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运用

邓毅

关键词:脑梗死, 护理早期干预, 运用
摘要:目的 预防致残,减轻残疾程度,大限度地改善患者运动、语言、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恢复其生活和活动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方法 在完成一般治疗和护理的前提下,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即重视早期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及急性期护理干预,取得家庭的支持并正确指导其护理.结果 患者经过早期护理干预后病情得到了稳定.结论 通过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能够再适应,明显提高了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倍他乐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倍他乐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采用硝酸酯类、阿司匹林以及他汀类调脂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并且该药口服方便,用药安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红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改良Fisher分级与破裂动脉瘤患者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目的 分析破裂出血动脉瘤患者改良Fisher分级与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方法 按改良Fisher分级评价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16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结果 216例患者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79例(36.6%),按照改良Fisher分级评价,术前不同级别的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作者:常谦;刘俊;岑键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注射用丹参(冻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丹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9月以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咳嗽、咳痰、喘息、肺部啰音及胸片阴影的消失时间.结果 治疗组在咳嗽、咳痰、喘息、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即有效率、住院时间方面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应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冻干)疗效确切.

    作者:安玉良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血液透析致心血管并发症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致心血管并发症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35例血液透析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患者的特点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 35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共计出现心血管并发症24例,占69%,经对症护理后69%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顺利完成血液透析.结论 观察患者血液透析中的表现及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发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血液透析顺利完成.

    作者:龙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及对策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液报废原因,发现影响本地区血液报废因素,采取有效改进防范措施减少血液报废,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方法 收集本站2009-2011年所有血液报废资料,按报废原因,品种,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共报废血液4 118袋,年平均报废率为11.42%,其中脂血报废率为4.66%,居血液报废原因首位,其次为ALT升高报废(1.60%),第三为不足量血液报废(0.74%),再次为RPR阳性(0.62%),HbsAg阳性(0.44%),抗-HCV、抗-HIV报废所占比例较小,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血液报废品种分析,以血浆和悬浮红细胞为主,占报废血液总数的85.23 %.结论 献血前征询和初筛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同时建立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并对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有效监督,可以减少血液报废.

    作者:罗昭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肝癌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25、CA153、CA199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25、CA153、CA19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肿瘤标记物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增加其准确性.

    作者:陶立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体外循环中医院感染控制分析

    体外循环技术是心血管外科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其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转流过程中体外循环管道系统、超滤器、心脏停搏液装置以及以上物品连接的管道接头和各种插管均与患者的血液接触,各类插管多,血液处于非封闭系统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某些传染病的医源性传播,如何在体外循环中有效地实施医院感染控制,是体外循环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作者:刘巧梅;薛丽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氟伐他汀钠胶囊对颈动脉支架植入后患者脑梗死的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应用氟伐他汀钠胶囊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置入颈动脉支架且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78例,对其进行氟伐他汀钠干预治疗,并对治疗后的脑梗死危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3个月颈动脉斑块数量、厚度、长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颈动脉斑块数量、厚度、长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减少或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伐他汀钠胶囊能够显著减轻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斑块情况,对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韦涛;庞洪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经纤维支气管镜诊治支气管结核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诊断、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价值.方法 47例患者采用日本Olympus BF-P20型纤维支气管镜刷片检查抗酸杆菌和病理检查诊断为支气管内膜结核,并于纤支镜下局部多点注射异烟肼治疗.结果 47例患者根据纤支镜下表现可分为浸润型9例,溃病型16例,增殖型15例和纤维狭窄型7例;发病部位:左上叶气管受累10例,左舌叶气管受累10例,左下叶气管受累9例,右上叶气管受累7例,右中叶气管受累6例,右下叶气管受累5例;经纤支镜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糜烂、坏死、溃疡、息肉病灶消散.结论 纤支镜检是支气管内膜结核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经纤支镜多点药物局部注射治疗是支气管内膜结核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李春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乳腺癌原发灶激素受体表达阴性,淋巴结转移灶激素受体表达阳性一例

    本文报告一例左乳腺癌伴双腋下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患者术前乳房肿物粗针穿刺活检提示:激素受体表达阴性.患者经过3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后接受手术,术后病理提示乳房肿物及右腋窝转移淋巴结的激素受体表达阴性而左腋窝有3个转移淋巴结的激素表达呈中等强度阳性,其病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谢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分析

    目的 结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PPVS)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图形与左室造影,指导封堵器的选择.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5月,43例PPVS患者行介入封堵,分别用TTE及左室造影,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封堵后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超声图形与左室造影相关性良好,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结论 PPVS封堵较复杂,对拟行介入封堵的PPVS患者的TTE前期进行分析,可以帮助预计介入封堵方案.介入封堵疗效可靠、安全.

    作者:姚艺;张刚成;沈群山;江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4例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在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的早期康复治疗,并与未经规范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无论在临床疗效还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够提高治疗的整体疗效,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丽;戴海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观察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脂、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择150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型的住院患者,通过简单随机分组分为A组(n=50)和B组(n=50),A组为常规西医治疗组(包括应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药和阿托伐他汀),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丹参滴丸(10粒/次,3次/d),治疗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以及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心电图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心电图均较A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丹参滴丸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还可明显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心电图,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作者:杨靖;夏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腹泻婴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 观察腹泻婴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方法 抽取32例我院内六科住院的腹泻婴儿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室温下放置20~40min,分离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应用英国IDS公司生产的25羟维生素EIA@OSTASE试剂盒定量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 本组腹泻婴儿维生素D较为足够9例,相对缺乏16例,缺乏7例.结论 腹泻婴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低于正常.

    作者:任淑红;王杰英;雷淑琴;李陈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老年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分析21例老年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患者以及31例非积液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动态特点,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6min步行距离.结果 积液组射血分数低于非积液组,且左房直径大于非积液组(P<0.05),治疗后积液组6min步行距离短于非积液组(P<0.05).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患者,治疗效果差于非积液者,需引起临床重视,及早消除胸腔积液,以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苏醒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非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均愈合,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为70.00%,而对照组的优良率为3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术中超声在乳腺微小良性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在乳腺微小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患者经超声或钼靶检查发现的微小病变进行超声引导下切除,其中37例术前超声引导活检证实为良性病变,5例超声或钼靶提示为良性病变.结果 42例患者病变在超声引导下均被完整切除,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切除乳腺微小病变简便安全.

    作者:郑永财;潘国栋;张伟;张春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及出血率.结果 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为100.0%(30/30),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为66.7%(20/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10.0%,对照组的出血率为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可降低出血率,给药简便,不良反应小,用于溶栓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原因的调查分析

    目的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回顾我院2007年5月-2011年6月年住院治疗及门诊治疗高血压病患者200例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原因,并针对各种血压未达标原因制定个性化的降压方案,减少影响降压的不利因素,积极合理降压.结果 200例患者有190例经合理指导降压后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总有效率为95.0%.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和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有关.

    作者:王国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胎儿死亡产妇在ICU期间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

    近年来,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孕妇在怀孕中晚期因胎儿死亡而实施终止妊娠后往往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时而悲伤抑郁,时而烦躁不安,如果本身疾病危重需要在ICU监护治疗,ICU的特殊环境和管理制度又可导致她们异常情绪的产生.为了大限度的减轻她们的伤痛,恢复她们的正常情绪,促进疾病的恢复.本文现就此类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及心理护理进行探讨.

    作者:胡爱贤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