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唇恶性黑素瘤1例

蒋鹏;刘玲;何黎

关键词:下唇, 褐色斑, 自觉症状, 内分泌病, 明确诊断, 隆起, 临床资料, 溃疡, 局部, 患者, 黑斑, 遗传病, 色素痣, 疾病史, 分泌物, 异味, 体重, 疼痛, 黏膜, 绿豆
摘要: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下唇变黑30年,局部溃破3个月就诊.3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唇出现绿豆大黑褐色斑,无明显自觉症状,黑斑发展缓慢,自认为色素痣,一直未就诊,近年黑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下唇及内侧黏膜,局部稍隆起发硬,3个月前下唇中线偏左黑斑表面出现一黄豆大溃疡,逐渐增大至甲盖大小,溃疡边缘隆起,无脓血性异味分泌物,进食感疼痛,为明确诊断来本院就诊.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乏力,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无内分泌病史及遗传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包皮环切配合激光、冷冻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我们采用包皮环切手术配合CO2激光、液氮冷冻治疗尖锐湿疣病例85例,同时设对照组,采用其它方法治疗病例82例,两组病例在治愈率,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鹏;张秀云;邱雁;邵新军;张令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柴芍汤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女性痤疮临床观察

    为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女性痤疮的有效方法,对90例II和III度女性痤疮患者分中药柴芍汤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组及单纯口服维胺酯胶囊对照组,疗程8周.结果:治疗后第2、4、6、8周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76%,43.90%,68.29%,85.37%;4.76%,21.43%,52.38%,71.43%.各随访点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第4周的两组有效率差别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58%经期缩短的患者经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痛经缓解.

    作者:刘雯;王玮蓁;曾宪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烟台市1998~2007年梅毒感染情况分析

    为了解烟台市梅毒发病情况,现对1998~2007年间烟台市通过疫情报告上报的梅毒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玲;于相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NB-UVB联合补骨脂注射液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我们自2006年2月~2007年3月应用窄谱UVB(NB-UVB)联合补骨脂注射液及单独应用NB-UVB治疗86例寻常型银屑病,并对两种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翟晓翔;李敬果;陈向辉;张翠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中国首支赴黎巴嫩维和二级医院皮肤病例分析

    2007年1月根据联合国的要求,中国首次向黎巴嫩派遣维和二级医院,执行联合国赋予的二级卫勤保障任务1.现将4月2日开诊至8月31日在执行维和医疗任务期间诊治的107例皮肤病患者的情况和一些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张忠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果酸抗兔耳模型黑头粉刺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果酸的抗粉刺作用.方法:建立兔耳粉刺模型,然后外用果酸治疗.结果:经果酸治疗后,症状减轻,未治疗者无明显改变.结论:20%果酸可用于痤疮的治疗.

    作者:李琳;赵梓纲;马长生;李恒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中心鲍温病伴鳞状细胞癌1例

    鲍温病又称原位鳞状细胞癌、皮肤原位癌、表皮内癌.病程缓慢,但也有少数患者发生侵袭性生长及远处转移1.多中心鲍温病少见,现报道我科门诊多中心鲍温病伴发鳞状细胞癌1例.

    作者:王涛;刘跃华;方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白藜芦醇对人A375及鼠B16F10黑素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人A375及鼠B16F10黑素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MTT法、流式细胞仪、光学显微镜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Res对人A375及鼠B16F1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Res对人A375及鼠B16F10细胞均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依赖性关系.结论:Res在体外可抑制恶性黑素瘤(MM)细胞的增殖.

    作者:赵婧;张毅;周毅成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50例疗效观察

    我科门诊自2004年5月~2007年5月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50例,未出现糜烂、溃疡等副反应,痛苦较小,疗效可靠,操作简便,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段振忠;董英豪;陶春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275例性病患者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讨性病(STD)患者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275例STD患者逐一进行调查.用SPSS 11.0软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有68%的患者存在就诊延误(延误7d以上).就诊延误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初有无明显的尿道炎症状、症状的初解释、出现症状后自我医疗行为、患者对STD的态度和首诊医疗机构性质等5个变量.

    作者:田立红;陈翔;罗丹;肖水源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瘤型麻风病1例

    我院皮肤科发现1例以左手指背侧溃疡为主诉的瘤型麻风病人,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纯鹏;刘胜海;孙春菊;孙世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家系ALK1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研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一家系ALK1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例HHT家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家系成员的ALK1基因全部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以家系中的健康者和100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出现ALK1基因的错义突变c.101 0T>C(p.L337P),即第1010位碱基由胸腺嘧啶(T)突变为胞嘧啶(C),使得ALK1基因第7号外显子第337位密码子由CTG变为CCG,导致正常的亮氨酸被脯氨酸替代.结论:ALK1基因的错义突变c.1010T>C(p.L337P)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作者:许康;范星;田佳新;扈晓成;周伏圣;方巧云;杜文辉;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咪喹莫特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 98例全部为2006年3月~2007年3月我科门诊外生殖器及肛周尖锐湿疣患者,经临床确诊并且5%醋酸白试验阳性,年龄20~62岁.

    作者:韩宝康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II型麻风反应误诊2例

    我院收治院外误诊瘤型麻风伴发II型麻风反应患者2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例1男,51岁,农民.因全身红斑、结节、痒,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0天,于2002年8月12日到我院就诊.

    作者:陈怀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微波及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女性尖锐湿疣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96例女性尖锐湿疣(CA)患者均来自我院性病门诊,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醋酸白试验阳性.

    作者:宋映雪;闫会文;伦文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泛发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1例

    泛发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generalized eruptive histiocytoma)是一种正常脂蛋白血症性组织细胞性疾病1.本病少见,现将我们遇见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瑞斌;朱亚刚;陆振中;陆建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麻风病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麻风病是麻风分枝杆菌(麻风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实施联合化疗后其患病率虽大幅度下降,但每年新发病人数并未明显减少.流行病学及双生子研究表明麻风病存在很强的遗传易感性.有关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早期多采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一些与免疫相关的候选基因,如HLA相关基因、IL-10、VDR及NRAMP1基因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扫描及区域内定位克隆易感基因成为研究的重要方法,并取得一定进展.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在更多不同种族的人群中,采用分子遗传学技术,进行科学实验设计,以寻找不同的及共性的易感基因.

    作者:王昌媛;颜潇潇;张福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下唇恶性黑素瘤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下唇变黑30年,局部溃破3个月就诊.3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唇出现绿豆大黑褐色斑,无明显自觉症状,黑斑发展缓慢,自认为色素痣,一直未就诊,近年黑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下唇及内侧黏膜,局部稍隆起发硬,3个月前下唇中线偏左黑斑表面出现一黄豆大溃疡,逐渐增大至甲盖大小,溃疡边缘隆起,无脓血性异味分泌物,进食感疼痛,为明确诊断来本院就诊.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乏力,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无内分泌病史及遗传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蒋鹏;刘玲;何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89例婴幼儿念珠菌病临床观察

    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在临床实践中常误诊为尿布皮炎或痱子,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笔者对门诊就诊婴幼儿念珠菌病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吕娅妮;姜启君;何萍;许静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功能电离子治疗血管纤维瘤疗效观察

    我们采用电离子治疗机治疗血管纤维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5例血管纤维瘤患者均源于我院皮肤科门诊.

    作者:任相录;孙新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