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明;张鞠玲;崔恩博
血浆置换技术在临床中已较多用于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一些危重患者在血浆置换治疗后很快出现肝性脑病,病情进一步进展.为此,我们对连续性血液滤过在重型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观察和回顾性对比分析.
作者:陈凯红;张英;邓俊;王娟华;张喜珍;石萍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2 6和0.000 2);在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中治疗前后的TBil、DBil、GGT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0 2、0.000 0和0.000 8).结论 UDCA可有效治疗DILI,尤其是对那些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更为合适.
作者:倪鎏达;谢青;李捍卫;韩文科;徐伟民;王琳;谢敬东;许昕;陈晓蓉;徐国光;陈成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年来,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是否要严格限钠已有争论,本研究将8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不限钠饮食与限钠饮食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钠、尿钠、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血清白蛋白、肾血流量、肾功能损害、利尿效果、腹水消退情况作对比研究.
作者:顾锡炳;刘霞英;徐月琴;朱红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女性,56岁,因乏力、纳差伴皮肤瘙痒半月,加重伴巩膜黄染、尿黄1周入院.患者2009年2月5日无明显诱因感乏力、纳差,厌油腻,伴有皮肤瘙痒,当时无明显眼黄、尿黄,自服氯雷他定1片,1/d,2 d后自觉纳差加重,伴恶心,并出现明显巩膜黄染,小便如浓茶.
作者:毕真真;杭小锋;徐文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无恶心、呕吐,精神、食欲好.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年.查体:神清,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腹平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呜音正常.
作者:薛云平;温志立;黄神安;袁小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以往的研究资料提示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HBV或HCV感染、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肝吸虫感染等有关 [1-6].
作者:汪慧;周华邦;周东勋;王昊;王庆;邹姗姗;涂芊茜;胡和平;吴孟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前HBV分为A、B、C、D、E、F、G、H八种基因型.HBV基因型具有显著的民族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特点.HBV基因型与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抗病毒疗效、病毒变异等相关[1-4].本研究探讨新疆不同少数民族HBV基因型分布及其特点.
作者:丽娜;马玉霞;鲁晓擘;张跃新;丁春艳;肖琳;阿曼古丽;罗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与C组比较,D组和E组LPS及TLR4表达显著降低(P<0.05);D组与E组相比,D组LPS及TLR4表达较低(P<0.05);B组与A组比较LPS及TLR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急性肝衰竭时,血中LPS及TLR4的表达显著上调,用思密达预防和治疗后显著下调,且预防组下调更为显著.
作者:杨洁;王安辉;聂青和;刘清泉;李运明;阎永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之、秋水仙碱等治疗,患者自诉7月2日因发热停服以上药物,并于同日外院查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示转氨酶活性升高至890 U/L.
作者:张展;徐列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重组人干扰素是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有效药物,多数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然而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血小板减少是其中之一.干扰素所致血小板减少通常程度较轻(下降幅度10%~50%),然而少数患者却可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甚至危及生命,不得不中止治疗.
作者:李丽;闾军;韩大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率较高,病情凶险.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病例较少见.2004年2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1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现将其临床特点作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报道如下:
作者:魏兆勇;张分明;诸廷广;南倩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l、ALP及GGT异常.有2例嗜酸性粒细胞>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6例,胆汁淤积型1例,混合型3例,未分型10例.所有患者均康复.结论 痔血胶囊成分复杂,其引起的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推测痔血胶囊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患者对其中成分的特异质性反应有关.
作者:王晓今;陈成伟;傅青春;张军红;孔敏;王静华;施莉琴;周丰;李雪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脏是机体解毒、生物合成、生物转化的重要器官.乙型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必然造成严重的蛋白合成障碍、代谢紊乱以及有毒物质的积聚,血浆中的蛋白质和多肽也必然发生明显改变[1].笔者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发现,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触珠蛋白(HP)和补体B因子(CFB)水平相对健康正常人有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触珠蛋白和补体B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采用ELISA方法检测85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这两种蛋白含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冯滨;杨海英;欧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1在基因转录水平无明显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7 d后,MMP-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Collagen I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而TIMP-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人肝星状细胞高表达MMP-1后显著抑制Collagen I蛋白的表达,其机制主要通过发挥其酶活性降解collagen I蛋白,而不影响collagen I基因水平的表达,同时也不影响TIMP-1在基因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
作者:刘天会;丛敏;王萍;尤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男性, 51岁,因乏力、腹胀3年余,间断腹泻2年于2008年10月27日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腹胀,不能胜任日常工作,在当地医院超声示肝肿大,自服药物治疗(药名不详),症状时轻时重.2006年腹胀症状加重,食欲下降,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腹部超声及肝脏穿刺活检,诊断为慢性肝炎(中毒可能性大),予保肝等对症治疗,症状缓减.今年7月,因乏力、腹胀症状加重,到当地医院住院诊治,诊断为病因不明肝大,肾功能不全.
作者:周平;司慧远;任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等可有一过性异常,且以轻、中度升高为主,经过及时正规治疗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很少会发展成慢性肝炎.
作者:赵旭春;刘颖翰;王玮;曹文智;常桂红;武永平;张剑平;田志新;宋雪冬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阻止肝损伤进展的重要措施.拉米夫定(LAM)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被确认,但长期应用后HBV易出现变异和发生耐药而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比较LAM加用阿德福韦(ADV)或换用ADV治疗LAM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寻求对LAM失效患者更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经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0拷贝/ml.A组DNA转阴率12周、24周、48周、96周分别为64.0%、80.0%、84.2%、94.4%,B组DNA转阴率12周、24周、48周、96周时分别为32.0%、68.0%、80.0%、88.2%.A组未发现ETV耐药变异,B组患者共有3例(12.0%)发生耐药,48周和96周ETV基因型耐药率分别为4.0%、12.0%.结论 ETV治疗初治和LAM耐药患者均有较好病毒学应答,但LAM耐药患者较初治患者ETV累积耐药率高.
作者:邵幼林;赵卫峰;陈良云;吴金华;吴国祥;甘建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活动期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主要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我们对2006年-2008年在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研究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春华;史昌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非伤寒沙门氏菌血液感染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回顾调查患者临床基本情况、原发病、实验室结果、治疗和预后;培养患者全血标本,使用VITEKⅡ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血清学分型.K-B药敏纸片测定法作药敏试验.结果 非伤寒沙门氏菌血液感染是散发的;血液感染的非伤寒沙门氏菌对三代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性好;出现对头孢曲松耐药和中介的非伤寒沙门氏菌;血液感染的非伤寒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耐药比较常见.结论 非伤寒沙门氏菌血液感染推荐使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类抗生素.
作者:郭桐生;史云;陈素明;杨静;崔恩博;鲍春梅;曲芬;毛远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