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YMDD变异临床相关因素的研究

张友定;徐朝峰

关键词:乙型肝炎患者, 变异,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患者, 相关因素, 拉米夫定, 跟踪观察, 慢乙肝
摘要:3年来我们用拉米夫定(LM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213例,对其中HBV YMDD变异52例进行跟踪观察,以探讨LMV治疗慢性乙肝患者HBV 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引起同行重视.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内皮素及其转化酶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外周血内皮素(ET-1)含量和肝脏前内皮素原(ppET-1)和内皮素转化酶(ECE)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以期对其在门脉高压中动态变化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方法通过四氯化碳(CCl4)介导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放免法检测ET-1,半定量RT-PCR法观察不同时期肝组织中ppET-1和ECE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外周血ET-1含量和肝脏ppET-1的表达分别从第8周和第6周开始显著升高,且ET-1的升高与门脉高压形成呈显著相关,而肝脏中ECE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外周血中ET-1含量的增高和肝脏中ppET-1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形成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许夕海;陈澍;卢清;施光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乙醇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体外研究

    随着乙醇消耗的增多,乙醇对肝脏的损害日渐突出,但乙醇性肝损伤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为此,建立乙醇性肝损伤细胞培养模型,进一步从细胞水平研究乙醇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作者:戴宁;曾民德;李继强;陆伦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分析

    研究表明,拉米夫定可抑制HBV DNA复制,但HBeAg阴转率低,易出现病毒变异,停药后易反跳,长时间服用易出现耐药.有报道认为联合用药可减少复发,提高疗效.为此,我们采用拉米夫定与苦参素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与单用拉米夫定组比较,以观察联合治疗方案的抗病毒疗效.

    作者:陈俊飞;谈顺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我们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进行传统综合治疗基础上对29例患者应用血浆置换(PE)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尹有美;庞晓鹰;于立新;咸建春;王开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抗病毒药物疗效

    为了提高α-干扰素(IFN)及拉米夫定(LAM)两种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治疗应答率,我们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血清含量的病人分组治疗,发现各组疗效有明显差异.

    作者:巨立中;聂庆平;顾三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多见.目前认为,基因1型HCV感染伴有NAFLD常提示有代谢综合征,基因3型HCV感染与肝脂肪变有独立相关性,HCV伴NAFLD可增加严重肝纤维化和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危险性[1,2].本文对此作简要介绍.

    作者:傅青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缬沙坦对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Ⅰ型(AT1)受体阻断剂对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猪血清诱导建立肝纤维化模型,以大剂量和普通剂量缬沙坦干预,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胶原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核因子(NF)kB p65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胶原面积显著减少,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纤维化程度也明显改善;模型组α-SMA、TGF-β1、NFkB p65表达增强(P<0.05),缬沙坦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模型组和大剂量组α-SMA分别为19.68±1.28和8.66±1.72,TGF-β1分别为22.36±4.77和9.95±2.28,NFkB p65分别为30.31±4.16和19.80±1.96(均为面密度值,P<0.05).结论缬沙坦能明显抑制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发生,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降低TGF-β1、NFkB p65等表达有关.

    作者:潘亮;杨大明;施公胜;张彦亮;张弘;魏群;李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记分对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的预测

    我们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记分系统预测113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的死亡情况,并与Child-Pugh评分系统作比较,旨在明确在评价重型肝炎预后方面两者的优缺点.

    作者:沈美龙;张一;钟渊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自1977年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首次用于治疗HBsAg阳性患者后,HBIG作为被动免疫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保护急性暴露或易受感染者、预防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化行肝移植者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或作为联合被动-主动免疫中的被动免疫制剂,用于保护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阻断母婴传播.

    作者:陈素清;朱启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拉米夫定长期疗效影响的评估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关系.方法81例拉米夫定Ⅲ期临床试验病人,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 mg,共16~60个月,平均(48.8±10.5)个月,停药后随访6个月至1年.HBV基因型用特异性引物PCR方法测定.血清HBV DNA定量用bDNA方法,HBV血清学标志检测用酶免疫荧光法.结果81例病人中,B基因型17例(20.97%),C基因型62例(76.54%),B、C基因混合型2例(2.47%).B和C基因型病人治疗前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分别为(81.1±73.2)U/L和(68.4±72.1)U/L(P=0.578),治疗前HBV DNA水平为(1 774.7±1 658.7)mol/L和(2 035.5±2 569.0)mol/L(P=0.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长达5年的拉米夫定治疗中,B和C基因型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1.18%和30.65%,血清学转换时间分别为(29.1±20.8)个月和(21.5±12.4)个月,血清学转换持久率分别为85.71%和84.21%,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治疗24周时,C基因型的HBV DNA转阴率(96.8%)比B基因型(76.5%)高(P<0.01),治疗48、104和156周时,两种基因型的HBV DNA转阴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年中,B、C基因型的ALT复常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和C两种基因型的YMDD变异率分别为70.6%和64.5%,平均变异出现时间分别为28.3个月和26.6个月.结论本研究未显示HBV基因型对长期拉米夫定疗效有明显影响.

    作者:徐蓓;姚光弼;程新建;朱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氟他胺引起暴发性肝衰竭一例

    患者男,78岁,因乏力,纳差,腹胀2周,伴恶心,眼黄,尿黄进行性加重1周入院.患者2003年7月初开始无诱因逐渐出现乏力,纳差,厌油腻,腹胀不适,并进行性加重,1周后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呈茶色.无皮肤瘙痒,无发热,无腹痛、腹泻,无皮疹,无白陶土样大便,无恶心、呕吐.否认输血及血制品史;否认病前明显不洁饮食及生食海鲜史,否认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

    作者:辛海光;张瑞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阿德福韦用于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体会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抑制病毒迅速,疗效好等优点,但随着拉米夫定疗程的延长,逐年升高的YMDD耐药变异,给持续有效的治疗带来不少麻烦.阿德福韦的上市为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现就阿德福韦治疗4例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罗生强;高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转化生长因子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检测

    测定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变化,可为临床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疗效评价指标.

    作者:叶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57例存活二年以上晚期肝癌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多模式治疗晚期肝癌长期生存因素.方法对1990年至2001年收治的372例尚有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指征的晚期肝癌患者中生存2年以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包括治疗方法在内影响生存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量、门脉癌栓、肝内外转移、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脏储备功能和治疗模式.在所有病例中存活2年以上者57例(15.32%),其中行个体化综合序贯治疗占48例(20.25%),9例(6.67%)单用TACE治疗.结论在众多因素中,个体化综合序贯治疗是改善晚期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

    作者:周丰;倪鎏达;陈成伟;茹素娟;傅青春;王晓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组肝脏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等一系列改变.肥胖和糖尿病是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NAFLD特别是NASH患者通常伴有胰岛素抵抗(IR)和代谢综合征,IR可能为联系NAFLD病因和临床特征之间的桥梁.

    作者:李锋;范建高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集束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集束射频治疗是近年引进的一项治疗肝癌的新技术,自2001年3月以来,我们尝试应用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力强;任永强;熊锦华;胡大荣;闻炜;王帅;张成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处理--美国肝病学会的推荐意见

    编者按:近美国肝病学会公布了对急性肝衰竭的推荐意见(载于Hepatology 2005,41(5):1178-1193)很有参考价值.鉴于北美和欧洲近年来由于病毒性肝炎引起肝衰竭的发生率减少,而药物导致的肝衰竭在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该推荐意见中占有相当篇幅.但该推荐意见对于临床实践仍有较普遍的指导价值.本刊对此作简要介绍,读者可仔细阅读全文,结合具体情况加以采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低血糖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糖低于正常值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4年4月住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对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做动态分析.结果9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低于正常67例(72.8%),其中死亡56例(68.7%),与其他并发症并存的发生率较高.动态分析空腹血糖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变化有三种形式,空腹血糖持续多次减低患者死亡率亦较高.空腹血糖减低患者中,仅部分呈典型低血糖症表现,死亡率高.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常并发空腹血糖减低者的死亡率高.在积极综合治疗后,持续多次空腹血糖减低患者死亡率较高.呈低血糖症患者死亡率高.血糖减低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个体化原则.

    作者:洪尚游;万谟彬;赵汉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恩替卡韦: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选择

    目前,全球约有4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30%的感染者会发展为进展性甚至致死性肝脏疾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在慢性感染的发展过程中,血清病毒负荷量是一个至关紧要的因素,HBV DNA大于5 log10/ml感染者的10年存活率明显降低,肝细胞癌或肝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

    作者:侯金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