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张秀云;邱雁;邵新军;张令美
重症药疹是指皮损广泛和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内脏受损的药疹.主要包括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重症多形红斑型(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剥脱性皮炎型(exfoliative dermatitis,ED)等.
作者:杨建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为探讨华中地区原发性皮肤黑素瘤初次诊断时的预后评估状况及变迁,收集近20年本地区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原发性皮肤黑素瘤4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组织病理特征,进行预后评估.结果:临床分期I~II期27例(27/43,62.8%),III~IV期16例(16/43,37.2%),平均年龄分别为56.6岁与57.2岁;平均发病-诊断间期分别为1.6年与1.4年;平均Breslow厚度分别为0.92 mm与2.89 mm;I~II期溃疡6例(6/27,22.2%),水平放射生长模式9例(9/27,33.3%),垂直生长模式18例(18/27,66.7%);III~IV期溃疡6例(6/16,37.5%),均为垂直性生长.比较近2个10年间本地区原发性皮肤黑素瘤的主要预后变量,发病-诊断间期缩短2.24年与1.48年(P=0.017),发病年龄、Breslow厚度、性别、解剖分布、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核分裂指数及炎症细胞浸润等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方险峰;李家文;吴志洪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们采用包皮环切手术配合CO2激光、液氮冷冻治疗尖锐湿疣病例85例,同时设对照组,采用其它方法治疗病例82例,两组病例在治愈率,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鹏;张秀云;邱雁;邵新军;张令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为了解大连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与病原菌菌种构成及分布特点,我科从2005年4月~2006年5月对我院皮肤科门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进行真菌常规镜检和分离培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景东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为探讨性病(STD)患者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275例STD患者逐一进行调查.用SPSS 11.0软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有68%的患者存在就诊延误(延误7d以上).就诊延误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初有无明显的尿道炎症状、症状的初解释、出现症状后自我医疗行为、患者对STD的态度和首诊医疗机构性质等5个变量.
作者:田立红;陈翔;罗丹;肖水源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们自2006年2月~2007年3月应用窄谱UVB(NB-UVB)联合补骨脂注射液及单独应用NB-UVB治疗86例寻常型银屑病,并对两种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翟晓翔;李敬果;陈向辉;张翠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们应用阿昔洛韦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晓影;于洁;生秀芬;赵黎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硬皮病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20例硬皮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以10名正常人皮肤组织为对照.结果:硬皮病皮损中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表达增强可能与硬皮病的发病有关.
作者:康瑞花;袁永贵;高顺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96例女性尖锐湿疣(CA)患者均来自我院性病门诊,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醋酸白试验阳性.
作者:宋映雪;闫会文;伦文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祛疣洗剂治疗尖锐湿疣(CA)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祛疣洗剂治疗前后基底细胞和棘细胞的Ki-67及表皮Bax、Bcl-2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TUNEL法检测治疗前后表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祛疣洗剂治疗后基底细胞和棘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Bax、Bcl-2在祛疣洗剂治疗前后表皮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凋亡指数在治疗后略高于治疗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祛疣洗剂治疗CA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表皮的基底细胞和棘细胞的增殖而发挥作用的.
作者:王焱;朱晓静;李英;朱黎明;徐炜;施中元;赵敏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检测麻风菌不同抗原脂蛋白诱导单个核细胞(PBMC)IL-12p40分泌水平.方法:以麻风菌不同抗原刺激体外培养的少菌型(PB)、多菌型(MB)麻风患者及健康接触者PBMC,加入或不加外源性IFN-γ共培养,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IL-12p40分泌水平.结果:(1)麻风菌胞浆抗原(MLSA)和麻风菌33KDa脂蛋白可诱导健康接触者、PB患者PBMC分泌IL-12p40;(2)外源性IFN-γ可上调健康接触者和PB患者PBMC分泌IL-12p40水平.结论:麻风菌33KDa脂蛋白是PB患者IL-12p40的有效诱导剂,外源性IFN-γ可上调IL-12p40分泌,为麻风病免疫治疗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作者:陈小华;翁小满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鲍温病又称原位鳞状细胞癌、皮肤原位癌、表皮内癌.病程缓慢,但也有少数患者发生侵袭性生长及远处转移1.多中心鲍温病少见,现报道我科门诊多中心鲍温病伴发鳞状细胞癌1例.
作者:王涛;刘跃华;方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果酸的抗粉刺作用.方法:建立兔耳粉刺模型,然后外用果酸治疗.结果:经果酸治疗后,症状减轻,未治疗者无明显改变.结论:20%果酸可用于痤疮的治疗.
作者:李琳;赵梓纲;马长生;李恒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在临床实践中常误诊为尿布皮炎或痱子,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笔者对门诊就诊婴幼儿念珠菌病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吕娅妮;姜启君;何萍;许静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麻风病可疑线索调查是根据麻风病具有疫点、家庭聚集和复发等特点,开展疫点、麻风治愈者及其家属等重点人群为对象的调查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我市于2007年10月,开展了麻风病可疑线索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戴艺锋;林盈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下唇变黑30年,局部溃破3个月就诊.3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唇出现绿豆大黑褐色斑,无明显自觉症状,黑斑发展缓慢,自认为色素痣,一直未就诊,近年黑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下唇及内侧黏膜,局部稍隆起发硬,3个月前下唇中线偏左黑斑表面出现一黄豆大溃疡,逐渐增大至甲盖大小,溃疡边缘隆起,无脓血性异味分泌物,进食感疼痛,为明确诊断来本院就诊.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乏力,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无内分泌病史及遗传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蒋鹏;刘玲;何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院收治院外误诊瘤型麻风伴发II型麻风反应患者2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例1男,51岁,农民.因全身红斑、结节、痒,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0天,于2002年8月12日到我院就诊.
作者:陈怀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临床资料例1男,51岁.因左臀部丘疹、结节10余年来我院就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臀部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的丘疹,伴有轻度瘙痒,部分皮损增大形成结节,破溃流出乳白色石灰渣样物质,可自行愈合.皮损反复发作,体积逐渐增大,数目不断增多.否认局部摩擦和外伤史.既往无代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张德春;王爽;王旻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2例中国汉族人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2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患者家族中的正常人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家系I发现一个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TSC2基因第1372位碱基由胞嘧啶(C)突变为胸腺嘧啶(T),导致第458位氨基酸(精氨酸)处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散发患者II发生了一处移码突变(frame shift mutation):TSC2基因第5238位与5255位碱基之间缺失CATCAAGCGGCTCCGCCA 18个碱基,其后密码子发生移位.结论:无义突变c.1372 C>T(p.R458X)和移码突变5238-5255 del 18 bp CAT CAAGCGGCTCCGCCA 1746 del HIKRLR可能是导致这2例患者临床发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姚凤鸣;范星;周伏胜;权晟;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科门诊自2004年5月~2007年5月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50例,未出现糜烂、溃疡等副反应,痛苦较小,疗效可靠,操作简便,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段振忠;董英豪;陶春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