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结核分枝杆菌及其提取物抗体水平的研究

陈小红;吴勤学;刘训荃

关键词:银屑病, 结核分枝杆菌, 免疫球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结核杆菌及其提取物的抗体水平和可能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各型银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清中抗结核杆菌的整菌、培养液和胞浆提取物的IgG、IgM和IgA抗体水平.结果: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检出不同水平的抗此菌三类成份的抗体,常见型(点滴状、斑块状)银屑病的IgG抗体,少见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关节病型)的IgA抗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常见型银屑病和少见型银屑病IgM水平皆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这些与正常对照有差异的银屑病患者与肺结核病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清中存在与肺结核病患者差异不明显的抗结核杆菌整菌、培养液和胞浆提取物的IgG、IgM和IgA抗体水平,三类抗体在各型银屑病中的抗体水平可能不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皮肤假性淋巴瘤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因面、四肢反复起紫红色斑块2年,复发4个月于2004年9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先于下颏起一约直径1cm的红色结节,数月后四肢也出现数个皮疹,开始为扁平红色小丘疹,逐渐向四周扩大成斑块,皮疹可自行缓解,表现为颜色渐渐变淡,皮疹变硬,部分皮疹中心渐消退成环状,消退后不留瘢痕,但易反复.患者有时感轻度瘙痒,无明显季节性,日晒后无明显加重.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复发,下颏部皮损颜色加深,体积增大,故来我院诊治.病程中无发热、畏寒,睡眠食欲可,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前无昆虫叮咬史,未服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未接触特殊物质,无外伤史.发病否认药物讨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

    作者:陈佳;曾学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依巴斯汀和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对照研究

    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单剂量、平行对照的方法.治疗组93例依巴斯汀片每日1次,每次10mg口服;对照组90例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每日1次,每次5mg口服,均连续服用28天.分别于用药后第7、14、28天随访,两组有效率先后分别为83.87%、89.25%、91.40%,和81.11%、87.78%、90.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口干和困倦.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左西替利嗪基本相似.

    作者:陈绍谦;蔡川川;郑明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Malignant Angioendothelioma)又称血管肉瘤(Angiosarcoma),临床上罕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尚英彬;李久宏;毕桂娇;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过敏性紫癜61例临床分析

    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1998~2004年我院共治疗过敏性紫癜61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希福;冯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淋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淋球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不但对常用治疗药物耐药性普遍增加,而且对临床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给淋病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耐药状况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淋球菌mtr基因系统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是耐药的基本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淋球菌耐药流行趋势、mtr基因系统及相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庆东;侯建玲;李中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临沭县1950~2004年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临沭县位于鲁东南地区,全县有12处乡镇,人口63万.是临沂市麻风病人较多的县份之一.建国以来,全县累计发现麻风病人830例.70年代初建大型麻风村一处,经过集中收住治疗,现已治愈病人593例,死亡203例,外迁28例;到2004年底,还有现症病人6例,患病率为0.95/10万,2004年发病率为零.为了搞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现将我县自1950~2004年麻风病流行情况及防治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禚洪岩;禚相同;李凤霞;沈庆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64例水母皮炎临床观察及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海水浴场的开发,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夏秋季由水母蛰伤的患者逐渐增多.海蜇毒素除引起局部的疼痛和皮疹以外,严重者还可以导致患者休克、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现将2001~2004年我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水母皮炎64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海亭;赵晔;张蕴颖;涂彩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猫抓病误诊9例分析

    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CSD)又名猫抓热(cat-scratch fever)、良性淋巴网状细胞增多症(benign lymphorticulosis).是一种由接触猫,被猫抓或咬伤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1,其特征为开始在接触部位发生丘疹或脓疱,以后局部淋巴结肿鬃大,伴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随着宠物的增多,猫抓病也越来越多.为增加对此病的认识,我们将近5年来9例误诊的猫抓病分析如下.

    作者:卢庆芳;刘民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成人水痘38例临床分析

    水痘(varicella)一般多见于2~10岁的儿童,但近年来,成人水痘逐渐增多,且病情较儿童水痘重.现将临床所见38例成人水痘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武;王昕;李铮;李淑燕;谈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报道

    临床资料先证者,男,17岁.因双手足色素减退伴色素沉着斑13年,左手指末节伸侧红斑、溃疡、结痂伴痒3个月,于2005年2月25日到我院就诊.患者3岁时发现双手指背、足跟出现白斑,间有褐色斑,无痒痛感,后来皮损逐渐扩大至整个手背、足跟和足侧缘.去年冬季左手指端伸侧出现暗红色斑片,伴痒,受热后加剧.由于反复搔抓,出现浅表溃疡、结痂,故来我院就诊.既往史和个人史无特殊.家系调查:无近亲结婚史,家系中共5人患有类似的疾病,均自幼年发病,其中先证者、患者父亲及姑母皮疹面积较大,而其祖父和另一姑母手足皮疹较轻,所有患者面部均有多发的雀斑样褐色斑疹(图1),家系所有成员未发现有其它特殊的皮肤病和系统性疾病.

    作者:尹兴平;夏隆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1例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Erythema dysch romicampersians,EDP),又称灰皮肤病.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振洁;罗育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武力拔寒散致接触性皮炎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右下肢膝关节伸侧红斑、水疱2天.2天前,因右下肢膝关节疼痛外用武力拔寒散(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批准文号:ZZ-3735-京卫药准字(1996)第006043号,产品批号:2100037),1小时后,自觉涂药部位有烧灼感,1.5小时以后,局部出现红斑、水疱.在附近卫生所诊断为皮炎,给予扑尔敏口服、皮炎平外用后效果不佳来诊.门诊以接触性皮炎收入院.

    作者:冯西恩;岳剑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活化T细胞及其Bcl-2、CD95在马拉色菌毛囊炎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体内细胞免疫,特别是活化T细胞及其凋亡信息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的CD4+T细胞、CD8+T细胞、CD8+CD28+T细胞、CD8+CD28-T细胞、CD28+淋巴细胞、CD8+CD95+T细胞、CD8+CD95-T细胞、CD4+Bcl-2-与CD4+Bcl-2+和CD8+Pcl-2-与CD8+Bcl-2+.结果:该病患者体内的CD4+T辅助细胞明显减少(P<0.001),而CD8+T细胞明显增多(P<0.001);CD28+淋巴细胞有所减少(P<0.05),但CD8+CD28-明显增多(P<0.001),有显著性差异.CD8+CD28+T细胞有所增多,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CD8+CD95+T细胞显著增加(P<0.05).结论:由于体内CD4+T细胞显著减少,而CD8+CD28-T细胞明显增多,降低了患者体内的免疫应答能力;同时毛囊和表皮细胞凋亡过快.

    作者:陈军生;黄丹平;何洁冰;曾良宏;梁国猷;何庭宇;梁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罗红霉素结合贴压耳穴治疗男性慢性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586例慢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均为我所性病门诊病人,年龄18~70岁,平均39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年.合并附睾炎198例,有非婚性行为史者560例,配偶及性伴有生殖器炎症的476例,同时感染念珠菌者160例.临床症状:轻微尿痛和尿道分泌物200例,尿道微痛伴有尿道口红肿150例,尿道口红肿外翻100例,尿道不适有轻度尿频,尿道刺痒136例.除有以上症状外许多病人常伴有神经症状,包括性功能减退及遗精、多梦,有一部分并发精囊炎与附睾炎.

    作者:郝延光;张瑞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SLE患者HSP90基因表达及其与IL-6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热休克蛋白90(HSP90)基因mRNA及IL-6的水平,探讨SLE患者HSP90基因的表达及其与IL-6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分别使用原位杂交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外周血中HSP90 mRNA和IL-6的表达,并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取15份健康人血样进行正常对照.结果:SLE活动期、非活动期PBMC中HSP90 mRNA表达的平均光度值分别为0.350±0.225,0.221±0.04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14±0.009(P<0.01,P<0.05).SLE活动期HSP90 mRNA表达显著高于SLE非活动期(P<0.05).SLE活动期、非活动期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6.82±1.79)pg/mL,(12.58±1.12)p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13±2.95)pg/mL(P<0.01,P<0.05).SLE活动期IL-6水平显著高于SLE非活动期(P<0.01).IL-6的表达与HSP90mRNA的含量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413,P<0.01).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IL-6的过度表达,可导致HSP90mRNA表达的增多,进而导致HSP90蛋白增高,高表达的HSP90可参与SLE的自身免疫反应,这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朱里;涂亚庭;冯爱平;黄长征;刘厚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淋球菌mtr外排系统研究进展

    淋球菌多重耐药(mtr)外排系统控制着淋球菌对脂溶性因子(HAs)的耐受性.淋球菌的mtr基因系统包括mtr调控基因mtrR和mtrCDE基因复合物.mtrR基因编码的是一个转录抑制蛋白MtrR,调节mtrCDE基因的转录.mtrCDE基因复合物则分别编码淋球菌膜蛋白MtrC,MtrD,MtrE,组成的一个能量依赖型外排泵,能把HAs有效地排出细胞外.mtr基因系统中任何基因的突变、丢失、缺失或其编码蛋白结构的改变,都会影响淋球菌对HAs的耐受性.在转录水平上mtr系统对淋球菌的多重耐药性的调节分为两种机制,一种是mtrR依赖调节,另一种是非mtrR依赖调节,另外还存在有mtrA基因对其进行正向调控.

    作者:陈宏翔;涂亚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体外药物敏感性差异比较

    目的:以同一亲本来源的7株白念珠菌为对象,研究氟康唑对其菌丝相与酵母相抗菌活性的差异.方法:参照NCCLS M27-A方案,测定氟康唑对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的MI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不同,对菌丝相的MIC值低于酵母相.结论: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作者:张宏;石婧;乔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先天性梅毒1例

    临床资料患儿,男,55天.因少尿,双下肢浮肿3天于2004年12月12日收入院.患儿于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少尿,次数亦减少,无肉眼血尿及泡沫尿.

    作者:魏绪霞;岳林明;刘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90例麻风MDT监测15年调查分析

    阿坝州截止1986年底有现症病人269例.自1987年1~12月对符合联合化疗标准的173例及当年新发现病人17例共190例患者实施了MDT.经15年监测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人,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永田;王志军;蒲国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闭塞性干燥性龟头炎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军人.因外生殖器皮肤黏膜变白1年伴尿线细4个月,于2004年12月来我科就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龟头处扁平皮疹,扁豆大小,呈淡红色,略高出皮面,数日后局部颜色减退为白色.4个月前患处受外伤,皮疹逐渐增大,包皮出现相同皮疹数个,大小不等,并且逐渐出现尿线变细,排尿困难.无瘙痒,无疼痛,无破溃及渗液,无尿频,尿急,尿痛.期间未行任何诊治.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及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相同患者.

    作者:杜丽霞;傅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