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57例肝硬化血脂与肝功能相关性的临床分析

朱朝阳

关键词:肝硬化, 血脂水平, 肝功能, 相关性, 患者, 分级, 方法
摘要:本研究采用Child-Pugh分级的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丙型肝炎病毒致肝细胞癌的分子机制

    丙型肝炎病毒(HCV)属黄病毒科,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9.6 kb,编码4种结构蛋白(Core, E1, E2, p7)和6种非结构蛋白(NS2, NS3, NS4A, NS4B, NS5A, NS5B).

    作者:冯刚;石爽;庄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8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1].以往认为本病在我国少见,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文对我院6年来确诊的68例PB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指导临床诊治.资料与方法

    作者:尧颖;杨晋辉;尤丽英;杨婧;徐智媛;陈学平;杨黎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前-S真核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前前-S位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前-S1区上游,长135 bp,编码45 aa,相对分子质量约45 000[1].杨倩等[2,3]对前前-S基因启动子序列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小样本的北方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前前-S基因广泛存在于我国HBV基因组中.

    作者:周飞;任建林;卢雅丕;陈美娅;陈建民;王琳;董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多抗原肽免疫血清体外阻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癌细胞株HepG2的初步研究

    前期工作中,我们针对丙型肝炎病毒(HCV)高变区(HVR1:390~411aa)设计并合成了多抗原肽(MAP)序列,并用MAP免疫家兔后获得高效价(1∶40 960)免疫血清,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1].

    作者:闵峰;宋闽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拉米夫定耐药治疗新概念:单药还是联合治疗

    拉米夫定是首个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药物,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该药对延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的进展起明显作用,但长期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的产生大大降低了该药的长期疗效.

    作者:Pietro Lampertico;孙剑;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以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诊治体会(附1例报道)

    肝脏神经内分泌癌是嗜银细胞癌,类癌的一种,在肝脏原发肿瘤中非常少见,目前国内外仅见个案报道,而以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肝神经内分泌癌更为罕见.本院近期收治1例,诊治过程颇有心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雅青;王小鹏;徐伟;崔莲;高凤娟;黄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

    通常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的疾病,更多见于男性.梁晓峰等[1]报道HBsAg阳性率在男性为8.12%,而在女性约6.85%.

    作者:刘跃进;李强;于进红;刘莉;李雯雯;杨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肠功能衰竭相关性肝病治疗策略

    20世纪60年代后期,Douglas Wilmore 和Stanley Dudrick 在费城儿童医院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肠外营养(PN):一个小肠几乎完全闭锁的儿童通过PN存活下来,成长发育,并顺利转换为肠内营养.

    作者:傅海燕;刘丽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Budd-Chiari综合征11例误诊分析

    Budd-Chiari综合征(BCS),即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主干/肝段下腔静脉多种性质的阻塞导致肝静脉血流受阻.

    作者:张世斌;金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第163届Falk论坛肝脏病演讲摘要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但耐药发生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且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停药后易反弹[1].

    作者:汤守兵;柯昌征;康健;李东;陈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澳大利亚乙型肝炎现状和对策

    澳大利亚(澳洲)约有9万~16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估计发病率0.5%~0.8%,主要为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岛国的移民,其他包括非洲和地中海地区移民、土著居民、注射吸毒者、男同性恋者和囚犯.

    作者:陈姝;傅青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甲胎蛋白升高与其预后的关系

    本文通过180例甲胎蛋白(AFP)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升高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了解AFP升高与形成肝硬化、肝癌的关系,进而探讨AFP升高在判断慢性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意义.

    作者:严萍;张洁;叶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PNS)的临床特征,探讨PNS患者生化及病理参数的改变规律.方法 对病理或影像学检查确诊的635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PNS组与非PNS组临床特征、生化及病理参数等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PNS 占同期原发性肝癌住院人数的 20.0 % ( 127/635),男女之比为8.77∶1.PNS主要表现为6种异常:血小板增多症(占同期原发性肝癌住院人数的6.14 %,下同),高胆固醇血症(5.83%),白细胞增多症 ( 5.20 %),红细胞增多症( 1.10 %),高钙血症 ( 0.94 %),低血糖症( 0.79 %).原发性肝癌PNS组与非PNS组相比,在平均AFP水平、肿瘤负荷、肝炎病毒感染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PNS患者平均AFP水平、肿瘤负荷和肝炎病毒感染率较高,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漏诊和误诊.

    作者:冯晓玲;鲍冰;王志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收集33例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肝功能、血浆内毒素(ET)和T淋巴细胞CD3+、CD4+、CD8+亚群及CD4+/CD8+比例,分析CD细胞与ET的相关性.同时以33例中青年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ET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且CD4+及CD4+/CD8+比例明显下降.血ET水平与CD4+及CD4+/CD8+比例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高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作者:任卫英;张顺财;王逸清;赵媛;涂传涛;周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罗格列酮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我们采用猪血清诱导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观察罗格列酮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辉;师水生;尹福忠;邓志华;武希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肝损害45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规律性.方法 对453例各期HFRS患者的肝功能及相关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期HFRS患者均伴有肝损害,转氨酶轻度增高居多,γ-谷氨酰转肽酶(GGT)早期轻到中度升高,总胆红素仅轻度升高,碱性磷酸酶变化不明显.轻型、中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肝损害较少,重型、危重型多并发肝损害.结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即可并发肝损害,发生率较高,以转氨酶及GGT轻至中度增高为特征.不同类型HFRS患者肝损害程度与临床表现成正相关.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

    作者:王九平;王平忠;李军;魏欣;王临旭;王雅格;张颖;何文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情重,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们应用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黄平;杨永峰;钟华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α1-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α1胸腺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前,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方案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的完全应答率在50%~80%之间,停药后的复发率为15%~40%[1].

    作者:周朝晖;佘为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MELD评分与CTP分级评价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预后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对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预后的评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1例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行人工肝治疗分为人工肝组56例与对照组55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和CTP分级,进行对比分析,观察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结果 MELD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在CTP分级中, CTP C级治疗效果差,人工肝治疗的效果也差.MELD分值在<20、20~30和30~40三个范围内,人工肝组病死率分别为12.5%、48.0%和72.2%,对照组分别为13.3%、62.5%和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40分患者人工肝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评分与CTP分级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具有预测作用.MELD评分和CTP分级各有特点,将两种评分方式有机结合互补不足,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判断严重肝病预后较科学的手段之一.

    作者:陈吐芬;龚作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