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共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根据临床和组织学表现可分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后者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并且与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也相关.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组织了一场关于NASH研究领域关键问题的研讨会,就NASH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研究终点达成共识,该共识只是指导试验设计和实施的一般性指南文件,而并非临床诊疗指南.关于研究终点的建议证据参照AASLD指南应用的GRADE系统:建议的强度分为强(1)、弱(2),证据标准的质量分为高(A)、中(B)、低(C);关于临床试验设计的建议主要根据专家意见.

    作者:马佳丽;张福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治疗严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严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80例严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HBV DNA、ALT、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HBsAg、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数据行t和x 2检验.结果 治疗1、2周时拉米夫定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70.0% (28/40)和95.0% (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 (19/40)和80.0% (32/40)(x 2=4.178,4.114;P=0.041,0.043).1、2周时拉米夫定组PTA复常率为60.0%(24/40)和82.5%(33/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15/40)和62.5% (25/40)(x 2=4.053,4.013;P=0.044,0.045).4周时拉米夫定组TBil复常率77.5%(31/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 (22/40)(x 2=4.528;P=0.033).1年时拉米夫定组HBsAg和HBeAg血清转换率为62.5% (25/40)和70.0% (28/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0% (34/40)和90.0%(36/40)(x 2=5.230,5.000;P=0.022,0.025).结论 早期应用拉米夫定治疗严重急性乙型肝炎,能迅速降低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但HBsAg和HBeAg血清转换率降低.

    作者:于建武;孙丽杰;赵勇华;康鹏;颜炳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指门脉高压基础上发生的胃粘膜病变,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病变部位主要在胃底,常伴有胃底粘膜萎缩,通过内镜和组织学检查两种方法测得PHG的发病率分别为93.4%和76.1%[1].一、门静脉高压目前认为,门静脉高压是PHG发生的必要条件.吴凤婷[2]对22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门静脉内径>1.35cm(尤其>1.47cm)时,发生PHG的可能极大.

    作者:李瑞;毛华;黄纯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应用巢式-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HBV cccDNA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 HBV cccDNA)是HBV复制的原始模板,是HBV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HBV cccDNA的存在状态及动态变化成为研究HBV肝外分布及复制问题的热点.诸多研究证实,PBMC中存在HBV DNA,但是否存在HBV复制模板HBVcccDNA及复制过程,却有不同意见.国内外学者进行大量探索,建立了许多方法用于检测乙型肝炎患者PBMC等标本中HBV cccDNA,但因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够高,重复性欠佳,迄今尚无可靠的检测方法和商品化试剂[1-3].本实验建立巢式-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HBV cccDNA,并初步分析PBMC中HBV cccDNA的存在状态及临床意义,探索研究HBV复制状态、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陈延平;孟存英;徐光华;冯继红;王平忠;白雪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阿德福韦与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比较

    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失偿期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本研究应用阿德福韦与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偿期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通城县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偿期患者中,按随机抽样形式收集61例,其中阿德福韦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8.1岁.Child-Pugh分级B级18例,C级13例.拉米夫定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49.3岁.Child-Pugh分级B级18例,C级12例.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作者:黎志良;蔡天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96周的疗效评估

    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例[1],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2-3],抗病毒治疗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CHB)发作和疾病进展已成为共识.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的研发成功为治疗CHB提供了新的武器.恩替卡韦(ETV)是近批准新一代的抗HBV环戊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有很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自2007年在国内上市以来,因疗效肯定、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CHB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衣展华;丁锷;陈俊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或)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及其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预防组33例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和(或)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治疗前予拉米夫定(LAM) 100 mg/d并持续至治疗结束后6个月,对照组39例未接受预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和临床表现.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种属性独立性x 2检验,进行危险比评估.结果 预防组HBV再激活发生率为12.12%(4/33),对照组为76.92%(30/39),预防组HBV再激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 2 =10.3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HBV再激活后患者死亡率、肝炎发生率高于预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性肝损伤、重型肝炎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有9例进展为重型肝炎,均死亡.结论 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或)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HBV感染者预防性使用LAM可以有效防止HBV再激活,降低病死率.所有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或)化疗药物的患者在用药前须进行常规HBV筛查.

    作者:任慧琼;闻炳基;王月兰;徐赛芳;张化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HBV相关性肝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CEACAMl)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HBV相关性肝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1例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VEGF的表达,光镜下计数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81例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表达阳性率为71.60% (58/81),VEGF表达阳性率为54.32% (44/81),二者分别与包膜浸润、门静脉侵袭、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CEACAM1阴性组MVD值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VEGF阳性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CEACAM1的表达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rs=-0.358,P=0.001).结论 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表达下调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生成参与肝癌血管生成,促进其侵袭和转移.

    作者:许刚柱;刘凯歌;赵慧;徐锐;徐莉;姚杨;任婷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医源性因素

    目的 分析各种医源性因素在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中的不良影响,以便更好地加强医院管理及指导临床.方法 2005年8月至2010年10月在建湖县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14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将其中26例同时并发肝肾综合征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余116例未并发肝肾综合征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一般资料及14种医源性因素;大量放腹水;院内感染;良好的医患沟通;肾毒性药物的使用;强力利尿;血容量纠正不足;腹部穿刺后局部感染;限钠饮食的标准;电解质紊乱发现与纠正的及时性;合并其他疾病的漏诊;降低门静脉高压药物的使用;低蛋白血症纠正的及时性;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良好的医患沟通、合并其他疾病的漏诊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院内感染、肾毒性药物的使用、强力利尿、腹部穿刺后局部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量放腹水血容量纠正不足,限钠饮食的标准,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降低门静脉高压药物的使用,低蛋白血症纠正的及时性,电解质紊乱发现与纠正的及时性,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方面差异亦有统计学(P<0.05).结论 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而言,不良的医源性因素极易诱发肝肾综合征.

    作者:肖海刚;郭津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六味五灵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在不同国家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4%.在肥胖人群中可达57%~74%[1].本研究采用六味五灵片治疗NAFLD患者2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真菌感染48例分析

    近来年,医院真菌感染的感染率逐年升高[1].重型病毒性肝炎免疫功能低下,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增高,更易合并真菌感染,预后差,病死率高.2006年至2010年我院共收治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52例,并发真菌感染48例,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平均42.5岁.住院时间11~89 d,平均32 d.亚急性重型肝炎17例,慢性重型肝炎31例,均为HBV感染.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肝衰竭诊疗指南》诊断标准[2].

    作者:刘俊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HBV YMDD变异者采用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治疗144周临床比较

    目的 评价阿德福韦(ADV)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 YMDD变异患者144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在门诊和住院的经拉米夫定(LAM)治疗后出现HBV 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A组单用ADV 10 mg/d治疗144周;B组采用ADV 10 mg/d和LAM 100 mg/d联合治疗12周,后单用ADV 10 mg/d治疗132周;C组采用ADV 10 mg/d和LAM 100 mg/d联合治疗144周;D组接受ETV 1 mg/d治疗144周.结果 治疗144周时四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ALT复常率、HBV DNA达到检测水平以下的百分率与A组、B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144周的基因型耐药率分别为30%(9/30)、26.7%(8/30)、3.3%(1/30)、40%(12/30)(x 2=11.556,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BV YMDD变异后采用ADV与LAM联合治疗更安全有效.

    作者:邱源旺;黄利华;蒋祥虎;胡泰洪;丁虹;蒋跃明;戴亚新;周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肝脏假性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患者,女,50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半月入院.患者B超提示肝回声增多增粗,左叶低回声团块,大小21×16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肝内见多发无回声区,大10×12 mm,边界清,形态规则.诊断:肝多发囊肿,肝左叶低回声团块.上腹部CT:平扫见左外叶低密度占位,约2.0×1.5 cm.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MRI(图1):T1W1低信号,T2W1偏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出现强化.PET-CT:肝左外叶低密度影,FDP代谢增高,恶性病变可能大.肝多发囊肿,肝右叶钙化灶.AFP,CEA,CA199均正常.乙肝表面抗原,核心抗体,e抗体均(+),HCV(-),血常规,肝功能正常.术前诊断肝左叶恶性肿瘤可能大,于2011-1-31行肝左外叶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8天出院,随访至6月无肿瘤复发.术后病理(图2):肝脏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假性淋巴瘤样病变,1.7×1.7×1.5 cm).免疫组化:CD20部分(+),CD3部分(+),k(+),λ(+),Ki67散在(+),CD5(+),CK部分(+),CD23(-),CyclinD-1(-),VS38C(+),CD79α部分(+),CD34(-),CD31部分(+).

    作者:沈丛欢;徐宁;罗毅;韩龙志;陈小松;张建军;夏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6的测定及其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6(IL-16)的变化规律,旨在探索IL-16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病例为2006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共74例,男51例,女23例,年龄16~73岁.入选病例诊断2000年制订的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22例健康对照来源于本院健康体检人群,男13例,女9例,年龄18~69岁.

    作者:唐先梅;刘佩芝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建立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78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 2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年龄、腹水、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甲胎蛋白、PT、WBC、TBil、DBil、Cr、BUN、血清钠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肝性脑病、感染、PT、TBil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所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该人群的预后判断模型,通过计算预后指数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93~0.970).其评估价值优于CTP分级(0.862)、MELD评分(0.807)及MELD-Na评分(0.774).结论 肝性脑病、感染、PT、TBil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

    作者:汤伟亮;赵钢德;董志霞;项晓刚;王晖;周惠娟;桂红莲;郭斯敏;庄焱;谢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