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英;江惟苏;周青
目的:研究在存档石蜡包埋皮肤组织标本中提取RNA及进行逆转录PCR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分别抽取1997年、1999~2001年、2004年3个时间段的存档标本各10例,经过蛋白酶K消化后用异硫氰酸-酸性苯酚法提取RNA,设计3对β-Actin不同产物长度的引物,其目的片段的长度分别为445bp、205bp和112bp,比较了以各特异性下游引物及随机引物进行逆转录PCR的结果.结果:随机引物的阳性率很低,产物长度为112bp时很稳定,经卡方检验与另外两个长度间有显著性差异,而各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RNA并进行逆转录PCR,方法稳定,可进行大规模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陈柳青;曾学思;孙建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引起,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提高.CA的治疗方法很多,但从控制复发、降低治疗费用等方面来看,各种治疗差异很大,我们自2000年3月~2004年3月,应用以微波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CA患者25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裴广德;贾百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微量稀释法对近平滑念珠菌作了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3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对61株近平滑念珠菌的平均MIC值分别为:3.20μmL、0.42μg/mL、2.33μg/mL.体外特比萘芬对近平滑念珠菌敏感性高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
作者:夏修蛟;陶茂灿;郑俊惠;金海生;周谓珩;许爱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斑贴试验对某些皮肤病的防治有确定的指导意义1,为探讨接触性变应原在某些皮肤病中的发生规律,对我科门诊2003年3月~2004年4月的296例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德旭;于秉伦;赵峰;苏东宝;张炜;刘康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因面、四肢反复起紫红色斑块2年,复发4个月于2004年9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先于下颏起一约直径1cm的红色结节,数月后四肢也出现数个皮疹,开始为扁平红色小丘疹,逐渐向四周扩大成斑块,皮疹可自行缓解,表现为颜色渐渐变淡,皮疹变硬,部分皮疹中心渐消退成环状,消退后不留瘢痕,但易反复.患者有时感轻度瘙痒,无明显季节性,日晒后无明显加重.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复发,下颏部皮损颜色加深,体积增大,故来我院诊治.病程中无发热、畏寒,睡眠食欲可,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前无昆虫叮咬史,未服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未接触特殊物质,无外伤史.发病否认药物讨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
作者:陈佳;曾学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1998~2004年我院共治疗过敏性紫癜61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希福;冯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斑秃是常见皮肤病,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外涂刺激性药物,口服及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和内服滋肝补肾养阴益气补血之中药,但其疗程长、见效慢,且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笔者从2002年7月开始尝试局部使用梅花针扣刺加得宝松溶液外搽治疗斑秃效果显著、疗程短、见效快,治疗后无明显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小青;江光明;赖小娟;黄春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皮肌炎是一种以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肌痛伴有特征性皮疹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为了解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2~2002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广东地区25例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刁友涛;曾抗;孙乐栋;林子刚;周再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水痘(varicella)一般多见于2~10岁的儿童,但近年来,成人水痘逐渐增多,且病情较儿童水痘重.现将临床所见38例成人水痘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武;王昕;李铮;李淑燕;谈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单剂量、平行对照的方法.治疗组93例依巴斯汀片每日1次,每次10mg口服;对照组90例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每日1次,每次5mg口服,均连续服用28天.分别于用药后第7、14、28天随访,两组有效率先后分别为83.87%、89.25%、91.40%,和81.11%、87.78%、90.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口干和困倦.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左西替利嗪基本相似.
作者:陈绍谦;蔡川川;郑明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Ile19Thr)突变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对50例银屑病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及测序分析基因组DNA的突变等位基因.结果:银屑病组突变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Ile19Thr)突变与银屑病无相关性,其突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无关.
作者:夏天保;顾军;毕新岭;臧远胜;王洁;孙清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们在自体表皮移植术后10天的白斑区,配合窄波UVB照射,每周照射3次,3个月为1疗程.结果表明局部窄波UVB照射,可加速存活皮片的复色率和色素的扩展,与单纯采用自体表皮移植相比,明显提高了疗效(P<0.01).其疗效与治疗时间、病程、部位、分型有关.节段型与局限型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泛发型效果较差;面部、颈部效果优于其他部位,以肢端效果差;病程越短效果越好,病程越长效果越差.
作者:刘国艳;刘志香;李惠贞;毕兴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色素性玫瑰糠疹是近20年来新命名的皮肤病种之一.临床上少见,近年来国内有个案报道.近,我所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成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Malignant Angioendothelioma)又称血管肉瘤(Angiosarcoma),临床上罕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尚英彬;李久宏;毕桂娇;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2和TLR4在特应性皮炎(AD)表达及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中至重度AD患者急性发作期炎性皮损TLR2和TLR4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在正常皮肤基底细胞层角质形成细胞(KC)胞膜散在表达TLR2和TLR4.TLR2和TLR4均在AD急性发作期炎性皮损KC胞膜及胞浆过度表达,以膜表达为主,主要定位于基底细胞层至棘细胞层.结论:AD皮损角质形成细胞TLR2和TLR4过度表达可能与AD皮肤天然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谢志强;刘玲玲;窦霞;闻卫兢;王娣;赵俊郁;朱学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一种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2组金葡菌引起的急性严重皮肤病.本病起病急骤,全身出现弥漫性红斑,皮肤触痛,红斑上出现松弛性大疱或大片表皮剥脱,尼氏征阳性,形如大面积烫伤,大多见于婴幼儿.2002-2004年,我院共收治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姬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对Th1/Th2型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RGH患者和健康体检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在PHA的刺激下体外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液IL-2及IL-10.结果:RGH组新鲜血PBMC的凋亡率很低,与对照组相似(P>0.05).培养48h后RGH患者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RGH患者的培养上清液IL-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IL-10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PBMC凋亡异常严重影响了Th1/Th2型细胞分化,可能是导致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机制之一,也可能在生殖器疱疹复发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江国英;江惟苏;周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资料先证者,男,17岁.因双手足色素减退伴色素沉着斑13年,左手指末节伸侧红斑、溃疡、结痂伴痒3个月,于2005年2月25日到我院就诊.患者3岁时发现双手指背、足跟出现白斑,间有褐色斑,无痒痛感,后来皮损逐渐扩大至整个手背、足跟和足侧缘.去年冬季左手指端伸侧出现暗红色斑片,伴痒,受热后加剧.由于反复搔抓,出现浅表溃疡、结痂,故来我院就诊.既往史和个人史无特殊.家系调查:无近亲结婚史,家系中共5人患有类似的疾病,均自幼年发病,其中先证者、患者父亲及姑母皮疹面积较大,而其祖父和另一姑母手足皮疹较轻,所有患者面部均有多发的雀斑样褐色斑疹(图1),家系所有成员未发现有其它特殊的皮肤病和系统性疾病.
作者:尹兴平;夏隆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阿坝州截止1986年底有现症病人269例.自1987年1~12月对符合联合化疗标准的173例及当年新发现病人17例共190例患者实施了MDT.经15年监测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人,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永田;王志军;蒲国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淋球菌多重耐药(mtr)外排系统控制着淋球菌对脂溶性因子(HAs)的耐受性.淋球菌的mtr基因系统包括mtr调控基因mtrR和mtrCDE基因复合物.mtrR基因编码的是一个转录抑制蛋白MtrR,调节mtrCDE基因的转录.mtrCDE基因复合物则分别编码淋球菌膜蛋白MtrC,MtrD,MtrE,组成的一个能量依赖型外排泵,能把HAs有效地排出细胞外.mtr基因系统中任何基因的突变、丢失、缺失或其编码蛋白结构的改变,都会影响淋球菌对HAs的耐受性.在转录水平上mtr系统对淋球菌的多重耐药性的调节分为两种机制,一种是mtrR依赖调节,另一种是非mtrR依赖调节,另外还存在有mtrA基因对其进行正向调控.
作者:陈宏翔;涂亚庭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