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谦;蔡川川;郑明振
重症药疹是药物过敏中较为严重的皮肤科危重病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常伴有系统性损害,近年来随着新药特药的开发应用,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现将我们自1995年以来诊治的65例致敏药物明确并引起系统性损害的重症药疹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萍;李勇;曹广喜;张爱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银屑病罕见于任何非人类动物,且自然出现的病例极其少见,不适于进行科学研究,所以,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
作者:张开明;牛旭平;李新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结核杆菌及其提取物的抗体水平和可能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各型银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清中抗结核杆菌的整菌、培养液和胞浆提取物的IgG、IgM和IgA抗体水平.结果: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检出不同水平的抗此菌三类成份的抗体,常见型(点滴状、斑块状)银屑病的IgG抗体,少见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关节病型)的IgA抗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常见型银屑病和少见型银屑病IgM水平皆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这些与正常对照有差异的银屑病患者与肺结核病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清中存在与肺结核病患者差异不明显的抗结核杆菌整菌、培养液和胞浆提取物的IgG、IgM和IgA抗体水平,三类抗体在各型银屑病中的抗体水平可能不同.
作者:陈小红;吴勤学;刘训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以同一亲本来源的7株白念珠菌为对象,研究氟康唑对其菌丝相与酵母相抗菌活性的差异.方法:参照NCCLS M27-A方案,测定氟康唑对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的MI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不同,对菌丝相的MIC值低于酵母相.结论: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作者:张宏;石婧;乔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解脲支原体感染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解脲支原体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甚至可导致男性不育或女性不孕,为探讨解脲支原体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对近3年来972例解脲支原体的药敏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亓志鹏;刘益民;马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淋球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不但对常用治疗药物耐药性普遍增加,而且对临床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给淋病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耐药状况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淋球菌mtr基因系统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是耐药的基本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淋球菌耐药流行趋势、mtr基因系统及相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庆东;侯建玲;李中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们于2004年7~12月采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由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生产)治疗颜面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37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鞠颖;徐慧;鞠宏;谷娜;于秀丽;孙伟;张庆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4年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153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情况.病理诊断主要是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棘层肥厚型和角化过度型的混合型、腺样型、刺激型、菌落型与黑素棘皮瘤型.该病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组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15例中,组织病理符合91例,临床误诊率为20.9%;病理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53例中临床误诊62例.应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日光对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成及其发病年龄提前有一定影响.
作者:王傲雪;王美娜;孙令;孙晓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对Th1/Th2型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RGH患者和健康体检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在PHA的刺激下体外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液IL-2及IL-10.结果:RGH组新鲜血PBMC的凋亡率很低,与对照组相似(P>0.05).培养48h后RGH患者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RGH患者的培养上清液IL-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IL-10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PBMC凋亡异常严重影响了Th1/Th2型细胞分化,可能是导致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机制之一,也可能在生殖器疱疹复发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江国英;江惟苏;周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科于1998年5月~2003年10月使用上海医疗器械八厂生产的高频电刀治疗15种皮肤病1 37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杨建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将12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4组,治疗组31例口服罗红霉素,外用他扎罗汀和哈西奈德;对照Ⅰ组外用他扎罗汀和哈西奈德;对照Ⅱ组外用他扎罗汀;对照Ⅲ组外用哈西奈德.治疗组PASI评分下降明显高于对照Ⅰ、Ⅱ、Ⅲ组,对照Ⅰ组PASI评分下降明显高于对照Ⅱ、Ⅲ组,且治疗组、对照Ⅰ、Ⅲ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Ⅱ组.本结果表明罗红霉素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效果良好,他扎罗汀与哈西奈德合用优于单用,且副作用小.
作者:徐刚;李德元;余开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引起,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提高.CA的治疗方法很多,但从控制复发、降低治疗费用等方面来看,各种治疗差异很大,我们自2000年3月~2004年3月,应用以微波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CA患者25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裴广德;贾百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改良毛乳头细胞(DPC)分离方法,确立佳DPC培养条件,界定保持DPC特性的大传代.方法:使用改良DPC分离法分离纯化人头皮DPC,以不同条件培养,从生长曲线和凋亡两个角度,观察DPC体外生长变化.结果:改良的分离法操作更灵活,DPC获得量充足,污染几率下降;DPC在高糖DMEM+12%FBS环境内生长活力强,传至6代以后失去原有特性,不再适合DPC体外功能的研究.结论:改良DPC分离法及稳定培养体系的建立,为DPC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继文;宋志强;陈丽军;邓永键;杨希川;郝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单剂量、平行对照的方法.治疗组93例依巴斯汀片每日1次,每次10mg口服;对照组90例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每日1次,每次5mg口服,均连续服用28天.分别于用药后第7、14、28天随访,两组有效率先后分别为83.87%、89.25%、91.40%,和81.11%、87.78%、90.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口干和困倦.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左西替利嗪基本相似.
作者:陈绍谦;蔡川川;郑明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CSD)又名猫抓热(cat-scratch fever)、良性淋巴网状细胞增多症(benign lymphorticulosis).是一种由接触猫,被猫抓或咬伤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1,其特征为开始在接触部位发生丘疹或脓疱,以后局部淋巴结肿鬃大,伴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随着宠物的增多,猫抓病也越来越多.为增加对此病的认识,我们将近5年来9例误诊的猫抓病分析如下.
作者:卢庆芳;刘民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右下肢膝关节伸侧红斑、水疱2天.2天前,因右下肢膝关节疼痛外用武力拔寒散(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批准文号:ZZ-3735-京卫药准字(1996)第006043号,产品批号:2100037),1小时后,自觉涂药部位有烧灼感,1.5小时以后,局部出现红斑、水疱.在附近卫生所诊断为皮炎,给予扑尔敏口服、皮炎平外用后效果不佳来诊.门诊以接触性皮炎收入院.
作者:冯西恩;岳剑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资料患儿,男,55天.因少尿,双下肢浮肿3天于2004年12月12日收入院.患儿于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少尿,次数亦减少,无肉眼血尿及泡沫尿.
作者:魏绪霞;岳林明;刘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Erythema dysch romicampersians,EDP),又称灰皮肤病.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振洁;罗育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Ile19Thr)突变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对50例银屑病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及测序分析基因组DNA的突变等位基因.结果:银屑病组突变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Ile19Thr)突变与银屑病无相关性,其突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无关.
作者:夏天保;顾军;毕新岭;臧远胜;王洁;孙清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皮肌炎是一种以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肌痛伴有特征性皮疹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为了解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2~2002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广东地区25例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刁友涛;曾抗;孙乐栋;林子刚;周再高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