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梅毒1例

魏绪霞;岳林明;刘林刚

关键词:双下肢浮肿, 少尿, 肉眼血尿, 临床资料, 患儿, 入院前, 收入, 泡沫
摘要:临床资料患儿,男,55天.因少尿,双下肢浮肿3天于2004年12月12日收入院.患儿于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少尿,次数亦减少,无肉眼血尿及泡沫尿.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银屑病动物模型

    银屑病罕见于任何非人类动物,且自然出现的病例极其少见,不适于进行科学研究,所以,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

    作者:张开明;牛旭平;李新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罗红霉素与他扎罗汀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本文将12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4组,治疗组31例口服罗红霉素,外用他扎罗汀和哈西奈德;对照Ⅰ组外用他扎罗汀和哈西奈德;对照Ⅱ组外用他扎罗汀;对照Ⅲ组外用哈西奈德.治疗组PASI评分下降明显高于对照Ⅰ、Ⅱ、Ⅲ组,对照Ⅰ组PASI评分下降明显高于对照Ⅱ、Ⅲ组,且治疗组、对照Ⅰ、Ⅲ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Ⅱ组.本结果表明罗红霉素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效果良好,他扎罗汀与哈西奈德合用优于单用,且副作用小.

    作者:徐刚;李德元;余开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药熏蒸治疗银屑病

    根据160例银屑病患者舌质、舌苔、脉象变化及皮疹特点辨证施治,应用我院研制的中药熏蒸药1、2、3号进行熏蒸治疗,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经方差分析有显著差异(X2=80.4284,P<0.01).中药熏蒸药1、2、3号,对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及红皮病型银屑病稳定期的疗效较好,对进展期银屑病的疗效欠佳.

    作者:杨洪浦;吕兵波;蒋俊青;毛舒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依巴斯汀和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对照研究

    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单剂量、平行对照的方法.治疗组93例依巴斯汀片每日1次,每次10mg口服;对照组90例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每日1次,每次5mg口服,均连续服用28天.分别于用药后第7、14、28天随访,两组有效率先后分别为83.87%、89.25%、91.40%,和81.11%、87.78%、90.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口干和困倦.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左西替利嗪基本相似.

    作者:陈绍谦;蔡川川;郑明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猫抓病误诊9例分析

    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CSD)又名猫抓热(cat-scratch fever)、良性淋巴网状细胞增多症(benign lymphorticulosis).是一种由接触猫,被猫抓或咬伤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1,其特征为开始在接触部位发生丘疹或脓疱,以后局部淋巴结肿鬃大,伴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随着宠物的增多,猫抓病也越来越多.为增加对此病的认识,我们将近5年来9例误诊的猫抓病分析如下.

    作者:卢庆芳;刘民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伊曲康唑(美扶)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我们于2004年5月~2005年4月用伊曲康唑(商品名:美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取得很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丁玉玲;杨红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闭塞性干燥性龟头炎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军人.因外生殖器皮肤黏膜变白1年伴尿线细4个月,于2004年12月来我科就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龟头处扁平皮疹,扁豆大小,呈淡红色,略高出皮面,数日后局部颜色减退为白色.4个月前患处受外伤,皮疹逐渐增大,包皮出现相同皮疹数个,大小不等,并且逐渐出现尿线变细,排尿困难.无瘙痒,无疼痛,无破溃及渗液,无尿频,尿急,尿痛.期间未行任何诊治.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及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相同患者.

    作者:杜丽霞;傅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9例报告

    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是一组轻度外伤后出现大疱,糜烂并留有萎缩性瘢痕的遗传性皮肤病.近日我院一就诊患者家系中5代共有9人患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珊;陈彤;张君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石蜡包埋皮肤组织标本中提取RNA进行逆转录PCR的研究

    目的:研究在存档石蜡包埋皮肤组织标本中提取RNA及进行逆转录PCR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分别抽取1997年、1999~2001年、2004年3个时间段的存档标本各10例,经过蛋白酶K消化后用异硫氰酸-酸性苯酚法提取RNA,设计3对β-Actin不同产物长度的引物,其目的片段的长度分别为445bp、205bp和112bp,比较了以各特异性下游引物及随机引物进行逆转录PCR的结果.结果:随机引物的阳性率很低,产物长度为112bp时很稳定,经卡方检验与另外两个长度间有显著性差异,而各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RNA并进行逆转录PCR,方法稳定,可进行大规模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陈柳青;曾学思;孙建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淋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淋球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不但对常用治疗药物耐药性普遍增加,而且对临床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给淋病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耐药状况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淋球菌mtr基因系统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是耐药的基本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淋球菌耐药流行趋势、mtr基因系统及相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庆东;侯建玲;李中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体外药物敏感性差异比较

    目的:以同一亲本来源的7株白念珠菌为对象,研究氟康唑对其菌丝相与酵母相抗菌活性的差异.方法:参照NCCLS M27-A方案,测定氟康唑对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的MI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不同,对菌丝相的MIC值低于酵母相.结论: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作者:张宏;石婧;乔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合并鱼鳞病1例

    临床资料患者,24岁.因躯干、四肢皮疹3年,上胸部皮疹2年,于2004年3月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就诊前3年无明显诱因于颈部出现大片棕褐色扁平皮疹,无明显不适.

    作者:李颂;涂平;朱学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以NB-UVB为主的联合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采用NB-UVB照射,糠馏油硼酸氧化锌糊剂(PBZS)封包,泽它洗剂洗浴的三联疗法或增加转移因子注射的四联疗法治疗240例寻常型银屑病住院患者.以邮寄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以复发情况和治疗满意度为主的随访.结果:NB-UVB为主的联合疗法同以往方法相比使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四联治疗组有效率比三联治疗组高,复发率为86.7%,平均复发时间为4.2个月.转移因子具有增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作者:王雷;王刚;高天文;刘玉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169例疗效观察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居性传播疾病的第2位1,有文献报道,健康妇女中潜伏感染率为10%~12%.本病的治疗方法虽多,但复发率也较高,据报道2,复发率在我国为1.5%~7.1%,国外为3.0%~9.1%.如此高的感染率及其治疗后的高复发率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16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志玉;王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Ile198Thr突变与银屑病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Ile19Thr)突变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对50例银屑病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及测序分析基因组DNA的突变等位基因.结果:银屑病组突变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Ile19Thr)突变与银屑病无相关性,其突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无关.

    作者:夏天保;顾军;毕新岭;臧远胜;王洁;孙清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头部低度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头皮肿块4个月于2004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4个月前触及左侧头皮有一花生米大小的肿块,不痛不痒,肿块迅速长大,4个月后长至鸽蛋大小.

    作者:黄淑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53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4年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153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情况.病理诊断主要是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棘层肥厚型和角化过度型的混合型、腺样型、刺激型、菌落型与黑素棘皮瘤型.该病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组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15例中,组织病理符合91例,临床误诊率为20.9%;病理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53例中临床误诊62例.应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日光对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成及其发病年龄提前有一定影响.

    作者:王傲雪;王美娜;孙令;孙晓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某些皮肤病接触性变应原的分析

    斑贴试验对某些皮肤病的防治有确定的指导意义1,为探讨接触性变应原在某些皮肤病中的发生规律,对我科门诊2003年3月~2004年4月的296例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德旭;于秉伦;赵峰;苏东宝;张炜;刘康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成人Still的研究现状

    成人Still病临床上较少见,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故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就成人Still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李久宏;李波;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61株甲源性近平滑念珠菌药敏试验报告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微量稀释法对近平滑念珠菌作了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3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对61株近平滑念珠菌的平均MIC值分别为:3.20μmL、0.42μg/mL、2.33μg/mL.体外特比萘芬对近平滑念珠菌敏感性高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

    作者:夏修蛟;陶茂灿;郑俊惠;金海生;周谓珩;许爱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