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李勇;曹广喜;张爱娜
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一种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2组金葡菌引起的急性严重皮肤病.本病起病急骤,全身出现弥漫性红斑,皮肤触痛,红斑上出现松弛性大疱或大片表皮剥脱,尼氏征阳性,形如大面积烫伤,大多见于婴幼儿.2002-2004年,我院共收治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姬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poikiloderma-like cutancous amyloidosis,PCA)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俊;岳学状;朱文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4年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153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情况.病理诊断主要是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棘层肥厚型和角化过度型的混合型、腺样型、刺激型、菌落型与黑素棘皮瘤型.该病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组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15例中,组织病理符合91例,临床误诊率为20.9%;病理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53例中临床误诊62例.应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日光对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成及其发病年龄提前有一定影响.
作者:王傲雪;王美娜;孙令;孙晓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斑秃是常见皮肤病,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外涂刺激性药物,口服及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和内服滋肝补肾养阴益气补血之中药,但其疗程长、见效慢,且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笔者从2002年7月开始尝试局部使用梅花针扣刺加得宝松溶液外搽治疗斑秃效果显著、疗程短、见效快,治疗后无明显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小青;江光明;赖小娟;黄春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2和TLR4在特应性皮炎(AD)表达及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中至重度AD患者急性发作期炎性皮损TLR2和TLR4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在正常皮肤基底细胞层角质形成细胞(KC)胞膜散在表达TLR2和TLR4.TLR2和TLR4均在AD急性发作期炎性皮损KC胞膜及胞浆过度表达,以膜表达为主,主要定位于基底细胞层至棘细胞层.结论:AD皮损角质形成细胞TLR2和TLR4过度表达可能与AD皮肤天然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谢志强;刘玲玲;窦霞;闻卫兢;王娣;赵俊郁;朱学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海水浴场的开发,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夏秋季由水母蛰伤的患者逐渐增多.海蜇毒素除引起局部的疼痛和皮疹以外,严重者还可以导致患者休克、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现将2001~2004年我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水母皮炎64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海亭;赵晔;张蕴颖;涂彩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寻常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其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偶可通过污染物间接传染,其发生率及复发率跟机体免疫功能有关.临床上尚无满意疗法,一般采用局部药物外涂、冷冻、电灼、激光等治疗.笔者于2004年3月~2005年2月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30例寻常疣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谷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1998~2004年我院共治疗过敏性紫癜61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希福;冯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解脲支原体感染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解脲支原体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甚至可导致男性不育或女性不孕,为探讨解脲支原体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对近3年来972例解脲支原体的药敏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亓志鹏;刘益民;马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体内细胞免疫,特别是活化T细胞及其凋亡信息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的CD4+T细胞、CD8+T细胞、CD8+CD28+T细胞、CD8+CD28-T细胞、CD28+淋巴细胞、CD8+CD95+T细胞、CD8+CD95-T细胞、CD4+Bcl-2-与CD4+Bcl-2+和CD8+Pcl-2-与CD8+Bcl-2+.结果:该病患者体内的CD4+T辅助细胞明显减少(P<0.001),而CD8+T细胞明显增多(P<0.001);CD28+淋巴细胞有所减少(P<0.05),但CD8+CD28-明显增多(P<0.001),有显著性差异.CD8+CD28+T细胞有所增多,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CD8+CD95+T细胞显著增加(P<0.05).结论:由于体内CD4+T细胞显著减少,而CD8+CD28-T细胞明显增多,降低了患者体内的免疫应答能力;同时毛囊和表皮细胞凋亡过快.
作者:陈军生;黄丹平;何洁冰;曾良宏;梁国猷;何庭宇;梁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辐射对体外培养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MMP-3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绿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EGCG)对此影响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中波紫外线辐射、不同浓度IL-6刺激及EGCG处理后,ELISA方法测定上清液中Pro-MMP-1和MMP-3蛋白含量,半定量RT-PCR方法测细胞中mRNA含量.结果:UVB30mJ/cm2辐射后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pro-MMP-1和MMP-3并未增加(P>0.05),真皮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MMP-1和MMP-3 mRNA含量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IL-6(8、16、24pg/mL)可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产生MMP-1和MMP-3(P<0.05).EGCG(0.15、0.3 mM)能够显著抑制紫外线诱导成纤维细胞产生MMP含量的增加(P<0.05),但IL-6刺激成纤维细胞所产生的MMP-1和MMP-3的增加不受EGCG的影响(P>0.05).结论:中波紫外线辐射并不能直接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分泌MMP-1和MMP-3增加,但紫外线辐射后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IL-6可促进成纤维细胞产生MMP.EGCG对IL-6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MMP增加没有影响,但它可以显著抑制紫外线辐射直接导致的成纤维细胞产生MMP-1和MMP-3的增加,对防治皮肤光老化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夏济平;宋秀祖;毕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资料586例慢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均为我所性病门诊病人,年龄18~70岁,平均39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年.合并附睾炎198例,有非婚性行为史者560例,配偶及性伴有生殖器炎症的476例,同时感染念珠菌者160例.临床症状:轻微尿痛和尿道分泌物200例,尿道微痛伴有尿道口红肿150例,尿道口红肿外翻100例,尿道不适有轻度尿频,尿道刺痒136例.除有以上症状外许多病人常伴有神经症状,包括性功能减退及遗精、多梦,有一部分并发精囊炎与附睾炎.
作者:郝延光;张瑞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单剂量、平行对照的方法.治疗组93例依巴斯汀片每日1次,每次10mg口服;对照组90例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每日1次,每次5mg口服,均连续服用28天.分别于用药后第7、14、28天随访,两组有效率先后分别为83.87%、89.25%、91.40%,和81.11%、87.78%、90.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口干和困倦.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左西替利嗪基本相似.
作者:陈绍谦;蔡川川;郑明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们于2004年5月~2005年4月用伊曲康唑(商品名:美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取得很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丁玉玲;杨红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淋球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不但对常用治疗药物耐药性普遍增加,而且对临床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给淋病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耐药状况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淋球菌mtr基因系统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是耐药的基本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淋球菌耐药流行趋势、mtr基因系统及相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庆东;侯建玲;李中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头皮肿块4个月于2004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4个月前触及左侧头皮有一花生米大小的肿块,不痛不痒,肿块迅速长大,4个月后长至鸽蛋大小.
作者:黄淑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CSD)又名猫抓热(cat-scratch fever)、良性淋巴网状细胞增多症(benign lymphorticulosis).是一种由接触猫,被猫抓或咬伤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1,其特征为开始在接触部位发生丘疹或脓疱,以后局部淋巴结肿鬃大,伴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随着宠物的增多,猫抓病也越来越多.为增加对此病的认识,我们将近5年来9例误诊的猫抓病分析如下.
作者:卢庆芳;刘民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阿坝州截止1986年底有现症病人269例.自1987年1~12月对符合联合化疗标准的173例及当年新发现病人17例共190例患者实施了MDT.经15年监测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人,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永田;王志军;蒲国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采用NB-UVB照射,糠馏油硼酸氧化锌糊剂(PBZS)封包,泽它洗剂洗浴的三联疗法或增加转移因子注射的四联疗法治疗240例寻常型银屑病住院患者.以邮寄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以复发情况和治疗满意度为主的随访.结果:NB-UVB为主的联合疗法同以往方法相比使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四联治疗组有效率比三联治疗组高,复发率为86.7%,平均复发时间为4.2个月.转移因子具有增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作者:王雷;王刚;高天文;刘玉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麻风角膜损害可由麻风菌直接侵犯所致,也可继发于兔眼,角膜感觉障碍等眼部残疾1,国内外对其报道一向较多2,但对于角膜损害具体部位及其相关眼病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我院麻风寄养病人角膜损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景权;姚建军;王江南;尤卫平;谭又吉;许亚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