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肤假性淋巴瘤1例

陈佳;曾学思

关键词:皮疹, 患者, 紫红色, 抗癫痫药物, 颜色, 体积增大, 特殊物质, 四肢, 临床资料, 复发, 苯妥英钠, 斑块, 外伤史, 季节性, 中心, 直径, 诊治, 畏寒, 睡眠, 食欲
摘要: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因面、四肢反复起紫红色斑块2年,复发4个月于2004年9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先于下颏起一约直径1cm的红色结节,数月后四肢也出现数个皮疹,开始为扁平红色小丘疹,逐渐向四周扩大成斑块,皮疹可自行缓解,表现为颜色渐渐变淡,皮疹变硬,部分皮疹中心渐消退成环状,消退后不留瘢痕,但易反复.患者有时感轻度瘙痒,无明显季节性,日晒后无明显加重.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复发,下颏部皮损颜色加深,体积增大,故来我院诊治.病程中无发热、畏寒,睡眠食欲可,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前无昆虫叮咬史,未服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未接触特殊物质,无外伤史.发病否认药物讨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Th1/Th2分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对Th1/Th2型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RGH患者和健康体检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在PHA的刺激下体外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液IL-2及IL-10.结果:RGH组新鲜血PBMC的凋亡率很低,与对照组相似(P>0.05).培养48h后RGH患者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RGH患者的培养上清液IL-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IL-10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PBMC凋亡异常严重影响了Th1/Th2型细胞分化,可能是导致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机制之一,也可能在生殖器疱疹复发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江国英;江惟苏;周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色素性玫瑰糠疹1例

    色素性玫瑰糠疹是近20年来新命名的皮肤病种之一.临床上少见,近年来国内有个案报道.近,我所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成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皮肤恶性黑素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组织抑制物-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观察MMP-9和TIMP-1在51例皮肤黑素瘤及15例色素痣石蜡切片中的表达,使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色素痣比较,皮肤恶性黑素瘤中MMP-9表达较强(P<0.05),MMP-9/TIMP-1比值较高(P<0.05).MMP-9和TIMP-1的表达及MMP-9/TIMP-1比值与黑素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MMP-9表达较强(P<0.05),MMP-9/TIMP-1比值较高(P<0.05).结论:MMP-9、TIMP-1蛋白的表达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侵袭性有关,MMP-9/TIMP-1比值增高提示肿瘤具有较高侵袭转移能力.

    作者:李新功;孙莉;刘永;徐志秀;常峰;吴起嵩;董艳光;李爱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近年来,解脲支原体感染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解脲支原体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甚至可导致男性不育或女性不孕,为探讨解脲支原体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对近3年来972例解脲支原体的药敏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亓志鹏;刘益民;马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皮肤假性淋巴瘤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因面、四肢反复起紫红色斑块2年,复发4个月于2004年9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先于下颏起一约直径1cm的红色结节,数月后四肢也出现数个皮疹,开始为扁平红色小丘疹,逐渐向四周扩大成斑块,皮疹可自行缓解,表现为颜色渐渐变淡,皮疹变硬,部分皮疹中心渐消退成环状,消退后不留瘢痕,但易反复.患者有时感轻度瘙痒,无明显季节性,日晒后无明显加重.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复发,下颏部皮损颜色加深,体积增大,故来我院诊治.病程中无发热、畏寒,睡眠食欲可,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前无昆虫叮咬史,未服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未接触特殊物质,无外伤史.发病否认药物讨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

    作者:陈佳;曾学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1例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Erythema dysch romicampersians,EDP),又称灰皮肤病.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振洁;罗育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武力拔寒散致接触性皮炎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右下肢膝关节伸侧红斑、水疱2天.2天前,因右下肢膝关节疼痛外用武力拔寒散(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批准文号:ZZ-3735-京卫药准字(1996)第006043号,产品批号:2100037),1小时后,自觉涂药部位有烧灼感,1.5小时以后,局部出现红斑、水疱.在附近卫生所诊断为皮炎,给予扑尔敏口服、皮炎平外用后效果不佳来诊.门诊以接触性皮炎收入院.

    作者:冯西恩;岳剑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SLE患者HSP90基因表达及其与IL-6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热休克蛋白90(HSP90)基因mRNA及IL-6的水平,探讨SLE患者HSP90基因的表达及其与IL-6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分别使用原位杂交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外周血中HSP90 mRNA和IL-6的表达,并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取15份健康人血样进行正常对照.结果:SLE活动期、非活动期PBMC中HSP90 mRNA表达的平均光度值分别为0.350±0.225,0.221±0.04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14±0.009(P<0.01,P<0.05).SLE活动期HSP90 mRNA表达显著高于SLE非活动期(P<0.05).SLE活动期、非活动期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6.82±1.79)pg/mL,(12.58±1.12)p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13±2.95)pg/mL(P<0.01,P<0.05).SLE活动期IL-6水平显著高于SLE非活动期(P<0.01).IL-6的表达与HSP90mRNA的含量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413,P<0.01).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IL-6的过度表达,可导致HSP90mRNA表达的增多,进而导致HSP90蛋白增高,高表达的HSP90可参与SLE的自身免疫反应,这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朱里;涂亚庭;冯爱平;黄长征;刘厚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银屑病动物模型

    银屑病罕见于任何非人类动物,且自然出现的病例极其少见,不适于进行科学研究,所以,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

    作者:张开明;牛旭平;李新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结核分枝杆菌及其提取物抗体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结核杆菌及其提取物的抗体水平和可能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各型银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清中抗结核杆菌的整菌、培养液和胞浆提取物的IgG、IgM和IgA抗体水平.结果: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检出不同水平的抗此菌三类成份的抗体,常见型(点滴状、斑块状)银屑病的IgG抗体,少见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关节病型)的IgA抗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常见型银屑病和少见型银屑病IgM水平皆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这些与正常对照有差异的银屑病患者与肺结核病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清中存在与肺结核病患者差异不明显的抗结核杆菌整菌、培养液和胞浆提取物的IgG、IgM和IgA抗体水平,三类抗体在各型银屑病中的抗体水平可能不同.

    作者:陈小红;吴勤学;刘训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9例报告

    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是一组轻度外伤后出现大疱,糜烂并留有萎缩性瘢痕的遗传性皮肤病.近日我院一就诊患者家系中5代共有9人患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珊;陈彤;张君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颜面湿疹

    我们于2004年7~12月采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由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生产)治疗颜面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37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鞠颖;徐慧;鞠宏;谷娜;于秀丽;孙伟;张庆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罗红霉素结合贴压耳穴治疗男性慢性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586例慢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均为我所性病门诊病人,年龄18~70岁,平均39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年.合并附睾炎198例,有非婚性行为史者560例,配偶及性伴有生殖器炎症的476例,同时感染念珠菌者160例.临床症状:轻微尿痛和尿道分泌物200例,尿道微痛伴有尿道口红肿150例,尿道口红肿外翻100例,尿道不适有轻度尿频,尿道刺痒136例.除有以上症状外许多病人常伴有神经症状,包括性功能减退及遗精、多梦,有一部分并发精囊炎与附睾炎.

    作者:郝延光;张瑞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某些皮肤病接触性变应原的分析

    斑贴试验对某些皮肤病的防治有确定的指导意义1,为探讨接触性变应原在某些皮肤病中的发生规律,对我科门诊2003年3月~2004年4月的296例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德旭;于秉伦;赵峰;苏东宝;张炜;刘康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53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4年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153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情况.病理诊断主要是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棘层肥厚型和角化过度型的混合型、腺样型、刺激型、菌落型与黑素棘皮瘤型.该病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组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15例中,组织病理符合91例,临床误诊率为20.9%;病理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53例中临床误诊62例.应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日光对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成及其发病年龄提前有一定影响.

    作者:王傲雪;王美娜;孙令;孙晓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特应性皮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TLR2和TLR4的表达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2和TLR4在特应性皮炎(AD)表达及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中至重度AD患者急性发作期炎性皮损TLR2和TLR4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在正常皮肤基底细胞层角质形成细胞(KC)胞膜散在表达TLR2和TLR4.TLR2和TLR4均在AD急性发作期炎性皮损KC胞膜及胞浆过度表达,以膜表达为主,主要定位于基底细胞层至棘细胞层.结论:AD皮损角质形成细胞TLR2和TLR4过度表达可能与AD皮肤天然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谢志强;刘玲玲;窦霞;闻卫兢;王娣;赵俊郁;朱学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报道

    临床资料先证者,男,17岁.因双手足色素减退伴色素沉着斑13年,左手指末节伸侧红斑、溃疡、结痂伴痒3个月,于2005年2月25日到我院就诊.患者3岁时发现双手指背、足跟出现白斑,间有褐色斑,无痒痛感,后来皮损逐渐扩大至整个手背、足跟和足侧缘.去年冬季左手指端伸侧出现暗红色斑片,伴痒,受热后加剧.由于反复搔抓,出现浅表溃疡、结痂,故来我院就诊.既往史和个人史无特殊.家系调查:无近亲结婚史,家系中共5人患有类似的疾病,均自幼年发病,其中先证者、患者父亲及姑母皮疹面积较大,而其祖父和另一姑母手足皮疹较轻,所有患者面部均有多发的雀斑样褐色斑疹(图1),家系所有成员未发现有其它特殊的皮肤病和系统性疾病.

    作者:尹兴平;夏隆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头部低度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头皮肿块4个月于2004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4个月前触及左侧头皮有一花生米大小的肿块,不痛不痒,肿块迅速长大,4个月后长至鸽蛋大小.

    作者:黄淑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1例附家系调查

    临床资料先证者,男,35岁.因间擦部位反复起红斑、水疱、糜烂伴轻度瘙痒18年,于2004年12月就诊于我科.患者17岁时无明显诱因肛周出现渗出伴瘙痒,3年后头部出现类似表现,均未治疗,皮疹可消退.8年前,颈部开始出现红斑、水疱,疱破后形成糜烂、结痂,在当地医院就诊,按湿疹给予皮炎平、泼尼松等药物治疗,皮损减轻,但停药后又加重,如此反复渐累及腋窝、腹股沟等间擦部位,皮疹冬季缓解,夏季加重.家族中3代共6例患病,见图1.

    作者:刘建军;郭淑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重症药疹伴系统性损害65例临床分析

    重症药疹是药物过敏中较为严重的皮肤科危重病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常伴有系统性损害,近年来随着新药特药的开发应用,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现将我们自1995年以来诊治的65例致敏药物明确并引起系统性损害的重症药疹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萍;李勇;曹广喜;张爱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