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0例分析

姬爱华

关键词:金葡菌, 烫伤样皮肤, 现报道如下, 松弛性大疱, 阳性, 红斑, 表皮剥脱, 婴幼儿, 噬菌体, 皮肤病, 凝固酶, 弥漫性, 大面积
摘要: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一种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2组金葡菌引起的急性严重皮肤病.本病起病急骤,全身出现弥漫性红斑,皮肤触痛,红斑上出现松弛性大疱或大片表皮剥脱,尼氏征阳性,形如大面积烫伤,大多见于婴幼儿.2002-2004年,我院共收治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0例,现报道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梅毒1例

    临床资料患儿,男,55天.因少尿,双下肢浮肿3天于2004年12月12日收入院.患儿于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少尿,次数亦减少,无肉眼血尿及泡沫尿.

    作者:魏绪霞;岳林明;刘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53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4年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153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情况.病理诊断主要是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棘层肥厚型和角化过度型的混合型、腺样型、刺激型、菌落型与黑素棘皮瘤型.该病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组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15例中,组织病理符合91例,临床误诊率为20.9%;病理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53例中临床误诊62例.应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日光对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成及其发病年龄提前有一定影响.

    作者:王傲雪;王美娜;孙令;孙晓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紫外线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MMP-1和MMP-3的影响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辐射对体外培养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MMP-3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绿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EGCG)对此影响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中波紫外线辐射、不同浓度IL-6刺激及EGCG处理后,ELISA方法测定上清液中Pro-MMP-1和MMP-3蛋白含量,半定量RT-PCR方法测细胞中mRNA含量.结果:UVB30mJ/cm2辐射后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pro-MMP-1和MMP-3并未增加(P>0.05),真皮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MMP-1和MMP-3 mRNA含量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IL-6(8、16、24pg/mL)可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产生MMP-1和MMP-3(P<0.05).EGCG(0.15、0.3 mM)能够显著抑制紫外线诱导成纤维细胞产生MMP含量的增加(P<0.05),但IL-6刺激成纤维细胞所产生的MMP-1和MMP-3的增加不受EGCG的影响(P>0.05).结论:中波紫外线辐射并不能直接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分泌MMP-1和MMP-3增加,但紫外线辐射后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IL-6可促进成纤维细胞产生MMP.EGCG对IL-6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MMP增加没有影响,但它可以显著抑制紫外线辐射直接导致的成纤维细胞产生MMP-1和MMP-3的增加,对防治皮肤光老化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夏济平;宋秀祖;毕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头部低度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头皮肿块4个月于2004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4个月前触及左侧头皮有一花生米大小的肿块,不痛不痒,肿块迅速长大,4个月后长至鸽蛋大小.

    作者:黄淑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SLE患者HSP90基因表达及其与IL-6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热休克蛋白90(HSP90)基因mRNA及IL-6的水平,探讨SLE患者HSP90基因的表达及其与IL-6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分别使用原位杂交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外周血中HSP90 mRNA和IL-6的表达,并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取15份健康人血样进行正常对照.结果:SLE活动期、非活动期PBMC中HSP90 mRNA表达的平均光度值分别为0.350±0.225,0.221±0.04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14±0.009(P<0.01,P<0.05).SLE活动期HSP90 mRNA表达显著高于SLE非活动期(P<0.05).SLE活动期、非活动期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6.82±1.79)pg/mL,(12.58±1.12)p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13±2.95)pg/mL(P<0.01,P<0.05).SLE活动期IL-6水平显著高于SLE非活动期(P<0.01).IL-6的表达与HSP90mRNA的含量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413,P<0.01).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IL-6的过度表达,可导致HSP90mRNA表达的增多,进而导致HSP90蛋白增高,高表达的HSP90可参与SLE的自身免疫反应,这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朱里;涂亚庭;冯爱平;黄长征;刘厚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皮肤假性淋巴瘤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因面、四肢反复起紫红色斑块2年,复发4个月于2004年9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先于下颏起一约直径1cm的红色结节,数月后四肢也出现数个皮疹,开始为扁平红色小丘疹,逐渐向四周扩大成斑块,皮疹可自行缓解,表现为颜色渐渐变淡,皮疹变硬,部分皮疹中心渐消退成环状,消退后不留瘢痕,但易反复.患者有时感轻度瘙痒,无明显季节性,日晒后无明显加重.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复发,下颏部皮损颜色加深,体积增大,故来我院诊治.病程中无发热、畏寒,睡眠食欲可,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前无昆虫叮咬史,未服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未接触特殊物质,无外伤史.发病否认药物讨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

    作者:陈佳;曾学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成人水痘38例临床分析

    水痘(varicella)一般多见于2~10岁的儿童,但近年来,成人水痘逐渐增多,且病情较儿童水痘重.现将临床所见38例成人水痘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武;王昕;李铮;李淑燕;谈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石蜡包埋皮肤组织标本中提取RNA进行逆转录PCR的研究

    目的:研究在存档石蜡包埋皮肤组织标本中提取RNA及进行逆转录PCR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分别抽取1997年、1999~2001年、2004年3个时间段的存档标本各10例,经过蛋白酶K消化后用异硫氰酸-酸性苯酚法提取RNA,设计3对β-Actin不同产物长度的引物,其目的片段的长度分别为445bp、205bp和112bp,比较了以各特异性下游引物及随机引物进行逆转录PCR的结果.结果:随机引物的阳性率很低,产物长度为112bp时很稳定,经卡方检验与另外两个长度间有显著性差异,而各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RNA并进行逆转录PCR,方法稳定,可进行大规模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陈柳青;曾学思;孙建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Malignant Angioendothelioma)又称血管肉瘤(Angiosarcoma),临床上罕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尚英彬;李久宏;毕桂娇;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成人Still的研究现状

    成人Still病临床上较少见,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故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就成人Still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李久宏;李波;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近年来,解脲支原体感染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解脲支原体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甚至可导致男性不育或女性不孕,为探讨解脲支原体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对近3年来972例解脲支原体的药敏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亓志鹏;刘益民;马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1例附家系调查

    临床资料先证者,男,35岁.因间擦部位反复起红斑、水疱、糜烂伴轻度瘙痒18年,于2004年12月就诊于我科.患者17岁时无明显诱因肛周出现渗出伴瘙痒,3年后头部出现类似表现,均未治疗,皮疹可消退.8年前,颈部开始出现红斑、水疱,疱破后形成糜烂、结痂,在当地医院就诊,按湿疹给予皮炎平、泼尼松等药物治疗,皮损减轻,但停药后又加重,如此反复渐累及腋窝、腹股沟等间擦部位,皮疹冬季缓解,夏季加重.家族中3代共6例患病,见图1.

    作者:刘建军;郭淑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1例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poikiloderma-like cutancous amyloidosis,PCA)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俊;岳学状;朱文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皮肤恶性黑素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组织抑制物-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观察MMP-9和TIMP-1在51例皮肤黑素瘤及15例色素痣石蜡切片中的表达,使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色素痣比较,皮肤恶性黑素瘤中MMP-9表达较强(P<0.05),MMP-9/TIMP-1比值较高(P<0.05).MMP-9和TIMP-1的表达及MMP-9/TIMP-1比值与黑素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MMP-9表达较强(P<0.05),MMP-9/TIMP-1比值较高(P<0.05).结论:MMP-9、TIMP-1蛋白的表达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侵袭性有关,MMP-9/TIMP-1比值增高提示肿瘤具有较高侵袭转移能力.

    作者:李新功;孙莉;刘永;徐志秀;常峰;吴起嵩;董艳光;李爱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淋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淋球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不但对常用治疗药物耐药性普遍增加,而且对临床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给淋病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耐药状况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淋球菌mtr基因系统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是耐药的基本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淋球菌耐药流行趋势、mtr基因系统及相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庆东;侯建玲;李中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频电刀治疗皮肤病1 376例临床疗效观察

    我科于1998年5月~2003年10月使用上海医疗器械八厂生产的高频电刀治疗15种皮肤病1 37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杨建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毛乳头细胞分离与培养的改良研究

    目的:改良毛乳头细胞(DPC)分离方法,确立佳DPC培养条件,界定保持DPC特性的大传代.方法:使用改良DPC分离法分离纯化人头皮DPC,以不同条件培养,从生长曲线和凋亡两个角度,观察DPC体外生长变化.结果:改良的分离法操作更灵活,DPC获得量充足,污染几率下降;DPC在高糖DMEM+12%FBS环境内生长活力强,传至6代以后失去原有特性,不再适合DPC体外功能的研究.结论:改良DPC分离法及稳定培养体系的建立,为DPC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继文;宋志强;陈丽军;邓永键;杨希川;郝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过敏性紫癜61例临床分析

    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1998~2004年我院共治疗过敏性紫癜61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希福;冯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活化T细胞及其Bcl-2、CD95在马拉色菌毛囊炎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体内细胞免疫,特别是活化T细胞及其凋亡信息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的CD4+T细胞、CD8+T细胞、CD8+CD28+T细胞、CD8+CD28-T细胞、CD28+淋巴细胞、CD8+CD95+T细胞、CD8+CD95-T细胞、CD4+Bcl-2-与CD4+Bcl-2+和CD8+Pcl-2-与CD8+Bcl-2+.结果:该病患者体内的CD4+T辅助细胞明显减少(P<0.001),而CD8+T细胞明显增多(P<0.001);CD28+淋巴细胞有所减少(P<0.05),但CD8+CD28-明显增多(P<0.001),有显著性差异.CD8+CD28+T细胞有所增多,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CD8+CD95+T细胞显著增加(P<0.05).结论:由于体内CD4+T细胞显著减少,而CD8+CD28-T细胞明显增多,降低了患者体内的免疫应答能力;同时毛囊和表皮细胞凋亡过快.

    作者:陈军生;黄丹平;何洁冰;曾良宏;梁国猷;何庭宇;梁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以NB-UVB为主的联合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采用NB-UVB照射,糠馏油硼酸氧化锌糊剂(PBZS)封包,泽它洗剂洗浴的三联疗法或增加转移因子注射的四联疗法治疗240例寻常型银屑病住院患者.以邮寄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以复发情况和治疗满意度为主的随访.结果:NB-UVB为主的联合疗法同以往方法相比使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四联治疗组有效率比三联治疗组高,复发率为86.7%,平均复发时间为4.2个月.转移因子具有增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作者:王雷;王刚;高天文;刘玉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