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调查及分析麻风家庭内发病情况,有利于监测及早期发现病人,达到尽早消灭传染源,保护易感者的目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面部皮炎指主要发生于面部的接触性皮炎,可以分为面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速发型接触性反应、光敏感、季节性面部皮炎、接触性唇炎等1.面部皮炎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常因原因不明导致病情反复.为了探讨斑贴试验在面部皮炎诊断中的意义,深入了解它与各种常见变应原的关系,我们对104例原因不明的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慢性面部皮炎患者进行标准筛选系列抗原斑贴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对89例住院泛发性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泛发性湿疹的临床特征.结果: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疾病始发年龄平均(49.06±17.70)岁.既往有过敏史者较多(21.35%),在伴发的各类感染中,以皮肤感染多见(7.87%),常易伴发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19.10%)、高脂血症(29.21%)、脂肪肝(35.96%),肝酶升高(49.44%)、肾脏损害(28.09%)等.本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预后良好,甘草制剂可作为治疗泛发性湿疹的首选方法之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糖皮质激素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配基结合一点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SLE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及sICAM-1,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糖皮质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LE患者血清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LE患者存在sICAM-1及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异常,sICAM-1表达升高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降低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照射剂量的窄波UVB对表皮细胞DNA的损伤,以及遮光剂的保护作用.方法:对大鼠表皮照射不同剂量的紫外线,对部分表皮在照射前应用遮光剂,免疫组化以及HE染色观察表皮细胞中胸腺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产生情况.结果:正常表皮细胞未发现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随着紫外线照射剂量的增加,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有增加的趋势,应用遮光剂可明显减少这种损伤作用.结论:紫外线照射剂量越大,对表皮细胞的潜在致癌作用越强,遮光剂对表皮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们于2002年3月~2005年3月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商品名:得宝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皮损内注射治疗斑秃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女,60岁,回族,农牧民.因右手指红肿痛1周,加重伴发热1天于2004年9月11日收住新疆托克逊县人民医院.自述1周前与本村民宰杀且食病牛肉1天后,右手食指中部出现红色小疙瘩,略痛,很快发展成2分硬币大红色肿块,其中间有黑色干痂,未在意.2~3天后同侧上肢出现弥漫性高度红肿,灼痛,其上出现蚕豆至鸡蛋大小水疱,渗黄色液近1天,发热头痛,在乡卫生院静点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注射液1天,无明显疗效,遂前往县医院求治.病程中无腹痛腹泻、咳嗽咳痰、心慌气短等.患者居住地为炭疽疫区,常有散在病例发作,此经权威部门证实.本次同食病牛村民23人有13人手部出现红肿皮损,经当地卫生机构予红霉素软膏外搽,静点青霉素后皮损未加重且很快痊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观察Fas、Bcl-2在银屑病患者表皮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对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20例正常人表皮中Fas、Bcl-2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寻常型银屑病组Fas、Bcl-2阳性细胞数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期银屑病皮肤组织中Fas、Bcl-2的表达高于静止期银屑病组(P<0.01).由此可知:(1)Fas的高表达引起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凋亡,且对维持银屑病的良性增生有一定的作用;(2)高表达的Bcl-2可能通过抑制凋亡而促进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回顾性分析了25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25例患者,男女之比1.27:l,平均发病年龄24.0岁,病程2~20年,皮损多分布于四肢、躯干及面颈部,为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疣状、苔藓样或斑块状,部分融合成片.主要病理变化为角化过度,角质层呈网篮状、颗粒层增厚,中度以上棘层肥厚,可见粗大透明角质颗粒,空泡细胞,蓝染细胞等.该病可发展成鳞癌或基底细胞癌,治疗应注意避免日晒,以预防癌变,长期观察,一旦恶变应早期切除癌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1992~2000年梅毒的临床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回顾性对比分析,以选择佳有效药物.方法:1 516例梅毒按统一标准进行诊断和6种抗生素选择治疗,使用统一的登记表格,由性病专科医生统一填写,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治疗早期梅毒青霉素治愈率平均达92.30%,头孢曲松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阿奇霉素治愈率分别为90.13%、87.38%、87.88%和68.54%.青霉素与各组间治愈率对比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霉素治疗梅毒仍是首选,且疗效高、价格低.头孢曲松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则是有效的驱梅替代药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自1986~2000年山东省性病新发病例呈明显增长趋势,性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1.1998年性病报告发病率为24.83/10万;1999年为49.36/10万;而2000年达到52.78/10万,为历年性病报告数多的1年.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导致重症顽固性银屑病疗效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前瞻研究方法,对40例重症顽固性银屑病患者初诊时填调查表,然后治疗并追踪随访1年,先将研究重点运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再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有13例疗效不佳,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因素中的焦虑、恐惧、负性生活事件刺激;生物物理因素中的感染、劳累、外伤;治疗因素中的系统用过糖皮质激素与重症顽固性银屑病患者疗效不佳有关,而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与疗效无关.进一步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焦虑、劳累、患感染性疾病、系统用过糖皮质激素是导致重症顽固性银屑病患者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结论:焦虑、劳累、负性生活事件刺激、患感染性疾病、系统用过糖皮质激素是导致顽固性银屑病患者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0年2月~2004年10月,我们采用微波单用、微波加干扰素;激光单用、激光加干扰素4种治疗方式治疗尖锐湿疣200例,并比较它们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站于2003年6~12月应用方希治疗银屑病和毛周角化病共12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应用中药尿路清合剂进行体外抗淋球菌活性的研究.将菌株接种在含不同浓度的中药尿路清、八正散的Oxoid GC血琼脂培养基内,观察药物对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PPNG)及非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NPPNG)的抑制作用;倍比稀释药液后加入淋球菌液,接触5、10、20、30min,观察尿路清、八正散浓度与抑菌时间的关系.接种淋球菌于平皿上,加入不同药物0.05mL,于5%~10%CO2环境下培养24h,观察抑菌环大小.结果:尿路清对淋球菌作用较强,体外对PPNG和NPPN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尿路清浓度为7.81 mg/mL时30 min可对淋球菌有杀灭作用;当浓度为15.63 mg/mL时,20min能杀灭淋球菌;浓度为31.25mg/mL时,10 min即能杀灭淋球菌;当浓度为62.5 mg/mL时,5min内即可杀灭淋球菌,尿路清对淋球菌的平均抑菌环直径为15~21 mm,敏感菌株占63.63%;八正散抑菌环直径12~15 mm,敏感菌株占54.55%,壮观霉素平均抑菌环直径16~19mm,敏感株占72.72%.尿路清有较强的体外抗淋球菌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色汗症临床较为少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均属于重型银屑病,我院于2002年5月~2004年5月应用雷公藤多甙片与阿维A胶囊(acitretin capsules,方希,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43例该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发现云南汉族与链球菌感染相关的银屑病患者易感基因,探讨银屑病与感染和遗传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及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对36例咽部致病性链球菌培养阳性银屑病患者进行HLA-DR基因分型,并与28例云南汉族正常人HLA-DR分型结果比较.结果:银屑病患者HLA-DR7基因频率比正常人显著增高,HLA-DR15基因频率也增高;20例HLA-DR15阳性患者有19例与HLA-DR7连锁,而正常组无DR7与DR15连锁.结论:云南汉族与链球菌感染有关银屑病患者易感基因与HLA-DR7及DR15关联,推测这两个位点的等位基因连锁以共同对链球菌感染相关银屑病易感性发挥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近几年来诊断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所自1997年对看守所内所有强奸、猥亵、重婚、介绍卖淫、容留卖淫的性罪错人员进行了STD监测,共监测292人,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