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宏艳
我市麻风病患病率从流调时的0.24‰,降至0.0026‰.大部分县(市、区)已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患病率≤0.01%)为掌握我市麻风病人生存状况,我们对2007年底累计的麻风病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铁菊;郭黄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科于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应用丹参酮胶囊治疗过敏性紫癜7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科门诊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的患者,符合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为首次发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78例,男50例,女28例;年龄7~65岁,平均15岁;病程2~13天,平均7天.对照组78例,男48例,女30例;年龄8~63岁,平均14岁;病程3~15天,平均7天.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均有可比性.
作者:姚宏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艾滋病的流行,马尔尼菲青霉菌已成为广西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我院于2004年8月至2007年7月收治了晚期艾滋病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48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绍标;刘燕芬;秦英梅;谢志满;欧汝志;农影星;陆宁;谢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监测高流行区曾接受过麻风血清学抗体检测的人群和病人家属,观察该人群的麻风发病情况.方法: 1991-1994年每年对监测人群采取血清学随访,并监测新发病人.2008年对病人家属和村庄人群筛查,确认发病情况.结果: 对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和广南县的6个自然村共1632自然人群以及两县1985-1990年发病的112例麻风患者的家属723人监测18年,分别发现12例新病人,自然人群和病人家属发病率分别为0.74%和1.7%.在研究的6个村庄中,原亚临床感染率高的村庄发病率不高,而原亚临床感染率中等的一个村庄连续发现9例患者.结论: 麻风亚临床感染程度和发病不平行,麻风单次抗体检测对发现病人的作用价值不大,如何及时发现新发病人仍有待探讨.
作者:沈建平;李文忠;周敏;杨荣德;陆世学;王娟;徐光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磷酸化活化转录因子2(p-ATF2)和磷酸化细胞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和皮肤纤维瘤(DF)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p-ATF2和p-STAT3分别在15例DFSP和18例DF皮损石蜡包埋切片中的表达.结果: 在15例DFSP中,分别有13例和14例高表达p-ATF2和p-STAT3.而在18例DF中,分别有8例和6例表达p-ATF2和p-STAT3.DFSP中p-ATF2和p-STAT3的表达均显著高于DF中的表达(P<0.05).在DFSP中,p-ATF2与p-STAT3阳性表达呈高度相关性(r=0.63,P<0.05).结论: p-ATF2和p-STAT3在DFSP中呈高表达,提示它们在DFSP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陈思远;钱悦;吴艳;朱里;黄长征;涂亚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与朝鲜、俄罗斯相邻,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人口218万,有汉、朝、满、回、蒙等10多个民族,其中朝鲜族占8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37%.
作者:朴大吉;金光;郑明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分析本地区皮炎湿疹患者斑贴试验的结果及临床意义,并比较成人组与儿童组阳性结果的异同.对东营市人民医院门诊确诊的84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湿疹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斑贴试验总阳性率60.71%,成人组阳性率为64.81%,儿童组阳性率53.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种变应原中总阳性率排前5名的分别是氯化钴、重铬酸钾、硫酸镍、对苯二胺、芳香混合物.成人组阳性率较高的分别是氯化钴、重铬酸钾、硫酸镍;儿童组阳性率较高的分别是:硫酸镍、甲醛、芳香混合物.氯化钴、重铬酸钾、硫酸镍是东营地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湿疹的常见变应原,斑贴试验对寻找变应原及日常防护均有意义.
作者:马强;魏姝玥;王学红;任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院应用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学治疗重度痤疮,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116例痤疮患者均为典型重度痤疮1:3级痤疮患者有粉刺,同时伴大量丘疹和脓疱,可见大的深在性炎性损害,发生在面、颈及胸背部;4级痤疮患者除伴上述皮损外,同时有结节和囊肿,易形成瘢痕。经统计,此次3级患者76例,4级患者40例.
作者:胡志帮;向光;黎斌;张昆梅;汪春惠;张莉;魏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分泌I型干扰素(IFN-α、IFN-β)的影响,探讨角质形成细胞(KC)对HSV-2 感染的免疫防御机制.方法: 以HSV-2感染HaCaT细胞,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感染后24 h、48 h、72 h IFN-α1、α2、β1 mRNA的表达.结果: HaCaT细胞静息状态存在IFN-α1、α2、β1三种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但HSV-2感染HaCaT细胞后IFN-α1、α2、β1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在72 h内随时间的递增而逐渐升高.结论: 在HSV-2感染KC的初期,KC分泌的I型干扰素参与HSV-2感染的免疫防御反应,对清除HSV-2及防止其扩散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杰;钟绮丽;朱亦男;万峻;张超;董小林;刘文丽;邵勇;于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为了解公众对麻风病的了解程度、接受能力和相关态度,增强其自我保健能力和对麻风病的警觉性,我们选取了浙江省原高、中流行区的部分重点城镇,进行麻风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工作,比较干预前后公众麻风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态度的改变情况,评价干预效果.
作者:许亚平;沈云良;吴李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观察白芍总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83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1组27例,对照2组26例.治疗组采用白芍总苷1.8 g/d联合咪唑斯汀10 mg/d治疗;对照1组只用咪唑斯汀10 mg/d治疗;对照2组只用白芍总苷1.8 g/d治疗.3组均在7、14、21、28天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1组有效率81.5%;对照2组有效率65.4%.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作者:李黎;王春梅;刘冰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影响斑秃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量表,对574例斑秃患者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574例患者中,38.7%生活质量中重度受损;年龄、初发年龄、病程、复发、局部症状、指甲累及和斑秃类型与DLQI评分相关.结论: 在斑秃临床治疗中应关注心理精神问题.
作者:齐思思;徐峰;慕彰磊;盛友渔;杨勤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该病的发生与发展,研究认为白细胞介素-12(IL-12)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使用抗IL-12抗体对银屑病分别开展了I、II、III期临床实验,发现抗IL-12抗体可明显缓解银屑病症状,目前研究认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现就抗IL-12抗体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传杰;陆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对6例淋巴瘤样丘疹病(Lyp)的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病临床皮损为多形性,初为水肿性丘疹及小结节为主,逐渐有部分丘疹中心坏死、结痂.组织病理:见真皮浅、中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多呈楔形分布,部分异形性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色淡、胞浆淡染,部分细胞核深染且大小不一,可见核分裂相.根据不典型细胞的形态,淋巴瘤样丘疹病可分A、B、C三个亚型.6例Lyp中倾向于A型5例,B型1例,未见C型.免疫组化均显示CD30+、CD45RO+、CD20-.应用小剂量泼尼松等药物治疗,6例均治愈.Lyp临床上易误诊,需借助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予以确诊.并应与皮肤淋巴瘤相鉴别,注意随访.
作者:张艳芳;周桂芝;卢宪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因右肩背多发结节,肿块半年而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肩背部起数个坚硬的红色皮下结节,有瘙痒感,否认患处发病前有外伤史.当地医院按毛囊炎、皮肤感染外用红霉素软膏,口服头孢拉丁治疗无效,结节逐渐增多并增大成肿块,质地坚硬,部分结节瘢痕样.既往体健,否认有张口困难、吞咽困难及手指遇冷变紫、变白等症状.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陈朝潮;茹怡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他克莫司是一种非甾体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外用他克莫司软膏,能够有效治疗儿童和成人的特应性皮炎已被多篇报道阐述,1-3其安全性已被普遍认同.我们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使用0.1%他克莫司和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正规治疗此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党宏;李晓杰;应作霖;陈玲娣;孙越;郑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色素性荨麻疹又称斑丘疹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多在幼儿和青春期发病,成人发病不常见.c-kit基因突变是多数肥大细胞增生症的病因,1本文报道临床所见1例典型成人色素性荨麻疹.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全身褐色斑丘疹5年就诊,5年前患者躯干出现数处淡红色圆形斑疹,缓慢增多,颜色逐渐转变为红褐色,后蔓延至颜面和四肢.皮损不能自行消失,无明显自觉症状.
作者:党育平;赵广;袁小英;李东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C)合成和分泌的分泌型TNF-α(sTNF-α)、膜相关型TNF-α(MA-TNF-α)和膜TNF-α在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收集和培养PV患者MC,经LPS刺激后检测其合成和分泌各型TNF-α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PV患者MC合成和分泌的sTNF-α、总TNF-α(包括膜TNF-α和MA-TNF-α)、MA-TNF-α和膜TNF-α的生物学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MC合成和分泌的sTNF-α、MA-TNF-α和膜TNF-α在PV发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艳杰;王莉丽;张士发;王良民;宋丽新;赵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全身红斑、鳞屑10年余,斑块、结节2年,肿块8月,色素异常3月,于2007年10月来我科就诊.10余年前,患者双下肢伸侧出现红斑、丘疹、鳞屑,伴明显瘙痒,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神经性皮炎,对症治疗后好转.以后皮损反复发作,出现苔藓样变,并延及躯干及头面.2年前皮损加重,红斑浸润、出现结节、丘疹增多并融合成斑块,其上覆片状鳞屑,瘙痒加重,治疗效果欠佳.取腹部斑块作病理检查示:表皮增厚,有单一核细胞浸入表皮,似Pautrier微脓肿,真皮浅层有致密单一核细胞浸润.
作者:黄淑琼;杨定彬;余晓强;杨学军;张予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各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儿童组与青少年组χ2=3.43、1.62(均P>0.05);儿童组与青年组χ2=6.85(P<0.05)、3.32(P>0.05),青少年组和青年组χ2=0.03、0.10(均P>0.05) 我们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自体疣包埋术治疗扁平疣、寻常疣患者10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102例进行总结,并对影响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李新芳;王晓云;仪晓芹;郑大有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