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3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许卫华;张洁;宋红杰

关键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资料, 增长趋势, 检查分析, 黑素细胞, 恶性程度, 发生率, 肿瘤, 诊治, 患者, 病理
摘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Mm)是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黑素细胞肿瘤.近年来Mm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长趋势.现将我院1990年1月~2000年6月所诊治的33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分析讨论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别嘌呤醇致剥脱性皮炎并内脏损害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67岁,因痛风性关节炎口服别嘌呤醇每次0.2,每日2次.(期间未服其他药)服用20天后局部关节症状明显缓解.改为每次0.1,每日2次.继续服用2天后,躯干部出现弥散性鲜红色斑及米粒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伴瘙痒.

    作者:高冬;王福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进展

    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近几年增加的幅度大大超过了过去的20年,其中为常见的是念珠菌感染.在系统性念珠菌的易感患者中,如粒细胞缺乏患者、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器官移植受者以及近来增多的AIDS患者,他们的发病率高达20%以上,死亡率甚至超过70%[1].

    作者:王英;顾军;刘维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CR法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鉴定白念珠菌的研究

    目的:通过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进行PCR来鉴定白念珠菌.方法:根据白念珠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中编码1MSSVKY6的序列设计上游引物5'-ATGTTCAGTTA-AGTATG-3',编码492NWEIVR496的序列设计下游引物5'-CTATCTTACAATCTTC-3',对白念珠菌ATXCC11006、22株临床分离株、7株其它致病性念珠菌、8株致病性丝状真菌、1株新生隐球菌及1份人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PCR产物用酶切方法鉴定.结果:所有23株白念菌均可获得约1.5 kb大小的PCR产物,16株其它致病性真菌及人的NDA标本均无扩增产物,PCR产物经BamHI酶切,产生两个大小分别约为1.0 kb和500 bp的片段.结论:利用设计的引物,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可以特异地鉴定白念珠菌

    作者:刘伟;李若瑜;卜定方;王端礼;马圣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别嘌呤醇药疹12例临床分析

    我科于1991年6月~2000年2月,共诊治别嘌呤醇药疹12例,现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52~74岁,平均61.9岁.发病前均有明确的服用别嘌呤醇药物史.潜伏期:19~42天不等,平均25.2天.

    作者:盛桂芳;于月明;殷文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性病所致慢性前列腺炎110例报告

    前列腺炎是男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STD)的增多,性病所致前列腺炎的发病有增多趋势,我们于1999年4月~2000年4月在男科门诊对110例性病后有泌尿道症状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卢洪浩;杨自娟;范丽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盐酸特比萘芬软膏致变应性接触性皮炎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因双股内侧起红斑、丘疹,痒2月加重伴周身起皮疹,痒2天入院.患者于2000年8月上旬因双股内侧出现界线清楚之针头大小红丘疹,于门诊真菌镜检(+),诊为股癣,经给予盐酸特比萘芬软膏(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外用bid后,次日用药部位即出现弥漫性红斑、丘疹,界线清楚,瘙痒较剧,皮疹快经搔抓后蔓延至阴囊,无水疱及糜烂,渗液.

    作者:荆鲁华;刘卫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先天性梅毒3例报告

    近年来,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国内屡有报道.现将我科诊断为先天性梅毒3例报告如下.1 病历资料例1,女,1个月,足月顺产,出生时即发现有胆道闭锁症,全身皮肤黄染,小便深黄色,大便黄色或陶土样.

    作者:杜晓红;郑利雄;童秋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M38-P方案测定皮肤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目的:我们在国内首次应用(NCCLS)M38-P方案测定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的药敏试验,以探讨该方案用于皮肤癣菌的可行性和重复性,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本试验共包括52株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24株,须癣毛癣菌14株,犬小孢子菌11株,絮状表皮癣菌3株,包括8种抗真菌药物即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克霉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制霉菌素.方法采用M38-P方案微量稀释法,并适当调整试验参数.结果:M38-P方案经过调整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其几何均数分别为伊曲康唑0.28±0.54 μg/ml,特比萘芬0.0032±0.00 μg/ml,益康唑0.3±1.14 μg/ml,咪康唑0.31±0.17μg/ml,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P<0.001).结论:M38-P方案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未发现交叉耐药现象.

    作者:佟盼琢;李若瑜;万哲;王端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07例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临床资料对1993~1999年来我站STD监测门诊的2 328例就诊者建立病历卡,记录病史及病原检测,确诊梅毒患者207例.其中男119例,女88例,男女之比为1:0.74;年龄小10天,大75岁,其中婴幼儿3例(1.45%),21~40岁的155例(74.88%),>40岁的49例(23.67%).

    作者:法仆;王忠东;汪照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斯皮仁诺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病例和方法病例为我所门诊可随诊的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白带增多,阴唇红斑等症状,88例有大量白色乳酪样分泌物,全部患者阴道分泌物真菌直接镜检均为性.凡1月内曾内服或外用其它抗真菌药物者及妊娠妇女均不入选.

    作者:严丽英;吴晓金;徐新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火把花根片与西替利嗪联合治疗荨麻疹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研究

    我们于1999年6月~2000年12月用火把花根片与西替利嗪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观察临床疗效以及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承明;李文飞;辛林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儿童肥大细胞增生症2例

    1 病历资料患儿1,女,11个月,全身皮疹4个月.4个月前家长给患儿洗澡时发现颈部几个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逐渐变为肤色或棕褐色,并渐增多,泛发躯干和四肢.无痛痒等自觉症状.2周前颈部一皮损表面出现水疱,易破.

    作者:吴艳;涂平;陈喜雪;朱学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心型肺鳞癌皮肤转移和脑转移1例

    皮肤磷状细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SCC)常发生于某些皮肤病的基础上,也可以见于其它系统肿瘤经血道转移至皮肤.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中心型肺鳞癌广泛皮肤转移、脑转移并死亡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洪霞;王淑琴;李立;曾三武;张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麻风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障碍原因探讨

    白内障是一般人群中致盲的首要原因,亦是麻风患者致盲的重要因素之一.白内障摘除手术可使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较为理想的视力,亦可使多数麻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视力明显改善.本文对术后矫正视力仍低于或等于0.3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

    作者:刘晓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体疣组织植入治疗尖锐湿疣及其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尖锐湿疣(CA)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临床治疗方面存在的难题是其治疗后的高复发率.这可能与CA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据报道自体疣组织植入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1].因此我们用该疗法对20例CA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其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苗青;于建斌;苗薇;傅世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InstantCHEKTM-HIV1+2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性能的初步评价

    HIV抗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较多,主要有蛋白印迹法、PA法、ELISA法等.其中蛋白印迹法,虽然准确,特异性强,但操作过于复杂,并不适用于初筛实验室使用.PA法、ELISA法虽可用于初筛检测,但检测所需时间较长,而且ELISA法还需使用酶标仪等仪器.

    作者:周世航;张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盘状红斑狼疮继发鳞状细胞癌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农民.面部红斑5年,右下唇肿物进行性增大5个月.患者于5年前因面部红斑在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经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诊断为盘状红斑狼疮(DLE),经口服雷公藤、氯喹等药物治疗,皮损未消退.

    作者:张加水;商永明;汪新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特比萘芬治疗甲癣疗效观察

    我们从1999年3月~2000年1月应用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的特比萘芬治疗36例甲癣病人,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6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5例,女21例;病程3月~15年;36例患者中共有病指甲82个,病趾甲195个;其中合并手癣、足癣或股癣的病人共20例,全部病例治疗前直接镜检均阳性,且2周内未曾内服或外用过其它抗真菌药.

    作者:孙晓红;刘军;高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hoto Derem VL/PL/HR治疗原发性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22例报道

    原发性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俗称:蜘蛛痣)以往多采用冷冻、电灼、二氧化碳激光等治疗,因其预后易留疤痕及复发,疗效欠佳.我们采用Photo Derem VL/PL/HR强光治疗仪(Yokneam Industrial Park,Yokneam 20692,Israel,以色列)治疗蜘蛛痣22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颜晓波;周春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屋尘螨致异位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1 基础研究尘螨呈世界性分布,节肢动物门、蜘蛛纲、真螨目、蜱螨科,到目前已发现5 000多种,可诱发过敏疾病的有表皮螨属(Pyrgoitphidae),通常占室内螨总数的90%以上,表皮螨可分为47个种类,其中重要的是屋尘螨.

    作者:吕建进;孙世强;鲁颖志;李中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