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太银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SMARTAIR-ST双水平无创呼吸机治疗,对照组接受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两组同时使用抗感染化痰解痉支持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病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作者:王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步长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25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阿司匹林组(Ⅰ组)、步长脑心通组(Ⅱ组)、两药合用组(Ⅲ组),比较3组康复期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Ⅱ组NIHSS、BI评分高于Ⅰ组,但显著低于Ⅲ组(P<0.01).复发率及血液流变学方面Ⅱ组与Ⅰ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均高于Ⅲ组(P<0.01).结论 步长脑心通胶囊在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总体上稍优于阿司匹林组,两药合用效果佳.
作者:田焱林;李翠霞;武凌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延误诊断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脑干梗死患者延误诊断的原因. 结果误诊与患者症状不典型、未进行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以及未进行必要的颅脑MRI检查有关.结论 对于疑诊脑干梗死患者,详细的询问病史,系统地神经系统检查和颅脑MRI检查能有效地减少误诊.
作者:李国华;郝学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阿法骨化醇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尿酸(BUA)、补体C3 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122例老年高血压合并CAS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 65例患者口服阿法骨化醇加常规药物治疗3月.对照组:57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3月.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CRP、C3和BUA水平的变化. 结果阿法骨化醇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RP、C3和BU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RP、C3和BUA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法骨化醇能够降低老年高血压病合并CAS患者的CRP、C3和BUA水平,可能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爱学;王小娟;吴颖;于常英;梁晓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9年10月10日,在第二十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抗栓20年回顾的研讨会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吕树铮教授介绍了全球多国、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CURRENT-OASIS 7研究的初步结果.该研究进一步证实氯吡格雷(波立维)高剂量治疗方案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肾囊肿是常见的良性病变,小的囊肿无症状无需治疗,大的囊肿则会引起临床症状及器官损伤,需及时治疗.我院自2003年以来开展肾囊肿穿刺硬化剂治疗,对30例36个囊肿作穿刺硬化剂治疗,并进行3个月~1年随访,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先政;夏黎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是指每晚7h睡眠中出现持续10s以上的呼吸暂停>30次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即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低通气指数)≥5,60岁以上老人AHI≥10.SAS按病因可分为三型:阻塞型、中枢型和混合型.
作者:徐爱妮;曲海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方法 对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5例)在射频导管消融术前、术后24h内分别用中国版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患者总均分值、躯体化、焦虑、恐惧等因子分值均低于术前,抑郁因子分值高于术前.结论 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应常规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合理地进行心理干预,可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志民;李红建;毛颖;胡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发生率,探讨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方面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入院的3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缺血性心脏病组(214例)和非缺血性心脏病组(106例).年龄42~86岁,在入院时记录所有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与急性脑梗死后一年内死亡危险的关系.结果 196例(61.2%)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一项或多项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其构成为ST段压低91例(28.4%),T波倒置100例(31.3%),异常Q波38例(11.9%)和ST段抬高14例(4.4%).106例(33.1%)既往无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组的死亡率34例(15.9%)与无缺血性心脏组的死亡率(4.7%)相比显著增高.死亡组与生存组相比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发生率显著增高,包括异常Q波、ST段压低、T波倒置.结论 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存在,这些变化倾向由于既往缺血性心脏病而不是急性脑梗死状态本身引起.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后死亡的一个预测因素.
作者:付进红;刘彩霞;张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输液时发生输液反应的防范对策.方法 对静脉留置输液发生12起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措施.结果 实施干预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为零.结论 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范实施护理行为,增强护理安全管理是防范输液反应的关键.
作者:黎玉荣;王艳芬;刘晋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6年10月-2008年11月6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欣维宁组和常规PCI组.欣维宁治疗组32例,常规PCI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对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影响,并随访主要心脑血管发生事件和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 欣维宁组达到TIMI2~3级血流患者为96.8%(31/32),达到3级血流患者为93.7%(30/32),常规PCI组达到TIMI2~3级血流患者为80.0%(24/30),达到3级血流患者为70.0%(21/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欣维宁组患者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及严重出血事件.结论 高危ACS患者PCI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欣维宁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于慧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科于2004年-2009年收治室性心动过速患者40例,其中5例符合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任永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吸入噻托溴胺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中度COPD(Ⅱ~Ⅲ级)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噻托溴铵组)(n=20,思力华,Boehinger Ingelheim,18 ug,1次/d,早晨给药)和对照组(n=20,按需使用短效抗胆碱能支气管扩张剂),整个观察期为1年,观察2组用药3个月、6个月和1年后肺功能的变化以及St George′s 呼吸问卷(SGRQ)等情况,通过6min步行试验(6MWT)观察运动耐力的变化以及随访3~12个月急性加重的例次及住院例次.结果 用药3个月后治疗组FEV1、FVC、FEV1/FVC及FEV1 占预计值(%)比对照组明显改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运动耐力(6MWT)增加,SGRQ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下降,随访3~12个月治疗组急性加重例次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用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后肺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吸入噻托溴胺可以改善稳定期(Ⅱ~Ⅲ级)COPD患者肺功能与运动耐力,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陈弘群;余荣环;黄莺;彭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化脓性关节炎灌洗的护理要点.方法 分析本院8例化脓性关节炎患者灌洗过程中常出现的护理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结果 灌洗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缓解疼痛、管道通畅和冲洗速度等环节决定灌洗治疗的效果.结论 灌洗治疗是有效控制化脓性关节炎病程进展的有效手段,仔细科学的护理是患者取得良好预后的重要保证.
作者:冒太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其中室间隔缺损(VSD)约占先心病的20%,嵴内型VSD又占室间隔缺损的5%~15%.随着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很多先心病患者可以不通过外科手术而达到治愈目的,但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由于位置较高,距肺动脉瓣、主动脉瓣较近,介入封堵易失败,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不适合介入治疗.
作者:梁勤;刘晓桥;杨天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携带临时起搏器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 给予13例3岁以下行心内直视术后携带临时起搏器的患儿合理的心电监护,观察起搏效果及防治并发症,做好起搏器携带期间的安全护理.结果 护士与医生配合默契,起搏器工作正常,患儿能维持适宜的心率和有效起搏,成功脱离起搏器.结论 先心病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的患儿经过医护的协作和精心护理,可顺利缓解心律失常给患儿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患儿平稳地渡过术后恢复期.
作者:茅爱芳;王宏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地高辛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 选择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纤颤患者7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5例采用地高辛+倍他乐克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地高辛治疗.12周后观察心室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的情况.结果 地高辛+倍他乐克治疗组改善心室率和LVEF的疗效明显强于地高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地高辛与倍他乐克联用治疗慢性心力心房纤颤伴快速心房纤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非杓型高血压的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 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包含时间护理、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在内的综合护理.入院第1d及出院前1d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观察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及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纠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紊乱.
作者:刘俊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6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165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hs-CRP含量并作比较;分析血清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病灶大小、死亡率,以及与血压、血脂、血糖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与恢复期hs-CRP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急性脑血管病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与NIHSS评分、脑梗死病灶大小、死亡率呈正相关(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s-CRP含量与空腹血糖、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 血清hs-CRP含量变化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并与血糖、血脂、血压等血管性危险因子相关,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符雪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脑室出血分为原发性脑室出血和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上见到的脑室出血绝大多数是继发性脑室出血,占全部的81.1%~92.6%.继发性脑室出血是指脑室周围组织出血破入脑室所致,其中多数是因为高血压脑出血引起的,还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创伤等因素.
作者:曾令先;杨广亮;杨赛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