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屋尘螨致异位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吕建进;孙世强;鲁颖志;李中伟

关键词:屋尘螨, 节肢动物门, 基础研究, 过敏疾病, 表皮, 世界性, 蜘蛛, 室内, 螨目, 螨科, 分布
摘要:1 基础研究尘螨呈世界性分布,节肢动物门、蜘蛛纲、真螨目、蜱螨科,到目前已发现5 000多种,可诱发过敏疾病的有表皮螨属(Pyrgoitphidae),通常占室内螨总数的90%以上,表皮螨可分为47个种类,其中重要的是屋尘螨.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用蛋白印迹技术初步评价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的反应性

    目的:初步分析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对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反应性.方法: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与麦芽糖结合蛋白(MBP)融合的2种重组梅毒螺旋体蛋白(rTP47和rTP17)与二期梅毒患者血清的反应性.结果:30份二期梅毒患者血清均与MBP-rTP47和MBP-rTP17反应,反应强度与RPR试验测定的血清滴度无绝对一致性,但MBP-rTP17与二期梅毒患者血清的反应强于MBP-rTP47.30份正常人血清均不与NBP-rTP47和MBP-rTP17反应.结论:MBP-rTP47和MBP-rTP17对二期梅毒患者血清的反应性较强.

    作者:张良芬;尹跃平;吴勤学;余艳华;龚匡隆;尤永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泛昔洛韦和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我们于1999年12月~2000年8月应用泛昔洛韦和阿昔洛韦口服治疗带状疹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共治疗带状疱疹病人84例,分为两组.泛昔洛韦组(治疗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18~70岁,平均32.3岁.病程1~9天,平均3.4天.

    作者:于秉伦;王瑞清;王竹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一代麻风病皮肤试验抗原的研究状况

    在当前的麻风病防治中,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像结核菌素(PPD)那样的皮肤试验.这不仅有利于简便、快速地检测麻风菌感染和早期诊断,还有助于麻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翁小满;李桓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维胺酯胶囊和维胺酯乳膏联合治疗结节和囊肿性痤疮疗效观察

    自1999年1月至2000年5月底,我们用维胺酯胶囊和维胺酯乳膏联合应用,治疗结节性和囊肿性痤疮6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化萍;封常霞;周润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1例

    患者,男,10岁,以右侧足底部溃疡伴疼痛3月,加重半月,于1998年10月16日收住我院外科.患者半年前右侧足底部出现皲裂、脱屑及轻度糜烂,伴有轻微疼痛.

    作者:刘岁元;皮肤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体疣组织植入治疗尖锐湿疣及其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尖锐湿疣(CA)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临床治疗方面存在的难题是其治疗后的高复发率.这可能与CA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据报道自体疣组织植入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1].因此我们用该疗法对20例CA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其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苗青;于建斌;苗薇;傅世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节性结核性静脉炎误诊20年1例报告

    结节性结核性静脉炎临床并非罕见,但我们遇到1例患者,被误诊20年,经临床与病理证实为结节性结核性静脉炎,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因左下肢起红斑、结节20年,于2000年1月来我科就诊,诉于1980年春季左小腿内侧起红斑、结节,同时伴有发热、倦怠、不适等全身症状.

    作者:李福昌;王新岭;刘金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M38-P方案测定皮肤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目的:我们在国内首次应用(NCCLS)M38-P方案测定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的药敏试验,以探讨该方案用于皮肤癣菌的可行性和重复性,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本试验共包括52株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24株,须癣毛癣菌14株,犬小孢子菌11株,絮状表皮癣菌3株,包括8种抗真菌药物即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克霉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制霉菌素.方法采用M38-P方案微量稀释法,并适当调整试验参数.结果:M38-P方案经过调整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其几何均数分别为伊曲康唑0.28±0.54 μg/ml,特比萘芬0.0032±0.00 μg/ml,益康唑0.3±1.14 μg/ml,咪康唑0.31±0.17μg/ml,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P<0.001).结论:M38-P方案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未发现交叉耐药现象.

    作者:佟盼琢;李若瑜;万哲;王端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症药疹6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致病药物、临床特征及疗效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重症药疹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165例非重症药疹患者进行比较.结果:68例患者男女之比为1:1.1,平均发病年龄为41.9±21.2,皮质类固醇治疗剂量相当泼尼松1.79±1.01m/gkg/d,痊愈率83.8%.与非重症药疹相比60岁以上发病率、致病药物、高烧、并发症和粘膜损害的发生率、皮质类固醇治疗剂量、治愈率有明显差异(P<0.01).诱发因素为误诊、再次服用致病药物及治疗不利.结论:重症药疹老年人发病率高,致病药物常见的是解热镇痛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并发症,重要的是早期足量短程皮质类固醇治疗以减少死亡率.

    作者:李和莲;陈志强;陈祥生;余美文;林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儿童肥大细胞增生症2例

    1 病历资料患儿1,女,11个月,全身皮疹4个月.4个月前家长给患儿洗澡时发现颈部几个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逐渐变为肤色或棕褐色,并渐增多,泛发躯干和四肢.无痛痒等自觉症状.2周前颈部一皮损表面出现水疱,易破.

    作者:吴艳;涂平;陈喜雪;朱学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盐酸特比萘芬软膏致变应性接触性皮炎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因双股内侧起红斑、丘疹,痒2月加重伴周身起皮疹,痒2天入院.患者于2000年8月上旬因双股内侧出现界线清楚之针头大小红丘疹,于门诊真菌镜检(+),诊为股癣,经给予盐酸特比萘芬软膏(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外用bid后,次日用药部位即出现弥漫性红斑、丘疹,界线清楚,瘙痒较剧,皮疹快经搔抓后蔓延至阴囊,无水疱及糜烂,渗液.

    作者:荆鲁华;刘卫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干扰素加聚肌胞局部注射治疗鲍温样丘疹病

    我们试用干扰素加聚肌胞局部注射治疗鲍温样丘疹病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典型外阴多发性色素性斑丘疹,表面光滑或轻度角化,散在或成群分布于大小阴唇及肛周,自觉瘙痒或烧灼不适感,并经组织病理切片确诊为鲍温样丘疹病共42例.

    作者:高素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CR法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鉴定白念珠菌的研究

    目的:通过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进行PCR来鉴定白念珠菌.方法:根据白念珠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中编码1MSSVKY6的序列设计上游引物5'-ATGTTCAGTTA-AGTATG-3',编码492NWEIVR496的序列设计下游引物5'-CTATCTTACAATCTTC-3',对白念珠菌ATXCC11006、22株临床分离株、7株其它致病性念珠菌、8株致病性丝状真菌、1株新生隐球菌及1份人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PCR产物用酶切方法鉴定.结果:所有23株白念菌均可获得约1.5 kb大小的PCR产物,16株其它致病性真菌及人的NDA标本均无扩增产物,PCR产物经BamHI酶切,产生两个大小分别约为1.0 kb和500 bp的片段.结论:利用设计的引物,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可以特异地鉴定白念珠菌

    作者:刘伟;李若瑜;卜定方;王端礼;马圣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98例NGU患者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支原体是引起NGU的病原体之一.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感染及临床耐药情况,开展对支原体药敏试验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采用支原体IST试剂盒对性病门诊298例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学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叠综合征1例报告

    两种以上结缔组织病同时存在称重叠综合征.其发生和发展与免疫紊乱有密切关系,发生率约为各种结缔组织病的5%.临床所见病例常以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及多发性肌炎之间为主的重叠[1].本科收治1例皮肌炎重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孙守信;白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氯乙烯所致皮肤及内脏损害临床分析

    三氯乙烯引起的急、慢性中毒,以往资料报道以神经系统、肝、肾及心脏损害为主,合并严重的皮肤损害较少见报道.我院1994年以来共收治14例职业接触三氯乙烯致严重皮肤及内脏损害患者,现将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房思宁;童秋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疣状角化不良瘤2例

    疣状角化不良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近2年我科根据组织病理确诊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77岁.右颊部皮损1年余,生长缓慢,无明显自觉症状.曾表面破溃,出血.皮肤科检查:右颊近鼻部一近皮色丘疹,0.5 cm大小,皮损表面中心的表皮缺损,质地中.

    作者:陈喜雪;朱学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密市84例麻风畸残者POD项目前病人生活状况调查

    高密市属卫生部与国际麻风救济会麻风残疾康复合作项目(POD)试点县市之一.为有效地落实项目要求,我们对POD项目实施前的病人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乐智;王钦禄;姜子敬;王新美;王受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麻风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障碍原因探讨

    白内障是一般人群中致盲的首要原因,亦是麻风患者致盲的重要因素之一.白内障摘除手术可使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较为理想的视力,亦可使多数麻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视力明显改善.本文对术后矫正视力仍低于或等于0.3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

    作者:刘晓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粘质沙雷氏菌菌苗治疗银屑病

    我们用免疫增强剂粘质沙雷氏菌菌苗(S311)治疗寻常型银屑病42例,并用胸腺肽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家玉;赵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