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续性血液滤过在重型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观察

陈凯红;张英;邓俊;王娟华;张喜珍;石萍霞

关键词:连续性血液滤过, 重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治疗, 血浆置换治疗, 血浆置换技术, 危重患者, 肝性脑病, 对比分析, 临床, 多用, 病情
摘要:血浆置换技术在临床中已较多用于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一些危重患者在血浆置换治疗后很快出现肝性脑病,病情进一步进展.为此,我们对连续性血液滤过在重型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观察和回顾性对比分析.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4周疗效分析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为关键的治疗,其首选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1].替比夫定(telbivudine)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HBV药物,研究表明,替比夫定治疗24周的疗效可预测2年的耐药变异.本研究分析我院应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4周的疗效.

    作者:赵伟;杨永峰;顾小军;夏茵;王华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限钠饮食与限钠饮食对肝硬化患者白蛋白、肾血流量及腹水消退的影响

    近年来,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是否要严格限钠已有争论,本研究将8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不限钠饮食与限钠饮食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钠、尿钠、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血清白蛋白、肾血流量、肾功能损害、利尿效果、腹水消退情况作对比研究.

    作者:顾锡炳;刘霞英;徐月琴;朱红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作用的探讨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化合物,富含于细胞内,GSH主要通过其功能基团巯基及γ谷氨酰胺腱参与机体的多种生化反应及代谢,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解毒及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等作用,可用于肝脏解毒及改善肝功能等.我们在对原发性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同时使用GSH进行保肝治疗,与同期采取的常规保肝治疗措施比较,GSH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李中艳;盛崇明;朱宗耀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立加利仙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

    之、秋水仙碱等治疗,患者自诉7月2日因发热停服以上药物,并于同日外院查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示转氨酶活性升高至890 U/L.

    作者:张展;徐列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噬血细胞综合征危重型抢救成功1例

    体均阴性,CMV、EBV、CoxV阴性,胸片无异常.

    作者:张海燕;王晖;谢青;谢敬东;诸葛传德;周惠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抗-HBs、抗-HBe和抗-HBc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相关性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以往的研究资料提示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HBV或HCV感染、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肝吸虫感染等有关 [1-6].

    作者:汪慧;周华邦;周东勋;王昊;王庆;邹姗姗;涂芊茜;胡和平;吴孟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在原发性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大多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被认为是中晚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TACE对肝功能损伤及HBV DNA复制水平的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为探讨抗病毒在原发性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作者选用拉米夫定联合TACE作为观察对象,选择常规TACE作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朱云杰;蔡文辉;张春英;姚长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开放对照临床试验

    2 6和0.000 2);在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中治疗前后的TBil、DBil、GGT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0 2、0.000 0和0.000 8).结论 UDCA可有效治疗DILI,尤其是对那些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更为合适.

    作者:倪鎏达;谢青;李捍卫;韩文科;徐伟民;王琳;谢敬东;许昕;陈晓蓉;徐国光;陈成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5种少数民族HBV基因型分布及其特点

    目前HBV分为A、B、C、D、E、F、G、H八种基因型.HBV基因型具有显著的民族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特点.HBV基因型与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抗病毒疗效、病毒变异等相关[1-4].本研究探讨新疆不同少数民族HBV基因型分布及其特点.

    作者:丽娜;马玉霞;鲁晓擘;张跃新;丁春艳;肖琳;阿曼古丽;罗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抗氧化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循证医学证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特点是在无过量酒精摄入的情况下患者肝细胞内脂肪沉积.NAFLD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为3%~24%.新研究显示,NAFLD在美国健康成人中的发病率高达33%,在日本健康成人中的发病率为29%.NAFLD包括一系列的组织学异常:从肝细胞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甚至有可能发展到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及肝病相关性死亡.

    作者:宗蕾;陆伦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马尔他布鲁氏菌引起自发性腹膜炎1例

    患者,男性,30岁,2007年6月无明显诱因发热、乏力就诊当地医院,B超提示肝缩小,实质病变,门脉增宽,脾大,腹水,入我院就诊,入院前3 d发热,体温高39.7℃.入院查:体温36.5℃,脉搏84次/min, 呼吸18次/min ,血压120/68 mmHg.患者面色晦暗,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见瘀点、瘀斑、蜘蛛痣、肝掌.

    作者:陈素明;张鞠玲;崔恩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动脉栓塞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的临床应用(附45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TAE)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临床应用的价值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失去手术指征的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患者急诊TAE治疗.其中8例在行TAE治疗的同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结果 45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全部止血成功,无复发性出血及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TAE是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安全、有效和首选的方法.

    作者:马威;董景辉;王华明;张军华;李勇武;王如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

    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活动期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主要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我们对2006年-2008年在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研究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春华;史昌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陈旧牛胆汁浸泡米粒中毒致肝衰竭1例

    抗-HCV阴性,抗-HAV IgM阴性,抗-HBs阳性;B超示胆囊壁水肿,余正常.

    作者:刘立;庄林;李云丽;雷华;刘春云;戴静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阻止肝损伤进展的重要措施.拉米夫定(LAM)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被确认,但长期应用后HBV易出现变异和发生耐药而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比较LAM加用阿德福韦(ADV)或换用ADV治疗LAM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寻求对LAM失效患者更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经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简化诊断标准的介绍

    提供了在不同人群中评估诊断力度的机制[1-2].对包含983例患者的6项研究资料进行总结,计算出该积分系统的诊断准确性为89.8%[3].

    作者:王绮夏;马雄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兰州地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变迁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治疗经过顺利,预后良好,既往无发展为慢性肝炎的报道.近年来,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及临床特点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为了解其临床变迁和特点,我们对2003年1月-2008年3月年间诊断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8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焦建中;周小平;魏亚君;何士强;王秀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与外周血CD4 T细胞增殖反应

    α-干扰素(IFN-α)抗HBV,除了直接降解病毒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因此,通过改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免疫应答能力的IFN-α来清除HBV是治疗CHB有效方法.然而,IFN-α诱导的CD4 T细胞增殖反应与其应答之间的关系不恒定[1-4],而且哪些因素影响CHB患者在IFN-α治疗后的免疫细胞的激活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外周血CD4 T细胞增殖反应的性质与IFN-α应答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反应是否与病毒载量、病毒基因型及热点变异有关.

    作者:韩永年;杨金龙;卢培;汤群;郑水根;朱玮;游龙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氯雷他定诱发严重淤胆型肝炎1例

    患者,女性,56岁,因乏力、纳差伴皮肤瘙痒半月,加重伴巩膜黄染、尿黄1周入院.患者2009年2月5日无明显诱因感乏力、纳差,厌油腻,伴有皮肤瘙痒,当时无明显眼黄、尿黄,自服氯雷他定1片,1/d,2 d后自觉纳差加重,伴恶心,并出现明显巩膜黄染,小便如浓茶.

    作者:毕真真;杭小锋;徐文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MMP-1过表达抑制人肝星状细胞I型胶原表达

    1在基因转录水平无明显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7 d后,MMP-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Collagen I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而TIMP-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人肝星状细胞高表达MMP-1后显著抑制Collagen I蛋白的表达,其机制主要通过发挥其酶活性降解collagen I蛋白,而不影响collagen I基因水平的表达,同时也不影响TIMP-1在基因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

    作者:刘天会;丛敏;王萍;尤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